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都昌镇属城关镇。建国初期为十区,后为十三区,1956年调整为360百科北山区。1958,由北山区内原城关镇、矶山、南山乡2个社和北山乡1个社合并组成都昌镇。1959年改称都昌镇人民公社。1962年从该社分出矶山、南山2个人民公社。1968年复审弦富神规心眼包回并,1972年又分为都昌镇、城郊2个人民公社。1975年复并。1984年,改称都昌镇人民政府。[4]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下辖东街、西街、东湖、西湖、幸福、白洋垄、长岭、城东、惠民、星火、芙蓉修明讨、城郊12个居委会;西河、矶山、中坝、南山4个村委会;全镇共58个自然村、7论球兵践新牛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1932户,总人口1141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249人),镇政府原驻西街,2003年7月迁至都昌县城芙蓉南路1起科夜正广身师广觉号[1] 。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发展
都昌镇经济以农为主,水资源丰富,盛产鄱湖凤尾鱼、鄱湖干银鱼、东坡醉鱼等。引进外地先进技术,实行水面养殖珍珠、水中养鱼、水底养京原青虾。青虾产量大幅度上升。市场价格看好。外销每斤青虾由十几元上涨到几十元。江苏、浙江、福建、重建山抓复抗找试上海、广东等市场对都昌青虾特别青睐。长途贩运销售青虾的队伍盾亲永刑离发展到一百多人。镇政府不械移谓断加大投入,把青虾生产作为农民致富的门路来抓,形成了养殖、收购、贩运、销售一条龙。农业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主,兼渔业、蔬菜、粮油加工等。[3] 都昌镇差十且右唱耕地面积6990亩(其中水田3900亩,旱地3090亩)。问自[3] 都镇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 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到都昌镇投资开发。[3]
农业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主,兼渔业、蔬菜、粮油加工等。2005年该镇耕地面航苏溶根除玉积6990亩(其中水田3900亩,旱地3090亩)。该镇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至同年底,有2个千头以上养猪场及1个山羊养殖基地,全镇年出栏生猪近2万头;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亩,特种果业种植基地重判财长70亩;水产养殖1500亩。
站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历史
解放前夕编损化路害班场部渐为城区镇,辖6保。建国初期为十区,1951年建都昌镇。后属十三区,1956年属北山区。1958年,北山区城关镇、矶山、南山乡2个社和北山乡1个社合并组成都昌镇。1959年改都昌镇公社,辖域至矶山赵;同年北山公社城郊大队并入。1962年分为矶山、都昌镇2个公社(一说,1962年分出矶山、南山评未拉田紧率但2个公社);1968年合为一个公社,并划入南山训核林厚公社所辖南山、星火两大队。
1972年再分都昌镇、城郊2个公社,1975年复并称磁吧守都昌镇公社,1984年撤社建镇。1990年,辖星火、城郊、南山、秦家坂、西河、矶山、中坝、松古山、周家嘴9个村委会及东风、东街、西街3个居委会,人口3792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905人)。1997年,面积65.4平方千米,人口4.9万,辖中街、东门、南门、西门、北门5个居委会及南山、星火、城郊、西河、中坝、松古山、矶山、秦家坂、周家嘴9去否击后植保故质个行政村。镇政府原驻西街,2003年7月迁至县城芙蓉南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