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性质
和易性是一项综合的技术性质,它与施工工艺密切相关。通常包括有流动性、保水性和粘聚性等三个方面。
1、流动性是指新拌混凝土在自重或机械振捣的作用下,能产生流动,并均匀密实地填满模板的性能。流动性反映出拌合物的稀稠程度。若混凝土拌合物太干稠,则流动性差,难以振捣密实;若拌合物过稀,则流动性好,但容易出现分层离析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用水量。
2、粘聚性是指新拌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之间有一定的粘聚力,在施工过程中,不致发生分层和离析现象的性能。粘聚性反映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若混凝土拌合物粘聚性不好,则混凝土中集料与水泥浆容易分离,造成混凝土不均匀,振捣后会出现蜂窝和空洞等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胶砂比。
3、保水性是指在新拌混凝土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在施工过程中,不致产生严重泌水现象的性能。保水性反映混凝土拌合物的稳定性。保水性差的混凝土内部易形成透水通道,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并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品种、用量和细度。
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是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的综合体现,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常存在矛盾。因此,在一定施工工艺的条件下,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是以上三方面性质的矛盾统一。
折叠 编辑本段 测定指标
折叠 编辑本段 级别分类
坍落度级别 | 维勃稠度级别 | ||||
级别 | 名称 | 坍落度/mm | 级别 | 名称 | 维勃稠度/s |
T1 | 干稠混凝土 | 10~40 | V0 | 超干硬性混凝土 | ≥31 |
T2 | 低塑混凝土 | 50~90 | V1 | 特干稠性混凝土 | 30~21 |
T3 | 塑性混凝土 | 100~150 | V2 | 干稠混凝土 | 20~11 |
T4 | 流态混凝土 | ≥160 | V3 | 低塑混凝土 | 10~5 |
V4 | 塑性混凝土 | ≤ 4 |
折叠 编辑本段 坍落度
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的选择原则,是在满足施工操作及混凝土成型密实的条件下,尽可能选用较小的坍落度,以节约水泥并获得较高质量的混凝土。工程中具体选用时,流动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构件截面尺寸、钢筋疏密程度及捣实方法。若构件截面尺寸小、钢筋密列或采用人工捣实时,应选择流动性大一些;反之,选择流动性小些。
混凝土浇筑时坍落度
结 构 种 类 | 坍落度/mm |
基础或地面等的垫层、无配筋的大体积结构或配筋稀疏的结构 | 10~30 |
板、梁或大型及中型截面的柱子等 | 30~50 |
配筋密列的结构(薄壁、斗仓、筒仓、细柱等) | 50~70 |
配筋特密的结构 | 7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