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汉朝领土
折叠 编辑本段 汉族地区
折叠 "汉地"例子
【1】在晋代,辖有齐国、济南郡、乐安国、城阳郡、东莱国、长广郡六郡的青州与辖有临贺郡、始安郡、始兴郡、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桂林郡、高凉郡、高兴郡、宁浦郡十郡的广州同属于汉民族地区 。
【2】北魏明元帝对崔浩曰:"卿谓先帝如何?"崔浩曰:"太祖用漠北淳朴之人,南入汉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舜、禹齐烈,臣岂能仰名。"戈壁以南属于汉民族地区。
【3】后晋开运三年三月,耶律德光在汤阴县愁死岗上,对宣徽使高勋曰:"我在上国,以打围食肉为乐,自及汉地,每每不快,我若得归本土,死亦无恨。"高勋退而谓人曰:"其语偷,殆将死矣。",不久,在开运三年四月二十一日,耶律德光卒于栾城县杀胡林。契丹人破其尸,摘去肠胃,以盐沃之,载而北去,汉人目之为"帝羓"焉 。
【4】契丹可汗耶律璟,在听闻后周世宗北伐收复瀛洲、莫州二州及益津关、瓦桥关、高阳关三关后,曾评论曰说:"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
【5】大中祥符九年,宋真宗因为抚水州蒙姓蛮多次"寇宜、融州界""掠取民口、畜产",决定派遣曹克明等率军反击,平定后,"克明等师还,宜州蛮人纳器甲凡五千数,愿迁处汉地者七百馀口,诏分置广西及荆湖州军,给以田粮" ,即是将七百多人迁居在广西及两湖的汉地,可证岭南地区同属汉族地区组成的一部分。
【6】宋朝大臣王尧臣在讨论防备西夏时,将宋境称作汉地
【7】宋朝与女真在讨论对辽国的划分中,居庸古北松亭榆关等关隘、营平滦三州及燕云十六州一带也是汉地 。
【8】宋朝政和七年十二月,女真人收到宋使马政的国书,大略曰:"日出之分,实生圣人。窃闻征辽,屡破勍敌。若克辽之后,五代时陷入契丹汉地,愿畀下邑。" 此处的"下邑"代指宋朝。
【9】宋朝宣和六年秋七月,耶律延禧企图出兵从女真人手上重夺燕、云,耶律大石在谏词中曰:"向以全师不谋战备,使举国汉地皆为金有。国势至此而方求战,非计也。" 此处"汉地"是指辽国所统治的汉族地区。
【10】乾道年间,"羌酋奴儿结越大渡河,据安静砦,侵汉地几百里",后被四川制置使留正击败生俘 。
【11】羌人"酋豪梦束畜列率数千人侵汉地二百馀里,成都大恐。"赵不♯镇守成都,调动军队守卫,后梦束畜列被邛部川首领崖袜击杀,将其首级献于中国,解除了成都府路的危机 。同时可证巴蜀地区也是汉族地区的一部分。
【12】淳佑十一年,蒙哥任命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此处的"漠"代指戈壁,可见汉族地区北界邻接戈壁沙漠。
【13】蒙元分汉地的"京兆、四川为一道",廉希宪受命为该道宣抚使 。是以陕西与四川同属汉地一部分。
【14】蒙古人认为汗八里(今北京市)一带 、腹里及江南 也是汉地的一部分。
汉文史料内其他类似"汉族地区"的例子
一、自安史之乱后,"回纥恃旧勋,每入汉界,必肆狼贪",辛云京镇守大原时,"云京以戎狄之道待之,虏畏云京,不敢惕息。数年间,太原大理,无烽警之虞" 。
二、《唐蕃会盟碑》中有"汉国"一语 。
三、契丹人认为高昌是汉土,称宋朝为"汉"。
折叠 范围
汉地的地域东至东海,从鸭绿江下游南岸的朝鲜半岛北部起包含辽东地区在内 ,在北边以戈壁沙漠-燕山山脉作为汉民族地区与草原游牧民族地区的分界线 。汉地在西部囊括河西走廊-陇西,边界直抵玉门关一带及青海湖以东的湟水一带,与藏族东北的安多地区相接;汉族巴蜀地区在西边与藏族东部的康地区相接 。在南边,珠江中下游流域的岭南东部地区都是属于汉地的一部分。
根据汉族传统,古代汉地可分为九个分区:
汉族地区 | |||||||||
分区名 | 今地 | ||||||||
冀州 |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德州市、聊城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济源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通化市,白山市 | ||||||||
豫州 | 郑州市、开封市、漯河市、洛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新乡市、信阳市、许昌市、周口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阜阳市 | ||||||||
兖州 | 荷泽市、济宁市;商丘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 | ||||||||
青州 | 济南市、青岛市、东营市、潍坊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 | ||||||||
