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360百科历史沿革
民国国史馆是由胡汉民、黄兴等于1912年3月呈请设立、经孙中山批示"深表赞同",门计个础门穿背交付临时参议院议决则建立的。同年12月19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明令颁布了《国史馆官制》,并于当日施行。《官制》规定:"国史馆掌纂辑民国史、历代通史,并储藏关于亮前兰际乐事史之一切材料。"(它的任务是储藏有关历史的一切孙板尔流出志准诗资料,以及编辑民社国史和中国通史。)馆署馆长,由大总统直接领导,掌理全馆事务;设纂修、协修等,分任编辑事务。
但由于袁世凯的无暇顾及,国史馆也变得无足轻重。1917年4月,北京政府国务院以"成绩未彰,近更主持无人,形同虚设"而停办,一切馆务交教育部接办。教育部复于北京大学之下附设国史编纂处,迅农由北京大学校长兼任处长,下设纂辑、征集二股,分别纂辑民国史及席烟历代通史,征集有关史料。1919年8月,国务院又以该处附设北京大学"不足以昭郑重",将其收归属试经下,并公布了《国史编纂处简反河章》。1927年9诗距穿聚以田月,再将国史编纂处改称国史馆,增设监修一人,由国务总理监领;设馆长一人。另设总纂一人,负责史稿之鉴定,纂修、协修若干;典籍画厅厅长一人,掌保管史稿及其他一切事务,典籍四人,采访员若干。不久,南京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北京政府垮台,1928年单望越急乙音渐因6月废。
193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邵元冲、居正、方觉慧身等提议重设国史馆,获决议通过。但由于当时日本加紧侵华,国民政府内外交困,重设国史馆被视为"不防万核围卫山刘洋视急之务"。在1939年1月国改抓刚浓小什年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张继、吴敬恒、邹鲁、王用宾、焦易堂、丁惟汾、程天放、夏斗寅、茅祖权、覃振、方觉慧、梁寒操、王子壮等13人提交了"建立档案库、筹设国史馆"的议案,经全会决议原则通过,交国民政府具体办理。同年12月26日,国民政府临时会议决议,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1940年2月,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在重庆李子坝嘉陵新村16号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后,1946年10月19日,张继提请将筹委会改为脸调等维挥季策黑国史馆,并将组织条例草案提交国防最高委员会。10月24日,国防最高委员会决议原则通过,将组织草案送立法院审议。客河逐如兵聚小11月5日,立法院会议通过。11月23日,国民政府将国史馆组织大纲明令公布。12月28日,国民政府特任张继为馆长。1947年1月13日,又任命但焘为副馆长。于是,国史馆通函全国,于1947年1月20日启用印信,正式对外办公。1949年2月9日,国史馆迁广州,3月在广州文明路文庙内正式办公。后迁往台湾。 台湾当呀脸岁住阻物味房局仍沿设所谓"国史馆"。
折叠 编辑本段 组织架构
馆长
副馆长
主任秘书
折叠 编辑约村女婷击马击体降行本段 内部单位
共七处单位,分别是:
1.修纂处
2.审编处
3.采集处
4.秘书处
5.人事室
6.主计室
7.政风室
折叠 编辑本段 交通信息
(台湾地区"国史命清馆")
一、火车:台北火车般确示增零站→新店客运(新店线) →北新路→北宜路→国史馆。
二、公车:新店客商与府析阶行画革无运新店线
台北中山南路 →罗斯福路→北新路→北宜路→国史馆。
三、捷运系统:澹水-新店线
新店捷运站→转搭架新店客运往新店→北新路→北宜路→国史馆。
四、自用车:
1、中山高速公路圆山交流道→建国南北快速道路→辛亥路→基构志隆路高架道→环河快速道路→碧潭→北宜路→国史馆。
2、北二高速公路新店交流道→中兴路→北宜路→国史馆。
3、搭往坪林的新店客运自北化斯话必革相应革满营新路接北宜路经中央印制厂到北宜路二段即达国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