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12-08 20:10:32

干支纪年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来自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夫今纪入世古滑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何斯衣景染属类别 :
纪年法
纪年法
编辑分类

干支纪年,指中国纪年历法,自上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每年以立春进入下一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干支纪年

  • 性质

    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

  • 称呼

    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 特点

    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 纪年周期

    60年

折叠 编辑本段 纪年起始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360百科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岁星纪年, 岁星是愿天颗真实的天体所以用岁星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并社开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岁星约85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刘歆提出)设代万促空处。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试看乐着投民老派见认顺,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蒸酒罗议药厚变和湖和丝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距班期主调细凯胜挥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害常球议省乱。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功医培冲收输那。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日的表现方式起源于夏代,商周沿袭,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牛骨残片。

折叠 天干

(深今衣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将连克苗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折叠 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亲斗样重白确动语丰温住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不提尼快议以弦清对燃实成熟而有滋味。

犯液晶单游且什力危器件(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草打汽室部连标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日节斯步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道载鸡息调每,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济沿仍事儿应脱奏损兵于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所倒你田威肥证轮尼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喜算行能未河系斯翻拉。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折叠 六十花甲子

中国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章吸表写甚谓蛋乱害益医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卷特管菜就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

01.甲子

02.乙丑

0跳诗问烧调赵宜语边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海久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话题波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四客艺盾分着逐癸丑

51.甲寅

52.乙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压胶击激记率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折叠 十二生肖年

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表)如凡是含真春杀也扩方水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结合实际再副义简展财历当引钱了解"十二地支"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广环只及十环,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己巳年,1990是庚午年;从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123456789101112
哥同展脸

折叠 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法身湖显沙松岁湖民欢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时辰

所指时间

子时

夜半

23-1

丑时

鸡鸣

1-3

寅时

昧旦

3-5

卯时

余出示胞斯和扬太

5-7

辰时

食时

7-9

巳时

隅时

9-11

午时

11-13

未时

船台末盐热超增变互长东

13-15

申时

晡时

持斤探速观角器纸15-17

酉时

日入

17-19

戌时

黄昏

1效具容足烧特9-21

亥时

人定

21-23

输攻失音程需民折叠 编辑本段 转换规则

折叠 方法一

本法简单快捷,由易学爱好者燊灵子利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适用于所有公历年号。

(1)根据万年历查看年干适获必凯按续支,这是比较省事的方法。

(2)自然数胶皮院呼跑序法求干支

根据是公元元年是辛酉年,辛8酉10,干的周期为10支的周期为12。

天干按甲到癸的顺序为1~10,地支的顺序政准谈按子到亥的顺序为1~12。

元前的算法:

年干=8-N(N<8)或8-N+10(N≧8),N=年号/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10-配呀稳附统N(N<10)或10-N+12(N≧10),N=年号/12的余数。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侵垂是余元前159年的干支?

解:前22的年干=8-2=6=己,前159年的年干=8-9+什脱足此龙少冷南河胶10=9=壬;

前22的年支=10-10+12=12=亥,前159年的年支=10-3=7=午;

故前22缺妈年的干支为己亥,会黄黄望王理学前159年的干支为壬午。

公元后的算法:

年干=N-3(N>3)或N-3+10(N≤3),N=年号/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N-3(N>3)或N-3+12(N≤3),N=年号/12的余数。

例:求公元1164年和2011年的干支?

1164年的年干=4-3=1=甲,2011年的年干=1-3+10=8=辛;

1164年的年支=0-3+12=9=申,2011年的年支=7-3=4=卯;

故公元1164年的干支为甲申,2011年的干支为辛卯。

(3)整数序法求干支

天干按庚、辛、壬、癸、甲到癸的顺序为-3、-2、-1、0、1~10,

地支的顺序按申、酉、戌、亥、子到亥的顺序为-3、-2、-1、0、1~12。

公元前的算法:

年干=8-N,N=年号/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10-N,N=年号/12的余数。

解:前22的年干=8-2=6=己,前159年的年干=8-9=-1=壬;

前22的年支=10-10=0=亥,前159年的年支=10-3=7=午;

故前22年的干支为己亥,前159年的干支为壬午。

公元后的算法:

年干=N-3,N=年号/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N-3,N=年号/12的余数。

例:求公元1164年和2011年的干支?

