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率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严济慈出任首任院长。
1981年11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
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学位评委员会。
1983年,国家在人民大会堂为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18名博士举行学位授予仪式,在这18名博士中,有6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1]从此奠定了中国科技大学在国内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领先地位。
1986年,合肥本部也成立研究生院。
1995年初,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对全国试办的33所研究生院综合评估中名列前十。
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199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九五"期间中国科技大学首批成为"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国家又将中国科技大学列为国家9所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2000年12月29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正式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
自1999年开展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以来,学校共有45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论文入选比例居全国高校前列;51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8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多名在校博士生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研究生出色的科研业绩为国际国内学术界所瞩目,其与导师合作完成的重大成果屡次入选“世界科技十大进展”、“国内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1]
据统计,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至2020年6月,学校累计已授予博士学位13059名,学术硕士学位19150名,专业硕士学位21570名。40多年来,特别是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三大工程以来,学校把研究生教育提高到相当重要的地位,加强了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使之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6月,在学博士研究生6810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682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951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2443人,中科院代培研究生861人。[1]
学校现有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共11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6;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工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40%。[1]
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学校15个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科学技术史、安全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共7个学科被评为A+,A+学科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五;数学、生物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共8个学科被评为A或A- 。“数理化天地生”6个理学基础学科全部获评A及以上。[1]
截止2020年5月(ESI最新数据),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同时,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数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等1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篇均被引数居于C9高校第一。学校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纳米材料、极地环境、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取得了一些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0年 Nature Index发布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球科研机构中排名第八、国内高校排名第一。[1]
学校现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等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等1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联合)、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站)等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64个中科院、安徽省、教育部重点科研机构。[1]
折叠 编辑本段 重点学科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批准时间:2007年8月29日)
序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所含二级学科 |
1 | 0701 | 数学 | 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
2 | 0702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 |
3 | 0703 | 化学 |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4 | 0708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 |
5 | 0710 | 生物学 | 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 |
6 | 0712 | 科学技术史 | 科学技术史 |
7 | 0801 | 力学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 |
8 | 0827 | 核科学与技术 | 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批准时间:2007年8月29日)
序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1070401天体物理
2070902地球化学
3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4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批准时间:2007年11月19日)
序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1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
2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领导
名 誉 校 长 ┉┉┉┉┉┉┉┉┉┉┉┉┉┉┉┉ 周光召
党 委 书 记 ┉┉┉┉┉┉┉┉┉┉┉┉┉┉┉┉ 许 武
校 长 ┉┉┉┉┉┉┉┉┉┉┉┉┉┉┉┉┉┉┉┉ 万立骏
党 委 副 书 记 ┉┉┉┉┉┉┉┉┉┉┉┉┉┉┉┉┉ 鹿 明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窦贤康
副 校 长 ┉┉┉┉┉┉┉┉┉┉┉┉┉┉┉┉┉┉李建刚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纪委书记 ┉┉┉┉┉┉┉┉┉ 叶向东
副 校 长 ┉┉┉┉┉┉┉┉┉┉┉┉┉┉┉┉┉┉ 陈初升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张淑林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陈晓剑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周先意
副 校 长 ┉┉┉┉┉┉┉┉┉┉┉┉┉┉┉┉┉┉ 朱长飞
校 长 助 理 ┉┉┉┉┉┉┉┉┉┉┉┉┉┉┉┉ 尹登泽
党 委 常 委 ┉┉┉┉┉┉┉┉┉┉┉┉┉┉┉┉ 赵永飞
校 长 助 理 ┉┉┉┉┉┉┉┉┉┉┉┉┉┉┉┉ 潘建伟
折叠 编辑本段 师资力量
中国科技大学有12个研究生培养的学院、17个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涵盖了93个博士学位专业和109个硕士学位专业;同时还拥有3个专业学位授予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2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专业、19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9个安徽省重点学科、2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这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技大学导师队伍力量雄厚。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25位、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位、中科院"百人计划"81位、博士生导师464位、硕士生导师八百余人。在博士生导师中,45岁以下占40%;他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充满朝气与活力,许多人已是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他们正以活跃的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着广大研究生,并努力将他们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一贯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开展广泛、活跃的国内外学术交流。1978年以来,先后与中科院100多个研究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著名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开辟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和合作科研的广阔渠道。常年有2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合作研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丘成桐、朱经武、JenMarieLeh1、AntonZailinger等一批世界著名科学家被聘为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许多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被聘为兼职教授。
依托雄厚的学科优势、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以及广泛的学术交流,中国科技大学大学研究生院形成自己显著的特色。
坚持把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高级尖端人才。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数千名博士、硕士,普遍基础知识宽厚扎实、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科研能力强、适应面广、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好、后劲足,其中不少已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有的成为企业界的明星和实业家;有的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荣誉
以国际学科前沿为导向,积极培养创新意识人才。学院始终坚持围绕国家目标、不断开拓创新的宗旨,积极鼓励研究生勇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学科或高新技术前沿课题进行研究。据统计,几乎所有研究生都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大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973计划"等资助课题。
许多研究生的论文发表在SCI、E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尤其是有3位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世界顶尖级学术刊物《科学》和《自然》上,这在国内极为少见。
2000年,香港"求是"基金会特意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求是"研究生奖学金,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周光召等亲自为获奖者颁奖。
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0周年校庆暨中国科大研究生院20周年院庆前夕,江泽民主席欣然为中国科大研究生院题词:"科教兴国,人才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