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历史
1926年9月,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成立。哈尔滨医科大学
1931年11月,学校更名为江西瑞金中国工农军卫生学校。
1932年2月,学校更名为江西雩都红军军医学校。
1938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1940年9月,学校更名为延安中国医科大学。
1945年7月,学校更名为兴山(鹤岗)中国医科大学。
1947年10月,学校更名为龙井以内科为主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
1948年3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以五官科为主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分校。
1948年4月,学校更名为通化中国医科大学第三分校。
1948年5月,学校更名为平谷地区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分校。
1949年4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1954年,学校归卫生部领导。
1956年6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医学院。
1958年4月,卫生部将哈尔滨医学院移交黑龙江省领导。
1958年11月,学校恢复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名。
2004年,学校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建立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1]
2015年11月20日,获批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哈尔滨医科大学。[2]
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条件
折叠 院系专业
2018年学校官网显示,校本部普通高等教育设17个专业:基础医学(“5+2”本硕连续培养)、临床医学(五年制、“5+3”一体化、专业硕士儿科学)、口腔医学、儿科学、护理学、麻醉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临床药学、市场营销、卫生监督、生物医学工程。[3]
折叠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 全校现有教职工1724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委员1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学者2人,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3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8人。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李秋洁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获批时间 |
---|---|---|
药理学教学团队 | 杨宝峰 | 2008 |
医学遗传学教学团队 | 傅松滨 | 2009 |
外科学教学团队 | 姜洪池 | 2010 |
社会医学教学团队 | 吴群红 | 2010 |
折叠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药学、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生物学、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药学、护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理学、遗传学、法医学、外科学、内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药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5]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
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外科学(普外)
省级重点学科:医学遗传学、生理学、人体解剖与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外科学(普外)、内科学(心血管病)、外科学(骨外)、外科学(神外)、神经病学、妇产科学、眼科学、外科学(胸心外)、麻醉学、肿瘤学(腹部外科)、影像医学[6]
折叠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3个,省级重点学科(群)2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组织学俄语胚胎学、卫生法学、内科学、危重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神经病学、外科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药理学
省级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眼科学、基础化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麻醉学、社区护理学、生理学、医学影像学、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学)、护理学基础、医学免疫学,、护理人际沟通、医学心理学、内科护理学
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教学成果
截至2012年,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次,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
国家教学成果奖
临床医学 |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1年 |
七年制临床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5年 |
应用模拟教学系统培养医学本科生临床技能的研究与实践 |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9年 |
以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为参照的试点性认证 |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9年 |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术研究
折叠 研究成果
截至2018年5月,主编教育部、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教材43部。获教育科研立项课题55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2项;省级教学成果25项;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虚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2门;国家视频公开课程4门。发表教学论文757篇,其中国家级教学文章288篇,教学论文获奖28篇;学校为“黑龙江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基地”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1人获得提名。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 |
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获奖者:姜洪池 |
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 获奖者:李璞 |
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 获奖者:哈尔滨医科大学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 | |
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 获奖者:张亭栋 |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 | 获奖者:杨宝峰 |
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的建立和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获奖者:傅松滨 |
折叠 科研机构
截至2013年,学校有22个部省级、4个校级实验室。
省部共建
黑龙江省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省部共建教育部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
省部共建教育部心肌缺血机理与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肝脾外科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科技厅:
黑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麻醉与危重病学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
卫生部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外科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麻醉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病原学(BSL-3)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肝脾外科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移植免疫基础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生物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物与内源性物质代谢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生物学基础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物与内源性物质代谢实验室[7]
折叠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0年,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以生物医学文献为主体,辅之以人文社会科学书刊和各类语言工具书。主馆纸质藏书总量60万册,其中中文图书47万册,外文图书13万册。馆藏期刊1776种, 其中中文1470种,外文306种,馆藏报纸123份。另有多种语言综合工具书及检索工具书刊。中文全文数据库和外文全文数据库包含电子期刊各有1万余种,电子图书共计32万种。馆内俄文医学书刊收藏较为丰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学科的馆藏文献较为齐全。[8]
- 学术期刊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医学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的栏目设置为:论著(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经验交流,技术与方法,综述等。《学报》曾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三等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学报质量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学报质量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1年成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该刊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医学文摘》(7个分册)等收录。[9]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传统
折叠 校歌
《托起人类健康的太阳》
折叠 校徽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徽校标的设计以哈尔滨医科大学英文起始字母为基本构成元素,标志的样式庄重、典雅,象征学校的悠久历史以及严谨作风。悠久的年代、古朴的学校字体与现代的设计形式有机的构成,象征学校的现代化、国际化与民族特色的结合。整个标志既现代又不失庄重,力求通过标志的造型传达学校的时代特征与精神。
标志的圆形构成象征:团结的精神、求实的作风。象征医学的符号表述了学校的学科特征,其中“剑”的两翼抽象的变化成“翅膀”与“打开的书”则象征学校对医学教育、对学子寄予的美好愿望。穿越的斜线象征学校在医学研究、学校发展等方面继往开来、不断开拓向前的精神。
标志的色彩以蓝色、绿色构成,蓝色代表医学研究的严谨性、绿色则象征生命的健康、活力与希望,二者的融合则代表学校科学研究、临床治疗、教育教学的相互关系。[10]
折叠 校训
木直中绳 博学载医
“木直中绳”含义为各种可用的木料经木师测量加工成材;意寓学生经培养后成材。
“博学载医”含义为渊博的知识,承载博大精深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