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建制沿革
大足秦以前属巴国,秦属巴郡,汉属益州巴郡(巴西郡)垫江县(今合川)大足区行政区划图。“当秦汉不为汤沐,在春秋匪附庸。”(《舆地纪胜•昌州》)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为梁州(荆州、益州、楚州)巴郡垫江县、宕渠县(今合川),合州垫江郡石镜县(今合川)地。北周时期,今区境东北部为合州垫江郡石镜县地(今合川),西南部为普安郡永康县地(今安岳)。隋代东北部为涪州石镜县地,西南部为资阳郡隆康县地(今安岳)。初唐东北部先后为合州石镜县、铜梁县、巴川县地,西南部为普州隆康(普康)县地。
大足自唐乾元元年(758年)建县,至2011年计1253年。在建县不久及元初有两次省并,共约80年,实存县制1173年。在清初实行并县管理期间,曾由荣昌知县代摄63年,县制仍存。
大足建县及后一度废县,复置,都与僚人等少数民族的反抗及加强对其治理有关。元代撤县及清初由荣昌知县代摄,则因长期战乱,地荒人稀所致。
北宋初期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明确记载,大足县“以界内大足川为名”,“大足川”即今濑溪河。大足县名从来无变,由古及今亦未见有同名之县,有“海棠香国”“静南县”“棠城”“棠山县”“香城县”等雅称。基层政区,宋明均为乡里,清代宣统前只设里甲,不设乡,有别于他处。大足县域,自建县至晚唐,约相当今东北半县,景福元年(892年)省静南县入,方辖今西南半县。
昌州自唐大历十年(775年)治静南(大足县境),自景福元年至元初治大足,大足成为昌州首县近400年。晚唐曾一度成为统辖昌、普、渝、合4州的都督府治地。宋代隶属昌州,元初省入合州铜梁县、元末复置隶合州,明清隶重庆府,民国隶四川省。解放后先后隶璧山、江津专区,永川地区,1983年4月隶重庆市。
1975年析大足县境设重庆市双桥区,2011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重庆市双桥区、大足县,设立重庆市大足区;10月27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设立綦江区、大足区有关问题的决定》;12月25日重庆市大足区成立挂牌。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2014年重庆市大足区辖龙水、邮亭、宝顶、万古、珠溪、中敖、大足区行政区划图三驱、石马、雍溪、玉龙、宝兴、拾万、铁山、回龙、国梁、金山、高升、季家、龙石、高坪、古龙等 21 个镇,棠香、龙岗、龙滩子、双路、通桥、智凤 6 个街道。有 212 个行政村,92 个社区。区政府驻棠香街道。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地理位置
重庆市大足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重庆市西郊,位于北纬29°23′至29°52′,大足城区全景东经105°28′至106°2′之间。面积1436平方公里。距重庆77.5公里,成都269公里。东北接铜梁区,东南邻永川区,西南界荣昌县,西北连安岳县,北毗潼南县。
折叠 地形地貌
境内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总厚度374~1750米,其外有新生界第四系河岸堆积物。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积带四川沉降褶带。境内地势西北和东南高,中部及东北部低缓,分低山、丘陵、平坝及河谷4种地貌类型,成“六丘三山一分坝”之势。有西山、南山、北山等低山,城东、城西、龙水、高升大坝等平坝。最高点在巴岳山南段云台寺山峰,海拔934.7米,最低点在雍溪镇玉峡河堤,海拔267.5米。水系属长江水系的沱江、涪江水系,有濑溪河、窟窿河、淮远河等河流。
折叠 气候环境
大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009毫米,年际、月际及区域分布不甚均匀。伏旱居多,夏旱次之。洪涝频率12~30%,出现于6~9月。由于蓬莱镇组紫色页岩吸热力强,春夏之交,暖气流上升猛烈,一些地区易形成冰雹。年均寒潮4~5次,出现于10月至次年4月。3、5、9月有低温,3月上旬频率42%。年均日气温17.0℃,年均相对湿度85%,年均无霜期323天,为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区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111座。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土地资源
土壤有水稻土、冲积土、黄壤土、紫色土四大类,全区土地总面积14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488公顷(63.73万亩)。
折叠 动物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野生动物有35 动物资源科67种,分兽类、鸟类、鱼类,节肢、两栖、爬行类,腹行类,常见浮游动物等。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兔、鱼、蜂等,各有特色(如大足黑山羊)。
折叠 植物资源
大足属亚热带阔叶林带,据不完植物资源全统计,野生植物有125科364种,分乔木、灌木、竹类、藤本、草本、常见藻类植物等。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水杉、珙桐,二级保护植物银杏、杜仲、绞股蓝、八角莲、金毛狗脊、金荞麦等。栽培植物除粮食、油料、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外,还有蚕桑、油桐、烟叶、葡萄、藤梨、枇杷、花椒等经济作物。
折叠 矿产资源
以非金属为多,发现矿种21种,探明储量的有煤、铁、铜、锶;基本探明储量的有石灰石、天然气、陶瓷黏土等。煤炭探明储量4997.3万吨,铁矿117.6万吨,铜9731吨,锶矿约2000万吨,石灰岩23760万吨,天然气储量1亿立方米,有多处高产气井。
折叠 水资源
大足属河源区,处沱江、嘉陵江分水资源水岭上,共有溪河240条,总长1006.8公里,水能有限。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8590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54291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299万立方米。
折叠 旅游资源
