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历史
1958年4月17日,为促进海军海洋及航海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组建了海洋航海科学技术研究所即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前身,所址为天津市塘沽区烟台道3号。1964年12月7日,划归海洋局建制,更名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并从1965年1月1日起由国家海洋局实施全面领导。1965年11月19日,国家海洋局批准海洋一所由天津塘沽搬往青岛市山东海洋学院内,搬青岛市后,院、所合一,由山东海洋学院实施全面领导。1967年5月23日,国家海洋局党委转发海军指示,海洋一所党政工作由
鳌山基地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国家海洋局和北海舰队实行双重领导,脱离海洋学院领导。1976年3月18日,海洋一所实验楼及附属工程,全部竣工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地址为青岛市市南区红岛支路1号。1984年5月31日,经山东省科协批准,新组建的山东省海岸工程学会,挂靠在海洋一所。11月21日,挂靠海洋一所的"中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山东省东营市举行。1987年4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海洋一所为海洋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海洋一所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1月5日,挂靠海洋一所的全国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会在青岛成立。1997年5月4号,国家海洋局地球流体力学和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在海洋一所揭牌建立。1998年2月18日,国家海洋局批复海洋一所《关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东迁建立海洋科学实验基地的请示》和《关于海洋一所东迁征用土地的请示》,同意海洋一所建立海洋科学实验基地,地点在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2000年4月17日,科技部正式批准海洋一所为公益类科研单位,科技体制改革国家试点单位。4月30日,全所搬迁工作按计划完成。新所区各项工作进入正常运行。2002年1月23日,第一个储存大洋深海底质样品的样品馆--中国大洋样品馆经中国大洋协会批准在海洋一所成立。9月28日,"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在海洋一所正式挂牌。2003年4月19日,海洋一所举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仪式。12月4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编办在"关于卫生部等五个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海洋一所转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2005年1月7日,海洋一所通过"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正式进入军品供方目录。2013年11月26日,鳌山基地开工奠基仪式在青岛即墨鳌山举行[1] 。
折叠 编辑本段 科研条件
折叠 人员编制
据2014年年初研究所官网和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显示,研究研究队伍所共有职工5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外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研究员63人,副研究员111人;有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3人,硕士学位的192人;聘请国内外客座研究员62人[2] 。院士:袁业立、丁德文、方国洪、巢纪平、黄锷[2]
折叠 硬件设施
据2014年年初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各类现代化仪器设备3417台(套),价值2.45亿元。
其中,海洋调查设备371台(套),价值8600余万元;实验室设备785台(套),价值9000余万元;信息自动化设备1513台(套),价值4800余万元;其它设备748(套),价值1900万元[3] 。
品 名 | 型 号 | 品 名 | 型 号 |
---|---|---|---|
温盐深测量仪 | SBE-911 | 海洋磁力梯度仪 | G880 |
多普勒声学海流剖面仪 | WS-1200 | 单道地震仪 | Delph WIN |
多普勒海流剖面仪 | WHLR75KHz-1500 | 24道地震仪 | Geopen |
多普勒海流剖面仪 | WHLR75KHz-3000 | 双频测深仪 | 206C |
浪潮仪 | WTR-9 | 多波束测深系统 | Simrad EM950 |
温盐深剖面仪CTD | SBE-25 | 多波束测深系统 | Simrad EM3000 |
海洋混合测量仪 | MSS60 | 旁扫声纳系统 | 1500S |
湍流观测剖面仪 | Turbo Map | 旁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仪组合系统 | SIS-1000 |
CTD采水系统 | SBE-32 | 浅地层剖面仪 | 3200XS |
海洋重力仪 | KSS-31M | 浅地层剖面仪 | SES-96 |
海洋磁力仪 | SeaSpy | 超短基线定位系统 | HPR410P[3] |
品 名 | 型 号 | 品 名 | 型 号 |
---|---|---|---|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 OPTMA3000 | 总有机碳分析仪 | 9000HS |
等电聚焦电泳仪 | IPGPHOR | 荧光生物显微镜 | DM-LS |
X射线衍射仪 | D/max2500HB | 快即溶剂萃取系统 | ASE100 |
分光测色计 | CM-2002 | 流动注射分析仪 | QC8000 |
微型光谱仪 | MICR-PRO | 营养盐分析仪 | Subchempak |
