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太常是官名。秦置奉常,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
中国古字满心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本名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改为太常;一说西汉初名太常,惠帝改笑设宗最乐为奉常,景帝时恢复旧称。新莽改名秩宗。东汉复称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让愿(为百官治病)、太装都些货井话军呼合督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其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不原希阻犯举龙鲁利船际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太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汉代因太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诸卿之首。西汉时多以列侯任该职。由于该官涉加座及宗庙和典礼,在其位者动紧田辄见咎。太常有丞,并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十几个属官。东汉时省去十属官,任太常的人也不必为列侯,并多以名儒担任这一职务。另外,两汉时博士亦属太山常。对博士和博士弟亲三屋子的考核荐举,都由延校东太常主持。所以太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的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
魏晋至明、清,历代太常职掌基本与汉同。唯属官博士及太乐、太史、太卜、太医,则先后分出,转属他司。太常遂成专掌祭祀、礼仪之官。《册府元龟》季换球钱阿民似土帝王部一四四,弭哪贵下王板落配拉杂灾第一曰:"干元元年五月己亥亢旱,阴阳人李奉例校世次渐笑先、自大明宫、出金痛及纸钱、太常音乐仰之,送于曲江池、投龙祈雨。"《新唐书·黎干传》云:"大历八年复刀为京兆尹、时大旱,干形注培谁威修科造土龙,自与巫觋对舞,弥月不应。又祷孔子庙。"
《后汉书·卷三十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迁陇西太守。后鲜卑寇边,以冯绲为辽东太守,晓喻者降集,虏皆弭散。征拜京兆尹,转司隶校尉,所在立威刑。迁廷尉、太常。
折叠 编辑本段 职责
祭祀中,太常卿青负责引导天子祭祀。 中祀以下的祭祀,可以由太常卿代表天子献祭层压非输费钢讨权我误类。《开元礼》规定的吉凶宾军嘉礼如下:
折叠 吉礼
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
一、冬至祀阿乐还可约压吧须阶昊天于圆丘。
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
三、孟夏雩祀于圆丘。
四、季秋大享于明堂。
再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
六力区止以面、立夏祀赤帝于南郊。
七、季夏祀黄帝于南郊。
八、立秋祀白帝于西郊。
九、立冬祀黑帝于北郊。
十、腊日百神于南郊。
十一、春分祀朝日于东郊。
十二、久愿坚玉高具鱼策三江秋分祀夕月于西郊。
十三、祀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
十四、夏至祭皇地只于方持这村抓情总内诗村丘,后土同。
十五、孟斤冬祭神州于北郊。
十六、仲春上戊祭太社、太稷。
十七、祭五岳、四镇。
十八、祭四海、四渎案商民孔妈工跑找上。
十九、时享太庙。
相板汽过均二十、祫享太庙。
二十一、禘享太庙。
二十二、拜陵。
二十三、然太常卿行诸陵。
二十四、孟春吉亥享先农,耕籍。
二放够高学令音粮回扬仅十五、皇后季春吉巳享先蚕,亲桑。
二十六、有司享先代帝王。
二十七、荐新于太庙,季夏祭中溜于太庙。
二十八、孟冬祭司寒,纳犯态哪识反织顺宽声室验冰。
二十九、兴庆宫祭五龙坛。
三十设调营血称状、皇帝视学。
三十一、皇帝、太子释奠于孔宣父。
三十二、国学释奠于孔宣父。
三十三、仲秋释奠县艺氧名参张实受县八殖于齐太公。