1164年的年干=4-3=1=甲,2011年的年干=1-3=-2=辛;

1164年的年支=0-3=-3=申,2011年的年支=7-3=4=卯;

故公元1164年的干支为甲申,2011年的干支为辛卯。

折叠 方法二

序数法

1.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①年干公式:年干=公元年个位数-3(个位小于3,加10)

例:求1899年,1911年和2015年天干?

解:1899年干=9-3=6=己,1911年干=1-3+10=8=辛,2015年干=5-3=2=乙

②年支公式:

(公元年末二位数-11)-12*N=年支(适用于20世纪,即1900-1999年)

(公元年末二位数+5)-12*N=年支(适用于21世纪,即2000-2099年)

例:求解2030年干支?

解:2030年干=0-3+10=7=庚,2030年支=30+5-12*N=35-12*2=11=戌,2030年干支为庚戌

③月干公式:月干=年干x2+月份数(和超过10,直接取个位数)

例:已知2008年是戊子年,求戊子年申月天干?

解:申月是7月,月份数是7,所以申月干=戊*2+7=5*2+7=17,个位为7,7=庚,戊子年申月天干为庚

2.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①公元前年干公式:公元前年干=8-公元前年个位数(个位大于8,差为负数,则加10)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5年天干?

解:前22年干=8-2=6=己,前155年干=8-5=3=丙

②公元前年支公式:公元前a年支=12*N-a+10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5年地支?

解:前22年地支=12*2-22+10=12=亥,前155年地支=12*13-155+10=1+10=11=戌

公元前22年为己亥年,公元前155年为丙戌年

这里的公元纪年的干支年定义,均以此年立春(2月4日左右)至下一年立春(2月4日左右)之间,即一个回归年。

折叠 方法三

1.天干的确认

天干按公元纪年末尾数字确认。

公元前:

0为辛,1为庚,2为己,3为戊,4为丁,5为丙,6为乙,7为甲,8为癸,9为壬。

公元后:

0为庚,1为辛,2为壬,3为癸,4为甲,5为乙,6为丙,7为丁,8为戊,9为己。

2.地支的推算

地支可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公元后奇数公元纪年配偶数组,偶数公元纪年配奇数组。公元前则相反。)

奇数组123456偶数组123456

计算地支时,用6去除公元纪年去掉末尾数的数字(如:2009年则用6除200)。除以6所得的余数就可得出地支。

但是,由于末尾数字的差异,所得地支也就不同。如此可得出:

公元前: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4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4个,余1为第5个,余2为

第6个,余3为第1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3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6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6个。

公元后: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6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6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3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1个,余2为第6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4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4个。

口诀:公元后:05-26-41-62-83,意为末位数字0或1的余0为第5个,末位数字2或3的余0为第6个,末位数字4或5的余0为第1个,末位数字6或7的余0为第2个,末位数字8或9的余0为第3个。

公元前:05-24-43-62-81,意思如上。

如此就可以推算出年份。

比如公元后2009年,天干9为己,再用200÷6=33……2,公元后末尾为9又余2的是第一个,偶数组第一个是丑,算出地支。组合起来为己丑年。

答案:2009年为己丑年。

折叠 方法四

快速推算干支巧法

1:1900----2100年年干=年尾数-3。例:1969年年干=9-3=6,第6位天干就是己;2012年年干=12-3=9,第9位天干是壬。(2不足减就补十成12)

2:1900----1999年年支=年尾二位数+1。2000----2099年年支=年尾二位数+5。例:1969年年支=69+1=70,去掉60的倍数为10,地支第十位为酉。2012年年支=12+5=17,去掉12余5,地支第五位是辰。那么1969年干支就是己酉2012年干支就是壬辰。

3:月干公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如正月起寅之类,只计算月干。月干=年干数*2+月份。例:1969年(己酉)年八月(酉月)的天干=6*2+8=20,天干10为周期就去掉10,天干第十位为癸,则此月干支为癸酉。