大足是全国甲级旅游开放县,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代表,另有龙水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玉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铁山镇等,融石刻文化、五金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一体。大足石刻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3处,北山、宝顶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区有儒释道三教造像5万余躯,铭文10万余字,以宋代造像为主。1999年12月1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大足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分为宝顶山—化龙片区、北山—南山片区、龙水—西山片区、石门山—跃进水库片区、石篆山—响水滩片区、舒成岩—上游片区6大片区。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人口
折叠 人口详情
201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050977人,其中非农人口346832人。当年出生人口6094人,出生率5.8‰;死亡人口5429人,死亡率5.2‰;人口自然增长率0.6‰。
折叠 民族详情
大足人以汉族为主体,少数民族约有1580余人。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景颇族、土族、达尔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保安族、独龙族、赫哲族、基诺族等约40种。分布在全区27个镇街,棠香、龙岗、龙滩子街道及龙水镇人数相对较多。大足无世居少数民族,其来源一是与汉族结婚迁居到大足;二是从学校毕业或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大足,多数为女性。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政治
折叠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中共大足区委 | |
区委书记 | |
区委副书记 | |
区委常委 | |
大足区人大常委会 | |
主任 | |
副主任 | |
大足区人民政府 | |
区长 | |
副区长 | |
大足区政协 | |
主席 | |
副主席 |
折叠 历任领导
届次 |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
中共大足区委 | |||
县委书记 | 邓中文 | 1984.03-1987.04 | |
中共大足县第七届委员会 | 县委书记 | 1987.04-1990.01 | |
中共大足县第八届委员会 | 县委书记 | 何玉柏 | 1990.01-1991.03 |
县委代书记 | 王庆瑜 | 1991.03-1991.05 | |
县委书记 | 王庆瑜 | 1991.05-1993.01 | |
中共大足县第九届委员会 | 县委书记 | 王庆瑜 | 1993.01-1993.08 |
县委书记 | 1993.08-1997.12 | ||
县委书记 | 1997.12-1998.01 | ||
中共大足县第十届委员会 | 县委书记 | 吕明良 | 1998.01-2002.12 |
县委书记 | 2002.12-2003.02 | ||
中共大足县第十一届委员会 | 县委书记 | 辛世杰 | 2003.02-2007.02 |
中共大足县第十二届委员会 | 县委书记 | 辛世杰 | 2007.02-2008.04 |
县委书记 | 2007.02-2011.11 | ||
中共大足区第一届委员会 | 区委书记 | 江涛 | 2011.12- |
大足区人民政府 | |||
大足县第九届人代会 | 县长 | 叶学文 | 1986.01-1987.03 |
大足县第十届人代会 | 县长 | 叶学文 | 1987.03-1988.08 |
代县长 | 王庆瑜 | 1988.08-1989.03 | |
县长 | 王庆瑜 | 1989.03-1990.02 | |
大足县第十一届人代会 | 县长 | 王庆瑜 | 1990.02-1991.02 |
县长 | 陈怀文 | 1991.02-1993.02 | |
大足县第十二届人代会 | 县长 | 陈怀文 | 1993.02-1997.05 |
县长 | 1997.05-1997.12 | ||
代县长 | 1997.12-1998.02 | ||
大足县第十三届人代会 | 县长 | 赵崇亮 | 1998.02-2001.11 |
代县长 | 2001.11-2002.01 | ||
县长 | 江涛 | 2002.01-2003.03 | |
大足县第十四届人代会 | 县长 | 江涛 | 2003.03-2007.03 |
大足县第十五届人代会 | 县长 | 江涛 | 2007.03-2008.06 |
县长 | 2008.07-2011.11 | ||
大足区第一届人代会 | 区长 | 2011.12- |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经济
折叠 综合概述
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8433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4297万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92091万元,比上年增长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42015万元,比上年增长8.9%。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0:60.4:28.6,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8.3和2.7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3%、73%和23.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6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6%,比上年增长0.33个百分点。
折叠 第一产业
