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南丰县始建于吴太平二年(257年)分南城县置县,因县境内常产一茎多穗之稻,故初名丰县,别号嘉禾。又以徐州有丰县,故名南丰县。
春秋、战国时期为吴、越、楚之属地,汉为南城县地,隶属豫章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划出南城南部设置丰县,时因徐州有丰县,乃改称南丰县,别号嘉禾,属临川郡。
南宋绍兴八年(1138)划出南丰南境三乡置广昌县。元朝的至元十九年(1282)至明朝的洪武三年(1370)南丰升为直隶州。此后历代虽有隶属更迭,但境域无甚变更。
1931~1934年,南丰县大部分地域为革命根据地,建立过县苏维埃政权,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隶属江西省第七行政区
1949年8月17日,南丰解放。先后属抚州专(地)区、抚州市。[2]
春秋、战国时期为吴、越、楚之属地,汉为南城县地,隶属豫章郡。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南丰县区划沿革
1979年,设立洽村、朱坊公社。1985年3月15日,撤销太和乡,设置太和镇。
1984年4月15日,南丰县撤销白舍公社,设立白舍镇和波罗乡。白舍镇管辖白舍、枫江、瑶陂、舍头、茶亭、望天、三坑、下陂、池渡、张家、上甘、下甘等12个大队;波罗乡辖罗坊、鄱阳、陈坊、田东、方坑、珠湖、罗家、小石、磜民等9个大队。
2001年3月2日,撤销洽湾乡、桑田乡,设立洽湾镇、桑田镇。2001年11月8日,撤销桥背乡,划归琴城镇;撤销沙岗乡、市山乡,合并组建市山镇;撤销西溪乡、洽村乡,合并组建紫霄镇,镇政府驻洽村;撤销中和乡、波罗乡,划归白舍镇。
2004年底,全县辖7镇5乡。
区划详情
2011年南丰县辖7个镇、5个乡:琴城镇、太和镇、白舍镇、市山镇、洽湾镇、桑田镇、紫霄镇、三溪乡、东坪乡、莱溪乡、太源乡、傅坊乡。共有9个居委会、172个村委会(一说11个居委会、170个村委会)。南丰县人民政府驻琴城镇。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地势
地势中间低,东南及西北高,以直通南北的盱江为界,东南面属武夷山脉,西北面属雩山山脉。西北缘军峰山海拔1761米为最高峰。有车磨岭、潭湖等2个水库。
折叠 气候
年均温18.2℃,年降水量1659.6毫米。
折叠 土壤
县境内土壤的水平分布差异不大。但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有土壤垂直分布的显著变化。海拔600米以下多为酸性结晶盐红壤,在丘间谷地主要有各种类型红壤和相应母质发育发育的水稻土、桔园土(红壤)。海拔600-800米为酸性结晶岩山地黄红壤,海拔850-1450米多为结晶岩山地黄壤,海拔1450米以上基岩大片裸露,零星分布薄层山地草甸土。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口民族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发展
折叠 综述
2014年生产总值增长13.1%,达100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20%,达1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达6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达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达3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达2678万美元;出口创汇增长10%,达1.1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达1542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1]
折叠 第一产业
2013年新增精品示范园49个、达3万亩,鲜果总产16亿斤,等级果率82%。培育南丰蜜桔大产业初见成效,新增1户蜜桔精深加工企业、开发4个新产品,前来体验桔文化、桔生态、桔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因地制宜调优农业结构,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甲鱼养殖增加2700亩、达7100亩,效益显著提高;新增烟叶种植1500亩,白莲、朗德鹅等产业稳中有升;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社304户,桑田镇西源村被评为全市唯一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业农村工作连续9年荣获省、市先进。
折叠 第二产业
