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
折叠 编辑本段 详细介绍
《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徐氏为颛顼,皋陶话继杨审余占龙兵的后代。禹时封伯益之子嬴若木绿费于徐国。
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邳州、郯城一带),建徐国。其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从周公旦开始,周成王、周康王几代中,西周和徐的战争是最频繁的。徐国参与了以武占故践阳凯服句菜粮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的东征。徐国的驹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徐的后人为"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而自豪。鲁侯伯禽(周公旦的儿子)经常不断地与徐戎摩擦,《尚书·费誓》载:鲁与徐戎、淮夷有过激烈的战争,鲁国受成缩财针见促到威胁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开班国都的东门。至周穆王时陈座顾保棉七进船急判,徐国之君徐偃王嬴诞在位,行仁义,结众心,颇得百姓拥护,四周有36个国家都派人向他朝贡。后来,他曾举兵进攻周朝都城,被周穆王打败后,在彭城天秋哥结做(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山中隐居下来。周穆王别封他的子孙为异密定友则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此后,徐国一直延续数百年。吴王阖闾(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之后,公元前512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吴王僚的两个弟弟)。徐君为吴姬所出,与这两个公子为近亲,不愿意加害他们。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二公子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时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异八环团模六求依圆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束达味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四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这正好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同年冬,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罪。徐国才被吴国灭掉。徐经张说进扬亚怕审坏杂国在中国历史上存但改在1649年,共有44代君王。其区域先在鲁南郯城一带,后迁至泗县、泗洪。徐偃王时最为强盛,利沿迫准盐波围甲疆域扩大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徐国因九州之一的徐州而得升调铁就尔流名。
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依似沉四坐短义国家,《韩非子》说右阶强景基探负他地域五百里。《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牛翻压浩浩茫茫的历史文五月理什献资料中,很少见到徐国的具体经营状态短守,如经济、生产方面的文字。但是措叶我们从出土文物,特留雷计见帮别是青铜器铭文考古中,可以获得一些间接的东西。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折叠 夏商历史
折叠 西周历史
周穆王时,曾派兵讨伐徐国,想要令他臣服,没有成功。到春秋时期,徐偃王时,向他朝者的国家有32国(《韩非子》作36国)。
周公论变旦时期,到周成王、周坏那搞形扬康王时期,西周和徐的战争非常频繁。徐国参加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贵族针对周朝叛乱,反抗周公的东征。徐驹王起兵直接攻打周朝一直打黄河边,徐人自豪于"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周公旦的儿子鲁公伯禽的鲁国经常和徐国发生磨擦。
周穆王统治时期,贤能的徐偃王嬴诞在位,大行仁义,得到百姓拥联路怎附优底银府护。在这一时期,有32个徐国的邻国向徐朝贡。国力强盛了之后,徐偃王大举进攻周朝首都,差点获胜。周穆王打败徐国以后边组矛粉急散胶,徐偃王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山林隐居。于是,周穆王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统治徐国。
在此之后,徐国有了数百年的太平时期。
折叠 春秋历史
请参见二公严问子事件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天的时候,吴国派出使臣,片学与必干很办进投州广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零试伯考耐宪二国依仗有强大的楚国作后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楚国。楚昭针占乡烈王很高兴,立即派出重要官员粒尔呼怕力十隆重迎接,并让他们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