2014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8321万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种植业产值330126万元,比上年增长8.4%;畜牧业产值154104万元,比上年增长0.1%。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4518公顷,比上年增长0.1%;油料种植面积17325公顷,比上年增长3.7%;蔬菜种植面积16857公顷,比上年增长1%。全年粮食总产量43.2万吨,比上年下降0.6%。蔬菜产33.1万吨,比上年增5.6%。油料产量4.1万吨,比上年增长7%。肉类总产量6.5万吨,比上年增长1.9%。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3年 | 2014年 | 同比±%1 |
---|---|---|---|---|---|
1 | 粮食 | 吨 | 434577 | 431840 | -0.6 |
2 | 油料 | 吨 | 38038 | 40685 | 7.0 |
3 | 蔬菜 | 吨 | 313771 | 331349 | 5.6 |
4 | 水果 | 吨 | 51398 | 54479 | 6.0 |
5 | 肉类 | 吨 | 63553 | 64792 | 1.9 |
6 | #猪肉 | 吨 | 50282 | 51826 | 3.1 |
7 | 牛肉 | 吨 | 154 | 162 | 5.4 |
8 | 羊肉 | 吨 | 219 | 245 | 11.7 |
9 | 禽蛋 | 吨 | 10680 | 11163 | 4.5 |
折叠 第二产业
2014年全年工业增加值1704431万元,比上年增长13%。规模工业总产值4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3%。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02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上下降了0.1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4.2%,比上年减少16.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总资产贡献率为28.2%,比上年减少3.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99294元/人,比上年增长0.8%。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7660万元,比上年增长20.7%。建筑业总产值869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3%。
折叠 第三产业
2014年实现增加值94.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7亿元,比上年增长8.9%;批发和零售业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9.9亿元,比上年增长8.3%;金融业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房地产业7.1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他服务业41亿元,比上年增长9.4%。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文化事业
全区拥有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22.5万册。年末电视覆盖率达到90%,广播覆盖率97.9%。有线电视用户达126059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39%,其中数字电视用户74385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顺利推进。
大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职工13名,内设办公室、文化艺术科、广电科、新闻出版管理科、文化产业科5个科室。有大足区文化馆、大足区图书馆、经开区文化馆(图书馆)、电影惠民中心4个直属单位。对全区27个镇街文化站实行业务指导。
折叠 教育事业
2014年,区教委坚持以基础教育为根本、坚持以完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坚持以人财物专业化管理为办学方向,围绕打造“重庆基础教育高地”的近期目标和创建“城市发展新区教育高地”的中长期奋斗目标,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全区有各类公办法人学校113所,其中:普通高级中学6所(市级重点高中4所、普通高中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中心小学69所(另村小103所),特殊教育学校l所,教师进修校1所,公办幼儿园14所。社会力量办学单位283个,其中高校5所,民办中小学7所(民办市级重点高中1所),民办幼儿园206所,小学附属幼儿园58所,社会培训机构7个。
有在校生152756人,其中普高18936人,中职4565人,初中23276人,小学68581人,特教133人,在园幼儿34465人,高校2800人。有公办在职教职工7879人,民办教职工3400余人,离退休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研究员2人,市级教师教育专家库成员5人,市级学科教学名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136人,区级名师4人、名校长2人、学科带头人7人、名师工作室2个,区级骨干教师470人。
校名 | 简介 | 校址 | 备注 | 图片 |
---|---|---|---|---|