徐州 | 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泰安市、枣庄市、临沂市、日照市、莱芜市 | ||||||||
扬州 | 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镇江市;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六安市、滁州市、池州市、宣城市、马鞍山市 | ||||||||
荆州 | 湖北、湖南;桂林市 | ||||||||
梁州 | 重庆、贵州、云南;汉中市、安康市;成都市、绵阳市、广元市、南充市、巴中市、达州市、雅安市、德阳市、遂宁市、广安市、眉山市、资阳市、乐山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 | ||||||||
雍州 | 甘肃、宁夏;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商洛市、榆林市;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 |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族地区 |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
山东 | 江苏 | 浙江 | ||||||
安徽 | 上海 | 江西 |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 ||||||
海南 | 湖南 | 湖北 | ||||||
贵州 | 云南 | 重庆 | ||||||
四川 | 陕西 | 甘肃 | ||||||
宁夏 | 山西 | 辽宁 | ||||||
河南 | 吉林 | 黑龙江 |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上述的汉族地区总面积超过4,800,000平方公里。
折叠 编辑本段 九州范围
折叠 起源
先秦的"华夏",最初仅仅是代指周王朝 及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侯国 ,再加上行周礼与臣服于周朝 的宋、陈等异姓诸侯国。
到了战国时期,楚、赵、魏、韩、齐、燕六国及秦国 都被视为"诸夏"及九州(华夏)的组成部分 ,"华夏"的地域扩大至将九州地区全部包括在内,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楚简《容成氏》也有涉及禹贡九州的记载 。
汉代以后,"华夏"成为汉族地区(即九州,又名赤县神州,是汉民族的民族共同地域) 及汉民族的别称 ,而"华人"一词在狭义上是指汉族。
另外又有"东夏" 、"南夏" 、"西夏" 的词称呼汉族地区(华夏)内的局部地区。
作为名山大川的四渎五岳五镇也是在汉族地区(华夏)的范围之内 。其他民族的聚居地主要位於九州以外 。
四渎∶黄河、济水(济河)、淮水(淮河)、长江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折叠 汉代
西汉有十三州及司隶,十三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荆州、益州、幽州、并州、交州、凉州及朔方;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 ;幽州与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来 ;凉州本来是属於雍州的 ;交州在十二分野 中被划归九州中的扬州 ;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来 ;而司隶分别属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
因此,西汉的华夏九州范围:
九州 | 西汉行政区划 | |
河东郡、河内郡 ;及魏郡、巨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赵国、广平国、真定国、中山国、信都国、河间国 ;及涿郡、渤海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广阳国 ;及太原郡、上党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 | ||
兖州 | 东郡、陈留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城阳国、淮阳国、东平国 | |
青州 | 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齐郡、北海郡、东莱郡、菑川国、高密国、胶东国 | |
徐州 | 楚国、泗水国、广陵国、临淮郡、琅邪郡、东海郡 | |
扬州 | 卢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六安国 ;及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 | |
