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词语出处
折叠 编辑本段 关键词
"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杨度说:"中国自古有一文化较高、人数较多之民族在其国中,自命其国曰中国,自命其民族曰中华。……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金铁主义说》)。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提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作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折叠 编辑本段 提出者
杨度(1874~1931):字皙子,别署晰子、虎公、虎禅师、九九等。湖南湘潭人。1897年考中举人。1902年赴日留学,进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班学习。同年冬与湖南留日学生杨笃生、陈天华、黄兴等创办《游学译编》,担任编撰工作。曾为清政府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起草考察报告,后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1907年初在日本创办鼓吹君主立宪的刊物《中国新报》月刊,担任主编。该报自一卷七期起迁到上海出版。所撰《金铁主义说》曾连载于该刊一至六期,主张中国应成为经济的军国主义大国,要求清政府召开国会。辛亥革命后,依附袁世凯,任参政院参政。1920年与孙毓筠、胡瑛、李燮和、严复、刘师培等组织筹安会,为复辟帝制竭力鼓吹。袁世凯死后被通缉。一度转向佛学。1922年起开始接近孙中山,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民主革命奔走甚力。1925年参加"反帝国主义大同盟",逐步接受进步思想,与李大钊建立了友谊。1927年曾为李大钊被捕而多方营救,并变卖房产,救济被害者家属。晚年移居上海,参加中国互济会及其他进步团体。192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党的秘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