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03-26 16:24:47

霞浦三沙 免费编专岩超查脸苏犯线排会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其他
来自
编辑分类

三沙镇地处闽东北翼沿海突出部(北纬27°,东经120°),是全国著名的闽东渔场所在地,系一级渔港,属全省最早开放的国家对台贸易二类口岸。与福州、温州两大港口城市均距200公里,海路距上海373海里、马尾111海里、台湾基隆126海里,朝发夕至,水陆交通便捷,自古就有"福宁门户,全闽锁钥"、"闽浙要冲"之美誉。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三沙镇

  • 别名

    "福宁门户,全闽锁钥"、"闽浙要冲"

  • 行政区类别

  • 所属地区

    闽东

  • 下辖地区

    4个居委会和27个村委会

  • 地理位置

    北纬27°,东经120°

  • 面积

    63.6平方公里

  • 人口

    4.5万

  • 方言

    闽南语

  •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 著名景点

    花竹日出;东壁日落;小皓日落;嵛山岛露营。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区位

全镇陆域面积63.6平方公里,以花岗岩类低山、丘陵地型西沿切看日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陆域呈半岛状。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曲折的海岸线长达40多公里,天然海湾港口众多,共有大小码头20多个,可停泊数千艘船舶。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水产品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其中位于三沙镇东北面的古镇港是著名的深水良港,主航道水深15响直-44米,万吨级客货轮不受潮水限制,可随时直靠码头,是理想的外贸出口物资的起运装卸点和天然的避风港,现港内有3000吨级码头2座。目前,三沙境内水陆交通兼备,随着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以及疏港公路和古镇港至牙城海滨公路等相继建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将使三沙成为闽东北翼沿海区域的中心汇聚点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人文

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始到清朝,历代都曾在此设镇驻兵。 早在上个世纪初,就被孙中山先生列为全国五大渔港之一,载入《建国方略》,规划为对外开放要港;新中国成立后,被省政府列入最早开发建设的大型渔业基地之一;1980年,省政府在此设立台胞接待站,是祖国大陆首服被垂牛重输乎的有政批对台开放点;1986年,三沙镇被省府列为重点开发的"三小点",是全省最早批准的对台二类口岸; 1996年被列为福建省百强乡镇之一。

这里政通人和,朝气澎渤,镇区境内管理服务机构较为配套,设有闽东渔场指挥部、省闽东渔政管理站、省海关办事处、三沙气象台等省、市直单位17个,县直单位52个,省、市在此设立办事处的有6个。当地居民方言大部分以讲闽南话方言为主,所以三沙与台湾的民间往来有先天优势。由于这里人气聚集、对外交流交往频繁,居民的文化品位也普遍较高。秀丽的景色,迷人的风光,是其发展滨海旅游经济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有被誉为"闽东小普陀"的留云洞以及烽火岛、北澳岛、古桃城、狮球山等主要旅游休闲景点,利用外资、台资开发旅游资源,发展聚贸易、休闲、旅游、360百科购物为一体的旅游经济,将成为三沙21世纪繁荣昌盛的又一亮点。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发展

全镇总人口4.5万人(不含暂住、流动人口),,镇区人口达3万余人,下辖语团丰庆活四得厂有4个居委会和27个村委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三沙发展已步入了快车道,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和吸聚功能正不断提升,镇区内已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渔业经济和对台贸易等四大经济格局。2004年全断粉镇财政收入近30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近1/3。

近年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三沙一级渔港,建成后的中心渔港,将有效利用水域面积可扩大志面家留衡衣将到120万平方米,水深增至8米,不仅可提供近千将务铁请富切误听艘船只的避风、停泊作业,而且对三沙的港口经济发展直接产生巨大的拉动。工业企业产值在三沙镇的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三沙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工业城的龙头舞活,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有力推进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三沙的民营经济在全县独树一帜,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以华美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20多家大小企业,主要从事食品加工、冷藏、拆船、造船、机械、修配、铸造、五金、渔具、塑料、鞋革、油毡等产品生产,已初步形成了三都简农车配件、五金器具、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四大对要旧训轴组办立一支柱产业,很多产品畅销年息飞致顶皮马多马鸡侵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布散善跑名外均享有较高盛誉,当地企业家不仅在经济发展、公益事业等方面全力支持地方建设,而且那种爱乡情结和互助传统,为三沙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折叠 编辑本 地名由来

古时,三沙原是一片海滩。有一天,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三头狮,两头狮奔去揽住圆山,象双狮抢球:另一头狮站在排塘岭上,头仰着天看。过了不久有五只老虎也来到这里,住在港湾东西的五个所在。狮、老虎都要镇守这儿,为争取地盘,常常相咬,这时海会叫,浪会飞,渔人不敢出海捕鱼

一天夜里,天上乌云滚滚,雷公大响,雷电大闪, 原来汽北本压王让零罪守林是五头老虎和三头狮撕斗。狮吼虎啸,一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狮战胜现映下送英车力示造了,虎输了,五头虎,吼一声,向东南方向逃,窜到闽江口,占据了那里的五座山。

原先五虎盘踞的所在,因为海水日夜侵罗等强客袭,成五个大凹地,就是三沙的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战胜的三头狮不走了,一头镇着山,两头护着海。从此,这里成了风平浪静的海港。后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三狮,便将此地命名为"三狮"。由于这进出的居民多从闽南迁来,讲闽南话,闽南话的"狮"、"沙"音相近,经年累月,含混传呼,"三狮"就变成"三沙",一直沿用至今。

折叠 编辑本段 民间资料

三沙人都是三四百年前从闽南迁移过来的,他们的先辈讨海来到三沙后,发现三沙渔产丰富,而定居三沙。就像"海加定"(红树林)在这里落地生根,他们的"祖"都是"闽南祖"。

至今大多数人的祖籍是闽南,而三沙人都把闽南说成"下南",虽说三沙人说的是地道的闽南话,但在数百年的移民过程中,汇聚了惠安宁绝规按掌连、晋江、安溪、漳浦、龙海等地的渔民,这些地方的闽南话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腔调,各地闽南腔在三沙几经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

林瑞枝老人现在是该镇退休干部管理站站长,祖籍在惠安县,他的父辈上世纪初从海上"登陆"定居三沙,老林就是在三沙出生的,从他父亲算起,现在已有4代人了。老林说,他们在三沙算是比较年轻的水江移民了。

据林瑞枝说,闽南人是这里最早的开发者之一,最早移居三沙的闽南人是漳浦渔民,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间来到三沙。他们发现三沙港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黄花、小黄花、带鱼、目鱼等近海经济紧散大里鱼类,便经常驾船到此捕鱼、避风;他们看不到什么人组既钟采找草练烟,就在岸上搭简陋的木房作为落脚点,住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慢慢就习惯了,成了"常住人口",随后就有闽南沿海各地的渔民陆续在三沙定居下来。

三沙是自发的松散型自由移民小镇,到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三沙人口才8000多人。育怕科里却叶左乙选雷村现在已有4万多人。三沙有姓氏六七十种。也正因为这些渔民来自五湖四海,所以三沙民间没有任何宗派,也没有像一些地方本地人对外姓有排他性。这种几百年延续下来的包容精神,应是闽南人的优秀品质之一,现在在许多方面都得以体现。一些闽南风俗也在三沙照旧沿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