荆州 | 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国 | |
豫州 | 弘农郡、河南郡 ;及颖川郡、汝南郡、沛郡、梁国、鲁国 | |
梁州 | 汉中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巴郡、武都郡 | |
雍州 | 朔方郡、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 ;及京兆尹、冯翊郡、扶风郡 ;及陇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
在十二分野中的三河 即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称 ,河东郡、河内郡属冀州,而河南郡属豫州 。
其中岭南地区(汉族地区南部)及越南北部自古以来属汉地九州之中的扬州。东汉时原属扬州的岭南地区一度分属荆州、益州(梁州)二州州域。
汉末的冀州,其范围至少相当于今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山西、陕西六个省市全部地区及内蒙一部份地区 。同时,汉代及三国时人口中的"天下"是九州(中国)的代指 ,"中国"反而只是占有中原的王朝政权的代指,或中原的代指。
东汉建安十八年曾经重新分置全国所属九州州域 ,冀州范围相当于辽宁、河北、山西、北京、天津五省市全境及内蒙一部份;雍州州域范围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全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全境及广西一部份属益州(梁州) ;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省全境及河南南部是荆州辖境。
折叠 晋代
晋代的九州范围与汉代的九州范围相当,按《晋书·地理志上》 及《晋书·地理志下》 所描述,西晋全国十九个州各自所属的九州(汉族地区)州域如下:
九州 | 晋代行政区划 |
冀州 | 冀州、平州、幽州、并州 |
兖州 | 兖州 |
青州 | 青州 |
徐州 | 徐州 |
扬州 | 扬州、广州、交州 |
荆州 | 荆州 |
豫州 | 豫州、司州 |
梁州 | 梁州、益州、宁州 |
雍州 | 雍州、凉州、秦州 |
折叠 隋代
按《隋书·地理上》 、《隋书·地理中》 及《隋书·地理下》 所述,隋朝全国各郡各自所属的九州(汉族地区)州域如下:
- 冀州∶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内郡、长平郡、上党郡、河东郡、绛郡、文城郡、临汾郡、龙泉郡、西河郡、离石郡、雁门郡、马邑郡、定襄郡、楼烦郡、太原郡、襄国郡、武安郡、赵郡、恒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渔阳郡、北平郡、安乐郡、辽西郡
- 兖州∶东郡、东平郡、济北郡、武阳郡、渤海郡、平原郡
- 青州∶北海郡、齐郡、东莱郡、高密郡
- 徐州∶彭城郡、下邳郡、琅邪郡、东海郡、鲁郡
- 扬州∶江都郡、钟离郡、淮南郡、弋阳郡、蕲春郡、庐江郡、同安郡、历阳郡、丹阳郡、宣城郡、毗陵郡、吴郡、会稽郡、馀杭郡、新安郡、东阳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阳郡、临川郡、庐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龙川郡、义安郡、高凉郡、信安郡、永熙郡、苍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宁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阴郡、林邑郡
- 荆州∶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阳郡、沅陵郡、武陵郡、清江郡、襄阳郡、舂陵郡、汉东郡、安陆郡、永安郡、义阳郡、九江郡、江夏郡、澧阳郡、巴陵郡、长沙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熙平郡
- 豫州∶河南郡、荥阳郡、梁郡、谯郡、济阴郡、襄城郡、颍川郡、汝南郡、淮阳郡、汝阴郡、上洛郡、弘农郡、淅阳郡、南阳郡、淯阳郡、淮安郡
- 梁州∶汉川郡、西城郡、房陵郡、清化郡、通川郡、宕渠郡、汉阳郡、临洮郡、宕昌郡、武都郡、同昌郡、河池郡、顺政郡、义城郡、平武郡、汶山郡、普安郡、金山郡、新城郡、巴西郡、遂宁郡、涪陵郡、巴郡、巴东郡、蜀郡、临邛郡、眉山郡、隆山郡、资阳郡、泸川郡、犍为郡、越巂郡、牂柯郡、黔安郡
- 雍州∶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凋阴郡、延安郡、弘化郡、平凉郡、朔方郡、盐川郡、灵武郡、榆林郡、五原郡、天水郡、陇西郡、金城郡、枹罕郡、浇河郡、西平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鄯善郡、且末郡、西海郡、河源郡
