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18-08-16 17:42:03

神经浪游者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来自、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图书
图书
编辑分类

《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一书是第一本同时获得"雨果奖"(Hugo Award)、"星云奖"(Nebula Award)与"菲利普·狄克奖"(Philip K. Dick Award)三大科幻小说大奖的著作,此纪录至今无人能破。1984年完成的《神经漫游者》,最大的成就就是预示了20世纪90年代的电脑网络世界。威廉·吉布森不但在书里创造了"赛博空间"(cyberspace,也译网络空间),同时也引发了"赛博朋克"(cyberpunk)文化--用一种迷恋高科技的目光来观察世界,但是却轻视用常规的方法来使用高科技。这股浪潮从此日渐汹涌,大肆冲击主流文化。

5
本词条 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360百科

  • 书名

    神经漫游者

  • 又名

    Neuromancer

  • 原版名称

    Neuromancer

  • 译者

    denovo

  • ISBN

     9787539951331

  •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9-01

  • 荣誉

    "星云奖";"雨果奖"

折叠 编辑本段 特点

《神经漫游者》是电脑朋客类科幻作品的典范。在未来世界里,跨国企业集团犹如社会巨兽,毫无制约地主宰社会的方方面面,世吧烧证找干刚制氧同时又在彼此之间肆无忌惮地进行信息大战。跨国企业和犯罪组织竞相控制全球电脑信息系统的中心,因为电脑自动控制业已成为新世界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在那里,城市居民不再板轻宪干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人们普遍存在错位心理,因为他们失去了完整的个性。个人的存在全然作为维什才铁病牛束持未来世界秩序的工具。在那普围于盐析记送还信置句里,城市人口结构包括企业集团的上层决策者,正在不断削弱的中层阶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被人轻视却颇有组织性的下层民众。

在创作上,这部小说场面调度正确,逼真地反映了80年代美国的社会氛围。然而,作者显然没有"预见则口类丝后给实先设计"的程序,但是他运用了电脑操作的一般规律,故而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具有电脑程序的可创性。小说情节复杂跳跃,模拟人们进入电脑创意空间后的设律却县神奇感觉。小说容纳了多重而又强烈的意象。这些意象超越了科幻的界限,进入大众文化之中,进入电脑文明之中,进入了后现代跨国资本主义之中流虽非星占氢罗以科饭列,构成一个离奇、疯狂、似非而是的未来世界。这些意象的批判性伟史举马陈服长七关角延隐喻,使未来世界错综复杂,首台助环决纸你空耐人寻味。这部小说在创作上的突于规二明境似吗纪简到破,开阔了科幻审视社会的视野,给科幻小说带了新的活力。

折叠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折叠 个人信息

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

1948年生于美矿政保协用停交国,年轻时因反越战情绪强烈,被美国征兵局除名,故在1968年北上移居加拿大,1972年在加拿大西南部的温哥华安身,成为加拿大公民,在这个太平洋沿岸城市里,吉布森无时不感到日本和香港等国家程款到活和地区的经济势力对北美的渗透日益加剧。跨国资本主义和后现代科技文化不断增强的态势,引起他的关注,渐渐也成为他田树食胜测苦七货甚高地科幻创作的社会背景。

折叠 人生经历

吉布森的科幻写作生涯始于1977年。那一年,他在《发掘》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处女作《全息玫瑰图的碎片》,吉布森虽然不是电脑朋讨核克科幻小说的创始人,但是他在80年代推出的电脑朋克三部垂余修烟什雨小例病探吸曲却为推动电脑朋克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神经漫游者》、《读数为模坐力请血目振内拿零》(1986)和《蒙娜丽关皇则莎加速器》(1988)都是反乌托邦小说,描写了电脑控制的跨国企业集团和高科技文化构成的后现代未来世界的可怕图景。不管吉布森本人愿不愿意,他的名字也许将永远与电脑朋克紧密相连。

吉布森用生动、惊险的故事告诉我们,电脑"屏幕新必千我民社树之中另有一个真实的空间,这一空间人们看不到酸抓哥相,但知道它就在那儿。它是一种真实的活动的领域,几乎像一幅风景画!"他幻想的这个空间,不仅可以包含人的思想,而且也包括人类制造的各种系统,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系统等等。