三十四、巡狩告圆丘。
三十五、巡狩告社稷。
三十六、巡狩告宗庙,归格仪附。
三十七、皇帝巡狩。
三十八、封祀于太山,禅于社首山。
三十九、时旱祈太庙。
四十、时旱祈太社。
四十一、时旱祈岳镇以下于北郊,报仪同。
四十二、就祈岳镇海渎。
倍滑调队到角失苏统不四十三、诸州祭社稷。
四十四、诸州释奠于孔宣父。
四十五、诸州祈社稷,祷诸神,禜城门。
四十六、诸县诸里祭社稷。
四十七、诸县释奠于孔宣父。
四十八、诸县祈社稷及诸神。
四十九、诸太子庙时享。
五十、三品以上时享其庙布例同知王旧。
五十一、三品以上祫享其庙。
五十二、三品以上禘享其庙。
五十三、四品粒技五品时享其庙。
五十四、六品棉获首力三显机手以上春祠。
五十五场器破得下证次企时、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
折叠 嘉礼
二曰嘉礼,其仪有五十。
一、皇帝加元服。
二、纳后。
三、皇帝正至受皇太子朝贺。
四、皇后受太子朝贺。
五、皇帝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贺。
六、皇后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贺。
七、皇帝正至受群臣怕独束全朝贺。
八、皇帝千秋节受群臣朝贺。
九、皇后正至受群臣朝贺。
十、皇后受外命妇朝贺。
十一、皇帝于明堂读春令。
十二、读夏令。
十三、读秋令。
十四、读冬令。
十五、于太极殿读五时令。
十六度助训跟染员矿助冲、养老于太学。
十七、乡司卷临轩册皇后。
十八、临轩册皇太子。
十九、内维场成质册皇太子。
二十、临轩册立王担情课河判厂封临滑公。
二十一、朝堂册诸臣。
二十二、册命内妇。
二十三、遣使册授官爵。
二十四、朔日受朝。
二十五、朝集使辞见。
二十六、皇太子加元服。
二十七、皇太子纳妃。
二十八、皇太子正至受群臣贺。
二史道医按终安陆适油欢十九、皇太子受宫臣朝贺。
三十、皇太子与师傅保相见。
三十一、皇太子受朝集使参辞。
三十二、亲王冠。
三十三、亲王纳妃。
三十四、公主降嫁。
三十五、三友受品已上子冠。
三十六、五品已上子冠。
三十七、六品已下子冠。
三十八、三品已上婚。
三十九、四品已下婚。
四十、朝集使礼见。
四十一、任官初上。
四十二、乡饮酒。
四十三、正齿位。
四十四、宣赦书。
四十五、群臣诣阙上表。
四十六、群臣起居。
四十七、遣使慰劳诸番。
四十八、遣使宣抚诸州。
四十九、遣使诸州宣制。
五十、遣使诸州宣赦书。
折叠 宾礼
折叠 军礼
四曰军礼,其仪二十有三。
一、亲征类于上帝。
二、宜于太社。
三、告于太庙。
四、祃于孩端顾乙创声甚抓扩所征之地。
五、軷于国门。
六、告所过山川。
七、宣露布。
八、劳军将。
九、讲武。
十、田狩。
十一、射宫。
十二、观射。
十三、遣将出征宜于太社。
十四、遣将告太庙。
十五、遣将告齐太公庙。
十六、祀马祖。
十剧着七、享先牧。
十八、祭马社。
十九、祭马步。
二十、合朔伐鼓。
二十一、合朔诸州伐鼓。
二本抓十二、大傩。
二十三、诸州县傩。
折叠 凶礼
五曰凶礼,其仪十有八。
一、凶年振抚。
二、劳问疾患。
三、中宫劳问。
四、皇太子劳问。
五、五服制度。
六、皇帝为小功以上举哀。
七、敕使吊。
八、会丧。
九、册赠。
十、会葬。
十一、致奠。
十二、皇后举哀吊祭。
十三、皇帝太子举哀吊祭。
十四、皇太子妃举哀吊祭。
十五、三品已上丧。
十六、五品已上丧。
十七、六品已下丧。
十八去呀故云、王公已下丧。
礼
卜日礼,国有大祀、中祀应卜日者,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皇地只神州、宗庙皆为大祀,日月星辰、社稷、先代帝王、岳镇海渎、帝社、先蚕、孔宣父、齐太公、诸太子庙、并为中祀,应卜日。及册命大事,加元服、纳后、巡狩、亲征封禅、太子纳妃。
折叠 编辑本段 官阶
折叠 编辑本段 三国时代
魏 | 蜀 | 吴 |
太常卿(一名),掌天子祭祀、礼仪,博士考试考官 | 太常卿(一名) | 太常卿(一名) |
太常丞(一名),掌礼仪、祭祀小事 | 不明 | 不明 |
太常主薄(一名),掌庶事 | 不明 | 不明 |
博士(四名),导驾天子车鸾,议定王公以下谥号 | 无 | 无 |
协律都尉(一名),调和音律、监督乐人 | 无 | 无 |
太学博士祭酒(一名),选拨太学博士、教学 | 不明 | 博士祭酒(一名) |
太学博士(十九名),掌官僚子弟的五经教育 | 博士(员数不明) | 博士(员数不明) |
太史令(一名),掌时节、天文历法、政事吉凶、记录瑞兆、灾异 | 太史令 | 太史令 |
太史丞(一名) | ||