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 | 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是大足区唯一一所公办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占地201亩,校舍建筑面积10.3万余平方米,专业设施设备总值2955.1万元。现有教职工335人,外聘教师74人。2015年11月学历教育人数达4016人,各类人员来校接受职业技能短期培训年均达16200人天。开设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旅游服务类、教育类、建筑工程、服装设计、市场营销等八大门类,18个专业。学校2004年成功复核为合格职教中心,2005年成功创建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顺利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成功申报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挤身于全国1000所、重庆市30所国家中职示范校创建之列,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 重庆市大足棠香办事处红星社区 | 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 ![]() |
重庆市大足中学 | 重庆市大足中学创建于1927年,其前身为道光年间(1831年)的海棠试院,有八十多年办学历史,是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园林单位、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重庆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重庆市“人文校园”示范校、北京大学“童心康复行动”心理援助点、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教育部体质健康监测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65亩,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规划布局合理,校园环境清新幽雅,绿树成荫,四季鸟语花香,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学校各类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设备齐全。图书馆藏书10万多册,科技图书楼、校园网、生态馆、地理馆、文化广场、体育馆、塑胶体育运动场和篮球场、游泳池、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创造了学生生活的良好条件,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了一流的水平。 | 重庆市大足区老北街1号 | 重庆市重点中学 | ![]() |
折叠 科技发展
2014年,全区科技工作以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民生为重点,通过改造更新技术设备、搭建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全区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被列为全市5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全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5604万元,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达到2.3亿元,是2013年的5倍。申请专利受理1584件,增长76.78%;获得专利授权383件,增长19.7%,有效发明专利44件。龙水五金城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商品流通专业市场及知识产权规范化培育试点工作市场,“百世特•刻花刀具”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荣获2014年度全国地市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和重庆市2014年度防震减灾目标考核优秀单位。
折叠 医疗卫生
2014年,全区共有卫生计生单位35个,其中区直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中心卫生院8个、建制镇卫生院16个。在职职工(含聘用人员)3508人,卫技人员2828人,其中正高11人、副高116人、中级443人、初级1164人。有二级甲等医院1个(区人民医院,正在创建三甲),二级甲等专科医院2个(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综合医院2个(经开区人民医院、区二院正在创建中),一级医院13个,村卫生室495个,乡村医生898人。个体诊所98个,编制床位2264张,实际开放床位3958张,每千人拥有床位3.81张,执业医师1062人,执业助理医师47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护人员2.72名,有20万以上医用大型设备175台,急救车(健康直通车)48台。市级科研项目8个,市级重点专科建设2个,特色专科2个。全年门诊201万人次,同比增长22.07%;住院17万人次,增长5.5%;业务收入10.08亿元,增长13.47%。
折叠 社会保障
2014年,全年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人数达81696人,征收城镇养老保险45000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70789人,征收医疗保险费28146万元。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74264人,征收医疗保险费6699万元。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786775人,征收医疗保险费30125万元。参加工伤保险66135人,征收工伤保险3946万元。参加失业保险51832人,征收失业保险2063万元。
全年共有29637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090万元,其中:城镇9777人,农村20560人。
折叠 新闻媒体
