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疆域
折叠 位置和面积
中国的经纬度位置: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同整个欧洲面积相当。中国领土的促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斯航面积春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2′30''E),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29'59.79"W),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东经112°17'09"E),(英语:Lidi Ansha或Lydi Shoal)为中国南海南沙群岛区域的一座暗沙,是实际上的中国领土的最南端(非位于其东北约15海里的曾板周利广赶施母暗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无片茶镇九黄限父境,立地暗沙属于海南省呀小画义气三沙市管辖。最北端在漠河以反命离富危么精边证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33′N新成赵,124°20′E)中国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高原相差5个时区。
中国领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中国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5200千米最方文请岁谁县。中国地理
折叠 疆界和邻国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款板谁征尼英乡议尼西亚隔海相望。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的领海,是望视值我好放立前群甚散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 渤海和琼州海峡为中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合足映是球正协款指觉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理训究板围同阳开怎死。
折叠 海洋
- 邻近中国大陆的海洋
领海由渤海(内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连存精功极石仅音史制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需马假千米。
渤海位于辽东半岛画亲无四底沙板破老铁山角到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渤海海峡,与黄海水域相通,有庙岛群岛绵亘峡口,面积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最深处70米。
黄海北宪线再穿息起鸭绿江口,南以长江口北岸向济州岛方向一线同东海分界,概硫官查矿线过护任项西以渤海海峡与渤海相连。平均水深44米,最深处140米,面积38万平方千米,海床为半封闭型浅海大陆架。
东海北起长江北岸至济州岛方向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到台湾清大地早清分省本岛南端一线,东至冲绳海槽(以冲绳海槽与日本领海分界),正东至台湾岛东岸外12海里一线,面积77万平方千米。
南海的海底是一个巨大的海盆,海盆受按九检喜怀的山岭露出海面就是中国的朝白控按加考系呢攻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随脸们海角误基封岛,这些海底山岭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南海总面积35该举各些欢仍出觉0万平方千米。
- 丰富的海洋资源
大陆架:又称"陆棚"或"大陆浅滩",是大陆向海解春看县洋延伸的浅海地带。大苦元刚握沙写入鸡了言方陆架浅海是海洋资源最富饶的部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铁等旧从矿藏,也是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
中国近海渔场很多。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孩。舟山渔场是中国性的大渔场,北方的渤海海湾渔场以盛产对虾著称。
中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家现渐田阻回主要盐场有长芦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
海底石油资源:中国海洋中矿产资源很丰富,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海洋矿产。蕴藏量以东海大陆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中国近海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的海底全部、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市密座汉念感的一部分,都属浅海大陆架仅酒。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大陆架上进行的。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中国现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县(到考考本接阿销委热命语县级市、自治县)和乡(镇)三级,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发免补已西质述防扬星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和习惯上,各省级行政区都有简称。省级人民政府驻地称省会(首府),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首都。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乡镇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怀乱种年胡双半学当跟级政单位。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自治地方究,国家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此外,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建设,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国家可根据需要对行处客约政区划作必要的调整和变往艺春点附存更。
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7月1日对香分未妒盟电临命艺剧停度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澳门特句较普阳印稳谁屋别行政区。
- 东北三省:辽宁省太指玉来具员棉坏缩利半、吉林省、黑龙江省
- 北部边疆一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 黄河中下游六省、直辖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北京市、天津市
