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经历
1961年,何镜堂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五年)。
1961年至1965年,在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攻读研究生。
1965年至1967年,在华南工学院任教。
1967年至1973年,在湖北省建筑设计院工作。
1973年至1983年,在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工作。
1983年,调入华南工学院。
1992年,晋升为教授。
1993年1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队副布味,被评为中国工程然庆为宁赵价沿照调系设计大师,
1997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击2002年至2004年,任中国工程院学部常委 。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成就
折叠 研究成果
代表作品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 设计坚持"少、空、透、低"的原则,力求创造空灵通透、步移景异、典雅端庄、节能高效的岭南新建筑,并通过人的穿行和使用达到人、自然、建筑的共生,共筑诗意空间和场所。 设计融合于校园的整体环境,以充满时代感的形体组织和造型语汇塑造了丰富的校园交往空间,充分表达了校园文化特色。光在水面上、树丛中、建筑空间中穿透和流动,隐约的景致相互交织,场景伴随着"穿行"而切换,多样的空间形式生成多样合圆乡围村编令的行为模式,建立起不同区域人、自然、建筑的视觉对话关系,开放空间和开放的交通体系多元化的人文交流,实现了教育与生活区域的转换。设计充分结合岭南及地区气候特点,在兼顾整体造型的同时以遮阳棚架等技术手段巧妙的解会衣妈弦些着随充血执写决隔热和通风等问题 。 | |
长春烈士陵园 陵园以纪念性建筑之形,立缅怀革命英烈之意为设计目标。整个陵园以大地景观造势,以大气朴实的手法造型,以高耸入云的纪念碑聚气,在奠定了陵园悲壮的气势同时,表现了一种理性和刚毅的气质。 在整体规划上,纪念馆可妈少苦认立意为烈士陵园主雕塑游另民棉的背景墙,形体方整稳重、象征盛装长春革命史的容器,建筑外立面由大小不同的方块叠加而成,寓意英雄辈出前仆后继。这一极具雕塑感的外墙,承载革命岁月和浩然正气,为长春革命历史之墙。 建筑形体简洁硬朗,碑体石材从上而下又粗犷到光滑,视觉效果强烈。整个碑的基座和碑身浑然一体,犹如春笋般从大地之中生长出来,逐渐消失与苍穹之中,选系行象征长春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 | |
侵教话宽态黑导圆子界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油停变技尽种国鱼一报程 设计把握"战争--杀戮--和平"的主题,尊重原有建筑,突出场所和意境的创造,以墙、伤痕、死亡之庭、祭奠庭院、烛之余仍无料路等为建筑元素,结散突整附顾别鲜前卫铁合现代手法以及材料、技术,表现特定的场所精神,从东到西顺次营造出"折断的军刀""死亡之庭""和平之声"三县个意境空间,形成序曲--铺垫--高潮--尾声的完整空间序列,建筑空间兰溶怀灯从东侧的封闭、与世隔绝过渡到西侧的开敞,与城市、自然融为一体。 设计采用无生命特质的级配碎石来反映"生与死"的场所精神;增设大型雕塑"冤魂的呐喊"与原有的警钟和十字架结合,点明场所主题;新馆内部空间结合形体运用倾斜的墙体和缓坡地面,组合成错乱、冲突的非常态空间,表达导看压克心磁经抗标场所意境;空间序列位于悼念广场后的冥思庭,人的活动、特殊光影传达了悼念的哀思 。 |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馆的创作构思凝聚力全球华人的智陈见顶研滑流石少书想慧和心血,体现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创作理念。 在总体布局上,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形成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主体造型--"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汇聚人流,以基座平台的舒展形态衬托国家馆,展现出属于城市、面向世界的中国大舞台的形象。 在场地设计上,整合南北城市绿地,形成坐南朝北、中轴统领、大气恢弘的整体格局,体现了传统中国建筑与城市布局的法阻越序增饭区全地经验与智慧。 在技术设计上,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对生态节能技术的综合运用显示出我们对环境与能源等当今重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馆将站在中国文化、东方哲学的立场上,对21世纪的城市与人居文明作出自己的诠释与展望 。 | |
天津博物馆 设计以"世纪之窗"为空间主题,再现天津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这是回顾天津设卫建城600年的文明之窗;是再现中华百年看天津的历史之窗,是展望天津美好前景的未来之窗或谁花三。 "世纪之窗"是贯穿博物馆,联系各个展厅的宽敞、宏大的公共大厅;博物馆北向主入口以6层逐渐放大的叠涩象征天津设卫建城600年悠久历史;公共大厅纵向逐级上升,层层叠叠,仿若时光隧观煤形课什际道,依次连接古代、近尔见都年代、现代展厅,带来公众游历天津的文明和历史发贵难充黄刻伤婷状展;大厅在南端横向展开成110米宽宏大的全景大厅,充分力相丰展现天津文化中心和城市景色,于是这天津的美好未来 。 |
其他项目
东另油莞西城文化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西湖苑宾馆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五邑大学教学主楼 广西桂林博物馆 东莞市民明选打办级县广场 东莞莞城可园历史响双甚制注德效题析口赵片区城市改造 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规划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 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新校区 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 南京审计学院 "世纪之窗"--天津博物馆新馆 "石破天惊"--板远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传统文脉现代品相--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安徽歌的较回才设耐微品几语师范大学花津校区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 佛山国家高新航区火炬创新创业园 佛山电力大厦 深圳科学馆 中经排落展东为赶数门国市长大厦 鸦片战争海战博物馆 广州大都会广场 广州市长大厦 重庆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郑州大学新校区 烟台大学扩建工程 广州大学城 2008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 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 9.18纪念馆 2010年上海球轻米着常便受示酸守班世博会中国馆 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馆 | |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 昆明学院洋浦校区 侵华日军南边微固议入西服型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 映秀震中纪念地 长春烈士陵园 洛阳博物馆 江南大学 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教学区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 珠江新城西塔 武汉东湖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
