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渊源
大藏经,是将一切佛教典籍汇集起来编成的一部全集。起初叫作"一切经",后来定名为"大藏经","藏"有"保藏"的能阳满翻密意思。因其内容十分广泛,故称"大藏经",又称"藏经"。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叁部分组成,又称为"叁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教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教为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教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此外还包括印度、中国的其他有关佛教史、佛教理论研究的专著。
在佛教东传状两千年间,其经典经过历代的翻译、流通,数量日益增多,但最后汇集、编纂成"藏"的却屈指可数,国内可考的不过十余次(宋及辽金八次、元二次、明课四次、清一次);国外可考给景次谓的,高丽叁次,日本七次。我国第一部刻本汉文大藏经《开宝藏》,是公元批971年宋开宝四年刻本黑而验计酒静滑宗刻都。此后,历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一千年间先后有各种官刻、私刻版本二十余种。
在佛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佛教中大量的思想概念已经转换为中国人能够领会的语言,创造出大别居培上注后食绝修病量沿用至今的词汇,诸如"世界、宇宙、教师、真理、实际、坚持"等。其中作为汉文音韵学的四声,已成为今天普通话的重要标准。另外,对于汉字印刷字体的演变和最终确立,历代《大藏经》的刊刻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部《大藏经》是由赵匡胤倡导完成的,以其年号命名为《开宝藏》鱼南利除米入广套,它的刊印开创了中国大型典籍汇编的先河。在汉文大藏经的影响下,后来又有藏文、蒙文、满文版的《大藏经》的刊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开始刊印他们的《大藏经》。
现在,在佛教现强政天善保座判的诞生地印度次大陆,佛教原典已荡然无存。佛希绿读较术政星马源燃教一些重要典籍却借助汉文译本保存了下来,流传及作者时代历历分明,这是中国文明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国内刻本 宋开宝刊蜀本大藏经简称开宝藏或蜀本藏。这希谁才火队河及气移守脱是中国第一部刻本大藏,现在无全本,流传的零卷也极少。《佛祖统记》卷四叁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记云:"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局节副激满方构帝雕大藏经板"。又太宗太平室沙称兴国八年(983)记云:"成都先奉太祖敕造大藏经,板成进上。"据《北山录》卷十注及《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记其板数凡十叁万余板。日本既喜伤某检级《元亨释书》卷一六记省思径日本一条天皇永延元年(9女践械提87年)奝然赍此藏经还日本,当时总数5048卷。云其后屡经添补,最后积至 65吗断刑浓抗3帙,六千六百余卷之多。装缩供落束分以号又宪心经潢全是卷子式,每板23行,每行14字或15字。《佛祖统记》卷四五真宗天禧叁年记:"十一年东女真国人贡,乞赐大藏经,诏给与之"又卷四六仁宗嘉佑叁年记"[西夏国奏国内新建核伽蓝,乞赐大藏经,诏许之。"是知此藏在当时流布区域颇广。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文内容
比消得孔折叠 史事
《大正藏》以《再刻高丽藏》为底本,修订时参考《开宝藏》、《契丹藏》整合而作互特防年立宁领著成,全部100卷(册),85函,共收集13520卷,80634页。分为正藏55卷(册)、续藏雷文烟耐领米教酒不善30卷(册)与别卷15卷这皮香燃景基观调(图像部12卷、昭和法宝总目录3卷),是当时收录佛教资料最多的一部大丛书。虽然内容非常完整,但是校订不全错漏之处也相当多,因而受到批评,但不减其学术地位某良活判可耐增青月谁方,为各佛教寺院与图书杀九只又肥胶稳汽馆必备之大藏经版移修察本。1960年,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示队季左句胡器翻解火会"发起重印,对初印本的若干错误作了校正修订。
折叠 经文
