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产生与职责
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成员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
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由中央委员会决定。它还负责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党章沿用了这一规定。
折叠 历届委员
折叠 第十九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2017年10月25日于北京)
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丁薛祥、习近平、王晨、王沪宁、刘鹤、许其亮、孙春兰(女)、李希、李强、李克强、李鸿忠、杨洁篪、杨晓渡、汪洋、张又侠、陈希、陈全国、陈敏尔、赵乐际、胡春华、栗战书、郭声琨、黄坤明、韩正、蔡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3]
折叠 第十八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2012年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
2012年11月14日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习近平、马凯、王岐山、王沪宁、刘云山、刘延东、刘奇葆、许其亮、孙春兰、孙政才、李克强、李建国、李源潮、汪洋、张春贤、张高丽、张德江、范长龙、孟建柱、赵乐际、胡春华、俞正声、栗战书、郭金龙、韩正。[2]
折叠 第十七届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2007年10月22日在北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委员:习近平王刚王乐泉王兆国王岐山回良玉(回族)刘淇刘云山刘延东(女)李长春李克强李源潮吴邦国汪洋张高丽张德江周永康胡锦涛俞正声贺国强贾庆林徐才厚郭伯雄温家宝薄熙来
折叠 第十六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政治委员会:王乐泉王兆国回良玉(回族)刘淇 刘云山 李长春 吴仪(女) 吴邦国 吴官正 张立昌张德江 罗干 周永康 胡锦涛 俞正声贺国强 贾庆林 郭伯雄 黄菊 曹刚川曾庆红曾培炎 温家宝[1]
陈良宇(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撤职)
折叠 第十五届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1997年9月—2002年1月)
中央政治局委员会:丁关根 田纪云 朱镕基 江泽民 李鹏 李长春 李岚清 李铁映 李瑞环 吴邦国 吴官正 迟浩田张万年罗干 胡锦涛 姜春云 贾庆林 钱其琛 黄菊 尉健行 温家宝 谢菲
折叠 第十四届
第十四届中共中央委员会(1992年10月—1997年9月)
中央政治局委员:丁关根 田纪云 朱镕基 乔石 刘华清江泽民李鹏李岚清 李铁映 李瑞环杨白冰吴邦国邹家华胡锦涛姜春云钱其琛尉健行谢菲谭绍文 (1992年10月19日选举)
黄菊(1994年9月28日增选)陈希同(撤销)
折叠 第十三届
折叠 第十二届
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会(1982年9月—1987年11月)
中央政治局委员:万里习仲勋王震韦国清(壮族) 乌兰夫(蒙古族)方毅 邓小平 邓颖超(女)
叶剑英 李先念 李德生杨尚昆杨得志 余秋里 宋任穷 张廷发 陈云 赵紫阳胡乔木 胡耀邦
聂荣臻 倪志福 徐向前 彭真廖承志(1982年9月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
田纪云乔石李鹏吴学谦胡启立姚依林 (1985年9月24日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
折叠 第十一届
第十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1977年8月—1982年9月)
中央政治局委员: 华国锋 韦国清(壮族)乌兰夫(蒙古族)方毅 邓小平 叶剑英 刘伯承 许世友 纪登奎 苏振华
李先念 李德生 吴德 余秋里 汪东兴 张廷发陈永贵 陈锡联耿飚聂荣臻倪志福徐向前彭冲(1977年8月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
陈云 邓颖超(女) 胡耀邦王震(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
折叠 第十届
第十届中共中央委员会(1973年8月—1977年8月)
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 王洪文韦国清 叶剑英 刘伯承 江青 朱德 许世友 华国锋纪登奎吴德汪东兴陈永贵 陈锡联 李先念 李德生 张春桥 周恩来 姚文元 康生 董必武
折叠 第九届
折叠 第八届
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会(1956年9月—1969年4月)
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
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 陈云 邓小平林彪 林伯渠董必武 彭真
罗荣桓陈毅李富春 彭德怀 刘伯承 贺龙李先念
1966年8月1日至12日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一中全会改组后的政治局的中央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林彪 周恩来 陶铸陈伯达 邓小平 康生 刘少奇 朱德 李富春 陈云 董必武
陈毅 刘伯承 贺龙 李先念 李井泉谭震林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折叠 第七届
折叠 第六届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六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23人,候补中央委员13人。随后召开的六届一中全会选举苏兆征、项英、周恩来、向忠发、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关向应、李立三、罗登贤、彭湃、杨殷、卢福坦、徐锡根为政治局候补委员;选举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李立三、杨殷、徐锡根为常委会候补委员。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选举向忠发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秘书长。
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兆征、项英、周恩来、向忠发、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
折叠 第五届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随后举行的五届一中全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兆征、张太雷等为候补委员;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陈独秀为总书记。大会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7人、候补委员3人组成。
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为: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
折叠 第四届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新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共9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候补执行委员5人: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在随后举行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以上5人组成中央局。
折叠 第三届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由9名正式委员、5名候补委员组成的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毛泽东、王荷波、朱少连、谭平山、项英、罗章龙;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邓中夏、徐梅坤、邓培、李汉俊、张连光。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后因谭平山调任驻粤代表,9月补入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委员长,毛泽东任秘书,罗章龙为会计。其余4名中委分派:李大钊驻北京、谭平山驻广东、项英驻湖北、朱少连驻湖南。中央局下设组织、宣传、妇女等部门,毛泽东负责组织,蔡和森、罗章龙、瞿秋白负责宣传,向警予负责妇女工作。
折叠 第二届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当选为中央委员。邓中夏、向警予当选为候补委员。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