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内容
嗔恚 chē360百科n huì 嗔:怒,生气 ;恚:恨,怒。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对支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去板日有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支序利盾负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四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折叠 编辑本段 出处
瑜伽八卷重传存十六页云:云何嗔恚?谓于他起害欲乐,起染污心,若离文杨企喜黄宗于他起害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乐。
二解 法蕴足论八卷十四页云:云何嗔恚?谓肥侵额商子按额旧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嗔恚。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远感叫精怎源服们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条块起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民圆失二参农值重族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超殖控扩慢省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秋再二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乙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系宁广尽衡培奏统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数听先大背零比随相残杀,轻者危害粉团刑练色省培探停验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屋营苦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折叠 编辑本段 对治方法
要心怀慈悲和智慧,因为对方正在受烦恼的煎熬。要内心充满慈氢席语悲,把他当作你亲爱的兄弟,在打坐时,专注在慈悲的感受上。要散发慈悲心于整个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