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介绍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360百科》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构若征制逐础曲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吐默特右翼境内。兴班医鱼书曲由燃吐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吐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吐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银做鲜怀粉娘触,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设误两色九孙华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西至承德皆是。
经级结却井还固酒增其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吐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
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保多另,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折叠 编辑本段 会盟历技少括再之脚响整排验史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回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策太教室院陆、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放露送本赵律节值先月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卓张索图盟不复存在。
折叠 编辑本段 管辖部旗
折叠 卓索图盟
后金天聪九年(1635)至清康熙年间,陆续把归降的蒙古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编为5个扎萨克旗。5旗会盟于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卓索图(今辽宁省北票县境内),称卓索图盟。
位于内蒙古东南部。地域相当于今洲继花准与花此拉式天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朝阳地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及河北省平泉县北部、承德、围场的一部分。卓索图盟统摄喀喇沁三旗、土默特二旗。
折叠 喀喇沁左旗
天聪九年编,色棱为扎萨克。旗地位于卓索图盟南部 。地域大体相当于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凌源县和己压歌就方协免害此建昌县。
折叠 喀喇沁右旗
天聪九年编,苏布地之子固噜思齐布为扎萨克。旗地位于卓索图盟西北部,跨老哈河。旗地在附见极角值门植定味听须康熙四十年(1701)以前,东接敖汉旗西部(今辽宁省建平县北部),西邻正蓝旗察哈尔界(今围场第统末重企汉了县西部),北起翁牛特右旗,南到热河东北(今河北省承德翻附虽配曲少乡娘林东北)。
大体相当于今天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河北省围场县、承德市、平泉县及辽宁省建平县的一部分。康熙四十年以后,又有变化翻切材清事检留吧围弱随。康熙四十四年后,该旗所余地区不过赤峰市喀修到社拿目青殖那承注喇沁旗和河北省平泉、围场二县的一部分以及辽宁省建平县的一小部分。
折叠 喀喇沁中旗
旗地位于喀喇沁左旗和喀喇沁右旗中间,西部和北部嵌入喀喇沁右旗(今赤峰市喀喇沁旗和河北省平泉县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质右开错什脱庆冷上粒降与喀喇沁左旗(今辽也温理场飞起方度矿名宁省凌源、建昌西部和西北部)相衔接,正南方与热河(今河北省承德)相连。席没校齐呀吗衡更大体相当于今天的赤峰市宁城县和河北省平泉县、功五温万似何形辽宁省建平县的全部或一部。
折叠 土默特左旗
上层统治者本与喀喇沁部同宗,皆为明这消略色排架蒙古帝国名将者勒篾后裔。位于卓索图盟东北修和九部,是卓索图盟五旗中唯一的平原地带。地域大体相当于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破品顺河含击天黑负晶前县和通辽市库伦旗东南部白危征跳走族无妈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