2014年,大足区广播电视台完成各项宣传文化工作重点任务,按照标准化建设评估细则要求,逐步推进全台网建设(电视台信号采集、节目编辑制作、节目播出以及媒体资源存储为一体的高度集成的业务系统),演播大厅、新闻访谈室、新闻出像室等重要场所装修调试,各楼层及重要部门的光纤连接配置,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安装,播出报警系统优化等一系列硬件建设工作。完成新办公大楼装修搬迁、南山高山台站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成功创建二级广播电视台。制定较完善的制度,形成包括播出机构管理制度、运行维护制度、宣传和节目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管理制度等六大方面共70个制度的体系,涵盖全台各个职能部门和各工作岗位,实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三零”目标。对全区广播“村村响”站点巡查维护,使各镇街的广播终端完好率达90%以上。按要求进行“村村响”二期工程建设,增加终端238处,改建优化点186处,使“村村响”扩展到“社社响”。
大足日报社为区委宣传部管理的事业单位,为正处级。内设办公室、编辑部、时政部、专刊部、经宣部、摄影部、网络部、经开区记者站8个机构。主要职责负责区委主办的《大足日报》编辑出版工作;《大足网》《掌上大足》编辑、发布、维护工作;承办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2014年末,有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18人。《大足日报》2014年被评为重庆“优秀区县报”。
折叠 城市建设
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7.05平方公里(不含龙水、双桥地区)。城区绿化覆盖面积6.6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9%,园林绿地面积6.11平方公里,公共绿地面积0.4平方公里,公园面积0.13平方公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29.1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25%。全年商品房销售金额63.9亿元,比上年增加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1]。
折叠 基础设施
供水:目前,已建成水库115座,其中:大(2)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小(1)型18座,小(2)型93座。建成的国家级水利重点工程——玉滩水库,总库容达1.496亿立方米;渝大水务公司具备二级资质,日供水能力4万立方米,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3处,其中城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3万吨。
供电:供电已实现国家大电网和区级电网相结合,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展开,全区有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8座,正在规划建设110kv变电站1座,电力资源充足。
供气:全区建有配气站 6个,由蜀南气矿和区内 13多座气井联网送气,日供气总量达 10万立方米,正在建设气井1座 。
交通:截至2014年底,全区共有公路2579.4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4公里、二级公路205.239公里、三级公路49.448公里、四级公路1663.065公里、等外公路577.744公里。27个镇街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行政村通畅率均达100%。有建成或建设中高速公路共4条,形成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井”字型高速公路骨架:包括已运营的成渝高速公路和渝蓉高速公路,在建2015年通车的三环铜永高速公路与南—大—泸高速公路,下道口达10个,每万人拥有高速公路将达1.09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7.8公里/百平方公里
通信:建成覆盖24个镇及3个街道的本地电话网,拥有CDMA移动网络和覆盖大足城区及双桥经开区的PHS网络,以及覆盖全区的无线接入网络,移动用户总数79361户。建成包括区委、政府党政二级网、党员远程教育网等专用信息网络和电子政务网络,宽带通乡镇率达100%,宽带用户达60719户。电信网络覆盖212个行政村,村村通覆盖率100%,有固定电话用户92053户。
人居:城市环境优美,配套功能完备,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小康文明县等众多城市品牌,是重庆最适合人居的城市之一[3]。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文化现象
石刻之乡: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余绪绵延至明清,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造像群,其中,以佛教造像为主,儒教、道教造像并存。迄今公布为国家、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73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大足石刻代表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一起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摩崖造像)以“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佛、道、儒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造型艺术和宗教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等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三项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折叠 民俗民艺
宝顶香会
宝顶香会民俗文化节是一项佛事法会与民俗文化相交香焚宝顶融的民间宗教节会,它萌动于南宋,兴盛于元代,经清朝、民国沿袭到当代,香火旺盛且历代不衰,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香客信徒中,于大足宝顶山举办的香会素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的美誉,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传说为观音菩萨诞生日,为香会正期,尤为热闹。宝顶香会民俗文化节以其独特的地域民俗特色,汇聚礼佛、春游、观光、娱乐、交流、商贸等各类活动于一体,目前已成为国内西部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宗教盛事。