2013年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6亿元,黄金工业园规划1万亩、首期6000亩,已启动1000亩用地清表,园区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多举措、多形式引进工业项目,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亿元以上项目24个。扶持重点企业达产达标、做大做强,落实工业发展基金9400万元,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余额增长41.9%、达6.2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户、达50户,工业税收突破亿元大关、达1.44亿元,年纳税1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新增6户、达22户。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区位交通
南丰区位处于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扇形辐射面上,是连结上述三省一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济(南)——广(州)高速公路(国编G35)、(南)昌——厦(门)一级公路(206国道)、南(丰)——建(宁)公路、(南)丰——杉(关)省道贯穿全境。
(南)昌—福(州)铁路以及正在规划中的鹰(潭)—汕(头)铁路铁路。未来南丰可以乘坐火车至南昌仅需1小时车程,至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福州、厦门等沿海大中城市仅需2—6个小时。
昌福铁路于2013年9月26日通车,途经南昌、抚州,南丰,打洞穿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经建宁到福州、莆田,厦门。结束南丰县没有火车的历史。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习俗风情
龙舟赛南丰盱江一带村庄每逢端午节均举行龙舟竞赛,以瑶浦、水南、桥背等村为最。船装木雕龙头龙尾。16~20人划浆,1人把舵称艄公,敲锣擂鼓,按节奏划浆,口唱龙船调及赞词,进行比赛。有的船身四周悬彩旗(清末还曾以铜钱编为鱼鳞,贴在船舷,鳞光闪闪),上坐乐队,更有甚者,船上装有台阁,沿河游奏,称彩龙船。[3]
架花礼花的一种,为一竹框纸糊大匣,内放多层小匣,点燃引线后,每隔数分钟掉下一层小匣,但仍悬在大匣下,每层小匣有纸扎戏曲人物或口号、标语、祝词等,助之烟花火爆,光如白昼,匣旁人物、字迹历历可见。1939年“七·七”抗战二周年纪念、1945年庆祝抗战胜利在体育场放过架花。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对私改造胜利完成、1959年国庆10周年、1983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历届蜜桔节等大型庆典活动都放过架花。烟花字幕有“喜鹊衔梅”、“天女散花”、“满天星”、“桔都明天更辉煌”等。
南丰傩舞(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间舞蹈。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誉之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4]
瓷窑南丰窑是宋代重要瓷窑。据元代蒋析《陶纪略记载》,南丰窑已有实力与景德镇争夺瓷器市场。南丰窑青白瓷与景德镇制品色调不同,景德镇的釉色偏青,而南丰窑的偏白。
折叠 地方语言
南丰的方言和抚州是同一类的,同属赣语系。属于赣语抚州片。颜森(1986)把赣语分为五个次方言片区,南丰属抚广片;《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中将赣语分为九个小片,南丰属于抚广片 ;陈昌仪(1991)将赣语五分,南丰属抚州片;刘纶鑫(1999)同样是五分,其中南丰属临川片;孙宜志的分区略显独特,他根据“覃谈韵端组是否对立的标准,将赣语南北两个大区,南丰属于南区的临川片。不管如何分片分区,南丰方言总是划归抚州片区。
折叠 编辑本段 地方特产
南丰蜜桔
南丰蜜桔是南丰县最著名的一大特产。南丰蜜桔又称金钱蜜桔、贡桔,系芸香料柑桔属宽皮柑桔区乳桔类的一个品种,果实色、香、味兼优,尤以肉质柔嫩,化渣,汁多爽口,风味浓甜,香气浓郁,营养丰富而饮誉中外。南丰蜜桔自唐开元以来被历代皇室列为“贡品”;1956年初斯大林誉之为“桔中之王”;1962年、1985年及1989年三度被评为全国优质水果;1999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腌菜
又称“傩菜”,系卷心芥菜经传统工艺腌制加工而成。是南丰农家栽种、加工历史较长的又一地方特色农产品。
“南丰腌菜”色、香、味独特,酸中带甜,具有生津开胃、助消化、振食俗之功效 。在2000年江西首届美食节上,用它制作的菜肴荣获优秀奖。
甲鱼又称脚鱼,是南丰县一项农民致富的产业,县城和郊区乡镇普遍养殖。用甲鱼烹制的菜肴,营养丰富,是高级滋补品。
泥炉