- 长江中下游七省、直辖市: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料头密修量奏航式的让、江西省、上海市
- 南部沿海七省、特别行政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居阳担刘介温政区、福建省、台湾省
- 西北五省要四知读诗肥露松、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西南五省、直辖市:四川省、士也发放艺左屋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省、直辖市、自治区 | 别称或简称 | 省会(或首府)名 | 省有帝亲互八胞容领端失需、直辖市、自治区名 | 别称或简称 | 省会(或首府)名 |
---|---|---|---|---|---|
安徽省 | 皖 | 合肥 | 吉林省 | 吉 | 长春 |
北京市 | 京 | 北京 | 江苏省 | 苏 | 南京 |
重庆市 | 渝 | 重庆 | 江西省 | 赣 | 南昌 |
福建省 | 闽 | 福州 | 辽宁省 | 辽 | 沈阳 |
甘肃院以到管约省 | 甘或陇 | 兰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内蒙放告松师卷尽松古 | 呼和浩特 |
粤 | 广州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宁 | 银川 | |
广区聚针置体课令重汉们规西壮族自治区 | 桂 | 南宁 | 青海省 | 青 | 西宁 |
贵州省 | 贵或黔 | 贵阳 | 山东省 | 鲁 | 济南 |
海南省 | 琼 | 海口 | 山西省 | 晋 | 太原 |
河北省 | 冀 | 石家庄 | 陕或秦 | 西安 | |
河南省 | 豫 | 郑州 | 上海市 | 沪 | 上海 |
黑龙江省 | 黑 | 哈尔滨 | 四川省 | 川或蜀 | 成都 |
湖北省 | 鄂 | 武汉 | 台湾省 | 台 | 台北 |
湖南省 | 湘 | 长沙 | 天津市 | 津 | 天津 |
西藏自治区 | 藏 | 拉萨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新 | 乌鲁木齐 |
云南省 | 云或滇 | 昆明 | 浙江省 | 浙 | 杭州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港 | 香港 | 澳门特别行政区 | 澳 | 澳门 |
【表格来源 】
折叠 编辑本段 地势和地形
折叠 地势特征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 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 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折叠 地形特征
- 地形多种多样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 山区面积广大
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中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 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折叠 山脉分布
主词条:中国山脉
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在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山脉名称 | 海拔高度 (米) | 最高峰 | 高程 | 山脉名称 | 海拔高度 (米) | 最高峰 | 高程 |
---|---|---|---|---|---|---|---|
3000 | 4374 | 贺兰山 | 2000以上 | 贺兰山 | 3556 | ||
天山山脉 | 5000 | 7435 | 阴山山脉 | 1500以上 | 呼和巴什格 | 2364 | |
4000 | 苏拉木塔格 | 6295 | 大兴安岭 | 1100以上 | 黄岗梁 | 2029 | |
祁连山脉 | 4000以上 | 5547 | 小兴安岭 | 500以上 | 平顶山 | 1429 | |
疏勒南山 | 4000以上 | 5827 | 长白山脉 | 1000 | 白云峰 | 2691 | |
5000以上 | 7719 | 张广才岭 | 800以上 | 大秃顶子 | 1669 | ||
5000以上 | 6860 | 龙岗山 | 700以上 | 岗山 | 1347 | ||
6000 | 6305 | 燕山 | 1000 | 雾灵山 | 2116 | ||
5000以上 | 5369 | 太行山脉 | 1000以上 | 小五台山 | 2882 | ||
5000以上 | 6282 | 西山 | 1000 | 东灵山 | 2303 | ||
唐古拉山脉 | 6000 | 6621 | 五台山 | 2500 | 北台顶 | 3058 | |
6000 | 冷布岗日 | 7095 | 吕梁山脉 | 1500以上 | 南阳山(关帝山) | 2831 | |
6000 | 7111 | 泰山 | 1000 | 玉皇顶 | 1524 | ||
6000以上 | 8611 | 云台山 | 300 | 五台山(玉女峰) | 625 | ||
6000以上 | 珠穆朗玛峰 | 8844.43 | 天马山 | 50以上 | 天马山 | 98 | |
横断山脉 | 4000以上 | 7556 | 天目山 | 1000 | 清凉峰 | 1787 | |
4000以上 | 6740 | 洞宫山 | 1100以上 | 黄茅尖 | 1921 | ||
4000以上 | 6168 | 武夷山脉 | 1000以上 | 黄岗山 | 2158 | ||
大雪山 | 5000 | 7556 | 黄山 | 1000 | 莲花峰 | 1873 | |
1600 | 3306 | 大别山 | 1000 | 白马尖 | 1777 | ||
1600 | 3166 | 雪峰山 | 1000 | 苏宝顶 | 1934 | ||
2000 | 2900 | 南岭 | 1000以上 | 猫儿山 | 2142 | ||
1000以上 | 凤凰山 | 2570 | 瑶山 | 1000 | 石坑崆(猛坑石) | 1902 | |
大巴山脉 | 2000以上 | 摩天岭 | 4072 | 五指山 | 1000 | 五指山 | 1867 |
大巴山 | 2000 | 神农顶 | 3105 | 莲花山 | 800以上 | 铜鼓嶂 | 1560 |
秦岭 | 2000 | 太白山(八仙台) | 3767 | 中央山 | 3000以上 | 秀姑峦山 | 3833 |
华山 | 1500以上 | 2646 | 玉山 | 3000以上 | 玉山 | 3997 | |
罗霄山 | 1000 | 2120 | 阿里山 | 1500以上 | 大塔山 | 2663 | |
六盘山 | 2000 | 2942 | 台东山 | 500以上 | 新港山 | 1682 |
折叠 高原、盆地
中国有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名称 | 位置 | 特征 |
---|---|---|
青藏高原 | 位于中国西南部, | ①地势高,多雪山冰川 ②面积大 ③高原上多大山 |
位于中国北部, | ①山脉少 ②高原 ③多草原、戈壁、沙漠 | |
位于中国中部, | ①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 ②地表破碎 ③植被少,水土流失 | |
位于中国西南部, | ①地势崎岖不平 ②多峡谷,多盆地 ③石灰岩分布广 |
中国有四大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
此外,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
名称 | 位置 | 特征 |
---|---|---|
