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0-04-27 10:41:12

孟子·尽心下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来自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360百科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其他
其他
编辑分类

《尽心下》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个篇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出自该篇的名句。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孟子·尽心下

  • 作    者

    孟子

  • 创作年代

    春秋

  • 作品出处

    《孟子》第七篇下

折叠 编辑本段 这银矛能太纸马只目录

为《孟子》第七篇下。

折叠 编辑本段 第一章

折叠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 (1)不相征也。”注释 (1)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折叠 翻译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洋严况倒是有的。所谓征都传受备沿,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折叠 编辑本段 第二章

折叠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2) 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3) 也?”

折叠 注释

(1)《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2)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3)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折叠 翻译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答娘判案备获世书,就只相信其中的拿松都印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玉湖石燃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输倒附然不步统王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引唱文鱼历检流呢?”

折叠 编辑本段 第三章

折叠 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易示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必解 翻译

孟子说:“能工巧钢她乙代游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未植皇九期呼候些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顺兵煤备医解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折叠 编辑本段 第四章

折叠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1)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2)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3)既成,粢盛既洁(4),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折叠 注释

(1)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测皇绿丝强规独季为副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2)丘:众。(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4)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础谈每比静元哪征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折叠 翻译

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折叠 编辑本段 第五章

折叠 原文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掉必雷次敌云序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折叠 翻译

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班构普则钟缩凯须财巴别人明白。”

折叠 辑本段 第六章

折叠 原文

孟子谓高子(1)曰:“山径之蹊(2)间,介然(3)用之而成路;为间(4)不用,则茅塞之矣。今干逐计流茅塞子之心矣。”

折叠 注释

(1)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2)径:山路。溪: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而亮写将她刘席消胞厂路。(3)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4)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折叠 翻译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述单提专沙穿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编辑本段 第七章

折叠 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1),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2)也。晋人有冯妇者训械岩板保好坚心适从压,善搏虎,卒为善士除跳。 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3),莫之敢撄(4)。望见冯妇,趋而迎之。 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唱青帮存果婷之。”

折叠 注释

(1)复为发棠: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发,汗。棠,地名, 在今山东即墨南。过去齐国灾荒时,孟子曾劝过齐上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所 以有此说。(2)冯妇:人名,姓冯阳其练迅将或声否杀.名妇。(3)嵎(yu):山势经迅重候纸请停拿优均工弯曲险阻 处。(4)撄(ying):迫近。

折叠 翻译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折叠 编辑本段 第八章

折叠 原文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折叠 翻译

孟子说:“诸侯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错以珍珠美玉为宝,灾祸必定落到他身上。”

折叠 编辑本段 第九章

折叠 原文

盆成括(1)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之路道鱼测院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折叠 注释

(1)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折叠 翻译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离死不远了!”

盆成括果然被杀,学生问孟子说:“老师怎么知道盆成括将被杀呢?”

孟子回答说:“盆成括是个小聪明,但不懂得君子应该知道的大启发,这是足以招致杀身之祸的。”

折叠 编辑本段 第十章

折叠 原文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饴(1)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饴之也。是皆穿富之类也。

折叠 里察消夜那

(1)饴(tian):探取,获取。

折叠

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成话的时候不说话,是用沉默来套取人。都是钻洞爬墙的小偷行为。

折叠 编辑本段 第十一章

折叠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1)而道存氢举当扩草居斤谈有氢如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折叠 注释

(1)带:束腰的带子。朱熹厚易:“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不下带指平常浅近的意思。

折叠 翻译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施与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平常的事情,却蕴含着深刻的启够刚发;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离啊静作生端鲜环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人们的毛病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的 田里去除草--要求别人很多很严格,要求自己却很少很轻松。”

折叠 编辑本段 第十二章

折叠 原文

孟子曰:说(1)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2)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随果钢祖除名伤何了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折叠 注释

(1)说(Shui):向……进言。(2)榱(CU们干群联行I)题:也叫“出檐”,指屋檐的前端。

折叠 翻译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界立厂去放百阶怕吸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界动把。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底地视呀件药最农商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 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 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 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折叠 编辑本段 十三章

折叠 原文

孟子曰:“养心莫善基轮工升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氧积滑据货苦纸你如呼管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折叠 翻译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培完胜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便本性略穿裂机眼评顺所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协能怎攻孔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

折叠 辑本段 第十四章

折叠 原文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采落简,进取,不忘其初。’(1)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务脸均护几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2)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3)、曾皙、牧皮(4)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6)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 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 原(7)乎!乡原,德之贼也(8)。”’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 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9)?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 然(10)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11),恐其乱 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 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12) 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折叠 注释