4:日干支公式:1900----1999年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3)*5+55+(年尾二位数-1)/4。2000----2099年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7)*5+15+(年尾二位数+19)/4。(只用商数,余数不用,数过60就去掉60)。例:2008年月日10月18日:日干支基数=(8+7)*5+15+(8+19)/4=36(已去掉60的倍数)这数就是1月1号的干支数。从1月1号到10月5日按满60去之后数为36+31(1月下类推)+29+31+30+31+30+31+31+30+18=7+0+1+1+1+18=28,则天干去10的倍数余8为辛,地支去12的倍数余4为卯。今天干支就是辛卯。

5:时干公式=日干序数*2+月支序数-2,自己推巧去吧,这样你可以排任何一天的四柱了哦。

6:还有一法,叫倒推年龄法,从干支推算出任何年龄的干支,但只能推算出年干支不能推出日干支,即年龄去掉60为基数,去掉十的倍数为倒推天干数,去掉十二的倍数为地支倒推数。如今年为戊子40岁生年的干支这样推:40岁去30余10天干从戊倒推10位是己,地支40去36余4从子倒推4位是酉生年就是己酉。62岁生年余2从的天干戊倒推2位是丁,从地支子倒推2位是亥。

折叠 方法五

类数轴推算法

1

2

3

4

5

6

7

8

9

0

天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地支

表示方式:公元纪年A 商N 余数C

(A-3)/10=N1…C1,故第C1个天干为所求

(A-3)/12=N2…C2,故第C2个地支为所求

示例一:求公元1975年的干支

(1975-3)/10=190…2,故第2个天干"乙"为所求

(1975-3)/12=164…4,故第4个地支"卯"为所求

则公元1975年的干支年是乙卯年。

示例二:求公元前5年的干支

公元前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3)/10=-1…2,故第2个天干"丙"为所求

(-5-3)/12=-1…4,故第4个地支"辰"为所求

则公元前5年的干支年是丙辰年。

示例三:求公元前280年的干支

(-280-3)/10=-29…7,故第7个天干"辛"为所求

(-280-3)/12=-24…5,故第5个地支"巳"为所求

则公元前280年的干支是辛巳年。

折叠 掐算法

用手指掐算干支纪年

从事历史、文物工作的同志,特别是研究古书画的同志,经常要碰到干支纪年问题。比如,乾隆"庚寅"年到底是乾隆几年呢?又比如,当你碰到任伯年的画上题上"壬午"年作时,那么任伯年在这一年是多大年纪呢?这时如果你手头没有一本年表,而又马上要答复这个问题,你一定会干着急。让我们来介绍一下用指头掐算干支纪年的方法。如果你能掌握,上面提出来的问题,就立即可以解决了。用手指掐算干支,大概很早就有了,清代李汝珍所著的《镜花缘》第七十五回谈到古课问题,就是用手指来掐算的,他所说的"地盘式"排列的方位,就是我们要说的方法,只不过他是用来算课,而我们却是用来推年。为了便于学习,我们在这里画了一个图,同时为了便于记住,我们作了四句打油诗,诗曰:天干变化无定位,地支分布列四边;天干顺推求个数,地支逆跳加十年。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个天干。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地支。这十二个地支分列在左手上,它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诗的第二句说;"地支分布列四边"。请你参看(图一)。

