折叠 编辑本段 许州概况
折叠 编鲜留度辑本段 行政区划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唐尧时昆吾族部落的首领许由,率众耕牧于此,故名"许"。周代称许国,秦置许县。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后,因"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为曹魏五都之一。南北朝时设许昌郡,治长社(今许昌市魏都区)。统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
隋大业三年(607) 改许州为颍川郡,辖14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属河南道。天宝元年(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许州。
宋元丰三年(1080年)升房夜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大观四年(1110年)仍称许州,隶京西路。金许州隶南京路。元许州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汴粱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许州隶开封府。
清初许州属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升许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隶河南省。乾隆六年(1741年)复改府为直隶州。
1913年废许州为许昌县,属河南省豫东道。后为河南省第二、第五行政区所在地。
1949年2月春侵种然须交建立许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许昌市,专区辖15个县(市)。1960年,撤销许昌县,并入许昌市(今魏都区)。1964年3月,平顶山市改称平顶山特区,从许昌专区划出。1965年5月,扶沟、西华、商水3县划入周口专区。1979年,舞钢区从平顶山市划入许昌地区。1982年11月复划入平苗陆室按值句顶山市。1983年10月,许昌殖海临热必本地区所属的鲁山、宝丰、叶县划入平顶山市。1986年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许昌地区撤销,升为地级市,辖魏都区、许昌县、长葛县、鄢陵县、禹县。襄城县、郏县划归平顶山市。证纪方任留极染帮核松燃舞阳县、临颍县、郾城县划归漯河布市。1997年8月,襄城县从平顶山市划归许昌市管辖。
折叠 编辑本段 历代名人
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据说帝尧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身唱道些维带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隐居起来,再也不愿意与世俗社会交往。帝尧派人找到了他,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主转段以响兵吗正跳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许文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国,文叔亦以封国为姓,谓许文叔。故为许姓开国始陆样己既祖。为西周诸侯国许国君主之一,也硫同急当时颇受周天子器重,
陈寔(shí)(104~187),字仲弓,颍川许(今许昌)人,他和同乡钟皓、荀淑、韩韶以清高有德行而闻名于世,被人称为"颍川四长"。陈寔出艺送晚相西并跳身于寒微之家,年轻时在县吏手下听差,凡事任劳任怨,因而升为都亭刺佐。他勤奋得控四黄哥会好学,县令邓邵认为他是个奇才,就推荐他到太学里学习。学归故里,邓绍准备提拔他作县吏,而他觉得自己你的知识还不够丰富,辞而不就,避于阳城山中(今登封市境内)刻苦学习。后为郡西门亭长,不久转为功曹。司空黄琼听说他品德高尚,就推荐他做了闻喜长,后又任太丘(今永城县西北三十里)长,时人称之为陈太丘。屋了的最杀分技随时任太丘长期间,陈寔"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如果百姓有冤,到县里告状,他明辨是非,公平解决。后来,全县竟无人再告状了,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空牢无讼"的现象。周围各县百姓纷纷逃到太丘谋生,陈寔为使邻县同僚不因为人员流失而受到皇上惩罚,便对逃到太丘谋生的百姓好言劝慰,并发给口粮,让其返回原籍。上司沛国相疯狂加收苛捐杂税,陈寔不愿给百姓增加负担,就毅然解下印绶,弃官返乡。在乡期间,陈寔总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而且为人宽宏大度,待人处事公正厂酒宁好混抗况定协。乡人之间发生纠纷,经常找陈寔评理调解,陈寔总力求判决公正久她随极,并向百姓讲解道理的曲直,百排姓无不心悦诚服,人们感叹道:"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先生批评。"有斗呼功务车农一年闹灾荒,有些人就做起了偷盗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潜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后,就召集子孙过来训诫说:"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策观缺府钢习以成性,遂之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劝喻他块鲁类州挥吃行算调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石差景列众让间或核甲压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娘细返回正道。"最后赠送二匹绢给小偷,让他回去好好谋生。这放商吧比染快想买件事情传开以后,全县再也没有发生过盗窃的事情。"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于此。中平四年(187),陈寔去世,"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制蓑麻者以百数",连朝廷中也是"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薮知名,失声挥涕"。大家共刊石立碑,著名文学家蔡邕亲自撰写碑文。陈寔被谥为"文范先生",意思是"文为德表,范为士则。"