清光绪十三年(1887),南丰县始产泥炉,有柴炉、炭炉等,曾统称盐炉,1953年更名为南丰泥炉。原料为粘性泥土,生产工序有炼泥、压坯、刨皮、磨光、打底、底盘、包装等。因式样美观,色泽乳白,承受力强,高温不裂,经久耐用,产品畅销省内外,颇负盛名,百余年来一直为南丰一大特产。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南丰县南丰县被誉为华夏桔都、傩舞之乡、曾巩故里,有2A级景区2个、全国农业示范点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处,涵盖8大主类、20个亚类、41个基本类型,共计139个资源单体,17个景区。既包括名山、名湖、傩舞、古镇、古寺、古街、古窑、蜜桔等高等级原生性资源,又襄括了符合休闲生态旅游发展需要的森林公园、万亩生态桔园等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而出现的萌生性资源。
自然与人文资源兼备,比例为18:23。自然资源以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为主;人文资源以傩文化、桔文化为最大特色,主要有一山(军峰山)、二寺(地藏寺、南台寺)、三馆(曾巩纪念馆、康都会议纪念馆、南丰蜜桔展览馆)、四湖(傩湖、潭湖、军湖、琴湖)、五古(石邮傩文化古村、洽湾船形古镇、琴城明清古街、琴城明清古城墙、白舍宋元古窑遗址)及清水湾温泉等风景名胜。
折叠 编辑本段 著名人物
姓名 | 介绍 |
---|---|
曾巩 | (1019~1083年)北宋文学家,以文章出类拔萃,文风温醇典重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在许多地方任过地方官,他勤政爱民,公正廉明,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死后被南宋理宗追封为“文定公”,后世遂称“曾文定公”或称“南丰先生”。 |
陈宗礼 | (1203~1270年)南宋文学家,官至参政知事(副宰相),一生著述颇丰,府后赠开府仪同三司盱江郡侯,谥 |
危亦林 | (1277~1347年)元代医学家,著有<世医得效方>20卷,是医学史上著名的骨伤科专家,在国外也有相当影响。 |
谢文洊 | (1615~1682年)清代著名理学家,主要著作有<明学遗书>56卷,《谢程山文体》18卷,均收入《四库全书总目》。世人称其为“程山先生”。 |
吴嘉善 | (1819~1885年)近代著名外交家、数学家,所撰数学专著《长时期学廿一种》收入清朝大型数学专著《白芙堂算学丛书》。 |
吴宗慈 | (1879~1951年)历史学家、著名方志学家。吴宗慈一生编写了10余部地方志专著。 |
赵醒侬 | (1899~1926年)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江西革命先驱,江西地方党团组织主要创始人,先后组织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南昌支部书记和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部长。1926年被国民政府杀害于南昌,时年27岁。 |
江含章 | (1917~)曾任武汉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中国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部长等职,授少将军衔,副兵团级,1983年离休。幼时因生活贫困,15岁即辍学至南昌“源记”纱号学徒,1938年赴延安,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曾参加过百团大战、延安保卫战、解放青海战,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荣获三级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各一枚。 |
包忠谋 | (1924~)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1948年至1951年在青岛电厂、青岛电业局任助理值班工程师和工会主席,1951年至1958年任水利电力工会全国委员会生产部秘书、副部长,1958年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任科研处、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副教务长、副校长。1978年至1981年主持完成建造同步辐射装置的预制研究和物理设计任务,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1984年至1991年主持完成建造七五、八五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第一个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1994年分获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 |
张僖 | (1917~)1937年12月参加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曾任中国文联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中国作家出版社社长,参加了历届全国文代会的筹备工作,并历任大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