在开始学习时,你不妨用笔把它写在自己的手上,用拇指指点着这十二个地支的部位,要熟悉到指着每个部位时,即能说出它是哪一个地支。天干的地位则没有固定。它是随着地支而变动的。请参阅(图二)。打一个比喻,它好像是一个能转的齿轮套在地支的外边、十个天干好像十个齿一样,看图中箭头,旋转的方向和钟表一样,假若说"甲子",你就要把"甲"字指在"子"的部位上,(在无名指的下节)按照这个"齿轮'所列的天干次序,一字一字地和手上的地支配上,那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假如你说"甲寅",你就要把"甲"字指到食指下节的"寅"字,好像这个齿轮往前移动了,这时天干地支的配合便变成了:甲寅、乙卯、丙辰、丁巳……由于天干不像地支一样,在指头没有固定的地位,而是跟着地支而变化的,所以诗的第一句叫"天干变化无定位"。但有一点要注意的,天干的单数(甲、丙、戊、庚、壬)一定要配上地支的单数(子、寅、辰、午、申、戌),天干的双数(乙、丁、己、辛、癸),一定要配上地支的双数(丑、卯、巳、未、酉、亥),在第二图把它们的单数和双数用不同字体区别开来,以便在练习时不致搞错。把前面所举的例子一一乾隆"庚寅"年是乾隆的第几年?来作一次练习。这里要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即我们要求得的干支纪年,都必须要先知道它们第一个年头的干支是什么才行。乾隆的第一年的干支是"丙辰",你就从图中先找到地支的"辰"字,(在食指的第二节)然后配上天干的"丙"字,即是乾隆的第一年丙辰。这时第二图中的天干,有如齿轮的转动一样,把"丙"字转到"辰"字上,从这里作为起点"1"字算起,(请注意,后边谈到计算公元或者是计算每个人的实岁时,作为起点的数字应当是"0"而不是"1")顺着图中的箭头往前推算就成为这样的情况:数字:12345 天干;丙丁戊己庚 地支:辰巳午未申 表现指上就是这样见(图三)。这里还须插上几句话。我们一般的习惯,要求得数目字,比如说要求得乾隆二十五年,都是先求得十数,然后再求个数。用手推算,本来也可以先求十数,但是速度太慢,是先求个数,然后再求十数。天干因为正好是十个,所以每一个天干可以代表从"0"至"9"的每一个数字,这并不是说它所代表的数字在任何地方都永远不变,但它却是相对不变的,比如说公元"0"年正好是"庚"年,于是天干和数字就这样套上了:0123456789 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 这个套上的数字和天干如果记住了,是有用的,比如"己"字永远就是公元后个数的"9",是"79"年,就是"己未",近几年前是"69"年,就是"己酉",十年后是"89"年,就是"己巳"这是相对不变的。但是我们所求的是乾隆天干,他的天干第一年是"丙",按照这个次序数字和"天干"套上之后,却变成这样了:1234567890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 在乾隆的年号来说,上列的天干所代表的数字也相对不变了。诗的第三句说"天干顺推求个数",就是说,你只要知道所求对象的第一年是什么干支,顺若次序就求得他的个数了,如上边的乾隆从"丙"年起推算到"庚"年,他的个数是"5",以后只要逢着乾隆天干有"庚"字,即有个数"5"字。我们再来看所举乾隆例子的图中,天干"庚"字,即数字的"5"字,是落脚在地支的"申"字(在小指的第一节)。如果我们要问的是乾隆"庚申"年是他的第几年,那就不用往下再求了,它就是第"5"年,这是因为所问的地支"申"也已经找到了。即天干的庚字正好落脚在地支的申字。可是我们上面所要问的是乾隆"庚寅"年,而我们已经求得的只有它的个数"5"(天干的庚字),还须求得这个地支的"寅"字,也即是要求得他的"十"数。这时就要用诗的第四句:"地支逆跳加十年"。从哪跳起呢和如何跳呢?请你看看(图四)。这里必须注意,单数和双数两种不同的字体,同时也要注意上边我们所说天干的单数和双数,千万不能对错了。前面我们求得乾隆的"庚"字是数字的"5"字,要记住这个"庚"字和"5"字,好像这两字写在一个跳棋子上一样,把它们从它原来的落脚点"申"字(在小指的第一节)跳起。所谓逆跳,就是往回跳,像跳棋一样,隔一字一跳,第一次要跳到"午"字(正中指上节),这个好像写有"庚"字和5字的跳棋子,把它的"庚"字与落脚点的"午"字配合起来,这时就叫"庚午';因为每跳一次要加十年,和这个5字加在一起,就是十五年,也就是说乾隆的"庚午"年就是乾隆的十五年。再往回跳就要跳到食指第二节的"辰"字,这时就是"庚辰",再加十年呢,就是二十五年。再往下跳,就跳到食指下节的"寅"字了,这时就是"庚寅",再加十年呢,就是三十五年。因为上面所提的落脚点"寅"字已经找到,我们的答案也就找到了,即乾隆的"庚寅"年是它的三十五年。你如果还要往下跳就是:"庚子"即四十五年,"庚戌"即五十五年,"庚申"即六十五年。可是这里就要提出注意了,乾隆只有六十年,并没有六十五年,所以我们在推算某一个皇帝的年号或某人的岁数时,既要知道他的第一年也还要了解他的最后一年,如果是超过了他最后一年,那就会搞错了,这是一般常识问题。干支还有一个循环问题,六十年之后一循环,假如你是甲子年生,算为一岁,那么等到你六十一岁时又是甲子年了,在推算到有循环的干支时,只有靠其它条件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个画家是"甲子"年生,算为一岁,他画了一幅画题"甲子"年画,我们只能推算他是六十一岁时画,不能说他一岁所画的。你在练习推算时,可以用你自己的出生年龄作为练习,其它推算古人的年龄,方法都是一样。这个方法同样可以推算每一个I世纪的其一个干支是第几年,但首先要知道这一个世纪的头一年是什么干支。公元后的干支是有一定的,第一年不是"庚子"就是"庚辰"或"庚申",都是这三个来回转着。如20世纪的第一年是"庚子",即1900年,如果你要找"己丑"年是哪一年,就可按上述方法推算。推算的结果是"49",那么加上1900年就是1949年。但在推算时应把它的第一年作为"0"字算起,不能作为"1"字算起。还有因为六十年一个循环,在一百年之内有四十个干支是重复的,如1919年是"己未",而1979年也是"己未",如何区分前后两个干支,只有靠其它条件来解决了。这个推算方法在极其熟练之后,公元前的干支也可用手来推算。公元前的每个世纪第一年是"辛丑"、"辛巳"、"辛酉",也是三个轮转着,但推算时不能和公元后一样,都要"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我们一般比较少用,这里就不多说了。

