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九世纪初-崛起背景
折叠 编辑本段 仁明天皇即位时
仁明天皇所立的皇太子是淳和上皇之子恒贞亲王;但良房一心想让自己的妹妹顺子所生的道康亲王成为皇太子。察觉到这种状况,不愿卷入政治权力斗争的旋涡的恒贞亲王多次向天皇表明了辞太子之位的心意,却被天皇和上皇力劝而未能如愿。承和九年七月十日,皇太子恒贞亲王的亲信春宫坊带刀舍人伴健峰②拜访了平城天皇的皇子阿保亲王③,并透露出"嵯峨上皇病情日深,眼见国家变乱将起,将奉太子之命事先往东国早作打算"的意图,阿保亲王随即将谈话内容封书进呈嵯峨上皇的皇后橘嘉智子。橘嘉智子立即召见中纳言藤原良房,并将阿保亲王的密呈传奏于仁明天皇。七月十七日,伴健峰及恒贞亲王的另一位心腹但马权守橘逸势被近卫府拘禁;恒贞亲王惊于事泄,再上辞表,但又被仁明天皇慰留下来。到了二十三日的时候,恒贞亲王终于被废,大纳言藤原爱发、中纳言藤原吉野④、参议文室秋津以下六十余人被连坐流放。八月四日,道康亲王正式被立为太子;良房因功晋为正三位大纳言。
折叠 编辑本段 承和之变
承和之变是藤原良房踏入政治舞台后经历的第一件大事。其实除了阿保亲王的密呈之外,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恒贞亲王意图谋反,其前往东国的打算,看上去更像是为了逃避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而作出的自保行为;但藤原良房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显示了自己果断狠辣的政治手腕,一举排除了恒贞亲王这个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甚至还不惜流放了自己的亲叔父藤原爱发和式家的叔父藤原吉野。道康亲王终于被立为太子;藤原良房也成功地取代了藤原爱发成为大纳言,为自己进入权力中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折叠 编辑本段 嘉祥元年
折叠 编辑本段 火烧应天门事件
贞观八年(866)闰三月十日的夜里,平安宫大内里的正殿入口应天门遭人纵火焚烧,其两侧的栖凤楼与翔鸾楼也一同毁于大火之中。这场人为的灾难震惊了朝廷内外。不久,大纳言伴善男便告发纵火犯乃是左大臣源信和中纳言源融。伴善男向来与源信不和睦,这次更是借机想一举除掉源信,于是跟右大臣藤原良相⑤商量,命良房的养子左中将藤原基经包围左大臣府邸并逮捕源信。基经认为兹事体大,便将此事告知了良房。良房立即向天皇申诉源信无罪,源信才得以免罪。不料,在五个月之后的八月三日,备中权史生大宅鹰取向朝廷告发伴善男、伴中庸父子才是真正的纵火犯,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又一场大骚动。束手无策的清和天皇在八月十九日正式任命外祖父良房为摄政-"重敕摄行天下之政者",令其收拾事态。良房将伴善男关押起来,开始调查此事。就在这时,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恒山和伴清绳因杀害大宅鹰取的女儿而被捕。在酷刑之下,生江恒山和伴清绳供认出火烧应天门乃是由伴善男、伴中庸父子共谋的。九月二十二日,良房将伴善男、伴中庸父子及纪丰城、纪夏井等共犯流放到伊豆,并没收了他们的土地财产,排除了最后一股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折叠 编辑本段 大伴氏和纪氏
折叠 编辑本段 火烧应天门事件之后
火烧应天门事件之后藤原良房完全独掌朝政大权。贞观十三年,清和天皇诏赐封良房三千户,内舍人二人、左右近卫、左右兵卫各六人为随身兵仗,又带仗资人三十人,年官并准三宫⑦,良房权势达到了顶峰。次年九月四日,良房病亡,时年六十八岁。同日,清和天皇追赠良房为正一位,谥忠仁公,封美浓国。其家将良房葬于山城国爱宕郡白河边。
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评价
藤原良房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太政大臣⑧,他以外戚的身份开摄政之先河,通过承和之变、火烧应天门等事件,排除了大伴氏、纪氏等自古以来堪与藤原氏比肩的中央豪族,进一步巩固了藤原氏的独专地位。由此开始,藤原北家迎来了全盛的摄关时代。
折叠 编辑本段 注释
①藤原冬嗣为藤原内麻吕之子,藤原房前的曾孙。
②821年以后为避大伴皇子的名讳,大伴氏改为伴氏。
③阿保亲王本是平城天皇的长子,但在弘仁元年(810)因与藤原药子事件有牵连而失势。
④藤原爱发为藤原内麻吕之子,藤原吉野为式家藤原绳继之子,两人均是藤原良房的叔父。
⑤藤原良相为藤原良房之弟。
⑥如长屋王事件中的大伴旅人,橘奈良麻吕事件中的大伴古麻吕等人。
⑦资人是大臣、大纳言及中纳言用于护卫、驱使的随从。年官并准三宫即年官与太皇太后宫、皇太后宫和皇后宫一样,年官是每年的除夕之际,天皇(包括皇族)、后宫的女性(女御、尚侍、典侍)及三位以上的公卿给国司本人俸禄以外的津贴。
⑧此前两位太政大臣惠美押胜及道镜均属特例,后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