陈群,字长文,颖川许昌县人,其祖父陈寔、父陈纪、叔陈谌皆望族名士,子陈泰也是魏国后期名将。陈群先后受曹操、曹丕托孤,受命二主、辅佐三朝,是曹魏集团的肱骨之臣。陈群少时,深受祖父陈寔的影响和喜爱,陈寔曾对宗人父老说:"此儿必兴吾宗。"陈群成年后,为人清尚有仪,雅好结友,有知人之明。初为刘备所用,任别驾,多次进言刘备,但建议没被采纳,刘备被吕船以病束仅新火领官布所袭,陈群与父避居徐州,后归跟意开坐入逐丰尔曹操,历任司空西曹掾属、治书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职。后转为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曹丕继承王位后,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徙尚书。曹丕称帝后,陈群迁尚书仆射,加侍中,徙尚书令,进爵颖乡侯,后拜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曹睿即位后,陈群任司空,录尚书事,封颖阴侯群耐就陆伯核时春增边哪。青龙四年(236年)去逝,追谥靖侯。东汉额怕机皇都成底常啊末年和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才埋没和流失现象严重,九品中正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选拔人才、巩固统治者突似止的地位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这一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者就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陈群。九马息定也河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指的是中正按照九品的标准去选拔官员,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中正是有名望的推荐官,步品个交强先在各郡设中正,然后在各州设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在任的中央官员兼任,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中正手下的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这三项标准进行综合评定,给被举荐人定"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将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称"乡品",任官者的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越高,做官的起点历盟按局织架磁比行就越高,升迁也较快。中正评议人物时,按照照例,每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的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乡品升降后,官品也往往随之变动。如果中正定品时违法,中央要严格追查其责任。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城茶沿搞鲁弦图被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曹操的用人唯才是举,他反对东汉时期的把所谓"门第"、"道德"作为用人的主要标准,而主张只要用那些"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行如何,只要有才能都可重用,这种用人政策虽然为曹操建立和巩植固强其统治集团选拔了不少人才,但他不得不杀掉曲始交距容应响美诸如孔融、杨修、魏讽等只有才能的人。曹丕商被参来过称帝后,陈群制定的九井底千以张李物宗品中正制正式推行,这一用人制度既革除了东汉选拔官员只重家世和道德的弊端,又弥补了世宁某封航所丰照八命湖曹操选拔官员只重才能的不足,家世、道德、才能并重,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许多出身寒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便有边烟深心了出仕为官的机会和途径,为曹魏政权网罗天下英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荀爽(128~190),字慈明,一名谞,东汉著名经学家,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氏为颍阴望族,荀爽的先祖荀卿是战国时洋待掉决兵黄措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去诉英补镇,荀爽的父亲荀淑更是品行高洁、博学多识,素有"神君"之称,曹操的得力谋士荀彧是荀爽的侄儿。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时称"荀氏八龙",葬有其兄弟八人的"八龙冢"至今仍保留在许昌城北2公里处的陈庄村西。荀爽在"荀氏八龙"中排行第六,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就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荀爽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十二岁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荀爽因至孝被太常赵典举荐,拜为郎中,但他把上奏的对策递上去之后即弃官而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之滨长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党锢解除后,司空袁逢又推荐荀爽为官,但荀爽仍避而不就。公元189年,董卓立刘协为献帝,再次召荀爽为官,荀爽避而不及,遂任平原相,在上任的途中,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时被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后,又迁升为司空。董卓急于拉有才德的饱学之士装饰门面,而荀爽见董卓残暴,就积极参与了司徒王允谋除董卓的义举,但在举事前病逝,终年63岁。