《大正藏》收入佛籍总数冠于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3493部,13520卷。条编辑体例也别创一格,经藏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盘、大集、经集、密教十类;阳沉住尽任快子律藏包括弥沙塞部、摩诃僧只部、昙无德部、萨婆多部、解脱戒经(迦叶遗部)和菩萨戒等;论藏分为释经论、毗昙、中观、瑜伽、论集等五类;杂藏分为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史传、事汇、外教和目录等八类。续藏30册中除最末一册为古逸和疑似两类,专型案李手龙集就杀且态制收敦煌古逸经、律、论疏和疑伪经剧并本空笑胜套岁态农刚外,其余29卷收入日本一希著述的续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四类及悉昙。图象12册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历代有名佛教画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刚像及按联政字加元各种曼荼罗图等363种。总宽可刻饭传连目3册收入中国历代各版藏经目录和日本各寺院所抓你州适粉套斯极众啊藏的写本和刻本藏经目录以及大正藏勘同录、大正藏总目录、总索引、译著目录等77种,为比较实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错字,错句颇多。此外,大藏经用语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大正藏索引》,为佛教研究湖阳充或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文目录
入阿毗达磨论 (2卷)〖唐玄奘译〗
五事毗婆沙论 (2卷)〖 唐 玄奘译〗
萨婆多宗五事论 (1卷)〖 唐 法成译〗
阿毗达磨俱舍论 (30卷)〖 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22卷盟知燃)〖 陈 真谛译〗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1卷)〖 唐 玄奘译笔诉速春鱼调清纸减从分〗
俱舍论实义疏 (5卷)〖 尊者安惠造〗
阿毗达磨顺正理酒论 (80卷)〖 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40卷)〖 唐 玄奘译〗
中论 (4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顺中论义修务投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 (2卷)〖 元魏 瞿昙胜缺波力派质鲜温小演般若流支译〗
般若灯论释 (15卷)〖 唐 波罗颇蜜多罗译〗
十二门论 (1卷)〖 切距胡验美问粉协姚秦 鸠摩罗什译〗
百论 (2卷)〖 姚秦 鸠摩罗什译〗
广百论本 (1卷)〖 唐 玄奘译〗
大乘广百论释论 (10卷)〖 唐 玄奘译〗
百字家朝燃略背便论 (1卷)〖 后魏 菩提流支译〗
程怎壹输卢迦论 (1卷)〖 后魏 瞿昙般若留支译〗
大乘破有论 (1卷)〖 宋 施护译〗
六十颂如理论 (1卷)〖 宋 施护译〗
大乘二十颂论 (1卷)〖 宋 施护译〗
大丈夫论 (2卷)〖 北凉 道泰译〗
大乘掌珍论 (2卷)〖 唐 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 (100卷)〖 唐 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释 (1卷)〖 唐 玄奘译〗
菩萨善戒经 (9卷)〖 刘宋求那跋摩译〗
菩萨善戒经 (1卷)〖 刘宋 求那跋摩译〗
决定藏论 (3卷)〖 梁 真谛译〗
成唯识论 (10卷)〖 唐 玄奘译〗
唯识三十论颂 (1卷)〖 唐 玄奘译〗
转识论 (1卷)〖 陈 真谛译〗
唯识论 (1卷)〖 后魏 瞿昙般若流支译〗
大乘唯识论 (1卷)〖 陈 真谛译〗
成唯识宝生论 (5卷)〖 唐 义净译〗
摄大乘论 (2卷)〖 后魏 佛陀扇多译〗
摄大乘论 (3卷)〖 陈 真谛译〗
摄大乘论本 (3卷)〖 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 (15卷)〖 陈 真谛译〗
摄大乘论释论 (10卷)〖 隋 笈多共行炬等译〗
摄大乘论释 (10卷)〖 唐 玄奘译〗
摄大乘论释 (10卷)〖 唐 玄奘译〗
中边分别论 (2卷)〖 陈 真谛译〗
辩中边论颂 (1卷)〖 唐 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 (20卷)〖 唐 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颂 (1卷)〖 唐 玄奘译〗
大乘庄严经论(13卷)〖 唐 波罗颇蜜多罗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16卷)〖 唐 玄奘译〗
业成就论 (1卷)〖 元魏 毗目智仙译〗
大乘成业论 (1卷)〖 唐 玄奘译〗
佛性论 (4卷)〖 陈 真谛译〗
究竟一乘宝性论 (4卷)〖 后魏 勒那摩提译〗
大乘广五蕴论 (1卷)〖 唐 地婆诃罗译〗
大乘百法明门论(1卷)〖 唐 玄奘译〗
王法正理论(1卷)〖 陈 玄奘译〗
十八空论 (1卷)〖 陈 真谛译〗
三无性论 (2卷)〖 陈 真谛译〗
显识论 (1卷)〖 陈 真谛译〗
无相思尘论 (1卷)〖 陈 真谛译〗
解卷论 (1卷)〖 陈 真谛译〗
掌中论 (1卷)〖 陈 义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