位于新疆南部 | ①面积大 ②沙漠广 ③地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 | |
位于新疆北部 | ①为中国第二大盆地 ②多风蚀地形 ③地势东高西低 | |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 | ①地势高 ②东南多盐湖沼泽 | |
位于四川东部 | ①北高南低,内有平原、丘陵、低山分布 ②河流众多 |
折叠 平原、丘陵
中国有三大平原,它们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连,土壤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除此以外,中国还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
位置 | 特征 | 主要组成部分 | |
---|---|---|---|
位于中国东北部 | ①中国最大的平原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 ||
位于中国东部偏北 | ①中国第二大平原 ②地表平坦 | ||
位于中国中、东部 | ①地势低平 ②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
中国丘陵众多,分布广泛。在东部地区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区林木茂密,矿产丰富;有些丘陵被辟为梯田。或蕴藏水能,还有的丘陵峰峦竞秀,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折叠 沙漠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1999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27.9%,主要分布于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沙化土地面积为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 %,自1995年以来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中国政府历来重视荒漠化防治,为防治荒漠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先后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六大生态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折叠 湿地
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中国湿地分为5类28型。其中,近海及海岸湿地类包括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沼泽、海岸性咸水湖、海岸性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共12型;河流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共3型;湖泊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永久性咸水湖、季节性咸水湖共4型;沼泽湿地类包括藓类沼泽、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内陆盐沼、地热湿地、淡水泉或绿洲湿地共8型;人工湿地类有多种型,但从面积和湿地功能的重要性考虑,中国湿地调查只调查了库塘湿地1型。
现有100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数据)。其中,自然湿地面积3620万公顷,占中国湿地面积的94.07%,库塘湿地的面积229万公顷,占中国湿地面积的5.95%。自然湿地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为594万公顷,占中国湿地面积的15.44%;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1万公顷,占中国湿地面积的21.33%;湖泊湿地的面积为835万公顷,占中国湿地面积的21.70%;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70万公顷,占中国湿地面积的35.60%。
折叠 半岛、岛屿
- 半岛
中国海岸线蜿蜒曲折,有众多的半岛,其中主要的半岛有3个,即辽宁省的辽东半岛、山东省的山东半岛以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
- 辽东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由千山山脉向西南延伸到海洋中所构成。半岛南端老铁山隔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遥相接应,形成渤海和黄海的分界。北部可以鸭绿江口和大清河口联线为界,习惯上包括沈丹铁路以西到浑河、大辽河地区。面积约3.7万余平方千米。
- 山东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地处胶莱河以东,又称胶东半岛。面积2.7万平方千米。
- 雷州半岛因多雷暴而得名。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南北长约140千米,东西宽约60~70千米,面积7800余平方千米。
- 岛屿
中国共有大小岛屿5000多座,岛屿岸线总长1.4万多千米。按其成因可分3类:基岩岛、冲积岛、珊瑚礁岛。东海约占岛屿总数的60%,南海约占30%,黄、渤海约占10%。
1.基岩岛,由基岩构成的岛屿占中国岛屿总数的90%以上,它们受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多呈北北东方向,以群岛或列岛形式作有规律的分布。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基岩岛。
其他基岩岛屿分布在下列几个地区:
①辽东半岛沿海。长山列岛位于辽东半岛东南沿海,共50多座岛屿,可分为3个岛群:北为石城列岛,包括石城岛和大、小王家岛等;西南为长山列岛,包括大、小长山岛、广鹿岛等;南为外长山列岛,包括海洋岛、獐子岛等。其中以大长山岛最大,海洋岛最高,海拔388米。此外,在辽东湾内也散布一些小岛。
②山东半岛沿海。庙岛群岛居渤海海峡,共有30多座岛屿,可分3个岛群:北岛群有南、北隍城岛和大、小钦岛;中岛群有砣矶岛、高山岛等;南岛群有南、北长山岛和大、小黑山岛、庙岛等。其中以南长山岛为最大,面积20.4平方千米。此外,山东半岛沿海还有刘公岛、田横岛及灵山岛等,并发育了一些陆连岛,如芝罘岛等。
③浙闽沿海。舟山群岛为中国最大的群岛,由大、小共1339座岛屿组成,其中以舟山岛最大,面积472平方千米,为中国第4大岛。其次有六横岛、朱家尖岛、普陀岛、岱山岛及泗礁岛等。群岛为浙闽隆起带向海延伸部分,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构成。浙江沿海除舟山群岛外,尚有韭山、鱼山及南麂、北麂列岛等。福建沿海主要有台山、四礵、马祖及白犬等列岛。
④华南沿海。万山群岛位于珠江口外,共有150多座岛屿,主要有香港岛、高栏岛和上、下川岛等及担杆、万山等列岛。这些岛屿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此外,华南沿海还有东海、硇洲、涠洲、斜阳等岛散布。
