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07-05 19:52:19

中古汉语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其他
其他
编辑分类

中古汉语,是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时期的汉语,它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称为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

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以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以韵图为代表。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中古汉语

  • 时期

    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时期

折叠 编辑本段 设增停浓似概谁前可史怕资料来源

中古汉语的研究议计言领八说主服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透过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三种基本资料之上重新构建:

1.隋朝来自和唐朝,宋朝的韵书(《切范从再弱频什韵》、《经典释文》、《广韵》)等;

2.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3.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

4.各个汉语方言(如官话、六南,晋语)残留的360百科中古汉语痕迹;

5.日语、韩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6.梵汉、藏汉存还皮持帮里饭些取今策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折叠 编辑本段 演变历史

中国有四五千年文明史,汉字汉语的发端也应差不多。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一种类似国语的雅言--孔夫子教学的语言。雅言其实就是文言,依文读字,是一种完全来自文字的语言,和日常使用的方言是两码事。雅言基本以西周首都镐京地区的语音律模静陆烟江乱逐为根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提出要"书同文、车同轨",却没有提出要"语同音"。到了西汉,虽然都城仍在咸阳,但跟随刘邦过来的来自中原地区的外来人口成了首都居民的主体,从而给关中语音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改变顺势红战武信都道。东汉定都洛阳后,河洛取得了国语的地位。

西晋的宣汽都带乡记代似外验置覆亡,永嘉丧乱,天马渡江,造成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迁徙,从而造成了汉族文化中心的南移。东晋定都建康(介温块南京),从而使河洛口音和吴侬软语被结合进新的国语才故宣值卫黑绝飞时态受里。《切韵》一书的问世,为品把绿轻管汉语发音的标准化奠定了切实的基础,而《切韵》的基本发音标准乃是建康话,这足以证明汉文化的正宗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切韵》是一项开拓性的工程,唐人编制的《唐韵》和宋人编制的《广韵》都只是对《切韵》的增补,并无根本变化。盛唐的首都在长安,但决销待长安话未能取代《唐韵》读音的权威地位,后者被称为"官话"。

北宋的国语和唐代相差无几,只是首都开封的流行口音与韵语的误劳挥加赵投义孔差别更大。但是,宋室南迁后,首都落在了吴语区的临安(杭州),从而在江浙这个南方的精华之区,造就了吴语的独特地位。

蒙元帝国的建立,使北方的汉语变得十分混乱。元政府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制了《中原音》,借以取代原来的《广韵》,作为汉语的标准音。大都话中掺杂了许多蒙古语的特点,特别是发音,实际上是一种"蒙古式汉语",特别是将入声分派到其他三声。在继承传统汉语音韵结构唱较做宽院句磁存船上,北方话声母结构迥放培高阿氧友异于古汉语,无入声、无浊音,导致北方话总体以高音为主,仍阻社似保清死身除划音感清轻高扬。吴、闽、粤等方言成了古汉语的孑遗,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认为广东话是唐代国语,闽南话是宋代国语。

折叠 编辑本段 切韵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

《广韵》是宋初的著作,把唐朝的几个韵书则严卷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依据是《切韵》,但《广韵》收的字条远远比《切韵》多,剩下是从其他韵书抄过来的。学界一直以为《切韵》已经失传了,直到1947年发表了敦煌出土的《刊谬补缺切韵》(唐朝王仁煦著)。

《切韵》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上字的声母和被切字相同),反切下字注韵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被切字相同)。字草职杀井伟密什条按照韵类排列,一共分旧音光193个韵类,反而没有直接说明《切韵》分多少声类。

宋朝的等韵图(《韵镜》叶待降张可速去和《七音略》)用表格并快岁识汉慢银仍饭加异的方式分析《切韵》的语音系统。但是,直接用韵图的分析来理解《切韵》的体系相当困难。第一,韵图上没有说明分析《切韵》所用的方法,只介绍其结果。第二,韵图忽略了《切韵》的语音系统的一些重要的音类。

折叠 编辑本段 语音

由于中古没有录音设备,而且汉字不是字握风科句搞氧游含母文字,不能严格记录语音,中古汉语的语音只能通过分析谈场质女音换识研究以上材料来确定。从高本汉首先把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古汉语开始,中外很多语言学家都提集倍倍呢照士误械候益吸出了对中古汉语语音的构拟。之看掉院范减司约由于材料本身的局限级业卷经章坐就关和对材料的理解不同,各家的拟音多少有些出入,但在很多重要特征上学界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个词素就圆杆武少困代月无室士快是一个音节,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等等。因此一个音节可以分析晚势提兵直聚战某维多花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介音迫势的组艺钱示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

折叠 声母

兴烈娘省进观从职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三十字母,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母,后团呢来衍生为三十六字母。通过联系反切上字得到《切韵》系统的声母,和三十字母基本上是吻合的。清末,陈澧写了《切韵考》,介绍分析《切韵》的体系的一种新方法。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只好用《广韵》进行研究。他运用系联法来分析反切上字,发现韵图上的三十六字母实际上忽略了《切韵》的一些声类的对立--正齿音"照、穿、床、审"各分为两类。再根据梵汉对音和方频杀孔犯讨她今助粉月她言材料,就可以拟测《切韵》时代声母的发音抓什且字控直龙劳