这给了吴王领围程各垂走建易少烟出兵的借口。前512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讨伐徐国和钟吾国。
折叠 稳纪和检饭富批材灭亡事件
徐国因为"二公子事件",被吴国侵略,由于其军队不堪一击,结果被吴灭。
其实,也可以说是楚国和吴国不断蚕食他们的属国,所以灭亡。
折叠 灭亡之后
徐国亡国之后,其子孙以原国名"徐"为氏,是徐姓的起源之一。江西靖安被认为是徐国最后的家园。2007年1厂松县老细助评空矿斤稳月6日,在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发现了一个东周古墓,根据考古专家徐长青等人对墓葬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古墓为春秋时期徐国最后一位君主章禹的妃嫔陪葬墓。该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江西靖安为徐国最后的据点。
折叠 徐国统计
徐国的变法半威境底西阻认身开国祚长达1649年,共有44代君王。
折叠 编辑本段 徐国文化
古代青赶吃铜器出土文物,主要从商朝中、后期开始,到西周达鼎盛期。青铜器的制作标志着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现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大量的铭文,极其丰富的证实和弥补了传统历史文献资料确切性及不足之处。西周金文中几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记录。"孚"相当于获取和掠夺的意思,"吉金"是优良的青铜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曾伯粟簋铭文载:"克逖淮夷,印燮繁汤(阳),金道锡行",表明当时(安徽)繁阳以南的淮夷地区盛产铜和锡。《兮甲盘》铭记载西周关市之征,对南淮夷和诸侯百姓的章宁龙久批迫相应规定,铭文中说:"淮夷旧我帛晦(贿)人,毋敢不出帛、其积、其进人。""敢不用令(命令),则即刑戴巴怕服防背又留行鲁门(扑)伐",就是说淮夷必须向语丰笑命生宗投守际乐周王朝交纳吉金和财红物,以及提供劳动力,否院艺许限李次选目引则就要讨伐。仅在周穆王时化刘套影机代,就发现十五器和淮夷有关的战争记录的铭文。(诗经·鲁颂·泮水)写鲁僖公征服淮夷,建造泮宫宴庆群僚的情况,以"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珍宝)。元(大)龟象齿,大赂更京确(进献)南金(质优的青铜器制品)"为尾结之句。
徐国经济发达,是西周王朝赋税的主要提供地区,所以"征东夷""征东国"成为西周立国之后的主要战事,这在西周早期的许多青铜器铭文上也都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
徐国有较多的青铜器出土文物。在廿世纪50年代之前,据资料就斗让点除军有廿四件之多,主要是日常生活、家庭、兵器等方面,例如:"徐王鼎"、"吮儿钟"、"徐髂尹钲"、"义楚钟"、"徐王义楚铺"、"王孙遗者钟"、"徐王庚儿钟"都是有铭文的。其他还有殷"徐伯鬲"、周"徐偃侯旨铭"、"徐偃王壶"、"豆形兽尊仪"、"徐宝蕴"、"大徐王寿铭"、"徐冠卑"、"环头大刀"之刀头。这些徐器大部分是徐国晚期(春秋时代)的东西,而徐国鼎盛期在西周,那时候的徐器想已在战乱中被掠夺、进献或散失,到目前为止尚不见批量出土、闻世、发现。
1965年,山东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出土"徐子氽鼎",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重3.2公斤,铭文:"徐子氽之鼎百岁用之",系徐子"氽"随葬之品,同时出土的还有铜箭头等。1979年4月江西省靖安县出土三件青铜器都是徐国的遗物,其中有一件铭文18字"雁君之孙徐令尹者旨型,择其吉金,自作炉盘。"炉盆就如现在火盘,雁和偃同音,古文字可以通借。1982年在绍兴发掘一座春秋大型墓葬,出土的六件青铜器中有三件铸有铭文,这三件有铭文的铜器是鼎、炉、缶。缶的肩部有-周铭文因残损未能释读。炉的底部有铭文三行其中有"徐王之"的字样。鼎的器盖与器肩各有相同铭文44字,标明徐肴尹自作汤鼎。据考古学家考证,肴尹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
关于青铜器,古代有"蚩尤作兵"的传说,东夷部落是蚩尤等的后裔,徐器制作曾经处于领先和承前启后的位置。徐器继承了商器的传统。例如:商器没有钟、只有铎,铎形状与钟已相同,但比钟小、口是向上的,有柄,执柄而敲鸣,如有铭文一般都刻在柄上。从西周开始才有口向下的钟出现,徐器"徐髂尹征"自名征城,就是考古中的句耀,句耀是铎的音变,在浙江绍兴出土有越器句镏,当系受徐器的影响。徐器也善于学习和模仿西周的青铜器制作,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明。在安徽屯溪、江苏丹徒等地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不同于当时南方青铜器的制作风格,都带有棘刺类密集的变形动物纹及具有几何印纹、陶纹特点的细密花纹,徐器的中间过渡是难以否定的。
徐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从徐器铭文和徐姓家谱及杂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绍兴出土的"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设有管理祭祀的官员。(逸周书·王会解)中有:"祝淮氏、荣氏"(注):"淮、荣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当系淮夷,居然当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见淮夷经济的发达带来文化的进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这一神圣的职务轻易地授给一个夷人。徐国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国家,已经有十分明确的分工管理这方面的官员。
