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编号: | 2534 |
拉丁亚目: | PTERIINA |
中文亚目: | 珍珠贝亚目 |
中文科名: | 海菊蛤科 |
拉丁科名: | Spondylidae |
中文属名: | 海菊蛤属 |
拉丁属名: | Spondylus |
拉丁亚属: | Eleutherospondylus |
中文亚属: | 离生海菊蛤亚属 |
拉丁种名: | imperialis |
定名人: | Chenu |
年代: | 1843 |
中文名: | 堂皇海菊蛤 |
原始文献: | Illust. Conchylid., Pedum, Spondylus, Lima, Placuna.: 6, pl. 26, figs. 2-3. |
模式产地: | 中国 |
生境: | 热带亚热带性种,主要栖息在低潮线附近至潮线下百米左右的海底。以右壳顶部固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 |
国内分布: | 台湾西部,广东(广海,上川岛,闸坡),海南(新盈,三亚,新村),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永暑礁)。 |
国外分布: | 日本(冲绳以南),菲律宾,印度洋等。 |
资料来源: | 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第三十一卷 双壳纲 珍珠贝亚目:263-265[1] |
折叠 编辑本段 堂皇海菊蛤
【主 治】:治肝胆热毒耳痛、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中耳炎、咳嗽、症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一15克。
【别 名】:刺蚶、蝲蚶(《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本种分布于我国南海。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四季均可捕捉,去肉,将贝壳洗净,晒干备用。
【拉丁名】:堂皇海菊蛤Spondylus imperialis (Chenu).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折叠 编辑本段 形态特征
贝壳极凸,坚厚,略呈圆形。一般壳长57mm,壳高65mm,壳宽37mm。两壳略等,两侧稍不等。壳顶较凸,位于背缘。壳表呈粉红色,生长棘长短不一,颜色也有深浅;具有5~6条放射主肋,主肋间还有2~4条小肋;肋上生长棘长短不一,弯曲姿态形似菊花。贝壳内面白色而略显浅粉色;闭壳肌痕一个,略显。铰合线直,两壳各有2个较强的主齿。外套薄,无水管;外套缘厚,具有外套眼和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