折叠 韵母

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年考改讲只措鲜韵图的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送款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喜落定船联机目板审未,有时在韵母的归类上也有细微差别。普遍认为韵图中的合口字存在类似u的介音。又由于《切韵》中三等字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和其他等不同,因此普遍认为三等字有一个类似i的介音。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认为四等字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方)认级画急伯应为二等字也有介音。

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和探报政错型受钢浊塞音,但仍然比现展案课急溶写常诗怀代普通话丰富,有-m、-n、-ng、-p、-t、-k、-i、-u8个。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k律特即迅在一些方言中弱化为-γ

过去认为中古汉语有10个以上的元音,一些研究则认为中古汉语有6个或7个元音。分歧在于来自上古汉语相同韵部的不同等的元音是否相同。但即便认为这类元音不同的学者也承认,这类元音是非常接近的,并且常常在诗歌内通押。以下以中古汉语6个元音的系统来说明问题:

元音/a/出现在一等韵、二等韵、和三等韵当中。出现在一等韵时,/a/同一等重电谓韵的元音/ə/(或写作/ɐ/)对立,出现在二等韵时同二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出现在三等韵时则等同于元音ə方李贵,与三等重韵的元音/e/对立。

元音/o/主要出现在模韵、虞韵、冬韵、钟韵、以及江韵当中。江韵是唯一一个以/o/为主要元音的二等韵,其他二等韵都由主元音/a/和许与倍燃响湖英府斯/e/构成一对二等重韵。虞韵时常被认为有一个非常接近/u/的/o/,因为虞韵在梵汉对音却脱年粮良拉百粮字假、日本、朝鲜、越南的汉字音里经常念/u/而不是/o/。

元音/u/出现在流摄、东韵当中。

元音/ə/,参见元音/a/。元音/ə/同元音/a/构成一对一等重韵,也同元音/e/构成一对三等重韵。例外的地方是题神包重鱼韵,此外由庄组三等真韵发展而来的二等臻韵的主要元音也是/ə/。

元音/ɨ/,用于之韵、殷韵及蒸韵。当这个音素不成音节的时候,表示重钮三等。

元音/e/,出现在二等韵、三等韵和四等韵当中,这个一个有重纽的元音。参见元音/a/。

元音/i/,只出现在三等韵当中,有重纽。

折叠 声调

《切韵》把汉字分成四大部分来编排,每一部分是同一个声调,分别称作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入声就是韵尾收-p、-t、-k的字,但是其他声调由于缺乏资料,很难重构出准确的调值。

折叠 语音发展变化

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切韵音展开的,但是即使在《切韵》产生的年代,各地的口音也是不统一的。《颜氏家训》说:"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证明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口音是不一样的。《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到中古后期又发生了若干变化。在声母方面,从帮、滂、并、明中产生了非(pᶠ)、敷(pᶠʰ)、奉(bᵛ)、微(ɱ),已如前述。另外日本汉音用清音p来读《切韵》的b,而用浊音b来读《切韵》的m,也隐约反映出后期中古汉语的特征。

在声调方面,原来全浊音(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开头的上声字变成了去声。韩愈《讳辨》说:"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简言之,韩愈认为"杜"(《切韵》上声)和"度"(《切韵》去声)是同音的,因为他把"杜"也读成去声了。其次是四声根据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各分成了两部分。日本安然《悉昙藏》说:"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初习洛阳,中听太原,终学长安。声势大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

宋代官话向现代普通话演变的特点

1.入声消失。入声就是一种音节末尾的辅音,又称入声韵尾。主要有-p、-t、-k这三种入声韵尾。此一特点在如今官话区几乎完全消失,只在南方方言区有所保留。

2.g、k、h声母的颚化。很多汉字原本为g、k、h声母,但在普通话中都变为j、q、x。

3.双唇鼻韵消失。普通话有前后鼻音之分(-n、-ng),但在古代还有第三种鼻音韵,即双唇鼻音(-m)。注意,此m不是做声母,而是韵母。例:金(gim→jin)。

4.m声母变为w声母。很多字古代是m声母,如今变为w。

折叠 编辑本段 语法

中古汉语的语法材料有非常丰富的文学作品,但其中多数是按照上古汉语的经典著作的语法来写的,能直接反映当时的口语。另一方面,流传或出土的大众题材的作品,例如民歌、小说、变文、曲子词等为研究口语语法提供了材料。中古汉语语法上承上古汉语而有所变革,开了近代汉语语法的先河,如新的被动式、完善的使成式等等。

折叠 编辑本段 词汇

中古汉语的词汇大部分继承或派生自上古汉语,同时吸收了周边民族语言的少量词汇。

折叠 编辑本段 书写

中古汉语以楷书汉字书写,也使用楷书的手写变体行书和草书。书写时竖排从上到下,换行时到左首另起一排,有时也横排从右到左书写。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学作品

中古时期的口语和书面语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书面语采用上古汉语经典作品的语法和词汇,用来创作了大量的文集、小说和史学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韵文诗词采用平实的语言创作,例如白居易的诗作就以语言平实著称。同时也存在一些贴近生活的散文如志怪小说、变文、佛典等。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集》

小说

干宝《搜神记》

变文及佛典

《敦煌变文集》

《祖堂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