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建设历史
1965年12月--由国家科委和海军司令部批准,在原中国科学院华东海洋研究所浙江海洋工作站与国家海洋局所属海洋调查第一大队合并组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并由杭州市迁驻宁波市。
1966年3月--海洋二所正式成立,人员分驻宁波、杭州两地,研究所执行师级权限,由东海分局代管。
1966年9月--国家海洋局决定,海洋二所划归东海分局建制领导。
1968年--中共海军党委决定,海洋二所由东海舰队代管。
1972年11月--中央军委批准海洋二所定点杭州市。
1973年12月--海洋二所由宁波市迁至杭州市。
1980年,浙江省海洋学会成立并挂靠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1981年,海洋二所成为首批批准的理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海洋二所组织了中国首次南大洋科学考察。
2003年11月,获人事部批准,设立具有单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格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6年7月,由科技部批准,第二海洋研究所开始建设SOED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9年12月9日正式通过科技部验收 。2013年,中国-巴基斯坦海洋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同年10月,临安科技研发基地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3月26日,海洋二所和舟山新城管委会签订了合作建立舟山海洋科技研发基地的协议。同年3月28日,海洋二所与浙江太和航运公司联建的向阳红10号科考船正式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
折叠 编辑本段 科研条件
折叠 人员编制
据2014年4月官网显示,海洋二所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0人才队伍 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研究员78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76人;有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次担任973首席科学家,60余人分别进入国家海洋局"双百人才工程"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
折叠 科研部门
据2014年4月官网显示,海洋二所建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三个国家海洋局开放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以及一个所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海洋学重点实验室,包含海洋工程勘测设计研究中心、检测中心、海洋标准物质中心、海洋科技信息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支撑体系。
实验室是国家海洋局系统内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具体由海洋遥感与数值预测研究中心进行业务支撑。实验室的主要目的是将物理海洋学和卫星海洋学两个方向的研究内容融合起来,充分发挥现场观测和卫星观测的优势,研究近海和大洋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近海海洋动力过程和生态环境、大洋环流与短期气候预测、海洋卫星技术应用,并在不同研究方向之间促进深层合作交叉。并有三个技术核心进行支撑,即卫星数据接收、海洋调查和数据中心 。
据2014年4月官网显示,实验室是国家海洋局首批设立的重点实验室之一。拥有国际先进的海底勘测与测试研究设备,具备海底地形地貌、综合地球物理、海底地震、综合地质、底质环境和海底资源的自主调查能力,建有岩矿分析、沉积分析、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发、底质声学和综合地球物理解译等6个专业实验室,形成岩矿分析、同位素分析、原位沉积学分析和综合地球物理解译等内业分析特色 。
-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LMEB)
据2014年4月官网显示,实验室拥有X射线荧光谱仪、营养盐自动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TOC分析仪、CHN元素分析仪、液闪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光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大型分析设备。实验室与德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折叠 馆藏资源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图书馆创建于1959年。据2014年4月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文献6万余册(件),中外文期刊近千种。为华东地区海洋文献和图文信息的交流中心,已加入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 。
折叠 编辑本段 科研成就
折叠 科研领域
海洋二所有海底科学与深海勘测技术、海洋动力过程与数值模拟技术、卫星海洋学与海洋遥感、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工程海洋学5个重大研究领域和19个重点研究方向。
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其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包括海底探测与系统集成、海底信息与数据处理和海岸过程与监测管理等。
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深入研究了东中国海陆架环流、黄海冷水团环流、浙江与福建近岸上升流、黑潮源区变化和黑潮变异机理、南海海盆水团与环流的季节变化、西北太平洋环流流系结构变化以及与边缘海的相互作用等以及对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西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系暖池系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机理研究等。
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海洋二所在中国率先建立起极轨遥感卫星应用效果数值仿真系统。地面卫星接收站可以接收SEASTAR、NOAA和风云系列卫星数据,并在国内唯一享有SeaWiFS资料的免费接收权。在卫星信息反演方面,改进和发展了各种卫星的反演算法,获取精确反映中国近海环境特点的卫星信息。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洋二所在卫星海洋学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从事了海洋悬浮体、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赤潮、海浪方向谱、海底地形、海洋潮汐、海洋动力起伏与大洋环流、海平面变化、海面风场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高层次的研究队伍。
近海动力过程:主要从事河口和近海水动力过程和悬浮沉积物动力过程研究,强调海上调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
海洋生态过程:对关键物理动力过程及其生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中国近海锋面、跃层和环流在物质输送和扩散、产卵场和越冬场等高生产力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大洋资源与环境:在海底资源分布规律、成矿机理、成矿动力学研究及发展相应高新技术探测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组织实施了中国大部分大洋资源环境勘查航次,是中国申请并获准国际海底区域矿区和参与国际海底管理的主要科技支撑单位。
