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中常侍之名出现于西汉晚期,元帝时有中常侍许嘉,成帝时有中常侍班伯(东汉史学家班彪的大伯、班固的伯祖)的耐着层改外、班稚(班彪的父亲、班固的祖父于雨左测突斗致科)。
其秩为千石,后又增为比二千石,本无员数,明帝时定为四人。东汉初改变西汉制度,多以宦者担任此职,如顺帝、章帝、和帝时360百科,曹腾、郑众、蔡伦都从小黄门迁为中常侍。
安帝时,和熹邓皇后临朝,中常侍都任用宦官,并授以重任。以传达诏令和掌理文书,权力极为括屋粉衡点缩议大。
从此以后,居此位的宦官竟可权倾人主,员数也从四人增加到十人,东汉末增加到十二人。
这个官职对东汉末中央政权走向衰乱产生过较大影响。
至魏以后,中常侍和散骑合并,称散骑常侍,改为正规官,不再为宦官专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