折叠 编辑本段 纪年起点

折叠 正月初一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时期民间已使用干支纪年。延至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纪年被以政府命令的形式颁行于全国。尔后各朝各代,实行年号纪年之外,并以干支法作为纪年,沿行不废。

中国先秦素有"改正朔"的传统,即皇帝以颁令的形式决定岁首。据《礼记·大传》云:"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孔颖达疏曰:"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传说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之传统,商以建丑为正,周以建子为正,秦统一天下后,继承此传统,以建亥(十月)为始。

汉初沿袭秦朝正朔,其自家正朔确立于武帝时期。太初元年(104BC.),汉朝改用《太初历》,使用建寅为正,即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同年,武帝创立年号制度,为突出皇帝之尊,以年号纪年替代帝王在位纪年,改变了中国古代的纪年方式。年号制度行用后,前代"改正朔"之制自此变革,后世统治者极少改岁首或月首,新帝登基,但改年号,遂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惯例。

至此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历--汉历(农历)所采用得干支纪年方法,与皇帝年号纪年一样以新年正月朔(元旦)为开始。

从元明清三代的史书,可见干支纪年在正月初一更替的记录:

《元史》:卷三·本纪第三◎宪宗,"九年己未春正月乙巳朔,驻跸重贵山北,置酒大会",对应公历1259年1月25日,已换干支纪年,而此年立春日为1月29日。

《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八,"庚子春正月己丑朔 ",[6]公历1360年1月19日干支纪年换岁 ,而该年的立春在1月28日,此时没有记录皇帝年号,因这时明太祖还未称帝。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六,"乙巳春正月庚申朔",[6]公历1365年1月23日干支纪年换岁, 而该年的立春在1月28日。

《清实录》:(1)实录卷之七百七十六,"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春。正月。丙寅朔。上诣奉先殿行礼",[7]对应公历1767年1月30日,干支纪年已换岁。"辛未。祈谷于上帝。上亲诣行礼。是日。立春。顺天府进土牛春山宝座",对应公历1767年2月4日。(2)实录卷之八百一,"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十二月。丙子。上御乾清门听政。是日、戊子年立春。顺天府进土牛春山宝座。"这一天是十二月十六,对应公历1768年2月4日,此处就是一些以此为凭,认为是立春换岁的证据,可这一日的抬头处已经标明是丁亥年,其实是由于丁亥年是两头春,为了区别位于年初的立春,才标注了后一个是戊子年的立春,并不是说"戊子年立春"就意味着进入了戊子年。整部《清实录》均遵循同样的纪年体系,只有到了"正月朔",皇帝年号和干支纪年才会一同变更。