万古鲤鱼灯舞
万古鲤鱼灯舞,是大足独具特色的民间乡土文化奇葩。灯光雪亮,万古鲤鱼灯舞音乐缓缓,环境轻柔,天光水色之中,一群“鲤鱼”追逐抢宝、跳龙门、觅食、啄草、游弋、产卵每个动作,每个情节,每个造型,无不清楚明白,既优美酣畅,又轻盈快捷;既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又映照出一个鱼的世界。这便是万古镇已演了近半个世纪的鲤鱼灯舞——一支地地道道的从编导到演员都是由农民民间文艺队伍创演的杰作。
中敖火龙
玩龙舞龙,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火烧龙被称为“中华一绝”的中敖火龙,更是舞出了火的绚丽,龙的豪迈。它是独具特色的大足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之一,每年春节,中敖镇的人民都要舞龙烧龙,仪式十分隆重、壮观,以此来驱除瘟疫病害,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2011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中敖火龙起源于明末清初。相传,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位名叫赵子州的武官英勇杀敌,壮烈殉国,他的遗体和佩剑,辗转归葬于大足中敖场。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每年春节都要烧龙祭奠。
在表演中敖火龙时,舞龙者全部赤膊上阵,任由烟火喷、礼花烧,以示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再现赵子州当年迎战的惨烈场面。而龙口喷吐的烈火,则喻示着赵子州与敌人进行着顽强的抗争。
中敖火龙全长20多米,一般有7节、9节、11节和13节,加上头尾的节数只能是奇数,由龙头、龙身和龙尾连接而成。火龙制作工艺十分精细,竹篾扎架,麻绳系头,皮纸裱糊,彩色纹身,龙须龙角龙甲形象逼真。龙头龙身龙尾中空置火药筒,龙口设喷火装置。
中敖火龙的显著特色在于一个“火”字。舞龙从大年初一开始,给千家万户拜年,到元宵夜烧龙。烧龙时,舞龙者先要沐浴,然后赤膊上阵,任由烟火喷、铁水制成的礼花烧,直至整条龙在鞭炮声中化为灰烬,而舞龙者不受一点灼伤。
中敖火龙这一民间传统文化,近年来不断得到挖掘和发扬,多次参加大型表演。中敖火龙昂首腾空,那是老百姓在祈求用龙的灵气、龙的威严,保一方清明,佑一地安康。
大足石雕
大足石雕和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孕育而生,可追溯至初唐,雕刻技艺世代相传。到现代,大足石雕吸收大足石刻技艺传承发展,更加趋于写实而具现代气息。其作品大可作场馆雕塑展露地方风彩;小可点缀室内陈设之美,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大足石雕作品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已成为旅游纪念品、珍贵收藏品,受到广泛欢迎,并销往世界各地。大足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多次参加国家、市级展演比赛大奖,并屡获大奖,曾多次应邀赴美国西雅图市等国外城市表演交流。
大足剪纸
大足剪纸,是在本土传统剪纸的基础上,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内容为主,兼及生活题材,以中国南派剪纸技法为基础技法,有机融入版画、图案、构成等多样艺术形式创新而成,具有很强观赏美感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剪纸艺术。20世纪80年代,大足剪纸将大足石刻的内容作为表现题材进一步创新,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剪纸作品。目前的大足剪纸地方特色突出,形式美感强烈,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得到市内外专家一致好评。
大足狮舞
大足狮舞,又称“狮灯”,是大足区境内最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根据20世纪80年代“四大集成”普查收集时统计,全区有狮灯队80多个,队员达900多人,且舞狮高手众多。其表演内容主要表现人们生活的吉祥和康宁。
大足狮舞技术性强,动作惊险、情趣幽然、富于生活情调。从表演上来看,可分为“地盘狮子”“高台狮子”“高桩狮子”“竿竿狮子”四种形式。地盘狮子在地面上表演,舞蹈段子较多。是所有狮子表演的基础。高台狮子、高桩狮子、竿竿狮子带有杂技特点。高难度动作、高超的技艺,都充分体现了大足传统舞狮艺人的聪明才智和临场发挥和机敏。特别是“笑头和尚”和“猴角”诙谐、风趣、高难度动作的表演,让人惊叹和喜爱[4]。
折叠 名优特产
解放后大足誉为"小五金"之乡,与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刀剪齐名。龙水小五金具有吃废吐宝,价廉物美,实用多能,经久耐用,钢火独到等特点,历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许多产品尤其适应农村、少数民族及边民的使用习惯。怀剪及不锈钢炊餐用具等产品,也深受城乡人民及旅游者欢迎。传统的品种、规格、档次都有较大的发展或提高,呈现出一种新的生产态势。
大足冬菜尖始创于南宋年间(公元1180年),曾为朝廷贡品,与载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一样历史悠久。发展至清光绪年间,大足便有“裕盛通”、“永盛宏”、“香国酱园”等三家初具规模的冬菜尖生产作坊。
大足冬菜尖选用上等优质冬菜尖为原料,加用食盐等腌制、装坛密封三年以上自然发酵而成,其传统工艺历经数百年,形成了浓、香、鲜、嫩、脆的独特风味。
宝顶冬菜尖含有多种氨基酸及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独具岁以上发酵期,产品内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泽深褐油润,风味独特,酱香浓郁、鲜嫩脆爽,具有开冐健脾、益智明目的功效,是菜中精品,素有“十里香”“菜味精”之美称,号称酱腌菜中的“茅台”。只有品味过宝顶冬菜尖的人士,才能真正领略其独特风味。