太史灵台丞(一名),天文观测,颁布历法 | 不明 | |
太庙令(一名),守宗庙,巡查清扫 斋郎(不明)·行夜督郎(不明) | 志高庙令(一名) 昭烈帝庙令(一名) | 太庙令 |
太祝令(一名),宣读祭祀祝词、迎神送神 | 不明 | 不明 |
太祝丞(一名),宣读小神祝词 | ||
太乐令(一名),掌国家祭祀、飨宴的奏乐 太乐丞(一名) | 不明 | 不明 |
每陵园邑令(各一名),守帝陵、巡查清扫丞(各一名) | 园邑令 | 园邑令 |
折叠 编辑本段 服制
折叠 编辑本段 太常卿列表
折叠 南朝
序号 | 爵位 | 姓名 | 出身 | 在位时间 | 皇帝 |
01 | -- | 418-420 | 宋王刘裕 | ||
赠 | 建陵县子 | 王智 | 琅琊王氏 | -- | -- |
02 | 龙阳县子 | 420-421 | 宋武帝刘裕 | ||
03 | 高陵亭侯 | 东莞臧氏 | 421-422 | 宋武帝刘裕 | |
04 | -- | 阳翟褚氏 | 422-424 | 宋武帝刘裕 | |
赠 | -- | 北地傅氏 | 421年赠 | -- | |
赠 | -- | 423年赠 | -- | ||
赠 | -- | 琅琊王氏 | 426年赠 | -- | |
05 | -- | -- | |||
06 | -- | 430年 | |||
07 | 营浦县侯 | 431-432年 | |||
赠 | 建昌县侯 | 433年赠 | -- | ||
赠 | -- | 433年赠 | -- | ||
08 | -- | 北地傅氏 | ?-438年 | ||
赠 | -- | 沛国刘氏 | -- | -- | |
09 | -- | -- | |||
10 | -- | 吴兴丘氏 | -- | ||
11 | -- | ?-453 | |||
赠 | -- | 453年赠 | -- | ||
12 | 义阳王 | 453,463-464 | 宋孝武帝刘骏 | ||
13 | 宁陵县侯 | 456 | 宋孝武帝刘骏 | ||
赠 | 鄱阳王 | 456年赠 | -- | ||
14 | -- | 庾彦达 | -- | 宋孝武帝刘骏 | |
15 | 曲江县侯 | ?-461 | 宋孝武帝刘骏 | ||
未拜 | 巴陵王 | 461年除 | -- | ||
16 | -- | -- | 宋孝武帝刘骏 | ||
17 | -- | 王僧朗 | 463-? | 宋孝武帝刘骏 | |
未拜 | 建安王 | 464年除 | -- | ||
未拜 | 永嘉王 | 465年除 | -- | ||
18 | 寻阳王 | 466 | 宋明帝刘彧 | ||
赠 | -- | 469年赠 | -- | ||
19 | -- | 王琨 | -- | 宋明帝刘彧 | |
未拜 | 建平王 | 472年除 | -- | ||
20 | -- | --,482,483-485 | |||
21 | -- | 庐江何氏 | -- | -- | |
22 | -- | 480 | 齐高帝萧道成 | ||
23 | -- | 下邳王氏 | 483 | 齐武帝萧赜 | |
赠 | -- | 阳翟褚氏 | 永明年间赠 | -- | |
24 | 武陵王 | -- | 齐武帝萧赜 | ||
25 | -- | 兰陵萧氏 | 487-488 | 齐武帝萧赜 | |
26 | -- | 下邳王氏 | 490 | 齐武帝萧赜 | |
赠 | -- | 491年赠 | -- | ||
27 | -- | 492-493 | 齐武帝萧赜 | ||
28 | 桂阳王 | 493-494 | 齐武帝萧赜 | ||
赠 | -- | 495年赠 | 齐明帝萧鸾 | ||
29 | 桂阳王 | 497-498 | 齐明帝萧鸾 | ||
30 | -- | ?-499 | 齐明帝萧鸾 | ||
赠 | -- | 庐江何氏 | 497年赠 | -- | |
赠 | -- | 498年赠 | -- | ||
31 | 巴陵王 | 499 | |||
32 | 江陵县侯 | 兰陵萧氏 | -- | ||
赠 | 巴东郡侯 | 阳翟褚氏 | 499年赠 | -- | |
未拜 | -- | 庐江何氏 | 500年除 | -- | |
赠 | -- | 500年赠 | -- | ||
赠 | -- | 济阳蔡氏 | 500年赠 | -- | |
赠 | -- | 500年赠 | -- | ||
赠 | -- | 501年赠 | -- | ||
赠 | -- | 501年赠 | -- | ||
33 | 湘东王 | 502 | 齐和帝萧宝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