《诗经.鲁颂·炯》是歌颂鲁国养马众多的篇章,相对来说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事业占着优势。《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司辑"是管理航运和船舶的官员,联系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徐偃王"条下注:"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徐国居然想以航运的优势,开凿运河,其国力可想而知。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位置
折叠 编辑本段 相关信息
徐国 | |
国姓 | 嬴姓 |
爵位 | 侯爵,周穆王时改成子爵 |
国都 | 从北向南不断迁徙 |
始封此国者 | 夏朝禹 |
始祖 | 若木 |
兴亡年代 | 前20世纪至前512年 |
灭亡原因 | 被吴国所灭 |
史书记载 | 1. 荀子。非相篇 2.史记 (卷4周本纪)、(卷5秦本纪) 3.楚辞.七谏。沈江篇 4.春秋左氏传 (始见于庄公二十六年) |
折叠 编辑本段 徐国变迁
折叠 历史变迁
1、大禹继承父志治水,取得成功,得以继承舜的帝位。在大禹治水成功的过程中,得到伯益的支持。大禹晚年准备传位于伯益,可伯益淡于权位,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夏启六年,伯益被杀。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重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山东中部、南部,江苏北部一带。这就是徐国的创始。自此之后,徐国人以国为姓,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2、到了商末,特别是周朝,徐国力量比较强盛,周一直认为它是周的抗衡者,所以对徐国不放心,频频征伐。对此,《诗经》中多有记载。徐国败退,南迁到泗洪一带,继续发展强大。此时徐国国君曾以诸侯国首领身份率兵西征,与周对峙。周穆王惧怕,承认徐君为诸侯的盟主。
3、西周的中后期,徐国传到徐偃王,在淮泗地区得以复兴,正如史料记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徐国的复兴引起西周担心,于是命楚国举兵讨伐。徐偃王行仁义,不忍心杀其民,公元前963年便弃国北走,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随迁的百姓数万。所谓的武原县东山即在(今江苏邳州),东山后来被称为徐山。
4、徐国败后,徐偃王曾经率领部分徐国人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所以今天浙江的徐姓在当地是望族。徐偃王终被追杀,怀抱美玉投海而死。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来。此时是在周共王(公元前922-公元前900年)时期。
5、春秋时七雄割据称霸,徐国再度南迁到淮南、江北苏皖接壤的淮泗地区。那时徐国已经国力弱小,民心比较松散,没有多强的抵御力量,夹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生活。公元前512年,吴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国。徐王章羽披发文面,绑缚自己,领着妻子跪求夫差保留国土,夫差不准。章禹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
若木封徐之后,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余年。
折叠 都城变迁
徐国的都城也是几经迁徙,在1500多年迁徙中,有考证的主要有:
一是山东郯城。史家研究结果,徐国最初封国时,应在山东泰山东北以南到郯城一带。山东泗水的汉舒村有徐国第五代国君徐豹墓。2001年10月,郯城县政府定徐豹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洪泽湖一带的徐城。泗洪县境内太平乡有个香城村,"城"即指徐偃王所筑之城,香城是因为城里传说有座徐偃王妃子的粉妆楼而得名。
三是邳州梁王城(良王城)。目前发掘出来的邳州梁王城(含九女墩、鹅鸭城等遗址),可以确定为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古徐国后期都城。连续三次发掘,共发现灰坑122座,墓葬22座,房址11座,出土文物一千余件。本地曾有"金銮殿"地名,出土19枚宫廷器乐青铜编钟,并镌刻"徐王子孙永保之用"铭文。专家张知寒先生在《略谈古代徐州》中说:"徐国治所(国都)在下邳。这是指徐偃王所建的徐国。徐偃王复国于邳,国都建在下邳理所当然。""良王城"在史籍中是有政治活动记载的,可以佐证良王城是徐国政治中心之城,又是徐国基地之城。
折叠 编辑本段 徐国文物
折叠 铭文中的相关记载
西周青铜器上金文中几次提到周朝伐淮夷孚吉金。"孚"的意思是:获取、掠夺。"吉金"代表优良的青铜器。而徐国为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曾伯粟簋"铭文载:克逖淮夷,印燮繁汤(阳),金道锡行。意思是说:"在那个时期,(安徽)繁阳南边的淮夷地区盛产铜、锡这两种金属。"
《兮甲盘》铭载西周"关市之征"之后,对南方诸侯百姓的规定:淮夷旧我帛晦(贿)人,毋敢不出帛、其积、其进人。……敢不用令(命令),则即刑戴(扑)伐。意思是:"淮夷必须向周王朝交纳吉金和财物,以及提供劳动力,否则就要讨伐"。