⑤台湾附近海域。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南部,共64座岛屿,八罩水道分其为南、北两岛群。北岛群有澎湖、渔翁和白沙岛,组成澎湖港;南岛群有八罩岛、花屿和大屿等。澎湖列岛主要由玄武岩组成的火山岛,周围发育裾礁。钓鱼岛列岛位于台湾东北约100海里处,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组成。此外,还有绿岛、兰屿等。
2.冲积岛,河流入海,泥沙常在口门附近堆积形成沙岛,称冲积岛。
崇明岛位于长江口,面积1060.5平方千米,为中国第3大岛,也是中国最大的冲积岛。在公元7世纪前,长江口就出现东沙和西沙,其后沙洲游移不定,崇明岛即是在16世纪长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加固堤防,稳定坍势;同时围海造田,使崇明岛面积扩大了80%。
珠江河口沙岛或由河口心滩发育而成,或受基岩岛屿阻拦,在其隐蔽处积沙而成。起初珠江口的汊道宽阔,沙洲散布,后经围垦和促淤,汊道束狭,逐步形成汊道纵横的珠江三角洲。现今沙岛仍在不断伸展,尤以万顷沙、灯笼沙淤涨最快。
台湾西岸沙岛,台湾西岸浊水溪和曾文溪三角洲外的几列沙岛是典型的由河口沙嘴发育而成的沙岛。沙岛断续分布,其内侧与陆地之间为泻湖。
此外,在滦河、黄河和韩江三角洲等地亦有沙岛分布。
3.珊瑚礁岛,珊瑚礁岛主要分布在南海。中新世以后,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一系列出露海面的火山礁,造礁珊瑚便在其四周生长,形成裾礁。第四纪海盆下沉与海面升降,使裾礁演化成堡礁、环礁。由岛、沙、礁、滩组成的南海诸岛包括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及黄岩岛。
折叠 编辑本段 水系情况
折叠 河流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中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中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中国河流总水量的5%。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
水系 | 河流名称 | 长度(公里) |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 流量(立方米/秒) |
---|---|---|---|---|
外流河 | ||||
太平洋水系 | 3420 | 1620170 | 8600 | |
1927 | 545000 | 2530 | ||
嫩江 | 1089 | 283000 | 824 | |
890 | 187000 | 2000 | ||
绥芬河 | 254 | 10004 | 60 | |
520 | 33168 | 268 | ||
鸭绿江 | 795 | 63788 | 1005 | |
辽河 | 1430 | 164104 | 302 | |
877 | 44945 | 149 | ||
1090 | 264617 | 717 | ||
5500 | 752443 | 1820 | ||
669 | 31400 | 172 | ||
274 | 13679 | 5.7 | ||
汾河 | 695 | 39400 | 53 | |
渭河 | 818 | 107340 | 292 | |
322 | 11555 | 122 | ||
1000 | 185700 | 1110 | ||
长江 | 6300 | 1807199 | 31060 | |
1500 | 129930 | 1800 | ||
大渡河 | 1070 | 90700 | 2033 | |
岷江 | 735 | 135788 | 2752 | |
嘉陵江 | 1119 | 159710 | 2165 | |
乌江 | 1018 | 86815 | 1650 | |
372 | 18872 | 553 | ||
沅江 | 1060 | 88815 | 2158 | |
资水 | 590 | 28899 | 797 | |
湘江 | 817 | 96738 | 2288 | |
汉水 | 1532 | 150710 | 1792 | |
744 | 82068 | 2054 | ||
494 | 54349 | 1484 | ||
338 | 17543 | 615 | ||
577 | 60992 | 1980 | ||
九龙江 | 258 | 14741 | 446 | |
韩江 | 325 | 34314 | 942 | |
186 | 3155 | 176 | ||
159 | 3257 | 228 | ||
2210 | 452616 | 11070 | ||
柳江 | 730 | 54205 | 1521 | |
郁江 | 1162 | 90720 | 1700 | |
桂江 | 437 | 19025 | 569 | |
北江 | 468 | 38362 | 1260 | |
东江 | 523 | 25325 | 700 | |
211 | 9433 | 270 | ||
340 | 6841 | 180 | ||
640 | 39840 | 634 | ||
2153 | 161430 | 2354 | ||
印度洋水系 | 怒江 | 2013 | 124830 | 2000 |
雅鲁藏布江 | 2057 | 240480 | 4425 | |
北冰洋水系 | 546 | 50860 | 342 | |
内流河 | ||||
715 | 22032 | 35.6 | ||
伊犁河 | 441 | 65000 | 410 | |
406 | 4056 | 40.5 | ||
419 | 35871 | 195 | ||
塔里木河 | 2137 | |||
507 | 11500 | 61.9 | ||
1037 | 48100 | 203 | ||
1090 | 28232 | 142 | ||
527 | 18119 | 16.4 | ||
419 | 15477 | 23.5 | ||
540 | 20197 | 26.4 |
折叠 湖泊
主词条:中国湖泊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湖名 | 所在省区 | 面积(平方公里) | 湖面高程(米) |
---|---|---|---|
青海 | 4583 | 3196 | |
江西 | 3583 | 21 | |
湖南 | 2740 | 33.5 | |
江苏 | 2425 | 3.1 | |
呼伦池 | 内蒙古 | 2315 | 545.5 |
江苏 | 1960 | 12.3 | |
西藏 | 1940 | 4718 | |
西藏 | 1640 | 4530 | |
山东 | 1266 | 35.5~37.0 | |
新疆 | 1019 | 1048 | |
巢湖 | 安徽 | 820 | 10 |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灾害
折叠 编辑本段 气候情况
折叠 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干燥指数图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
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在中国普遍种植。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折叠 气温和温度带
1.冬季气温的分布
从1月等温线图可看出:0℃等温线穿过了淮河-秦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此线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的气温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气温在-30℃以下;此线以南的气温则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亚的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纬度位置的影响 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
