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12-08 18:59:04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免费编 修改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来自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学校
学校
编辑分类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前身名:京都兵学校,   Imperial Japanese Army Academy)创建于1868年,位于京都。  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改为现名,位于东京。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 外文名称

    Imperial Japanese Army Academy

  • 简称

    陆士

  • 创办时间

    1874年

  • 知名校友

    蔡锷、阎锡山、厉尔康、何应钦、施承志

  • 类型

    军事

  • 所属地区

    日本

  • 日语原文

    日本の陆军士官学校

  • 撤销时间

    1945年

折叠 编辑本段 介绍

该校在军事技术上注重学员的全面发展,在思想上则进行军国主义精神教育,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培养了大批高级将领,其中6人曾担任内阁首相。同时很多著名的中国将军,比如蔡锷、厉尔康、何应钦、施承志、黄慕松、李汝炯、汤恩伯等,亦毕业于此。

1945年日本投降后,陆军士官学校让声斤延太根击朝受到《和平宪法》的规定被撤销,撤销前共开办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

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本二战战败前,和海军兵学校、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的预科学校,毕业后可直升东京帝国大学)被称为日本国培养军官的360百科三大名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团系师治的友活做动士",为日本培养陆军官(是少尉军官,而非军士),是在明治维新期承镇齐信直叶模间开办的,前身是1868年8月开办的京都军校。该学校主要教授军事课程,并且注重向学生灌输"效忠天皇"的封建忠君思想和为了"大日本帝国"不惜肝脑涂地的军国主义思想,以非常残忍的方维片本阿鸡法来培养学生的武士道精加布空

陆士的毕业生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四处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陆军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曾在这里学习过。当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学生一毕业即成为高等官(奏任官)。日本皇族、华族也多数进这两所学校。因此,在原本就非常尚武的日本社会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东京帝国大学。

折叠 编辑本段 详细介绍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址,其前身为创建于1868年的京后进演客律标洲它都兵学校,次年迁往大阪,称大阪兵学寮。187论全源区轴须笔植右阻垂1年迁往东京,称东京兵学寮。1873年海军兵学寮成立后,改称陆军兵学寮。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正式建立陆军士官学校,首任校长为曾我拉企搞曲佑准,由陆军卿直接领导。、

该校的招生对象、专业设置和学制几经改革。1875年,第一期学员入学,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下设步、骑、炮、工4个专业,至1887年共招收11期,培养军官1285名。1889年,该校进行教学改革,实行士官候补生制度,招生对象改为高中毕业生,至1945年共招收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1896年增设后勤专业。1898年,日本陆军设立教育总监部,学校转属教育总监领导。1917年起扩大招生对象,除招收评易概数善希高中毕业生外,还从部队招收经考试合格的军士入学。1920年分设预科和本科,学制延长,预科两年,本科1年10个月,中间需在部队服役半年。1924年增设航空专业。1937年,预科和本科分别成立分校,本科分校迁往神奈川县相模原。1938年在埼玉县丰冈设立航空分校。1感叫武境941年,预科分校迁往埼玉县朝霞。为提高军官的合成军队指挥能力,学员入学后不再分专业,进行各兵种专业课程兼顾的综合训练。

1945年系识水坏日本投降后,陆军士翻首随征油坐官学校被撤销。该校重视军国主义精神教育,强调提高学厂财下校史造价氢变头员的文化水平和战术素养,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培养了大批高级将领,其中6人曾担任内阁首相。

折叠 辑本段 培养制度

折叠 招生制双阻介亲草

该校招生关于年龄的制度:

X年

9月 地方幼年学校入校

X+3年

8月 地方幼年学校卒业

9月 中央幼年学校入校

X+5年

5月 中央幼年学校卒业

6月 兰半围便情乱井顺足控队付

12月 士官学校入校

折叠 主要课程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虽然培养的大部分都是战犯,但是其教学严谨科学,并非人人都可以顺利毕业,其军事教育普及在各个方面,教授的课程繁多而什态但且复杂,想要毕业,首先要通过的课程有: 戦术学(战术学);戦史(战争史);军制学(编制学);兵器学(武器学);射击学(射击学);持左功航空学;筑城学(工程学);基件交通学;测図学(绘图学);材价话呼清井们迫达坚马学;卫生学;教育学;军队教育;一般教育;外国语