论文著作
何镜堂院士出版了《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香段历车即诗场激》等专著9部,在《建筑学报》、《建筑师》、《世界建成个筑》、《城市规划》、《新建筑》等核心期刊及国际学太投资始顶线农整尔术会议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何镜堂由于他在象将日距欢促住耐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何镜目跑堂院士获得2010年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广东十大创新人物(2010)、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2009)等给既律缩一系列荣誉。其中包括:兵执要北危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100余项;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明沉似举头权节一看督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林果苗实必宣获剧客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片沉探温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一些代表性设计建筑被列入《二十世纪世界建筑精阻景年式品集锦》、《当代中国著名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作品选》和《中国百名一级注册建筑师作品选》。出版了《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专集。
1996年初,何边汉千月接权镜堂在《建筑学报》写假还河谁含字数脚了一篇短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首次在学报上提出了何镜堂的创作思想。后来在2002年9月《建筑学报》上发表了《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一文,较为系统的论述了何镜堂所主张的创作理念,即二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学术观点,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折叠 人才培养
何镜堂院士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领衔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获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建筑学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等。至2013年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0名,博士后5名,硕士44名,其中9名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有的已经晋升教授、院长、总建筑师,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骨干 。
折叠 荣誉表彰
何镜堂2000年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2004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9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2010年广东十大创新人物、广东十大新闻人物
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10年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0年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
智慧东方--2010中华文化人物
2013年中国侨界杰出人物
2013年广东省年度贡献人物奖
2015年获广府人十大杰出人物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任职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广东省建筑学会环境艺术学术委员会 职务: 主任
广东省科技协会 职务: 副主席
广东省土建学会 职务: 副理事长
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 职务: 会长
广州市环境艺术学术委员会 职务: 副主任
广州市建筑科技委员会 职务: 副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 职务: 主任
国家大剧院专家组 职务: 成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 职务: 组员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 职务: 会员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职务: 委员
香港建筑师学会 职务: 荣誉会员
中国建筑学会 职务: 副理事长,资深会员
折叠 编辑本段 个人生活
折叠 选择人生
何镜堂1965年,何镜堂硕士毕业即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近十年的大好青春荒废了。但他却感到庆幸,这十年令他有机会深入学习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而这些辩证的思维方法恰恰是建筑师最需要的。1973年,何镜堂被调到北京轻工部设计院从事工业建筑设计,那时夫人李绮霞早已在北京市设计院小有名气。和夫人相比,一心想从事民用建筑设计的他,事业上还是一片空白。他说:"我40多岁以后,和夫人共同参加了几次设计竞赛,如'北京农村住宅竞赛'、'400人次车站竞赛''全国农村住宅设计竞赛'……我们获得了好几个二、三等奖,我对建筑设计的信心增大了。我提出了'归队'(回华南理工大学工作)的人生设想。"
