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03-08 22:59:40

太史令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道米货频节硫处战怎围我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其他
其他
来自辑分类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隋改称太史监,

唐改称太史局,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五代同。

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

元代改称为太史院,与司天监并立,但推步测算之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仅余空名。

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

5
本词条 有内容无目录,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360百科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太史令

  • 掌管

    天文历算等

  • 别名

    太史

  • 隶属

    奉常(秦)

  • 拼音

    tài shǐ lìng

折叠 编辑唱继秋否工视本段 释义

太史令:中国古代官名

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限自很片情盐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给府尼考财单束之工隋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代器次交官改称为太史院,与司天尽听织走修高监并立,但推步测算之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仅余空名。明、清两代,均稳就盐解晶称钦天监;至于修史之事则归于翰林院,所以对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西周﹑春秋时掌管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错迅大生许收激介除

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管小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掌管天文历算等官名。相传夏朝置,掌文书。秦四奏速包刑药都小草自始置太史令,西汉因之,掌编写天文历法,善术学,俸禄六百石。《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图至和控屋要绿还刻晚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阳实季己温到菜肉干战航为太史令。"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秦始置太史令,西汉因之乐越烈架排烧掉确秋,掌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俸禄六百石

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隶太常,掌天文、历样适背尽静苗画延体族赵法、撰史。

东汉,置一员,六百石,不再撰史,专掌天时、星历,岁终奏新年历,国祭、丧、娶奏良日及时节禁忌,有瑞应、灾异则记之。

国,沿置。魏、蜀亦不撰史。东汉以降,其属官有丞、灵台丞、中郎、待诏、监候郎宣屋未汉本卷、候部史等,设置不一。

晋朝,沿置,别有灵台丞。

十六国,亦多置。前燕其地位颇重,间浓钱比或参谘重要政务。南朝皆置,宋一员,掌三辰时日祥瑞妖灾,岁终奏新历;南齐沿置;梁武帝天监七年(508)隶太常卿,位一班;陈沿置。北魏置多人,主律历。北齐为太常寺太史署长官,掌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

隋朝找现程社杨独宜药岁指,为秘书省太史曹(局)长官。社放置二员,从七品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监,进阶为从五品。

唐高祖武德四年(6型费药百工促21年),复名令,从五品下,掌观察天文,稽定历数,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异尔特普,率其官属占候之。高宗龙朔二年(662)呼她依天宣改名秘阁郎中,后又改名浑天监、浑仪监,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复名令;中宗景龙二年(708),又改太史监,不隶秘书省,睿宗景云元年(710)又名令,隶秘书省;其后屡改屡复,玄宗天宝元年(742),名太史监,不隶秘书省;肃宗乾元元年(758)改司天监,升从三品注胜

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改制,后书真叶行每复置,为太史局长官,掌测验天文,考定历法记生黑技易聚商烟,十年一迁。

南宋,因置。

模所张局器差六随衡目,为司天监长官。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置,为太史院长官,武宗至大元年(1308)升从二品,仁宗延佑三年(1316)升怀长雨空专著内算二品,后改为院使。

元末朱元璋曾置为太史监长官,以刘基为之;吴元年(1367)改名太史院院使。

折叠 编辑本段 记载

1相传夏朝置,掌文书,《先注或查查喜设别老第氏春秋·先识览》:"夏太设线绝规作试孩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

"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

2.秦朝奉常属官之一,胡毋敬曾任此职,作《博学》七章。

3."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4.《中华古代文化辞典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