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0-03-12 15:39:56

黄河改道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来自类别 :
水利
水利
编辑分类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黄河改道

  • 改道原因

    多沙善淤,变迁无常

  • 改道历史

    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

  • 黄河决口次数

    1590次

  • 大的改道次数

    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 最早记载

    《尚书·禹贡》

折叠 编辑本段 改道原因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360百科,百年一改道"之说。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黄海。

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1855年黄河决口之前,魏源就发现黄河两岸地形已经是南高北低,认为黄河北决是必然的。

黄河有无泥沙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不合理经济活动。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长期以往河床抬升。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严重失调是黄河问题的症结。正因如此,目前的治理黄河方案中就有中游派和下游派,生物措施派和工程措施派(小浪底工程),独流派和分流派等不同方案。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折叠 编辑本段 改道历史

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文激架如破稳学渐思国能)。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黄河下游历史上的洪泛区黄河下游历史上的洪泛区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律货背亚刘连求为最措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观表置击析教磁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女坐一粒食富担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围可垂谓剂便艺误费呀态口(今淇河、卫河合流求市企定却盟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白春眼缺宪卷觉笔命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民握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团调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检露春地绿两系沿承能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圆孙绿研育)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燃尔五宽按笑你急十延斯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括阿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进入近代,国难与河患同作。黄河在1841、1842、1843、1851年发生了4次大的溃决。就这4次黄河溃决的原因而言,除特大洪水外(1843年洪水被认为有约互害问历史调查以来的最大洪水),下自话况兵游河道淤垫是最主要的原因。黄河在近代之初连续大范围的溃决,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黄河已经到了改道的前夜。其实,自清代以来,让黄候组血社河改道北流的呼声就不绝于耳。魏源在1842年就建议用玉犯换题议人工的方式,使黄河改道北流。理由是:"由今之河,无变今之道,虽神禹不能为功。""使南河尚有一线之可治,十余岁之不二态座决,尚可迁延日月。今则无岁不溃,无药可治,人力纵不改,河亦必自改之"(《魏源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1页)。

就继船1855年8月1日(清增实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依言内觉茶误宪单慢其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铜赶书属五比官升前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河道自此断流,原本穿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即化为遗迹。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河决之后,黄水将口门刷宽达七八凯入黄小方文紧鱼止乙十丈,一夜之间,黄水北泻,豫、鲁、直三省的许多地区顿被殃及。而清政府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无疑更加剧了这场灾难的广度和深设常山度。一时间黄水浩瀚奔腾,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余里不等。由于铜瓦厢地处河南东部,改道之抓鲜坐随后黄水北徙,流向直隶和待无至宗笑处山东,因此河南主要受冲的灾区只有兰仪、祥符、陈留、杞县等数县,"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纪害黑为划风反汽速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再续行水金鉴》卷92,第2392页)。直隶的开州(今河南濮阳)、长垣(今属河南)、东明(今属山东)等州县,也成了黄水泛滥的区域。

黄河在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前的流经路线是:大体上经过现在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山东的曹县、单县;安徽的砀山、萧县;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涟水、阜宁、滨海等入黄海。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清初,康熙皇帝取苦仅威压曾任用靳辅大治黄河,取得了接顺虽便信林初十明显成效。但由于不治海口,而惟务泄涨,导末游晶优传程刚什远致海口渐淤,河底渐高视皇木板几。自清中期以来,黄河下游的决口日渐频繁。据统计,清初至鸦片战争近200年间,黄河决口达361次,平均约每6错肥向评属开消眼个多月一次,与明代平均约7个月决口一次相比,总体来说可谓每况愈下。

最近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以阻隔日军。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折叠 编辑本段 具体年表

次数 时间 入海地点 改道原因

第一次 公元前6报皇02年沧州入渤海 自然

第二次 公元11年 滨县,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三次 公元104个责装重附除斤8年 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 自然

第四次 公元1194年 清江口,云梯关入海 自然,人为

第五次 公元1494年 淮河入海 自然,人为

第六次 公元1855年 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七次 公元1938年 淮河入海 人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