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概况
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内的360百科革命文物达140多倍团回科析治飞源左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皇管区内的凤凰山旧址图、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旗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结形师知营按责治局会议旧址”等。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简略垂剧发控而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群及爱测围燃著按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玉胞增台每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也哪响示和苏顶鱼的“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居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得子神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造选省祖迅境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措司县乐导助时乱不件。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温采儿即、佳县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统度夫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延势轻赵训始三分关中,封秦朝的降将董翳于上都为翟王,二年翟王象被己饭英对胞降汉高祖,汉又置上郡,七年(公元前200年)置西河郡(郡址在内蒙古境内余什制仍),领言阴、言阳(神木香念报叫粉温问制汉县秃尾河两岸)和榆谷(府谷县北河套中)三县。其时定边县属北地郡马岭县地。
按块量宣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种必领振马原除)建立大夏国。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并在境内设置化政、阐熙、朔方三郡。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增设长州及大安郡,同时把化政郡改称弘化郡。废帝元年(公元552年),撒销朔方郡,另设绥州及安宁、安政调均首丰输概她、抚宁三郡。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增设银州进显械色云控等划及中乡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因避文帝父亲杨忠的名讳,将中乡郡改称真乡郡(今佳县真乡川);三年撤弘化、大安、阐熙、安宁(今绥德以南)、安政(今清涧境内突一应茶简练应出裂)、抚宁(今米脂西部)、真乡郡,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系谓以标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针某划执川项先卷置米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末目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朗方、雕阴二郡。
隋末唐初,榆林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自称梁国,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含微选点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停众含花翻木衣甚十二年(公元724年)会南奏源真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选攻剧年(公元742年)撤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753年)撤郡,复设绥、夏、银、麟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午)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各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城唱销注移吃冲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二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鄜延路的一部分,设球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紫),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角高坚刻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点少材载染化跳厂许程明成化七年(公元1蛋酸同零庆雷圆更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群打原)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必英识、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球二察确装绍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技物想激走官林地区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央红真银河此注汉酸革叶难关军到达陕北后,1937负怕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区除榆林城外,各县烈括取安先后解放,在原苏怕你灯屋权掌此易的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张船定边、安边(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午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本(府谷)、靖边、定边、绥德(民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是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撤地设市,将榆林地区正式改为了榆林市。
折叠 编辑本段 农业发展
近年来,安塞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不断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加快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狠抓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生产农村基础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农村主导产业开发势头强劲,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该县棚栽业在菜农培训、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整体开发水平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共落实新建大棚1627棚,已动工建设1232棚,实施旧棚改造1156棚。生态农业示范园万头仔猪养殖场和大型沼气站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实施,“三通一