极地海洋学:在八十年代初,先后多次派遣科技人员进行极地国际合作研究,于1984年负责组织了中国首次南大洋科学考察。20多年来,不间断地参加了所有南极考察队的考察工作,从事海洋物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冰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大批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又参加了中国首次北极考察,进行了物理海洋、海洋地质和海洋化学的考察研究。极地海洋学研究重点有:南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南极海冰与海气相互作用、北极海洋与海冰的动态变化、南北极对全球变化的贡献等。
折叠 科研成果
据2014年4月官网显示,多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防安全项目和部、省重点科技项目。共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0多项,其中国家一、二、三等奖11项,省、部级一等奖40项。是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调查研究对外合作的主要窗口之一,先后与美、德、法、日、澳、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调查研究。
项目名称 | 主要人员 | 获奖年份 | 获奖名称、等级 |
---|---|---|---|
周边海域和海岸多平台传感器遥感综合应用研究 | 黄韦艮、李炎、毛志华 | 2001 |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参加项目,排第三名) |
海洋光学遥感信息应用技术研究 | 潘德炉、李炎、陈楚群、顾德宇、朱乾坤、陈清莲、方明 | 2001 |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深拖系统海底电视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 包更生、申屠海港、旷天亮、刘青、王洪发 | 2001 | 浙江省科学进步三等奖 |
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资源动态评价及矿区圈定综合研究 | 张富元、何高文、殷汝广、章伟艳、程永寿、赵祖斌、王英、宋连清、朱克超 | 2001 |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
遥感信息传输及其成像机理研究 | 潘德炉、周长宝等 | 2002 |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遥感科学成就奖 |
海洋微(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生态生理研究 | 宁修仁、蔡昱明、刘子琳等 | 2002 |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 |
中美海底光缆网络系统 (中国海区)路由调查 | 叶银灿、李全兴、潘国富、钱万民、谢钦春、李锦荣 | 2001 | 国家海洋局 优秀海洋工程勘察一等奖 |
国家标准"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 叶银灿、李全兴、潘国富、陈锡土、李起彤、古妩 | 2001 | 国家海洋局 优秀海洋工程勘察一等奖 |
国家标准"海底电缆管道路由勘察规范"GB | 李全兴、叶银灿、潘国富、李起彤、李晓明、陈锡土 | 2001 | 国家海洋局 优秀海洋工程勘察一等奖 |
平阳南鹿透空式防波堤工程 | 沈家法、徐伟、曹玉泉、何拥华、朱永其 | 2001 | 国家海洋局 优秀海洋工程设计二等奖 |
巴曹渔港护岸工程设计 | 沈家法、徐伟、曹玉泉、何拥华、朱永其 | 2001 | 国家海洋局 优秀海洋工程设计三等奖 |
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 | 苏纪兰、唐启升、王荣、冯士筰、张志南、黄大吉、李超伦、孙耀、魏皓、董礼先、金显仕、吴增茂、林传兰、肖天、仝龄 | 2003 | 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我国遥感卫星应用效果的数字仿真系统 | 潘德炉、李淑菁、朱积清、黄荣敏、朱乾坤、毛志华、毛天明、黄海清 | 2003 |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苏纪兰 | 苏纪兰 | 2003 | 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个人奖) |
象山港水域养殖生态与主要鱼类养殖容量研究与评价 | 宁修仁、胡锡钢、蔡昱明、陈全振、卜献卫、张健、施青松、高爱根、卓华龙、段青源 | 2003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 |
航天SAR在重点领域的应用与研究 | 黄韦艮 | 2003 | 全军科学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 |
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 | 李家彪 | 2003 |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参加项目,排第三名) |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 金明明 | 2003 |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参加项目)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 潘德炉 | 2004 |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奖) |
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 袁耀初、周明煜、秦曾灏、刘勇刚、李诗明、李立平、王惠群、许东峰、陈陟、马雷鸣 | 2004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
春晓气田群开发建设项目油气外输工程选址和管理道路由调查研究 | 叶银灿、陈锡土、李全兴、陆晓鸣、潘国富、来向华、刘望军、杨文达、羊天柱、李伯根 | 2004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
北太平洋鱿鱼渔场环境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与海洋环境要素产品制作系统 | 毛志华、朱乾坤、龚芳、黄签、林明森、何贤强、毛天明、王保华、黄海清、王春生 | 2004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洋遥感应用技术研究 | 黄韦艮、杨劲松、傅斌、周长宝、李炎、史爱琴、厉冬玲、肖清梅 | 2004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
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洋环境补充调查与评价 | 许建平 | 2004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参加项目,排第四名) |
"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现代化改装工程 | 吕文正、陶春辉 | 2004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参加项目,排第三名) |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计算机网络信息集成系统(一期) | 陶春辉 | 2004 | 中船重工科学技术二等奖,成果编号:2004ZK-082(参加项目) |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及矿产资源评价 | 张富元 | 2004 | 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参加项目,排第五名) |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 | 张海生 | 2005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单位排名第四,个人第五) |