折叠 编辑本段 历任校长

  1. 曽我佑准:明治7年10月22日
  2. 大山巌(大山岩):明治11年12月14日
  3. 谷干城:明治13年4月29部重斗座景独秋肥结九石
  4. 小泽武雄:明治14年10月27日
  5. 三浦梧楼:明治15年2月6日
  6. 小泽武雄:明治18年5月21日
  7. 曽我佑准华向味在话车交信庆屋院:明治18年7月26日
  8. 滋野清彦:明早鸡的甲达影映皇治19年9月30日
  9. 寺内正毅:明治20年6月6日(代理。以中佐军阶任官)
  10. 寺内正毅:明治20年11月16日(同日以大佐进级)
  11. 大久保春野:明治24年6月15日
  12. 波多野毅:明治25年11月24日
  13. 安东贞美:明远比使绝二角航缩纪植治29年9月28日
  14. 中村雄次郎:明治30年9月28日
  15. 寺内正毅:明治31年2月18政体责不日(公务经办)
  16. 高木作藏:明治31年12月2方印派力另3日
  17. 南部辰丙:明治38年6月7日
  18. 野口坤之:明治44年拿款9月6日
  19. 桥本胜太郎:大正元年11月27日
  20. 与仓喜平:大正4年2月15日
  21. 白川义则:大正8年1月15日
  22. 铃木孝雄:大正10年3月11日
  23. 津野一辅:大正10年8月15日
  24. 南次郎:大正12年10月10材尔
  25. 宫地久寿马:大不响沉正13年8月20
  26. 真崎甚三郎:大正15象概达年3月2日
  27. 林仙之:昭和2年8月26日
  28. 坂本政右卫门:昭和4年8它题纸员月1日
  29. 瀬川章友:昭和6年8月1日
  30. 稻垣孝照:昭和7年5月23日
  31. 松茂治:昭和9年3月5日
  32. 山田乙三:昭和10年12月1日
  33. 筱冢义男:昭和12年3月1日
  34. 山室宗武:昭和13年6月18日
  35. 土肥原贤二:昭和15年室黄齐传10月28日(军事参议官兼任)
  36. 筱冢义男:昭和16年6月20日(军事参议官兼任)
  37. 牛岛满:吸光翻加异昭和17年4月1日
  38. 山室宗武:识记盐际鱼夫规类其续宗昭和19年8月8日
  39. 北野宪造:昭和20年3月19日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届学任待破尽伤有

陆军士官学校期别卒业者数及辈出大将数:9期(明治30年(18孙落变世当子友物97年)11月29日卒业、明治31年(1898年)6月27日任官、650名) 大将:阿部信行真崎甚三本庄繁松井石根荒木贞夫心易早(陆相)、林仙之中将:坂部十寸穂12期(明治33年(1900年)11月21日卒业、明做封听治34年(1901年)6月25日任官、655名) 元帅:杉山元(陆相)畑俊六(陆相) ;大将:小矶国昭;中将:二宫治重香椎浩平、秦真次、柳川平助、郷田兼减混研由协展再游升洋王安、稲垣考照; 少将:交算有胡晚急死离泷原三郎、古贺彻治段小食赶台底父适袁际名、二宫久二;大佐:梅沢银造; :外山栄;大尉:青柳胜敏

当时由于受"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的影响,很多的中国军政界要员也先后在此校就学东武率德德风,比如:蔡锷蒋百磁无朝多激船给电消许崇智、孙传芳、阎锡山厉尔康何应钦蒋作宾概弦施承志张孝准徐树铮尹昌衡刘毓祺汤恩伯、朱绍良、程潜黄慕松林振雄 等。

折叠 编辑本段 故究者特中国学生

近代中国军事人才的最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留日士官生,保定军校生,黄埔军校生,此外还有一些地方讲武堂毕业生。其中以留日士官生发端最早,时间也较长,从1898年第一批留日士官生赴日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计有29期、1600余人。虽然留日士官生的总体数量不及保定和黄埔学生,但是其历史作用却不容忽视。作为一个最早接受近代军事教育的群体,留日士官在清末至民国初年的中国军队近代化过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使中国军队不仅从装备上,而且从编制、训练、体制和思想上从中世纪走向了近代。 不论是著名的保定军校还是更加著名的黄埔军校,在其创建者中,我们都不难看到留日士官生的影子,而那些地方讲武堂的创办更离不开士官生的参与。虽然,留日生的主要活动时间是清末到民初,但是直到抗战乃至三年内战的战场上,我们仍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始于明治33年(1900年),第一期入校是明治33年12月,明治34年11月毕业(类同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第13期),至1931年止,先后有22期。有意思的是,清皇朝所资助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最终却成了清皇朝的掘墓者。而这些留学生,也是其后中国数十年军阀混战时期的骨干,同学、校友纷纷兵戈相向,但随着黄埔军校生的兴起,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生们渐渐淡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时间跨度大,又历经清末、北洋和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士官生所遗留的资料远较保定和黄埔要少得多。一些有关留日士官生的论文和网络资料开始流传,笔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补充,提供给广大军史爱好者,作为一个参考的工具。由于掌握史料的有限和个人的水平,这个名单仍然很不完整,有待广大军史爱好者来一起补全。

1900.12~1901.11

中国留日士官生,从别于1898年冬和1899年春到达日本,进入振武学校补习文化课和日语。1900年7月,45名中国留学生从振武学校毕业,之后根据所选之科目分别进入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日本近卫野战炮兵联队、日本近卫骑兵联队、日本近卫工兵联队实习,经过半年的入伍期后,40人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3期学习,1人在学习期间病逝外,其余39人毕业。

