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形制结构
折叠 编辑本段 收藏乐器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书鼓多面,有两面是由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珍藏多年后捐献国家的。其一鼓面直径22.5厘米、鼓框高6.7厘米,两面蒙以牛皮,鼓架由六根短竹绑制而成;其二鼓面直径25厘米、鼓框高8.9厘米,外表无漆饰 。
折叠 编辑本段 演奏方法
折叠 编辑本段 鼓的来历
鼓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士鼓",即陶器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折叠 编辑本段 大鼓书的由来
折叠 编辑本段 书鼓砖雕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豫对陵川县潞城镇等十五个村庄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了以潞城镇上郊村为中心的一些村庄保存着从康熙年间到上世纪80年代的书鼓砖雕共150余处。这对于该县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鼓书之乡奠定了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同时对于申报中国陵川书鼓砖雕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
李教授与现场的专家学者指出,砖雕工艺在全国到处都有,但是将本地非常兴盛的曲艺活动变成一种民俗并作为一种非常奇特的书鼓砖雕图案,在全国没有见到。这种书鼓砖雕图案是以当地非常兴盛的陵川鼓书说唱中的主乐器扁鼓作为主形象,而其他说唱鼓书中的人物情节图案作为辅形象。这种书鼓砖雕图案印证了在康熙以前陵川地区鼓书说唱的兴盛情况,因为只有在长期曲艺曲种兴盛的前提下,才可能把一种曲种的标志变成本地的一种民俗。陵川本地出现鼓书说唱的时间由此可断定在康熙以前。李教授建议有关部门要采取相应保护和抢救措施,在以上郊村为中心的一带村庄组建 "中国陵川书鼓砖雕艺术博物馆",并将陵川地区书鼓砖雕工艺匠人还传留的技艺进行全方位的工艺流程整理,使这种国内唯一的曲种与民俗接合的书鼓砖雕工艺能够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