折叠 明代
洪武帝认为"中国之旧疆"、"中国故土"(华夏) 是包括闽粤(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 、江东、湖湘襄阳(今湖北湖南二省)、赣城(今江西省)、长淮(今江苏省及安徽省北部)、齐鲁、河洛(今河南省)、幽赵晋冀(今河北山西二省及天津北京二市)、秦陇(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 、巴蜀(今四川省及重庆市) 、云南 在内。
根据四库全书版的《明一统志》,1461年的明朝国内属于九州(汉族地区)州域内分野的府县如下:
- 冀州∶顺天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部分 、永平府、延庆府、保安州、万全都指挥使司(万全都司)、太原府、平阳府、大同府、潞安府、汾州府、辽州、沁州、泽州、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广宁(广宁卫)以西之地
- 兖州∶兖州府部分 、东昌府、开封府部分
- 青州∶济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辽东都指挥使司(广宁卫以东之地)
- 徐州∶徐州、淮安府、兖州府部分
- 扬州∶应天府、凤阳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庐州府、安庆府、太平府、宁国府、池州府、徽州府、广德州、和州、滁州、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严州府、金华府、衢州府、处州府、绍兴府、宁波府、台州府、温州府、南昌府、饶州府、广信府、南康府部分 、九江府部分 、建昌府、抚州府、临江府、吉安府部分 、瑞州府、袁州府、贑州府、南安府、福州府、泉州府、建宁府、延平府、汀州府、兴化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宁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罗定州、南宁府 及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琼州府
- 荆州∶武昌府、汉阳府、承天府、德安府、黄州府、荆州府、岳州府、长沙府、宝庆府、衡州府、常德府、辰州府、永州府、郴州、永顺、保靖、韶州府、桂林府、平乐府、梧州府、镇远府、思南府、石阡府、铜仁府、黎平府及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 、吉安府部分 、襄阳府部分 、施州部分 、䕫州府部分 、贵阳府部分
- 梁州∶成都府、保宁府、顺庆府、夔州府、重庆府、叙州府、潼川州、嘉定州、泸州、雅州、邛州、眉州
- 雍州∶西安府、凤翔府、汉中府部分 、平凉府、巩昌府、临洮府、庆阳府、延安府、宁夏卫、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河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靖虏卫、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郧阳府部分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
折叠 编辑本段 词汇使用
学术界常使用此词,并常与"藏地(或吐蕃、西藏)"、"蒙古"、"回部(西域、回纥、回鹘、新疆、畏吾尔等)"等地并称。如:《西藏史话》(陈庆英等著,鹭江出版社)中第95页引近人贵香巴所著《西藏简史》说:"藏王都松芒波杰时,西藏有了笛子,并从汉地得到茶叶",第132页又有"之后,他(八思巴)担任堪布,为汉地,西夏,蒙古,高丽,纳西,畏吾尔等地的比丘、比丘尼等总计4000多人授戒……"。《剑桥中国史-辽夏金元卷》中译本序言中亦提及"CHINA……一会儿指中国,一会儿指汉地……"。当代,至少在中国大陆学术界,"汉地"已取代"内地十八省"或"中国本部"成为常用词汇。如许倬云所著的《我者与他者: 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满清帝国的统治机制可分为第一层的两个部分, 蒙藏与汉地,前者又分为蒙古与西藏,后者则有满、汉八旗与一般臣民。"
折叠 编辑本段 实例参考
地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吉谭镇汉地村 。江西、广东、福建交界之处!1930年6月5日,毛泽东委员从寻乌来到剑溪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时,把寒地村名改为"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