折叠 步科

蔡锷(1882-1916):湖南宝庆人,护国军第1军总司令。

厉尔康(1888-1967):浙江杭州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事参议院院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建国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蒋方震(1882-1938):浙江海宁人,代表作《国防论》《欧洲文艺复兴史》,逝世后追授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施承志(1883-1963):浙江杭州人,中国国民党元老,民国开国将军,宣统时期具有革命意识的新军代表人物,著名军事教育家、武学家。曾任新军正二品陆军副都统、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等职,后与朱家骅一同创办浙江警官学校(中央警官学校前身)。

爱新觉罗·良弼(1877-1912):四川成都人,禁卫军训练大臣、清末立宪派大臣、宗社党首领。

张孝准(1881-1925):长沙县沙坪乡人,湖南军事厅厅长。

陈其采(1879-1954):浙江湖州人,国民政府主计长(陈其美之弟,陈果夫陈立夫之叔)。

吴锡永(1881~?):浙江湖州人,清广东兵备总办,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降日伪,任汪伪华北政务委员会财政总署署长。

杨宇霆(1885-1929):北洋军阀执政时期奉系军阀首领之一。奉天法库(今沈阳市法库县)蛇山沟村出生,祖籍宋道口镇代岭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

韦汝骢(1878-1944):广东广州人,清黄埔武备学堂学兵指挥官,后曾任广州市警察局警察长。

吴茂节(1877-1960):安徽休宁人,清江苏兵备处总办。

易甲鹇(1873-1954): 湖南长沙人,清末任标统(著名学者易中天的二爷爷,在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有介绍)。

吴元泽(1874-1945):湖北保康人,清广西讲武堂监督、湖北将弁学堂堂长、北洋中将。

刘赓云(1870~?):湖北沔阳人,刘赓云即刘道仁,民国成立后历任参议院参议员、任内政部卫生司司长、中央防疫处处长、江汉道尹。

铁忠(1863~1938):湖北荆防镶白旗人,原名铁良,字韵铮,因避兵部侍郎、江宁将军铁良之名而改名铁忠。1923年1月29日特任将军府穆威将军。

张显仁 湖南长沙 均不详。

杜淮川(生卒年不详):安徽合肥人,南京临时政府陆军第二师师长。

张朝基(1878~?):上海人,清黄埔武备学堂总办。

萧星恒(生卒年不详):湖南善化人,清第21镇统制。

舒厚德(1885~1949):上海人,辛亥浙江第1师2旅旅长,后曾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参军,陆军少将。

张鸿逵(1882~1915):直隶丰润人,陆军少将。北洋陆军大学校长。

蒋雁行(1875~1941):直隶河间人,北洋陆军总长。

李泽均 北京 均不详。

陶嶝孝(生卒年不详):上海人,南京临时政府10师40团团长。

高曾会 天津 均不详。

吴绍麟(生卒年不详):湖南长沙 人,北洋陆军部军学司司长。

吴祖荫(生卒年不详):湖北蒲圻(今赤壁)人。1902年3月毕业回国,在湖北新军任职,1904年曾奉命进京,在练兵处任职,后回湖北任职,曾参与武昌起义。

李士锐(生卒年不详):天津人,清驻日留学生监督、北洋将军府将军。

段兰芳(1873-?):湖南茶陵人,曾任湖南新军第2标第1营管带官,其后不详。

徐树铮(1880-1925):江苏省萧县醴泉村(今安徽省萧县醴泉村)人,北洋皖系将领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远威将军。收复外蒙古。

折叠 骑科

王廷桢(1876~1940):天 津人,北洋第16师师长。

吴禄贞(1880~1911):湖北云梦人,清第六镇统制。

华振基(1879~?):浙江湖州人,民初江南制造局协理。

杜钟岷 贵州贵阳 均不详。

林振雄(生卒年不详):广东归善县人,第10期骑兵科。

折叠 炮科

卢静远(1874~1921): 湖北竹溪人,清军咨府二厅厅长。

唐在礼(1880~1965):上海人,北洋参谋本部次长、上海文史馆员。

陆锦(1879~1946):天津人,北洋陆军总长。

张绍曾(1879~1929):北京人,北洋国务总理。

李烈钧(1882-1946):江西武宁人,炮科第六期学习一年,任云南讲武堂教官,中国国民党党员,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

许葆英(1877~1957):浙江海宁人,江苏银行总经理、上海文史馆员(金融界名人)。

单启鹏(生卒年不详):安徽滁洲人,清长沙武备学堂教习。

刘邦骥(1868~1930):湖北汉川人,北洋北京高级警校校长。

文华(生卒年不详):湖北荆州驻防旗人。清军咨府军咨官、1911年9月19日补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万廷献(1873~1943):湖北武昌人,清陆军部军制司长、北洋中将

折叠 工兵科

章迪骏(生卒年不详):湖南长沙人,清军咨府军咨官。

贾宾卿(生卒年不详):天津人,清第5镇10协协统。

邓承拔(生卒年不详):湖北武昌人,清第8镇16协协统、北洋工兵上校.

顾藏(1871~1926):广东广州人,清四川武备学堂总教习。

徐方谦 湖北武昌 均不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