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定义
看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
博物学如今已经衰落,但在科学史、文明史中博物学贡献很大。历史上的著名博物学家有亚里士多德、色弗拉斯特(亚氏的大弟子,植物学家)、布丰(1器火均河氧望检707~1788)、林奈(1707~1778左朝理西食)、约翰·雷(John Ray)、居维叶(1769~1832)、拉马克(1744~1829)考值财、赖尔(1797~1875)、达尔文(1809~1882)、华莱士(1823老视防求均掌爱费修抗~1913)、法布尔(1823~1915)等。
容穿让结突担慢七旧失少生物分类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等能有今日的进展都与他们的"博物"分不开,他们的杰出工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乃至世界观。卢梭、歌德、梭罗等,均是博物学家。到了20世纪,当然也有不少出色的博物学家,如劳伦兹(1903~1989)、迈尔(1904~)、威尔逊(1929~)、古尔德(1941~)、戴维迫由边改核希洲展方着·阿滕伯格(1926~)等等,但这时博物学的地位则一落千丈,原因是学科分化了、向纵深发展了。 中国也有一批杰出的博物学家,情训丰吸雷县如沈括、曹雪芹、贾祖璋、竺可桢等。
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
魏晋跳时,中国涌现了许多博物学家,陆玑、张华、郭璞就是著名的代表人物。魏晋博物学的兴起职重来脚日是中国传统知识积累的成果,传统怎证统去免些各种学术中对博物学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名物学、地志学、假吃曾以汽环农学、本草学、图学等。魏晋博物学具实用、志异和知识累积的特征试星命卷协历架。总之,魏晋博物学是中国知采倍局伟乎且件识进化史上重要的一页。
汉经学时代之后,学术丕变。一种新的流行是讲求广徵博物。博物学正是在魏晋新知识风气下出现的新的学术内容。博物学是指关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物质世界的综合实用知识。陆玑、张华、示在路害载作宣郭璞等许多学者及其大批博物学著作使之成为其时学术十分重要的内容。
学术渊源:魏晋博物学的兴起是经学流变的结果,更是传统知识积累的结果。传统的各种学术是孕育博物学的母体。对博物学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名物学、地志学、农学、本草学、图学等传统学术,这些传统学术多是临率练季给续单经学时代流行于民间的实用技术和知识.艺层敌..
折叠 编辑本段 趋势
博物学教育与博物学传统的恢复
20世纪50年代前,博物学几乎是数理学科以外各学科的全部,但到20世纪末,博物学最多只是生物学或者地学的一个不起眼的分支。分子生物学家在分子水平上整合了生物学,通过操作DNA发展了一系列生物随浓好技术,对此博物学派只能靠边站。聪明的博物学家都通过走结合的道路获得暂时的生存。
学术研究如此,各级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如此。
但是,与此同时,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生态、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家园成了时代最强音,而这些更需要整体的而非局部的、宏观的而非更深层次的理论阐述。保护地球、保持生物多样性、爱护环境,一言以蔽之,热爱大路垂达谈资机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凭的是什么?是连高粱与玉米不分、沉积岩与火成岩不分、驴与马不分的数理计算吗? 首先,我们需要体验大自然、认识那里具体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小部分。
当代教育已渐渐沦为生产的工具,沦为使人成为人上人的手段。
那么恢复博物学、复兴博物学,便是一种选择,是教育界可以做的一项相对简单的工作。解放前我国的许多学校都开设博物学课程,但后来完全取消了,显然的理由是,这样的课程对于讲求实议则理占快红将斗紧际的、追求效率的人才充细手奏主便急蒸提统清培养来说没什么用处!不过,倒引束接怎进入21世纪,北京大学又率先重新开设了《博物学导论》《博物学文化》《博物学编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颇受学生的欢迎。北京大学附中开设博物课已有5年的历史,北京大学附小也准备开设相关课程。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在高校开设"博物学导论"全校公共选修课,目的不在于培养什么博物学家,只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了解大自然,甚手妒雷毫着犯击破文布热爱与理解生命及其多样性,从而在他们年轻时就给他们注入一种现代的科学与人文故氢介英研神演括否精神,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折叠 编辑本段 著作
吉尔伯特·怀特,《塞尔伯恩博物志》
亚里士多德,《动物志》
老普林尼,微洲相《博物志》
张华,《博物志》
席架免所轴格斯纳,《动物志》
布丰,《博物志》,18世纪
达尔文,《物种的起源》,1859
法布尔,《昆虫记》(1878-1915)、《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
威尔逊,《生命的多样性》、《生命的未来》、《社会生物学 》
贝斯顿编曲车告密,《遥远的房屋》,三联书店,2012
哈斯凯尔,《阳场本福毛非看不见的森林》,商务印书馆,2014
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程虹,《寻归荒野》,三联书店,2011
华莱士,《马来群岛自然科学考察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卢梭,《植物学通信(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斯图尔特,《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商务印书烈货音表航馆,2015
莫训强,《南开花事》,商务印书馆,2015
折叠 编辑本段 参考书目
列脚诗Jardine, S., Secord,J.A. Spary, E.C. ed. (1996). J.A下鸡的尼.Secord, Cultures of Natural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毫令机广倍般好连土ss
程虹(2011),寻归荒野(第2版),北京:三联书店
法伯(2015),发现鸟类,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皮克斯通(2008),认识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武亮月会信白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徐保军(2011).林奈的束宗土验明博物学:"第二亚当"建构自然世界新秩序,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6):25-31
徐保军(2012).建构自然秩序:林奈的博物学. 北京大学博去杀记白到又群前坚时士学位论文.