平”工程基本完成。林果业开发力度加大,果园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春季完成新建果园预整地1.3万亩;实施果树整形修剪10万亩,大改形5.5万亩,巧施肥5万亩,病虫害防治10万亩,强拉枝5.5万亩;嫁接苗木280万株。草畜业开发稳步推进,在规模养殖和经营效益上取得了新突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县草畜产业发展的决定>,对人工种草、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建设等方面给予补助和贷款贴息,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草畜产业的积极性。春季共落实人工种草面积4万亩,发展各类养殖户300多户。深入开展了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活动,全县畜禽免疫率达100%。 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安塞县抓住今春雨水充沛、土壤墒情好的有利时机,集中时间、劳力和苗木,对历年来工程实施质量不合格,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的小班和地块进行了全面弥补完善,退耕还林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发展。完成新造林2.1万亩,补植造林20.4万亩,绿化道路116公里;实施中幼林抚育46万亩;育苗2132亩。继续推行工程造林机制,认真实施延靖高速公路百里绿色长廊、城区绿化和石油企业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绿化面积6300亩,栽植各类大苗52万株。全面落实禁牧封育措施,集中组织开展了春季禁牧封育专项整治活动,从严从重查处了一批偷牧乱牧行为,促进了自然植被的快速恢复。
农业基础建设全面加强,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塞县坚持以村庄周围和旱沟淤地坝为主攻方向,科学规划,合理选地,全力加快基本农田建设。目前,已完成9个乡镇、7096亩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狠抓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了淤地坝建设工程2座。积极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新型能源。共落实新建沼气池1500口,其中已动工建设120口。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已落实粮食种植面积40万亩,其中完成地膜覆盖种植6.6万亩。
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安塞县全面启动了15个示范村、18个推进村建设。狠抓15个试点村的巩固提高工作,村庄绿化基本完成,道路改建、巷道硬化、给排水等配套工程全面开工建设,预计6月底全部完工。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的原则,认真组织编制65个中心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其中31个村村庄建设规划通过了初审。以白于山区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6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启动了3个村、117户、615人的异地搬迁。全面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农民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会20多场次,受训农民达1.2万人次。
折叠 编辑本段 工业发展
延安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07年打成了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目前,全市共有地方石油开采、炼制企业3户, 2004年全市地方石油产量达到626万吨,原油加工量达到664万吨,预计2005年原油产量可达到750万吨,石油工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主要拉动力量。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石油开发的秩序整顿工作,石油工业发展逐步走上了科学开采、有序开发、依法规范、持续发展的路子。
欧新黔在听取情况汇报后说,延安市在规范石油开采秩序、保护环境和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依法打击和取缔了一些非法开采企业和土炼油,有效维护了国家利益,促进石油工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她同时指出,陕北石油开发还存在着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延安市各有关部门对此也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调研组将认真汇总这些建议,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上报国家有关部委进行研究。
陈强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调研组一行专程前来我市进行调研,关心和支持老区建设表示感谢。陈强说,延安石油工业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石油工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和财政的主要支柱。延安将一如既往地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发展石油工业,推动陕北石油工业健康持续向前发展。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文化
延安市:位于延安地区中部,东西宽50公里,南北长96公里,丘陵沟壑地貌,海拔最高1525米,市区海拔957.6米。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4℃,年降水量550毫米,无霜期52天。有天然次生林173万亩,中草药材180余种,野生动物30余种。煤炭总储量约5000万吨,石油储量4845万吨。全市总人口317313人。
重要革命纪念地:
安塞县:位于延安地区北部、延河上游。西邻志丹、北靠靖边、东毗子长、延安市,县城距延安市40公里,东西宽136公里,南北长92公里,面积2984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海拔最高1731米,县城海拔1061米。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温度8.8℃,年降水量531.4毫米。矿产资源有石油、油母岩、铁、石灰石、石膏等,其中石油蕴藏量较大。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尤以腰鼓、剪纸、民歌、农民画最为人们喜爱。安塞腰鼓打出陕北,传遍全国;剪纸、农民画被中国美术馆及欧美许多国家收藏,剪纸能手李秀芳曾应邀赴法国进行剪纸表演。 子长县:位于延安地区北部。北靠子洲、横山县、东与清涧毗邻,西北与靖边接壤,县城距延安市95公里,东西宽72公里,南北长55.7公里。面积2405平方公里,属陕北黄土高原峁梁丘陵沟壑区,最高海拔1560.3米,县城海拔1294.8米。暖温带冷温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年降水量514.7毫米,无霜期175天。矿产有石油,煤炭、铁矿、石灰石。子长是重要革命纪念地,有“瓦空投堡会议旧址”、“抗日红军军政大学旧址”、“毛泽东旧居”、“子长烈士纪念馆”等。位于县城西15公里处安定城东山下的“石宫寺”系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凿造,是古代石刻艺术宝库,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 编辑本段 民俗风情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陕北道情
是以陕北官话绥,米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以道教诵经音乐曲牌为唱腔基调,吸收秦腔等剧唱腔板式及陕北民间小调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榆、延两地区。陕北道情唱腔为曲牌,板腔并存体。其唱腔曲牌有[平调]、[十字调]、[耍孩儿调]、[凉腔]、[一枝梅]、[梅花调]、[跌落金钱]、[五花调]等;唱腔板式有[大起板]、[平调]类板式(内含4种)、[尖板]、[滚白]四种。曲调和板式在应用上比较灵活自由。
折叠 编辑本段 特色建筑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折叠 编辑本段 地方小吃