该产品先后荣获“中商部优质产品”、“重庆市优质产品”、 “重庆市名牌农产品”、“重庆市知名产品”等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公司还通过了国家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宝顶冬菜尖是重庆冬菜行业唯一的名牌农产品和著名商标。2011年荣获首届“重庆老字号”称号。
以大足宝顶山石刻“吹笛女”而命名。笛女大曲
笛女大曲虽然距离五粮液的产地宜宾几百里,但在重庆市场上,在常饮中国名酒的外宾中,经常听到人们称赞笛女大曲的浓香扑鼻、回味悠长、香味无穷等方面与五粮液相近,称笛女大曲是重庆五粮液。日本石川一成先生在大足游览时,品尝了笛女大曲,回国后在《读卖新闻》和《朋友》刊物眼表文章写道:“此酒与四川名酒五粮液相近,是一种尚未显露头角的名酒。”
笛女大曲选用宝顶山涧清泉为酿造用水,以优质高梁为原料,上等小麦自然培菌法制曲,采用泸州传统的浓香型曲酒生产工艺和人工培窖、新窖老熟、稳准配料、精心操作,匀适低温、多轮发酵、陶坛陈酿、精细勾兑等新的独特酿造程序精制而成。
笛女大曲在1984年先后获得重庆市优质产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商业部“银爵奖”第一名,1987年获中商部金爵奖,又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奖。现笛女大曲产量逐年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多数省市享有声誉,因价廉物美成为各地抢收手货,1991年已列为中国名酒类,被誉为“重庆五粮液”。
大足竹编历史悠久,花色品种繁多,纺织工艺精湛,素有竹大足竹编编之乡的美称。大足竹源丰富。早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大足申报《路孔河水灾》文中有栖篾簟千家,无举火之厨一语。簟即竹席,可见当时大足竹席已广为民用。
清咸丰以后,其竹编业日兴,产品渐及省内许多市县和云、贵、湖、广等省。解放后,大足竹编有了很大的发展,销售区域扩大到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安徽、山西、河北、内蒙等省区。大足县常见的竹编制品,除大宗的青席、黄席外,还有晒席、斗席、围席、枕席、竹篮、竹囤、竹桌、竹椅、竹床、竹几、竹篓、竹包、竹扣、竹篦、竹帘、竹扒、竹笼、竹篆、竹罩、箩篼、提篼、背篼、鸳篼、筲箕、撮箕、簸箕、笔筒、蒸笼、锅盖、虾扒、亮罩、巴笼、刷把等,每一品种还分多种规格和花色。
1959年三驱织席能手李绪根、吴成周等,织万字格、水波浪、木瓜心、滚绣球、长城图和多种字画等精美图案花席,获四川省评比优质奖。近年来,竹编产品的产量和销量不断增大。
大足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竹编产品的不断创新,花色新颖,图案清晰,美观大方的多种图式花席、枕套、帐帘、门帘、蚊帐、画屏、提包和公文包等,篾薄、条细、柔软可折叠,携带轻便,颇受用户欢迎。有的产品送展广交会获得好评,有的被中外游客视为珍品购买,显示了大足竹编业的美好前景[5]。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折叠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龙门鼎足而三,齐名敦煌,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她集中国石窟艺术之大成,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她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发展有重要贡献,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页,并且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正因如此,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是中国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
大足石刻始创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即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也即“五山石刻”(世界遗产部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即尖山子、舒成岩、妙高山石刻、千佛岩石刻,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有66处如西山、圣水寺、三教寺、青山院、老君庙、半边庙、七拱桥、普和寺、陈家岩石刻等。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最有价值、艺术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
北山石刻 位于大足城西北2公里的北山,即古龙岗山,共290龛窟。北山石刻始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至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2年)结束。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著名龛窟,如心神车窟,窟正中之皤龙“心神车”尤为奇伟。其间净宝瓶观音、文殊、玉印观音、如意珠观音、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等,雕刻对称,严谨有序,浑然一体。八躯菩萨像,丰腴圆润,典雅大方,为此间石刻之精华。北宋著名书家蔡京所书《赵懿简公神道碑》,碑高3.7米,宽1.37米,书法艺术价值较高。造像题材共51种,以当时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为主。它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不同于中国早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精细、技艺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中国公元8世纪至14世纪时,民间佛教信仰及石刻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宝顶山石刻 位于大足城东北15公里处,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宝顶石刻,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结束。宝顶山石刻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宝顶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题材主要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胜地,展现了宋代(公元960~1278年)石刻艺术的精华。宝顶山石刻气势磅礴,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的崖壁上的连环图画,前后内容连接,雕像无一雷同。而且佛教的世俗化、民族化、生活化特别显著,可以说完全是中国化了。