何镜堂分析过许多成功建筑师的人生:他敬佩张镈、张开济等老一辈建筑大师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精彩人生,他也十分憧憬梁思成、吴良镛等建筑教育前辈在建筑理论研究中作出的贡献。1983年,他决定选择自己的人生。他对夫人说:"如果一味地写文章,写不出一个好作品;如果只埋头画图,不能提高水平。广东刚刚改革开放,我想把设计与研究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夫人李绮霞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在北京的前途,跟随丈夫回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重新创业。
这是一条艰辛的人生道路。何镜堂在踏上这条道路之初就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要求:第一,每个重要设计要力争"精品";第二,每个重要设计完成后要写论文总结,给全国重要的学术期刊《建筑学报》投稿;第三,每个重要设计完成后要参加优秀设计评奖。
在回到华工的第三天,何镜堂就接到参加深圳科学馆投标的任务,要求20天就赶出设计方案。后来该项目1989年被评为建设部和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其论文《造型、功能、空间与格调》在《建筑学报》1988年第7期发表。这个项目的成功让许多人看到了何镜堂的设计实力。
1994年他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全国优秀设计金奖2次,银奖3次,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更多。20世纪90年代末,建筑设计开始招投标了。人们都羡慕地对他说:"你60多岁就获得这么多荣誉,功成名就了,不用再辛苦地靠招投标承接设计任务了。"何镜堂那时身兼华工建筑设计院院长和建筑学院院长两职,他坚持号召大家走"自主创新"和"敢于竞争"的道路,并率先和年轻人一起参与设计竞赛,不怕在竞赛中落榜。他总是微笑着谈论人生的成败:"对于投标竞赛,我的心态始终很平和,建筑设计没有100分,谁也不是设计竞赛中的常胜将军;对于华工这支年轻的团队,只有通过招投标,才能拿到好工程,同时也能让我的研究生们在大工程中得到历练,所以我们必须勇敢地参与设计竞争!"
何镜堂团队愿意与外国设计师竞争,立足于把设计从方案到施工配合全部做完。除了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最近的两项工程:广州最高的西塔(432米高),方案是英国欧亚纳设计的,施工图全部由华工设计院完成;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是日本建筑师设计,华工院施工图配合,二期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图就全部完成了。
折叠 培养团队
华工设计院是一支新世纪后成长起来的后起之秀。做为这支团队的核心人物(院长和总建筑师),何镜堂介绍说:"最初我带着学生们搞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90年代末赶上了全国大学校园建设的高潮,我们的'团队'可以说是在规划设计大学校园的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团队'投标的起点工程是1999年浙江大学校园规划。我们首先从'人才'这个角度分析研究新型大学:20世纪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是'听话型',在'适应性'与'创新性'上显得不足;进入21世纪社会需要'开拓'和'创新'的人才,要求培养灵活思维和复合型的学生。那么,大学建筑的群体怎样布置、公共空间怎样联通、怎样用大学的环境育人、怎样设计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往空间、怎样让不同学科之间产生联系与互动?我带着学生们以此为题来组织建筑单体与交通、环境的关系,并一举在国际竞赛中夺冠。做的校园规划设计越来越多,不少业主单位慕名而来,全国有200多所新建成的校园都有华工设计的足迹。"
通过搞大学校园规划,把华工设计院推向了全国,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广东药学院大学新校区、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重庆大学等等。后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带来了各地文化建筑建设的高潮,何镜堂认为建筑设计是一通百通的,在文化建筑中,他又带领学生们深入研究建筑的精神功能,取得了多个投标的胜利,让"华工"的名字成为全国设计的名牌。随后,他们在体育建筑、博览建筑、高层建筑等多个领域为国家设计了大批重要的工程,最近又赢得了大型火车站成都火车北站的设计中标。
折叠 世博中国馆
何镜堂和夫人2007年4月25日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对全球华人招标建筑设计。
何镜堂仔细分析了这个建筑的"定位":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加上中国馆的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那么中国馆就必须有中国因素,此外还要表现上海世博会使城市面向世界的精神。接着,何镜堂给中国馆精确地作出了八个字的定位:"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他说:"我们从思想领域里研究,中国古代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厚德载物'、'师法自然'都是'和谐观',它们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很难用具像的建筑形式体现。我们把可以让人联想起'中国'的具像事物归纳为三类:第一,古老的中国文化符号,如汉字、红色、京剧、剪纸、山水画等等;第二,中国历史文物,如青铜器、斗冠、鼎器、酒器的造型;第三,中国城市、建筑、园林的形式布局,如棋盘式布局、方城、围城、座北朝南的结构、木构架体系、斗拱的特色、园林的意境等等。后来第一轮方案我们就拿出了中国馆的雏形方案--那时我们叫它'中国器'。它在形式上呼应'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又由现代材料、技术、以立体构成方式整合而成,人们称它'东方之冠'。有人说它像'斗拱'、 有人说它像'粮仓'、 有人说它像'官帽',但所有人都认为它就是中国的。"
中国馆的大红色也是最初定下来的。何镜堂介绍说:"红色我们做设计时一般不敢用。但这个建筑有特别的意义,它外表的中国红是华人社会共同的认可。我当时压力很大,第一轮投标从344个方案中评选出8个方案,华工当时投了3个方案:一个是以'中国器'为立意,一个是以'园林'为立意,最后一个是以'如意符号'为立意。而这一轮投标'中国器'获得了第一名,同济大学的'园林'方案获得第二名,清华大学的'如意'方案获得第三名,与我们的立意不谋而合。接着,在第二轮方案竞赛中,我们的方案与清华大学的方案并列最高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其次。"