膜片钳拉制仪 | EP10-PU100 | 流式细胞仪 | BD-FACSCAL1BUR |
X射线衍射仪 | D/max 2500PC | 超临界微粉化系统 | Helix |
全自动元素分析仪 | Vario EL3 | 全二维气相色谱 | Agilent 7890A |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 QUANTA200 | 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 | Agilent 6320 |
高精度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 | HR MC-ICP-MS | 现场小型台式GC | Agilent 3000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AANALYST300 | 便携式原子吸收光谱仪 | AA240DUO |
高效液相色谱仪 | 600E | 超速离心机 | CP100WX |
气相色谱系统 | 5973N | 光照生物反应器 | L1523 |
等离子体质谱系统 | 7500A | 差示扫描量热仪 | Diamond DSC |
飞行时间质谱仪 | TOF-MS | 动态三轴测试系统 | STX-200-5 |
高效液相色谱仪 | HPLC 1100 | 海洋静力触探系统 | Hyson-100LW |
液相色谱-质谱仪 | LC-MS 1100 | 三维激光扫描仪 | 徕卡Scan Station2-3D |
灌注层析系统 | BIOCAD[3] |
折叠 科研部门
- 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4] 。
- 海洋环境与数值模拟研究室
研究室前身为始建于1965年的水文气象研究室和19无人机监测系统 86年的地球流体力学和数值模拟实验室,1997年在国家海洋局系统创建地球流体力学和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2001年更名为海洋环境与数值模拟研究室。研究室具备18万亿次/秒的计算能力和350T的存储能力。拥有单台价值十万元以上调查设备100余台,价值超过5000万元。 研究室近年来参与10余项大型国际合作计划项目,有4人在国际组织任职,发起推动了中国-印尼海洋科技合作[5] 。注:图册资料来源于[6]
- 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
研究室主要从事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演变、海洋地球物理与地质构造、海底矿产资源与成矿作用、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以及海底探测技术研究。调查研究区遍及河口海岸带、陆架、边缘海、大洋和极地,在陆架泥质沉积作用、中-高纬度边缘海古环境演化、边缘海地球物理特征及构造演化、海底多金属成矿系统和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研究成果。研究室与俄罗斯、韩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研究室拥有先进的调查和测试分析仪器设备,建成了完善系统的海底探测和分析测试支撑体系,是中国大洋样品馆和国家专项海洋地质样品库的委托管理单位[7] 。
- 海洋物理与遥感研究室
研究室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项目、载人航天工程、海洋卫星应用和有关的国家专项支持下,开展海洋物理、海洋遥感遥测技术及其应用、海洋遥感遥测与多学科交叉等方面的研究。在浅海水下地形、内波等SAR反演、高度计数据处理、海洋航空高光谱遥感、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与评价、海气界面观测技术、拖曳式海洋环境监测平台、遥感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大批有特色的成果。据2014年年初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室在研国家项目保持在二十项以上,与国内众多相关的工业部门、高校及业务部门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中欧最大的遥感国际合作计划"龙计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 。
- 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7年12月21日,主要开展全球海洋观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和海洋气候服务,是国家海洋局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主要业务和技术支撑单位。重点发展大洋气候观测系统技术,围绕对中国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的印度洋、太平洋和两极海域开展现场观测,着重研究海洋在不同尺度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探讨海洋对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政府、社会和公众提供气候服务支持[9] 。
- 海洋生态研究中心
该中心于2007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由两个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两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海洋天然产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现代分析技术及中药标准化重点实验室)和1个基地(海洋天然产物中试基地)组成。中心拥有大量、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和科学测量设备,如高效液相、气质联用色谱、营养盐自动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激光共聚焦等。中心发展以应用技术(局职能支撑)为先导,重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和技术开发。中心在经过资源、人员等一系列调整后,将学科方向优化为9个[10] 。
- 海岛海岸带研究中心