南山石刻 位于大足城东南,始刻于南宋(公元1127~1278年)时期,南山石刻明清两代亦稍有增补。南山石刻共有造像15窟,题材主要以道教造像为主,作品刻工细腻,造型丰满,表面多施以彩绘。南山石刻是现存中国道教石刻中造像最为集中,数量最大,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处石刻群。是中国道教造像的代表,其中的三清古洞,是最完备而有系统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宋代雕刻最为精美的石窟。
石篆山石刻 位于大足城西南25公里处,始刻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至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结束。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共10窟,石篆山石刻是中国石窟中典型的佛、道、儒“三教”结合造像群。是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如孔子龛、老君龛等。
石门山石刻 位于大足城区东20公里处,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结束。凿刻有造像的崖面全长约72米,崖高3~5米,共16窟,题材主要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此外还包括有造像记、碑碣、题刻等。石门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佛、道教结合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题材诸窟的造像最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将神的威严气质与人的生动神态巧妙结合,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是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有特色,如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
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五山石刻”自古以来就是名胜之地。其中北山、宝顶山更是中外游客览胜、信众朝山进香、僧侣说法传经的集中地。特别是以“天府灵山”著称的宝顶山,历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传为千手观音的生日)前后,游客如云,数以万计。自1980年对外开放以来,游客日增,年均在35万人次以上,最高年达60万人次,最高日达万余人次[6]。
折叠 龙水湖风景区
龙水湖风景区位于大足南部,坐落于巴岳山脉分水岭西侧,与铜梁、龙水湖永川、双桥三区县市相邻;地跨玉龙镇、龙水镇、双桥区。交通便捷,距全国著名的“五金之乡”龙水镇5公里,北距大足县城22公里,距成渝高速公路10余公里,东距重庆80公里,西距成都260公里,从湖区建有两条国家二级标准公路与大足县的主要高等交通要道(大邮路)相连,区位条件十分明显。
龙水湖系50年代末修建的中型水库,集雨面积16.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300亩,总库容1640万立方米,系濑溪河、小安溪河的发源地之一。景区内由形态殊异的108个小岛点缀湖中,延绵约10余公里,形成了山、水辉映的独特景观。又因其座落于西山脚下,因此被誉为“重庆西湖”。
折叠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大足县境东南边陲,系华蓥山支全景图脉巴岳山背斜地带,上距成都250公里,下至重庆82公里,离县城23公里,仅27公里便与成渝高速路相连,公园总面积3517.39公顷。公园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最高海拔934米,森林覆盖率达92%。
公园由四大景区组成:黑竹林沟原始次生林风景区、三清洞风景区、禅乐竹海风景区、龙水湖风景区共37个景点。
公园体东南丰满灵气,西北陡斜,园内上部绝壁天成,中部平缓,下部山沟纵横。山水相依,生机无限,遥视一条玉龙隐于云雾之之间。园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树;有古木参天的原始次生林;有保存完好的三清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占地千亩的茶山风光;有婀娜多姿的禅乐竹海;有垂直挺拔,青翠欲滴的松涛林;有如火如荼的杜鹃林;有神奇怪异的七个坡森林迷宫;形态逼真的老鹰岩、坛子石、一线天;神秘莫测的朱家沟、大兰坳溶洞;路转峰回,绝壁一线的九倒拐,让人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粗犷神奇,鬼斧神工。
湖区候鸟群栖,每至秋冬,数以百千计的鸟群时翔时落,活脱一幅百鸟图。登临山顶,西可收览龙水湖全景,东可极目茫茫竹海,北可俯瞰无边云涛。加之储量丰富温情有度的玉龙温泉已投入营运,功效特别的五香泉更令人留恋忘返。还有那随处可见的顶峰怪石和清澈透明的山涧溪流,让游人感到自然给玉龙山森林公园的慷慨赋予。
园内人文景观众多,有道教景观三清洞、天主教堂,有佛教圣地白云古刹、禅乐寺、皇烟寺、御封寺,带深厚的宗教文化色彩,让游客去领略佛教的虔诚,醒悟道家的玄机。有清末余蛮子反洋教起义遗址、剿匪烈士殉难处的真实故事和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在御封寺后石壁上手书“天下第一山”以及改“天台寺”为“皇烟寺”等优美动人的传说给游人增添几分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