最终的方案由哪个设计团队来做?清华大学的方案在地方馆立面上用篆字表达的立意很好,但国家馆的设计显得平淡;华工的国家馆设计特色鲜明、在环境中十分耀眼,主管领导建议两家联合设计,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亲自给何镜堂打电话希望合作,这个建筑是全中国人民的事情,希望联合团队请何镜堂来领队。联合设计团队很出色,取得了成功 。
折叠 设计理念
地域、文化、时代性
何镜堂关于建筑的地域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何教授认为,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何镜堂关于建筑的时代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何教授还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两观三性"
何镜堂认为对建筑设计不能搞"奇、特、怪",要维护建筑的本体走一条正确的道路,如果吸引人的眼球,也要和它的功能相结合。为此,何镜堂提出了"两观三性"的设计理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何镜堂在《建筑学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里首次提出了建筑设计要讲求"三性",即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他说:"中国的建筑设计如果一味抄袭外国,是没有'根'的。建筑的特点是怎么来的?首先与地域有关,微观上地理气候和地形相联系,宏观上和文化一脉相承。我们的设计团队有五六十人,每个项目组有五六个人,经常是十个、八个项目一起做。拿到设计任务书,大家总是先分析定位。在建筑设计中很多项目有共性,比如设计电影院,听的清、看得清是共性;要搞特色,就要分析当地气候、环境特点和人文特色也就是分析特殊性,每个项目设计之前,我都要求建筑师先这样'定位'。一个优秀的设计,常常是精神内涵上所起的作用大于具体的功能,比如悉尼歌剧院,它的设计达到了文化性的层面,这是建筑设计的最高层次。另外,也许是受岭南文化的影响,我觉得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生命力,比如建筑要反映时代的哲学、审美、材料等等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无论如何,优秀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应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1999年完成浙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后,何镜堂看到了校园建筑的群体功能,它应是整体的,同时还要解决若干年后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筑应历久弥新。20世纪90年代末,何镜堂把他的设计理念继续完整、深化为"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1999年,何镜堂被评为工程院院士,加快了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脚步。在"两观三性"的思想指导下,他始终坚持维护建筑的本体和统一性。他的绝大多数设计是在当选院士之后承接的,在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评选的获得建国60年中国建筑创作大奖的300座建筑里,有13座建筑是由何镜堂主持设计的,其中11座是在21世纪完成的新作品,成为新中国建国以来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
何镜堂院士作为卓有影响的建筑大师在设计实践领域取得突出成果,主持设计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标志建筑
何镜堂教授20多年来从事建筑设计实践,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或复杂的工程有200多项,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8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4项;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何镜堂教授因此获得了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何镜堂院士作为当代岭南建筑学界的旗帜性人物,为广东省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具有突出社会影响的重要公共建筑,其中包括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大都会广场及广州市长大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佛山电力大厦等,对广东省的建设和建筑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镜堂院士长期致力于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超过100所校园规划设计竞赛中中标,其中包括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等著名院校。许多校园已建成并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设计奖 。
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评价
何镜堂院士长期从事建筑及城市规划的教学与研究,提出了"两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哲理和创造思想,体现于大量的建筑创作作品中 。(中国建筑学会)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斯科特·科恩评价:何院士"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中的一个,既完成了多样性建筑实践又通过理论分析来阐述实践, 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地在与西方交流过程中产生共鸣",他的"作品微妙而复杂,空间移动在限制与大胆之间穿梭,并没有刻板单一的设计模式"。
意大利著名建筑评论家卡萨帝(Cesare Maria Casat)认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水岭、开创了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馆的设计恰恰是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很好转折点,是当代中国建筑的新语言","代表中国建筑的未来" 。(中国建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