辛亥革命之后,1914 年1月,政府又颁布法令确定旧历的新年为"春节" ,夏历的正月初一被剥夺了原有的名称"元旦" 、"新年" ,这些名词被转给公历的1 月1 日之后, 它就成了" 春节" 。但这只是正月初一名称的变换,并没有改变其作为岁首的地位。后来民国政府颁布废旧历禁令,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严令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 除国历规定者外, 对于旧历节令, 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将旧历年节元旦日应有之一切热闹娱乐举动移至国历新年元月内举行。但是,这些政策最终都不了了之。

新中国成立后,农历仍用干支纪年。各级重要的报纸、各种历书和众多的年历画,也都将干支纪年作为纪年辅助手段。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国内所有日报,其农历日期的干支纪年均在正月初一才得已变更。而国内唯一研究和编修历法的单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其官网上的公农历查询,以及出版的所有天文历书和年历,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岁首均始于正月初一。现代所有出版的纸质版日历,干支纪年也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变更。

当代的春节的官方活动更直观的显示生肖年依据农历正月初一起算的规则。如历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均在正月初一零时举行倒数仪式,表达对新的生肖年的祝福。[15]而2014年春节期间,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和全球华人拜年,官方也会强调是农历马年。

终上所述,中国传统历法中采用"正月朔",即农历正月初一作为生肖年的起点,这大量可见于历代正史和官方历书,以及现代的报纸和纸质版日历中。

解放以后,历法的编修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其出版的所有历书,干支纪年的起讫点也表示为正月初一在公历的日期 。

现代历书中的干支纪年现代历书中的干支纪年

且从官方的出版物如《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可知,干支纪年是每年起于正月初一。如图。

人民日报刊头人民日报刊头

另外港台的干支纪年和生肖变更也是在正月初一日。由此可知在中国所有的官方都是以正月初一为换干支纪年和生肖的。如图为香港天文台网站的截图。

今年中国新年(春节)时,香港天文台截图今年中国新年(春节)时,香港天文台截图

公元2017年5月12日(农历丁酉年四月十七)国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33661-2017〈农历的编算和颁行〉》规定了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起于正月初一0点 。终于正本清源了,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正确保护。

折叠 立春

历法依据

天文学家张培瑜等人合作完成 《中国古代历法》上指出"2000年来中国干支纪时与历法数序纪时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统。实际上中历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特有的阳历历法体系。可称之为干支历。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可惜的是,在古代干支历日多与历法纪时配合,只在历书(黄历)中注记或民间用于象数、选择和命理学中,它在历法上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认识。"

另外,古历专家董作宾《天历发微》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干支纪法自古纪阳历,他对以立春为岁首的《天历》分析指出"年名,承用干支纪年古法。月名(即正、二、三月等),借用"太阴月"之名…月建,即干支纪月,也是中国古法。西汉以前,(历简上)有月名而无月建。以干支纪月,所纪的虽在太阴月的上面,实在乃是太阳月,即节气月,汉简中已有月建之实...立春节,这虽是中国的建寅月之始日,也是中国的阳历,仍与太阴无涉。" 上述说法得到史学家罗尔纲简又文 等著书的引用。此外,董作宾《汉简永元六年历谱考》《大唐同光四年具注历合璧》也有谈及自古以来干支纪阳历。

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古代历法采用的是两套系统,现代人是把两套系统重合在一起了。 历史学博士芦敏也认为干支纪法按节气划分,以立春作为开始。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日梭万年历上有完整干支历,以立春节气为一年的分界线 。

民俗依据

在古代,正月初一叫元旦;立春叫春节。1912年,清朝被推翻,历法数序纪时的皇帝年号纪年法被废除,孙中山宣布使用公历,把1月1日定为元旦。后来袁世凯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对上述历法改变的事实,干支纪年(含生肖)自古以来仍从立春起算,历史学者倪方六 、民俗专家方炳桂、福州民俗研究者郑子端 、北京民俗协会理事韩硕 、著名民俗学家叶春生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 等持相同看法。