海水透明度卫星遥感探测技术研究 | 何贤强、王迪峰、龚芳、朱乾坤 | 2005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计算机网络集成信息系统(一期) | 陶春辉 | 2005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单位排名第二,个人第一) |
浙江省重点海湾养殖容量研究与应用-乐清湾和三门湾养殖生态和养殖容量研究与评价 | 宁修仁、胡锡钢、李峰、刘诚刚、严小军、孙忠、柴雪良、尤忠杰、蔡昱明、刘镇盛 | 2005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单位排名第一) |
海洋低值鱼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及其生物制品的产业化 | 朱碧英、池体锦、毋瑾超、陈全震、胡锡钢、高爱根、池进军、唐侠清、吕子利 | 2005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单位排名第一) |
深海电视抓斗技术研究 | 赵广涛、钱鑫炎、刘敬彪、李欣、张德玉等 | 2005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单位和个人均排名第二) |
**卫星海洋环境****技术 | 何贤强、杨劲松、王迪峰、朱乾坤、龚芳、白 雁 | 2006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单位排名第一) |
南大洋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 张海生、潘建明、扈传昱、刘小涯、刘子琳、姚龙奎、杨丹、卢勇、陈志强、朱根海 | 2006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
海洋生态系初生产力过程与调控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 宁修仁、蔡昱明、朱根海、刘子琳、刘诚刚、郝 锵、史君贤、乐凤凤 | 2006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
水产蛋白酶解降血压肽的研究开发 | 毋瑾超、汪依凡、方长富、陈全振、胡锡钢 | 2006 |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
折叠 学术刊物
《海洋学研究》原名《东海海洋》,1983年创刊,2005年更名。其宗旨为报道海洋领域海洋水文气象、海洋地质地貌、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海洋水产养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遥感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调查、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权益、海洋安全、海洋文化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促进海洋科学的繁荣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综合管理服务,促进海洋领域的学术交流。2004年被确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收录和检索,与国内外30多份刊物进行交流。
折叠 交流合作
海洋二所的国际合作始于1973年的中日海缆路由调查,到21世纪初,来自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2000多人次访问了海洋二所,海洋二所科技人员1800多人次赴美、法、德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和开展合作研究等。
到2014年,海洋二所与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和欧共体以及台湾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开展各类海洋科技合作项目50余项,其中包括中国首次对外海洋科技合作中美长江口现代沉积作用过程联合研究、中德俯冲带热液和冷泉的联系、中巴(基斯坦)印度河与阿拉伯海海陆相互作用及资源与环境效应、中印尼纳土纳海洋综合观测站建设及周边海域综合调查等。2014年,海洋二所拟开展的国际合作包括中德海洋与极地合作研究、中巴(基斯坦)中心及卫星遥感地面站建设、非洲海洋合作规划和非洲海洋科研观测能力建设等项目。
海洋二所分别与毛里求斯海洋研究所、巴基斯坦海洋研究所、塞舌尔国家公园管理局、菲律宾国家地质科学研究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德国赫尓默兹基尔海洋科学研究所(GEOMAR)等13家海外机构签署了所际间谅解备忘录或合作协议,并建立了中巴(基斯坦)海洋联合研究中心,此中心是研究所与国外海洋研究单位联合建立的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
折叠 编辑本段 人才培养
折叠 学科建设
海洋二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年首批批准的理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海洋二所具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 招生专业
工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081505)、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02)
理学:物理海洋学(含海洋遥感)(070701)、海洋化学(070702)、海洋生物学(070703)、海洋地质(070704)
另有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遥感、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10多个学科专业分别依托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招收博士研究生 。
- 博士后工作站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人事部批准的具有单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少数单位之一,工作站2003年11月成立,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006年度浙江省博士后工作评估为优秀。
折叠 教学建设
2013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35名,均为国家计划,免收学费。在读研究生奖学金每月可达2000元左右,此外还可享受所长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奖励 。
折叠 编辑本段 资历证书
海洋二所拥有国家计量认证合格单位证书、国家级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证书和海洋测绘甲级证书等资质证书 。
授予部门 | 证书名称 | 证书登等级 | 证书编号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 《工程设计资质证书》 | 甲级 | A133014157 |
《工程勘察证书》 | 甲级 | 证书编号:120603-kj | |
国家海洋局 | 《海域使用论证资质证书》 | 甲级 | 国海论字第0207号 |
国家测绘局 | 《测绘资质证书》 | 甲级 | 测资字330020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 《地质勘查资格证书》 | 01200811100289 |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 《计量认证证书》 | 2009001318F |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1311Q10351R0M |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 | 乙级 | 国环评证乙字第2003号 |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浙江省建筑工程检测机构资质证书》 | 浙建检字(10)01123-D |
折叠 编辑本段 现任领导
所长:李家彪
党委书记、副所长:钱金玉
副所长:沈家法、郑玉龙、石建左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沈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