海岛海岸带研究中心瞄准国际海岛海岸带科技前沿,针对中国在海岛海岸带开发、保护与管理中的科技需求,以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海岛海岸带可持续利用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为核心,主要从事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现状、变化及其机制研究,探索全球变化尤其是人类活动在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演变中的作用,开展海岛海岸带综合管理技术与应用研究,发展管理标准与工具,加强系统集成与工程示范,为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中心在海岛海岸带综合调查与环境演化、典型地质灾害机理研究与防治、海岛海岸带管理技术等方面有着数十年的积累,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63项目、973项目及地方服务项目。主持了大型工具书《中国海湾志》的编撰,在全国海域勘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立法及其他多项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 。
- 海洋工程与测绘研究中心
中心主要从事海洋测绘、海洋工程地球物理勘察、港口工程、工程地质钻探、海底光缆及管线路由勘察、海洋工程环境调查与分析评价、灾害地质环境调查分析、海洋工程环境模拟技术、海洋工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工程与地理信息系统研发等科研及开发服务领域。中心拥有现代化的勘察、实验测试设备和科研辅助设备几十余台(套),总价值逾六千万元。是全国首家获得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海洋测绘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0项,省部级奖32项,建设部设计一等奖1项,建设部工程勘察金奖3项[12] 。
- 海洋信息与计算中心
中心主要从事图书资料和档案的管理与服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开发;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海洋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等。为研究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撑[13] 。
折叠 编辑本段 建设成就
折叠 科研成果
海洋一所完成了大量国家重大海洋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和海洋工程勘探开发项目等[14] 。1979年-2012年初,海洋一所在中文期刊共发表论文2688篇[15] ,1982年-2013年初,海洋一所在外文期刊共发表论文320篇[16] 。
折叠 学术期刊
-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科学进展》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生态保护红线与管控学术沙龙,创刊于1983年,由中国海洋学会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同主办,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国家海洋局主管,海洋出版社出版,国内、国外公开发行的学报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在海洋科学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与海洋有关的交叉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主要栏目有院士论坛、学术论文、研究报道、学术讨论、专题评述与综述、实验室介绍、海洋科学家介绍、快讯、书讯等。《海洋科学进展》为季刊,每年1、4、7、10月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 37-1387/P, 国际刊号:ISSN 1671-6647,国内邮发代号为24-58,国外发行代号为4093QR[17] 。
- 《海岸工程》
《海岸工程》为《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收录期刊[17] 。
折叠 编辑本段 人才培养
折叠 招生专业
联合培养博士生专业:海洋生物学专业[18] 、物理海洋学专业[19] 、海洋地质学专业[20] 、环境科学专业[21] 等。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研究方向 | |
---|---|---|---|
070701 | 物理海洋学 | 01.海洋动力学 | 04.海洋声学 |
02.海洋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报 | 05.海洋气候观测技术 | ||
03.区域海洋学与海洋调查技术 | 06.海洋遥感 | ||
070702 | 海洋化学 | 01.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 02.海洋环境分析化学 |
070703 | 海洋生物学 | 01.海洋生态学 | 05.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 |
02.极地微生物学 | 06.海洋生物化学 | ||
03.海洋微生物 | 07.海洋生态动力学 | ||
04.深海微生物 | |||
070704 | 海洋地质 | 01.海洋地球物理 | 05.海洋沉积与海底成矿作用 |
02.灾害地质与工程地质 | 06.边缘海沉积研究 | ||
03.海洋工程地质环境 | 07.极地海洋地质 | ||
04.海岸带第四纪环境 | |||
077601 | 环境科学(理学) | 01.海洋污染 | 02.海洋测绘 |
077602 | 环境工程(理学) | 01.海岛灾害评估与工程防护 | 02.海洋工程水动力环境[22] |
折叠 教学建设
据2014年年初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显示,海洋一所已招生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186名,在读硕士生89名。已培养毕业博士生35名,在读博士生91人。2002年10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出站6人,在站博士后13人[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