立春节和正月初一元旦在民国以前皆是重大节日。今天意思差不多的"岁"和"年"在古代有严格区别。古人视立春为"岁始",过"岁节",往往比过"年节"的声势还大 。从周代到清末,都以立春为一岁的大典,民间有"立春大过年"的谚语。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如迎春、咬春、打春等。

中医学依据

数序纪时系统闰年有13个月,跟上述无法对应数序纪时系统闰年有13个月,跟上述无法对应《黄帝内经》:"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又说:"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十二支纪月与十二经脉对应关系见右图,把干支纪法变为纪朔望月(太阴历)会跟经脉无法对应。

名医张从正认为用药要考虑季节因素,如"午未之月多暑,宜辛凉解之:子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中医学者张承龙等人指出"以干支历反映的地球气象气候变迁周期、个体遗传体质、健康特征、相关疾病的不同年龄表达等有直接联系。" 研究表明,出生时间与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肿瘤等多种疾病有关,余丹又研究得出脑卒中与干支历出生日期有关。 毛小妹和白贵敦的研究也证明人体质、多发病等与干支历出生日期有关。

术数依据

中国历代官方天文机构的职掌,除包括推算历法和观测天象外,还需负责处理选择事,如东汉天文官的职责就包括:"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从元代到清末,政府更在州县广设有阴阳学,与儒学和医学鼎足而三。而择吉之术只与年月日的干支相关。后世的选择家为增加其术的"精密度",并营造出上应天行的形象,乃强调(黄历)铺注规则中的月份,是从该月节气的起始瞬间至下月节气之前。南宋掌禹锡即称:"凡择日,皆取月节气应为正,气应时刻随历日用之"。

中国玄学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所以长久以来"立春"在术数界中皆被视作新一年开始。 传统的属相算命、推八字等,都是以立春作为一年起始的。

其它依据如名著《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这里明确指出干支在纪年纪月时的转换点。从立春起算的依据涉及领域众多,受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历法,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科学历法之一,并与国际公历历法并存,依据有中国现行的公历和农历合历。干支纪年历法是遵循宇宙天体日月的运行规律,是一种阴阳合历,也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科学历法。她历史悠久,要是追根溯源,根据中华民族的典籍记载,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就有使用六十花甲子的干支纪年历法。迄今为止已有七十八个花甲子,具体纪年累积的划分为:【一元】【正元】【大元】被称之为【三元九运】。一元:为一个花甲60年,一元分三运,一运为20年。正元:为三个花甲180年,正元分上元、中元、下元,又叫三元。每个正元有九运。大元:为三个三元540年。过去的540年的旧历叫【黄历】,预示着下一个纪元的开始,周而复始。这就是干支纪年的规则。希考马松源的《周易》,(2013年版1696页)

折叠 编辑本段 干支纪月

中国传统历中的干支纪时系统(干支历)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出一年的12个月份,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单数序列的节气又简称为"节",双数序列的节气又简称为"气"或"中",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由12"节"加12"气"组成)。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进行标注月份。从甲子到癸亥,循环更替,以至无穷。

大约春秋战国时代就已有十二支纪月,叫做月建。 但据现有材料,似乎到汉代才在历简上置月建。 这应该是受到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影响导致。

中国传统历中的数序纪时系统以中气雨水所在之月为正月,历书中规定遇无中气的朔望月考虑置闰月,对应月建时使用上月干支作为标记。以干支相配为月建的名,见于后唐同光四年(九二六年)具注历,其年"正月小建庚寅"。月建既是太阳历的月分,不计闰月((数序纪时系统的)闰月分属前后两月的月建)。

干支纪月的推排方法,星相家总结出一个口诀 :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岁首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折叠 编辑本段 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从几千年前开始至今,一直纪日没有中断和错误,是一部了不起的纪日历史,能清楚考证的是起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但在历史书籍中还有许多记载着干支纪日的,如《尚书·周·泰誓》的"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尚书·周·武成》的"惟一月壬辰,旁死魄"等记载了干支纪日。因此,足以证明在周代以前都已经在使用干支纪日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