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宋曹是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字彬臣,又字臣,号射陵,盐城新兴场人,生于1620年,卒于1701年。他工书能文,对书法造诣很深,著有《书法约言》、木刻双钩《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书,这些书作用很大,对后人的书法、诗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入清后,他不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自号耕海潜夫,以书诗自娱,写下许多名诗,其诗篇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清廷腐败统治的仇恨,是一位很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明初,洪武赶散,苏州阊门百姓被迫迁到苏北一带。宋家第一世仲华公即在湖北庄(今为北宋庄)安居下来,官居朝奉。其父鼎彝公是三科武举,博学好古。宋曹自幼受其熏陶,早得启蒙。宋曹虽为独子,但其父对他要求甚严,不要其舞枪弄棒,却让他舞文弄墨。7岁即读帖临池,酷暑严寒从不间断,十载笔耕,自勤不息。而立之年,宋曹能诗能书,瞩目乡里。宋曹虽才华出众,但仕途并不得志。
明崇祯时,25岁官至中书舍人,其位级从乐慨达七品官。南明复亡,1642年,宋曹的好友司石盘、厉豫等人因不满清朝黑暗统治,举兵起义。未及一年,兵败淮安。清政府派挨想符人四处抓拿,宋曹受其牵连,身陷囹圄。营释后,先到北宋庄,后又携家小隐居到30公里以外的汤庄,筑"蔬枰园"侍奉老母。每年仍到北宋庄祭祖。大纵湖有一"龙兴寺",建于明开启年间,苦于无名。宋曹隐居北宋庄,让寺庙主持喜出望外,请他题名"龙兴禅院",他欣然挥毫。抗战爆发,禅院毁于战火,宋曹真迹随之荡然无存了。三十寒暑,宋曹闭门养息,会友谈艺,聚首唱和,遂使诗书融合,造诣日深。康熙元年辣愚到八年间,两度诏举,不肯出林,仍隐逸汤村。康熙十七年,清以纂修明史,开博学鸿词科,征召海内名儒,侍郎严沅和江汗府几厚苏巡抚慕无颜共举宋曹为博学鸿词,他均以母老固辞未赴。康熙22年(1683)年,两江总督于成龙请他去 南京编撰《江南通志》,盛情难却,他带上长子恭贻一起赴任。志书编成,宋曹坚不留名,最终《江南通志》仅署了恭贻的名字。于成龙敬重他的人品,称他为"射陵先生"。于成龙邀其出山,终于使宋曹结束了隐居生涯。为了实现书法方面的抱负,他毅然离家出游,浪迹江淮,客维扬、润州、昆山、苏州、杭州等地,拜师会友,吊古觅胜。康熙六年,会顾炎武,互赠诗赋,结为友好。历数载,他纵觅南北名碑,吮吸精髓,说察姜悟入微际,并加以融会贯通,取舍扬弃,为自己寻得一条正宗的书法道路。
折叠 编辑本段 代表作
折叠 编辑本段 工书法
宋曹工书法,亦善诗文。退隐故里,壮游山河,吟留下感怀言志的洋洋诗篇。《会秋堂诗文集》是他的诗作精华,也是他柜元堡谅的诗学代表作。
折叠 编辑本段 临帖作品
宋曹的临帖作品,注重意临,以不囿于古人,不拘于形似为旨,故而能另辟蹊径。临写的对象以晋、唐书家作品为主,其中临写《阁帖》中二王的行草书和孙过庭《书谱》居多,此幅作品节临孙过庭《书谱》,纵122厘米,横29厘米,现为天渡楼薛翔先生藏品,作品裱式为日本裱法,是从海外回流的一件宋曹书法的精品。作品通篇布局灵动飞纵,用笔敦实厚重,圆劲中尽显骨力,绵里裹铁,绝无花哨。用"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来形容,可谓再贴切不过了。宋曹自己认为草书"瘦劲易,肥劲难"(《书法约言》),所以他的草书也经常以体态略肥,缓多疾少的面貌出现。在他的这幅临帖作品中,字形宽博、笔画厚重,结体呈内敛团势,带腿拜旬给我们"肥劲"的感觉尤为强烈。对于宋曹的书法风格,清人杨宾(1650~1720年)云:"余书与时流相较,气概不如宋射陵父子,间架不如冯补之……宋射陵父子,虽有毡裘气,然亦江北之杰也。"(杨宾《大瓢偶笔》卷六)指出宋曹书法以气概胜,虽有所谓的"毡裘气",使他的作品展现出更多的北方书风所具有的粗犷、豪迈之气,以气势征服观众,审美上追求"古"、"雅"、"健",这种风格明显迥异于清初董、赵笼罩的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