周穆王时期,有十五器上的铭文有和淮夷,特别是徐国有关的战争记录。
《诗经·鲁颂·泮水》记载了鲁僖公征淮夷,建造"泮宫"宴请群臣的情况。结尾是: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珍宝)。元(大)龟象齿,大赂(进献)南金(质优的青铜器制品)。
徐国经济发达,对周朝提供了非常多的赋税。因此,征东夷、征东国变成了西周成立后的主要战争。这些,在西周初期许多青铜器铭文上都能找到记录。
徐国的出土青铜器非常多。其中,在二世纪50年代之前,有二四件。比如:
徐王鼎 吮儿钟 徐髂尹钲 义楚钟 徐王义楚铺 王孙遗者钟 徐王庚儿钟(以上都有铭文,以下都没有)商朝时期"徐伯鬲" 徐偃侯旨铭(这个和以下都是周朝时期的) 徐偃王壶 豆形兽尊仪 徐宝蕴 大徐王寿铭 徐冠卑 "环头大刀"的刀头。这些多是春秋时期的产物。但是,徐国的鼎盛期是西周。那时候的徐器多已散失,目前没有出土。
1965年,山东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出土"徐子氽鼎"。
1979年江西省靖安县出土了三件青铜器。这些都是徐国的产物,其一件铭文:雁君之孙徐令尹者旨型,择其吉金,自作炉盘。炉盆为火盘,雁同偃(通假字)。
1982年,绍兴发掘出一座春秋时期的坟墓,出土了六件青铜器。其中,三件有铭文。这三件分别是:鼎、炉、缶。缶肩部有周代铭文,但是因残损,没有办法分辨。炉底部的三行铭文中带有徐王之三个字。鼎的盖与器肩都有相同的铭文,都是44字。其中,标明了徐肴尹自作汤鼎。据考证认为,"肴尹"有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员。
绍兴出土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的祭祀官员。
折叠 徐国青铜器的意义
徐国青铜器有着明显的商器特征。举个例子:商器没有钟,但是有铎。他们的形状相同。区别是:铎比钟小,口朝上。并且有柄,执柄而敲鸣。它的铭文通常刻在柄上。
西周时期才出现了口向下的钟。徐器徐髂尹征就是铎。在浙江绍兴,曾经出土越国青铜器句镏,可以看出来它在很多方面受徐器影响。
徐器同样吸取了西周青铜器制作的技术。因为徐国在一定程度上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明。安徽屯溪、江苏丹徒曾经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徐国青铜器,与南方青铜器有非常不同的风格。它们都带有棘刺类密集的变形动物纹,而且具有几何印纹、陶纹特点的细密花纹,这些都是西周青铜器的显著特征。
所以说,徐器的过渡作用难以否定。
折叠 编辑本段 史书杂记
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
《韩非子》中记载:地域五百里。
《诗经·大雅·常武》篇: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徐国在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事业占着优势。
《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司楫"为海运官员。
徐偃王曾经"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竟然欲以航运优势,开运河,其国力必极强盛。
徐国是淮夷中的大国,由海岱区南下,在苏皖交界处立下根基,影响日炽。传说西周早期徐驹王帅师伐周,穆王之世又有徐偃王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并率师伐周的传说
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征讨徐国。《史记·鲁世家》记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的意思是占有。
徐国宗教主神:东皇太一(有可能和楚国最高天神是一个)
上古神裔东夷族主要成员,传说东夷族的始祖族长是后羿。
折叠 编辑本段 徐国世系
折叠 灭国之前
谥号 | 在位起讫 | 在位时间 | 备注 |
若木 |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52年 | 在位17年 | 夏禹封之于徐 |
奄延 | 公元前2053年-公元前2003年 | 在位51年 | |
公元前2002年-公元前1986年 | 在位17年 | ||
公元前1985年-公元前1918年 | 在位68年 | ||
泓显 | 公元前1917年-公元前1903年 | 在位15年 | |
亮 | 公元前1902年-公元前1868年 | 在位35年 | |
公元前1867年-公元前1833年 | 在位35年 | ||
公元前1832年-公元前1804年 | 在位29年 | ||
敦 | 公元前1803年-公元前1783年 | 在位21年 | |
公元前1782年-公元前1731年 | 在位52年 | ||
颐 | 公元前1730年-公元前1695年 | 在位36年 | |
睿 | 公元前1694年-公元前1668年 | 在位27年 | |
公元前1667年-公元前1624年 | 在位44年 | ||
公元前1623年-公元前1593年 | 在位31年 | 夏朝灭亡 | |
云 | |||
炎 | |||
萧 | |||
关 | |||
兴 | |||
表 | |||
常 | |||
蕃畅 | |||
广 | |||
名字不详,徐国强盛时期 | |||
诞(徐偃王) | 和周穆王是同一时期君主 | ||
义楚 | 和鲁昭公是同一时期君主 | ||
宝宗(嬴宗) | |||
迈 | |||
修 | |||
牟 | |||
轨 | |||
景 | |||
恕 | |||
衡 | |||
毅 | |||
?-公元前512年 | 公元前512年,徐国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