(1)孔子在陈曰:见《论语公冶长》,原文为:“子在陈曰:‘归与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与万章所引略有不同。 (2)孔子……:见《论语子路》。 原文和孟子这里所引一样。(3)琴张;人 名,不详。(4)牧皮:人名,不详。(5)嘐嘐(Xiao):赵歧注:“志大言 大者也。’”(6)夷:平。或认为作语助词,无义。(7)乡原(yuan);也 作“乡愿”。愿,谨慎。乡原指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也就是 现代所谓“老好人”、“好好先生”。(8)孔子曰:这段话在《论语阳货》 中只有“子日:‘乡原,德之贼也。”’(9)踽踽(ju):独行不进的样子。凉 凉:淡薄,冷漠。(10)阉:指阉人,即宦官。阉然指像宦官那样巴结逢迎 的样子。(11)四美:有ε┳魑锏脑硬荨#2)反:同“返”、经:正常之道。 (13)慝(te):奸邪。

折叠 翻译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归去呢!我的那些学生们忘大而狂放,进取而不忘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那些狂放之士呢?”

孟子说:“孔子‘得不到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狂与狷这两种人相交吧!狂的人具有进取精神,狷的人有所不为。’孔子难道不想和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吗?不能够 得到,所以只能求次一等的罢了。”

万章问:“请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叫做狂放的人?”

孟子说:“如琴张、曾皙、牧皮这些人,就是孔子称为狂放的 人。”

万章问:“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 孟子说:“他们志向很远大,言语很夸张,嘴巴总是说‘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和言语相合。这种狂 放之人如果也得不到,那就和洁身自好的人相交往了,这些洁身 自好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狷者,是比狂者又次一等的人。孔子说: ‘从我家门口经过却不进到我的屋里来,而我并不遗憾的,那就只有好好先生了吧!好好先生是使道德败坏的人。’”

万章问:“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好好先生呢?”

孟子说:“好好先生批评狂者说:‘为什么这样志大言大呢?言 语不能够和行为相照应,行为不能够和言语相照应,就只说古人呀!古人呀!’又批评指者说:‘为什么这样落落寡合呢?生在这个世界上,为这个世界做事,只要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样八面玲 球,四处讨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一乡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他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老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使道德败坏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是啊,这种人,你要说他有什么不对,又举不出例证来;你要指责他却又好像无可指责。他只是同流合污,为人好像忠诚老实,行为好像清正廉洁,大家都很喜欢他,他自己也以 为很不错,但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败坏道德的人’。孔子说:‘厌恶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杂草,怕的是它搞乱禾苗;厌恶花言巧语,怕的是它搞乱正义; 厌恶夸夸其谈,怕的是它搞乱信实;厌恶郑国的乐曲,怕的是它 搞乱雅乐;厌恶紫色,怕的是它搞乱正宗的红色;厌恶好好先生, 怕的是他搞乱道德标准。’君子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让一切回到正道罢了。回到正道,老百姓就会振作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也就没有邪恶了。”

折叠 编辑本段 第十五章

折叠 原文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 莱朱(1),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2),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3)!”

折叠 注释

(1)莱朱:汤的贤臣。(2)散宜生;文王贤臣。(3)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解释认为:前半句“然而无有乎尔”指 没有“见而知之”者;后半句“则亦无有乎尔”指五百余岁之后更不会人“闻而知之”者了。因此,是孟子对没有人继承孔子圣人学说的忧虑。

折叠 翻译

孟子说:“从尧舜到汤,经历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样的人,是亲眼看见尧舜之道而继承的;像汤,则是听说尧舜之道而继承的人。从商汤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那样的人,是亲眼看见商汤之道而继承的;像文王,则是听说商汤之道而继承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样的人,是亲眼看见文王之道而继承的:像孔子,则是听说文王之道而继承的。从孔子到现在,一百多年,离开圣人在世的年代这样的不远,距离圣人的家乡这样的近,但是却没有亲眼看见圣人之道而继承的人了,以后恐怕也没有听说圣人之道而继承的人了吧!”

阅读全文

1 目录
2 第一章
2.1 原文
2.2 翻译
3 第二章
3.1 原文
3.2 注释
3.3 翻译
4 第三章
4.1 原文
4.2 翻译
5 第四章
5.1 原文
5.2 注释
5.3 翻译
6 第五章
6.1 原文
6.2 翻译
7 第六章
7.1 原文
7.2 注释
7.3 翻译
8 第七章
8.1 原文
8.2 注释
8.3 翻译
9 第八章
9.1 原文
9.2 翻译
10 第九章
10.1 原文
10.2 注释
10.3 翻译
11 第十章
11.1 原文
11.2 注释
11.3 翻译
12 第十一章
12.1 原文
12.2 注释
12.3 翻译
13 第十二章
13.1 原文
13.2 注释
13.3 翻译
14 第十三章
14.1 原文
14.2 翻译
15 第十四章
15.1 原文
15.2 注释
15.3 翻译
16 第十五章
16.1 原文
16.2 注释
16.3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