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宣州区境,春秋时名爰陵,为古越族聚集地。
秦初,正式置县。
西晋,属宣城郡。[1]
隋初,废宛陵为宣城县,置宣州。
唐初置宣州,中期一度改称宣城郡,后又复称宣州。
南宋,为宁国府治。
元朝,为宁国路治。
明清时期,为宁国府治。
民国三年(1914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先后属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城区置宣州市,为宣城专署和宣城县政府驻地;1950年,撤宣城市并入县境;1952年,属芜湖专区;1980年,为宣城地区行署驻地;1987年8月,撤销宣城县,设立县级宣州市;2000年6月,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1]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
宣州区位居安徽省东南部,是皖南山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8'-119°04'、北纬30°34'-31°19'之间。东邻郎溪县,南接宁国市,西连芜湖市南陵县,北界当涂县;东北与江苏南京市高淳区毗邻,西北与芜湖市芜湖县连境,东南与广德县相界,西南与泾县接壤。
折叠 地形
折叠 气候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矿产资源
截至2012年,宣州区境内探明的矿藏达30多种,主要有煤、铜、钼、硫、石灰岩、珍珠岩、沸石、膨润土等。铜矿产地2处,并伴生有钼和硫铁矿;石灰石潜在资源量49亿吨,可作水泥原料;珍珠岩、沸石和膨润土三矿种共生。[3]
折叠 生物资源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口民族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
折叠 综述
2012年,宣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46:35。
折叠 第一产业
宣州区新农村建设2012年,宣州区实现农林渔牧业增加值31.6亿元,同比增加5.8%。其中,农业产值52.3亿元。粮食播种面积84938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48.76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播种面积16286公顷,油料产量4.48万吨;棉花产量9676吨;烤烟产量1.04万吨;茶叶产量1.5万吨;蔬菜产量22.3万吨。林业产值1.9亿元。水产品产量5.8万吨。实现肉类总产量4.59万吨。生猪出栏量18.1万头;家禽出栏量1803万只。[4]
折叠 第二产业
2012年,宣州区第二产业增加值76.3亿元,增长1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24户,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6.4亿元。至2012年底,资质内建筑业70家,完成建筑业产值43.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4亿元。
折叠 第三产业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教育
宣州区养贤中心中学截至2012年,宣州区有各类学校113所,其中,公办普高5所、职高5所、中心初中22所、中心小学28所、幼儿园2所;民办中小学14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职高3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2所;厂(场)矿学校5所、其他学校2所。在职专任教师6574人,在校学生137922人。[5]
折叠 卫生
截至2012年,宣州区卫生机构达到260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21个,卫生院20所,村级卫生室177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位3185张,2012年新增240张;卫生技术人员3302人,增长9.3%。
折叠 科技
2012年,宣州区共申请专利332件,其中发明专利55件,分别较2011年增长62.7%和103%;授权专利2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件。14个产品认定为2012年省高新技术产品。
折叠 编辑本段 交通
折叠 公路
折叠 铁路
折叠 编辑本段 景区景点
广教寺塔
广教寺塔位于敬亭山下,俗称双塔。建于北宋绍兴三年(1096年),是一对比肩而立的方形古塔,高约20米,七层,平面皆四方形,中间设有塔心柱,外观为仿木结构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夏渡林区,有扬子鳄10000余条,是世界上最大的扬子鳄种群基地,始建于1979年,占地100多公顷。[8]
中国宣酒文化园
中国宣酒文化园位于敬亭山南麓,整个园区占地164亩,分行政区域、生产园区、宣酒文化博物馆三大板块。[9]
龙泉洞
龙泉洞位于碧山脚下,为石灰岩溶洞。洞内面积12000多平方米,空间8万多立方米,天然景观200多处,是省级重点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