周奇伟(2011). 缪尔的博物学与环境思想 //好的归博物.上海:华东师范伤析艺水大学出版社,37-54.
姜虹译,列文著(2012). 博物学与科学革命 // 科学的畸变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44-166.
姜虹、潘勃译,梅里厄姆著(2012),大学里的生物学:呼米故吁更全面更丰富的生物学/九统信育代流缩提地投信/科学的畸变,上海:华东回云深破刑师范大学出版社,106-113
姜虹(2012),女性与植物学联集员派等各钟独的传播和发展(1760-1830)//科普研究,7(04):77-82
崔妮蒂(2011),博物学编史纲领//好的归博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3-21
熊姣(2011),约翰·雷的语言学研究与博物学的关系//好的归博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2-87
熊姣(2011),中国植物学先驱吴韫珍怎样做学问//好的归博物,上海:华东师绿乡语范大学出版,88-109
熊姣(2011),约翰·雷的地球博物学及其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7(10):47-53
熊姣(2011),约翰·雷《英语谚语集》展示的生活世界,科学文化评论,8(03):67-89
熊姣(2011),约翰·雷的博物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06):32-38
熊姣(2012),约翰·给秋危倍呀压晶陆雷的博物学,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熊姣(2013),约翰·雷的速垂察找东力动物学研究与自然神学,自然辩导凯士说新回李通证法通讯,35(04反底友混门婷建苦):33-38;44
熊姣(2014),约翰·雷的博物学思想,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郑笑冉(2013),华莱士自然选择理论与其社会政治思想的融合,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郑笑冉(2013),华莱士和达尔文不同的"自然选择"之路,科学文化评论,10(02):5-17
李猛(2011),班克斯的博物学实践及对英国科学的影响//好的归博物,江晓原、刘兵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5-71
李猛(2013),博物学在皇家学会中地位的演变,自然辩证法通讯,35(02):46-50
李猛(2013),启蒙运动时期的皇家学会,自然辩证法研究,29(02):103-108
刘华杰(2001),从博物的观点看//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刘华杰(2003.08.03),新博物学,文汇报.
刘华杰(2005),博物学与自然美:植物茎手性一例,见:艺术与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67-76.
刘华杰(2007),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北京:科学出版社
刘华杰(2008),《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自然科学史研究,27(02):166-178
刘华杰(2009),植物的茎向左转还是向右转?--漫话地方性知识与博物学//首都科学讲堂:名家讲科普(4),周立军主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43-170
刘华杰(2010.02.25),博物学应当在高等教育中站稳脚跟,中国社会科学报,11
刘华杰(2010.03.18),在英格兰看鸟,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华杰(2010.04.01),怀特与塞耳彭博物志,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华杰(2010.04.15),林奈:给大自然和博物学带来秩序,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华杰(2010),大自然的数学化、科学危机与博物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7(3):64-73
刘华杰(2010),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17-23
刘华杰(2010),自由意志、生活方式与博物学生存,绿叶,(11):35-42.
刘华杰(2010),博物学与地方性知识,见:科学的越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3-61.
刘华杰(2011),博物学、科学传播与民间组织,科普研究,(03):32-39
刘华杰(2011),寻访怀特故乡塞耳彭,明日风尚,(04):154-156
刘华杰(2011),博物人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华杰(2014),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华杰(2014),博物学文化与编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刘华杰(2015),博物自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