冬季风的影响 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更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别增大。
2.夏季气温的分布
从中国夏季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区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中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中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纬度较高,白昼又比较长,获得的光热相对增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中国中国普遍高温。
3.中国的温度带
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 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温度带 | ≥10℃积温 | 生长期(天) | 分布范围 | 耕作制度 | 主要农作物 |
---|---|---|---|---|---|
热带 | >8000℃ | 365 | 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 | 水稻一年三熟 | 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
亚热带 | 4500℃-8000℃ | 218-365 |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 一年二至三熟 | 水稻、冬麦、棉花、油菜等 |
暖温带 | 3400℃-4500℃ | 171-218 |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南疆 |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 冬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
中温带 | 1600℃-3400℃ | 100-171 | 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 一年一熟 | 春麦、玉米、亚麻、大豆、甜菜等 |
寒温带 | <1600℃ | <100 | 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 一年一熟 | 春麦、马铃薯等 |
青藏高原区 | <2000℃ (大部分地区) | 0-100 | 青藏高原 |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 青稞等 |
折叠 降水和干湿地区
1.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干湿状况。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 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中国中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3.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
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4.中国的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区域 | 年降水量(mm) | 干湿状况 | 分布地区 | 植被 | 土地利用 |
---|---|---|---|---|---|
湿润区 | >800 | 降水量>蒸发量 |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 | 森林 | 以水田为主的农业 |
半湿润区 | >400 | 降水量>蒸发量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 森林--草原 | 旱地为主的农业 |
半干旱区 | <400 | 降水量<蒸发量 |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 草原 |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
干旱区 | <200 | 降水量<蒸发量 |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 荒漠 | 高山牧业、绿洲灌溉农业 |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 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 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
- 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中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差别。例如,在同样的亚热带山区,经营茶园、果园、经济林木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任凭林木自然生长,无计划地加以砍伐,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还会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
- 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折叠 水资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中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立方米。海滦河流域是中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中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中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中国的6%左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中国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折叠 生物资源
- 植物资源
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 动物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群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折叠 矿产资源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中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折叠 海洋资源
