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正文
<strong>千屈菜科</strong> 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1科。植物体态多样,有大乔木、灌木以至小草本。除萼距花属(Cuphea)外,花均为辐射对称,花萼钟状或筒状,宿存,通常3~6裂,裂片间常有附属体。花瓣与萼裂片同数,有时无花瓣;雄蕊多数或为花瓣的倍数,花丝长短不一;子房上位,2~6室。蒴果;种子无胚乳。共25属约55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美洲热带种类最多。中国有11属约48种,南北均产。
千屈菜属的花适应高度异花传粉,它们的雄蕊和花柱都有长、中、短3种类型,但两者的配合是非常巧妙的。具有长、中雄蕊的花,只有短花柱的雌蕊,而具有长花柱的花,却只有中、短的雄蕊,而花柱中等类型的花,却有又长又短的雄蕊。长雄蕊的花粉粒大,而长花柱的柱头乳突体也大。昆虫传粉的结果,常使长、中、短雄蕊的花粉粒分别落在长、中、短花柱的柱头上。通过这样授粉,受精程度较高,产生种子的数量也较多。紫薇属的一些种类也有类似的异长花柱。
本科植物的经济价值以观赏为主。紫薇属花多,组成显著的顶生大圆锥花序,花瓣皱缩,别具一格,许多种类的材质坚硬,光亮,是优质用材;萼距花属、丽薇属和黄薇原产美洲,中国已作花卉引入栽培;散沫花不仅花极香,常栽于庭园,且叶可为红色染料;千屈菜属生于湿地,亦常栽培作插花用;虾子花生于干热河谷地带,全株含鞣质,可为栲胶原料;节节菜属和水苋菜属则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水田及湿地上的杂草,有些种类可作猪饲料;荸艾属及水芫花属中国仅各有1种,前者仅见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后者分布在海南及台湾部分海岸。[1]
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
学名:Lythrun salicaria
科属:千屈菜科千屈菜属
别名:水柳、水枝柳、水枝锦
折叠 编辑本段 形态特征
折叠 编辑本段 生长习性
折叠 编辑本段 栽培管理
千屈菜生命力极强,管理也十分粗放,但要选择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盆栽可选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无底洞花盆,装入盆深三分之二的肥沃塘泥,一盆栽五株即可。如要做成微型盆栽盆径可选20厘米左右,生长期不断打顶促使其矮化分蘖。生长期盆内保持有水。露地栽培按园林景观设计要求,选择浅水区和湿地种植,株行距30×30厘米。生长期要及时拔除杂草,保持水面清洁。为增强通风剪除部分过密过弱枝,及时剪除开败的花穗,促进新花穗萌发。在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环境下,一般没有病虫害,在过于密植通风不畅时会有红蜘蛛危害,可用一般杀虫剂防除。冬季上冻前盆栽千屈菜要剪除枯枝,盆内保持湿润。露地栽培不用保护可自然越冬。一般2~3年要分栽一次。
折叠 编辑本段 繁殖方法
千屈菜可用播种、扦插、分株等方法繁殖。但以扦插、分株为主。扦插应在生长旺期6~8月进行,剪取嫩枝长7~10厘米,去掉基部三分之一的叶子插入无底洞装有鲜塘泥的盆中,6~10天生根,极易成活。分株在早春或深秋进行,将母株整丛挖起,抖掉部分泥土,用快才切取数芽为一丛另行种植。
折叠 编辑本段 化学成份
全草含千屈菜甙(Salicarin)、鞣质。灰分中钠为钾的一倍,并含多量铁,胆碱0.026%。鞣质主为没食子酸鞣质,其含量为:根8.5%,茎10.5%,叶12%,花13.7%,种子亦含大量鞣质。花含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锦葵花甙(Malvin即Malvidin3,5-diglucoside)、矢车菊素半乳糖甙(Cyanidin3-monogalactoside)、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Ellagicacid)和少量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含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homoorientin)、绿原酸、鞣花酸及没食子酸,尚含有胆碱、鞣质及色素。且含有少量挥发油、果胶、树脂和生物碱。
折叠 编辑本段 药用价值
折叠 编辑本段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生药(全株)煎剂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伤寒杆菌属的生长;痢疾杆菌尤为敏感。
2.对血压的影响:牡丹素(vitexin)0.05-10.0mg/kg静脉注射对麻醉大鼠可暂升压,大于10mg/kg静脉注射则产生持久降压,降压机制是由神经节阻断作用。
3.抗炎:牡荆素2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角叉菜胶性炎症有抗炎作用。
4.解痉:牡荆素10-30g/ml可抑制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对豚鼠离体肠管,最初有增强作用,但稍后则显示解痉作用,能减弱乙酰胆碱和组织胺对肠管的兴奋作用。
5.其它作用:止血作用由于含鞣质所致。其根煎剂用于泻下或慢性痢疾作为收敛或缓和剂;此作用可能系其中所含之于屈菜甙、Fe2O3·XH2O与鞣质所引起,对肾、胃及循环系统无害。其提取物Salicairine能阻止人因服用根皮甙而引起之糖尿,但它本身不产生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