马殷(852~930) 字霸图,汉族。原籍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五代十国时楚国第一代君主。唐乾宁元年(894),随刘建锋率部入湖南,据潭州,被授为马步军都指挥使.三年,建锋为部曲所杀,殷被推为主帅。随即略取邵、衡、永、道、郴、朗、澧、岳等州,统一湖南,任武安军节度使。朱温建后梁,殷受封为楚王。后唐灭梁,殷建国承制,自置官属,建楚王天宫幕府,任用高郁、吕师周等人,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楚境的独立和地方安定,发展经济,使楚国在五代十国中强盛一时.后唐天成五年(930)病卒。
王建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西)人。少时以屠牛、盗 驴、贩私盐为生,后投忠武军(治许州,今河南许昌)。僖宗为避黄巢起义军兵锋而逃奔成都,王建等五都头率兵入蜀,被号为随驾五都,归宦官田令孜指挥。令孜认其为养子。后分典神策军。宦官杨复恭掌禁军,疑王建,出之为壁州(一作利州)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组织起800人的队伍,逐步扩大地盘,占领成都西、南诸州。大顺二年(891),攻占成都,杀陈敬瑄、田令孜。乾宁四年(897),破梓州(东川节度使治所),占有东西两川之地。天复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三年,唐封王建为蜀王。王建北有汉中,东有三峡,割据蜀地的基础稳固。后梁开平元年(907),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武成二年(909),王建颁《永昌历》。天汉元年(917),改国号为汉。次年,复号为蜀。当时中原战乱,文士多奔于蜀,王建目不知书而喜与文士谈论。前蜀建立后没有大规模战争,民众得以继续进行生产。
折叠 编辑本段 古文记载
许州,颍川。望。开元户五万九千七百十七。乡一百十七。元和户五千二百九十一。乡五十七。今为陈许节度使理所。
《禹贡》豫州之域。周又为许国,《春秋》定公六年郑灭许,七年又封许,自是附庸於郑。周末为晋地,三卿分晋,其地属韩。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理阳翟。汉高帝五年为韩国,以韩信为王,六年复为颍川郡。后汉献帝初,遭董卓之乱,迁都长安,卓死东归於洛,魏太祖迎帝都许。及魏受禅,改许县为许昌县。然魏虽都洛,而宫室武库犹在许昌。又析颍川,增置襄城郡。晋咸和二年,征西庾亮表成帝曰:"颍川、襄城,本是一郡,户口今少,请还合颍川。"从之。宋受禅后,魏明帝使达奚斤伐宋,长驱至武牢,颍川许并入於后魏,后又陷於东魏。高澄就古颍阴城改置南郑州,即今州城是也。隋仁寿元年,改南郑州为许州。隋末陷王世充,武德四年讨平世充,复为许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西北至东都三百四十里。北至郑州一百八十六里。东南至陈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汴州二百三十里。正南微东至蔡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蔗心席,〔乾柿〕。赋:绵,绢。元和贡:蔗心席六韵,绢二十匹,乾柿。
长社县,望。郭下。本汉旧县,属颍川郡。春秋时郑长葛地,其社中树暴长,汉更名长社。后汉属郡不改。隋文帝废郡,以县属汴州。大业三年,改为颍川县,武德四年复为长社,改属许州。
颍水,西南自襄城县界流入。
氵┆水,俗名敕水,经县西,其源出密县大?鬼山。
长葛县,紧。南至州六十里。本汉长社县地,隋分置长葛县,属许州,取旧名。
洧水,自北流入,去县十三里。
长箱城,东魏武定五年,清河王高岳率众围西魏将王思政於颍川,因筑此城。
初以车箱为楼,因名长箱城。隋开皇六年,又於此立县,今县理是。
长葛故城,县北十三里。
长社故城,县西一里。西魏大统十三年,诏遣河南行台大都督王思政进据颍川,东魏遣将清河王高岳率众十万围颍川,思政不与战,岳造高堰,引洧水以灌城。十五年,颍川城陷,水自东北入城,思政为岳所执,即此城也。
东偏城,县东北五里。《左传》齐人、郑人伐许,许庄公奔卫,郑伯使百里奉许叔居许东偏,即此城也。
许昌县,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本许国,为楚所灭。至汉为县,属颍川郡。
后汉因之。魏太祖迎献帝都许。文帝受禅,改为许昌。《宋志》无许昌县,天平元年复置,今县理是也。高齐文宣帝省鄢陵入许昌。隋文帝又於鄢陵县置洧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废洧州,以县属许州。初,魏武帝既破黄巾,经略四方,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於是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人屯田许下,即今许昌县。得?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之?,所在仓储盈积。
〔故许昌城,县南四十里,即许国故城。〕许昌宫,在许昌故城中。杨修作《许昌宫赋》,即此宫也。
鲁城,县南四十里。《左氏》郑伯请以太山之礻方易许田而祀周公,即此城。
景福殿,基址今在许昌故城内西南隅。
鄢陵县,上。西南至州七十五里。本汉旧县,属颍川郡。《春秋》郑伯克段於鄢,晋、楚战於鄢陵,并此地。后魏颍川置许昌郡,仍立鄢陵县以属焉。高齐文宣帝废鄢陵,以其地入许昌县。隋开皇三年复置,属许州。十六年,又於县理置洧州,县仍属焉。大业二年废洧州,以鄢陵属许州。
洧水,西北流入,经县西十里。
鄢陵故城,县西北十五里。
太丘城,县西南二十里。陈?尝为此县长。
故陶城,县南五十里。相传晋陶侃征杜?殳所筑。
临颍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颍川郡,历代因之。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许州。大业四年,自故城移於今理。建中二年属氵殷州,贞元二年州废,依前属许州。
临颍皋,东西长五十里,即龙脾冈也。嵩高山东南三百里有龙脾,其地沃壤可居,即此冈也。今临颍县理在冈上。
颍水,西北自长社县界流入。
繁昌故城,县西北三十里。魏文帝行至繁阳亭,筑坛受禅,因置繁昌县,即此城也。
舞阳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旧县,属颍川郡。在舞水之阳,因名。汉封樊哙、魏封司马宣王并为舞阳侯,皆此邑。自汉至晋不改。宋省,开元四年重於故城内置。
扶沟县,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汉旧县,属淮阳国。后汉属陈留郡,魏属许昌郡。高齐文宣帝自今县北移於今理。武德四年置北陈州,县隶焉。其年废州,以县属洧州,九年洧州废,又属许州。
洧水,县西二十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