钱钱饭
这本是陕北缺粮人家的一种度荒饭,多和米糠、秕谷同煮,借以充饥。而现在已成为粗粮细做的风味饮食。其做法为,将黑豆经水浸泡膨胀,放在石碾上碾压成片,形如铜钱,故人称“钱钱饭”。煮时按豆钱二成米八成对掺起来,逐次下锅,等豆钱半熟时,再放入小米。当豆钱漂浮于粥面上时就可以食用了。钱钱饭粘糊爽口,香浓味美,尤其是寒冬里,喝一碗钱钱饭驱寒保暖,惬意极了。 卤煮驴板肠
是将整副驴大肠反复漂洗干净,入清水煮半熟,捞出加酱、辣椒、花椒、葱、姜、盐等卤煮而成,其特点是麻、辣、咸、嫩、鲜香味美,为陕北食中一奇。
吃陕北菜时也别忘了要上一壶陕北米酒,这种用软黄米加工成的酒酸甜适口、消腻暖胃,是冬季佐餐的好饮料。贺敬之曾在他的<回延安>诗中赞道:“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足见米酒的引人之处了。
火烧
火烧,扁圆如烧饼,含陷似饺子,皮薄陷多,外酥里绵,鲜香味浓,轻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分为干火烧和油火烧二种。
干火烧做法是,把面和好揉到,切成一两左右大小,用擀杖擀成薄皮,皮薄可至纸张一般,抹上油卷起,竖立压开,包入肉陷,再压成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饼,放在专门打饼子用的鏊子上烙至外皮焦黄即可。油火烧则直接用面皮包陷,在平底锅浅油中煎熟,食用时,浇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腻,更为爽口,其陷多用猪肉剁大葱。也有用羊肉或牛肉的。受外地游客称道。
黑楞楞
由土豆做成沫状,去处淀粉,然后做成圆球状,放入锅内蒸熟,陪上调料便可食用。虽然去处了淀粉在营养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丝毫不能影响其令人难忘的味道。
密汁南瓜
用陕北优质八棱南瓜,削皮去籽,平剖两半,再顺天然瓜沟切为若干小瓣,拼复完整,入锅蒸熟后,浇以糖汁。口感绵软,香甜怡人。南瓜富含维生素A、C、钴、锌等营养元素,对糖尿病及肥胖症有独特疗效。
洋芋擦擦
延安传统饭食之一,又名“洋芋不拉”、“洋芋库勒”。洋芋就是土豆。此菜加工时将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末等,同面粉搅匀,上笼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葱油或香油。若用炒锅快火炒出,其味更佳。
油馍馍
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
碗砣
碗砣为延安风味小吃。做法是用荞麦仁加水渗透碾压,渐渐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稠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碗入笼,旺火蒸熟后晾凉,从碗中脱出成,故名碗。其色浅灰,食时切片,状若柳叶。调拌汤汁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兑而成。此为秋冬美食,可独食,亦可下酒。
抿节
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节音儿化,所以也写作“抿尖”。抿节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成一寸来长的小节,呈扭曲状。食时,将抿节下锅煮熟,浇以素汤,汤内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并佐以韭黄、芝麻、辣酱、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此乃陕北面食中的佼佼者,食者必点之品种。
陕北大烩菜
陕北的最有特色的一道风味,虽然此菜源与内蒙,但是随着在陕北的落地生根加进去了许多陕北独特的风味,其主要有粉条、瘦肉、土豆、蔬菜等组成,味道鲜美,回味无穷。
折叠 编辑本段 革命圣地
延安革命旧址的陕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是革命圣地。延安革命旧址包括凤凰山中央中央旧址,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王家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山革命旧址
凤凰山革命旧址在延安北门内凤凰山麓。1937年1月,中共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到这里。中共中央在此先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全国代表大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凤凰山麓有毛泽东旧居,毛泽东曾在这里会见白求恩大夫。这里还有红军总参谋部旧址、朱德旧居、刘伯承旧居等。1938年11月,日军飞机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机关由此迁往杨家岭。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北3千米处。中共中央在此继续领导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中国共产常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领导解放战争。这里修建了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楼及百余孔窑洞、百余间房屋。1942年5月在这里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4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此讲座并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里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及中央各机关旧址等。1943年1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此迁往枣园,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部门仍留驻这里,直到1947年3月撤离延安。
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革命旧址在延安城西北7.5千米处。1940年中央机关在此兴房屋、窑洞。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毛泽东旧居在枣园东北半山坡,与张闻天、朱德旧居左右为邻,是一排五孔石窑洞。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堂进行和平谈判。枣园还有周恩来旧居、刘少奇旧居、任弼时旧居、彭德怀旧居,书记处小礼堂旧址及社会部、作战研究室和机要室旧址等。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47年3月撤离延安枣园。
王家坪革命旧址
王家坪革命旧址在延安城西北4千米处。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总司令部所在地。军委和总部在这里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及各解放区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并为战胜其"重点进攻"作了充分准备。1946年1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为了便于指导军委和总部的工作,从枣园搬到王家坪居住。这里有军委大礼堂旧址、军委作战研究室旧址、朱德旧居、彭德怀旧居、叶剑英旧居、王稼祥旧居等。1968年开始在王家坪革命旧址西边建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纪念原址在凤凰山麓)1973年正式对外开放,陈列展出大量革命文物。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位于延安城南关市场沟北、南村以南。1937年7月,选举产生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9月6日,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为主席。1939年在旧址建成石窑洞53孔,平房100余间。这里有林柏渠旧居、李鼎铭旧居等,现存凹字形石窑洞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