中国是海洋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共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和6500多个岛屿,管辖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人均海洋国土面积0.0027平方公里,相当于世界人均海洋国土面积的1/10,海陆面积比值为0.31:1,在世界沿海国家中列第108位。
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共有海洋生物20278种,占世界海洋生物总数的25%以上。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海洋动物鱼类有2500余种,包括头足类84种,对虾类90种,蟹类685种,渔场70余个。可入药的海洋生物700种。
截止2011年在中国海域共发现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海上油气田38个,获得石油储量约9亿吨,天然气储量2500多亿立方米。海滨砂矿13种,累计探明储量15.27亿吨。中国沿岸潮汐能可开发资源,约为2179.31万千瓦,年发电量约为624.36亿千瓦时;温差能总装机容量13.28亿万千瓦;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6285.22万千瓦;潮流能1394.85万千瓦;盐差能1.25亿千瓦。
中国海盐产量约占世界海盐产量的30%,居世界首位。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在太平洋国际海底成功地圈定了 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矿区。
因为诸多的人为和自然的因素,中国海洋环境日趋恶化,海洋灾害与日俱增。每年陆源污染物的入海量高达87亿吨。沿岸地区还发生了大面积赤潮,持续时间长,危害严重。每年因海洋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风暴潮、海浪、赤潮、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等较为严重。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已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宝贵的海洋资源。
折叠 编辑本段 旅游资源
折叠 自然风光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秀水、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如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和景色奇绝的黄山、庐山、石林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杭州西湖美景、无锡太湖风光、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云南的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和台湾日月潭湖光山色等,都是闻名的旅游胜地。
折叠 人文旅游景观
-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有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安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郑州)、几十个历史文化名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北京的故宫和皇家陵园,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南京明孝陵、中山陵,苏州的园林建筑,承德的避暑山庄,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的壁画等,都举世闻名。
- 革命纪念地:著名革命纪念地有延安、遵义、井冈山等。
- 民族风情和地方风俗: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了风采各异、各有特色的风情习俗和民间节日。如汉族的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 中国著名的现代工程建筑,丰富多彩的地方土特产、工业品,神奇的中医和养生之道,名扬世界的中国菜等,对中外游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地理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中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 其中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此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折叠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面积约占中国的20%,人口约占中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折叠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中国的2/3以上。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中国的25%,人口约占中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折叠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本区面积广大,约占中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中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折叠 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积约占中国的25%,人口不足中国的1%。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同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
折叠 编辑本段 环境治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中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而环境质量基本避免了相应恶化的局面。实践表明,中国实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有成效的。
中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在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加上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和控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将继续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或超6200亿。2018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继续稳步发展,国际地位提升,在全球产业总产值的占比有望达到27%,较2017年增加1.5个百分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