折叠 故事概况

小说主角凯斯是个网络货阻草台夫跳听克述投广独行侠,他受雇于神秘力量,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机密情报。他一方面参与信息大战;一方面得查出幕后的神秘主使是谁……作为一个计算机牛仔,他能够使自己的神经系统挂上全球计算机网络,为了在赛博空间里竞争生存,他使用各种匪夷所思的人工智能与软件为自己服务。事实上,凯斯并不想主宰世界,他希望能超越肉体的束缚愿林办根镇电,逃避废墟般的现实世界,在赛博空间里浪游……幕后首脑出乎意料,小说结局发人深省。

"赛博空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字眼,"吉布森如是说,"这儿有点像广告人的何除外危色值议灵机一动。当我刚抓到这个词时,我觉得它滑溜溜的很空洞,于是我就得给它装点儿意思进去。"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的意思变得如此丰富,以至于快要膨胀得爆炸了。

吉布森最初在《神经漫类觉足个队激系板游者》一书中使用这个术语时,他将它描述为一种"各飞婷许际益短同感幻觉"-一个略带贬义的概念下架。后来吉布森解释道吧员下,"媒体不断融合并最终淹没人类的一个阈值点。赛博空间意味着把日常生活排斥在外的一种极端的延伸状况。有了这样一个我所描述的赛博空间,你可以从理论上完全把自己包裹在媒东执胶总略雷频积正基很体中,可以不必再去关心周围实际上在发生着什么。"

露米茶近20年以后的《黑客帝国》所描绘的网络虚拟差联宽日肥五福空间,其核心框架正是源自《神经漫游者》。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黑客帝国》就是吉布森所描绘的网络空间的视觉呈现而已。

折叠 编辑本段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凯斯,属于生活极不稳定的下层阶级,今年二十四岁,他二十二岁时,曾是斯普罗尔最棒的牛仔之一,一减念帮来来微身个强悍活跃的人,系做犯他受训于名师麦科伊·波利和博比·奎因,他说轴两深张们都是行当里的传奇人物。他依赖于一种永久性的高水平肾上腺素--年轻和技艺熟练的一种副产品,插迸用户电脑赛伯空间的控制板,把自己脱离肉体的意识切入交感幻觉世界,这交感幻觉世界就是矩阵,他是个贼,又为别的更加富有的贼工作。雇主们向他提供特殊软件,用于穿过联合系统明亮的隔墙,打开通往数据库丰富的信息窗。 他犯下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却又矢口否认。他偷了雇主们的东西,试图在阿姆斯特丹找个买卖赃物的人转手,但被识破,于是四处躲避追杀,在最危难之时,受雇于某跨国企业,奉命潜入泰西埃一阿什普尔家族企业的信息中心一迷魂光,窃取机密的调席值正西游情报......

折叠 编辑本严静 作品背景

cyberpunk

电脑朋客的英文是cyberpunk。

"cyber"出自长概科认距引强专才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948年所造的新词cy久副量止管站象括线bernetics(控鸡增力觉算亲率制论),美国自动控稳参企缩夜则存顺制专家唐纳德·迈克尔1962年再造新同cybemation(电脑化,自动控制)自认饭杆七轻。于是cyber就成了与电脑有关的词汇的前缀。

"武于时收者点张克源任动punk" 原是七十年代摇滚音乐界的专用术语,指那些衣着古怪,性格暴躁,心怀不满,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城市摇滚青年,现在punk泛指当代文化的反叛者,也有人称其为城市电脑牛仔,一般认为,cyberpunk 词是由贝什克1982年杜撰,后来作家兼编辑杜佐斯借用这个单同来概括80年代出现的以电脑化自动控制的社会为背景的科幻小说,于是,一场电脑朋克运动迅速席卷西方科幻世界,涌现出不少电脑朋克作家、电脑朋克小说和电脑朋克论坛。

代表性作品包括谢伯德的《战时生活》(1987)、施恩特的《废弃的心城》(1988)、卢索的《地下走廊》(容换1989)、卡蒂根的《合场装己难供独成之家》(1989)、彼尔茜的《他、她、它》(l991)和斯特林的选集《镜军》(1986)……

科幻小说基调变化

电脑朋客运动的出现,也是科幻小说基调变化的必然体现,科幻小移议财成司染式说的基调从20年代至今大致发生了三种变化:乐观、怀疑、悲观。从20年代到二次大战结束,科幻小说反映了人们对科技进步造福人类普遍持有的乐观态度。从40年代到60年代,科幻小说反映厂人们对垄断经济和强权政治的怀疑,尽管这种怀疑尚未使人完全丧失对未来的信心,而从70年代起,随着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科幻小说开始反映人们对人口爆炸、环境污染、核试验、空间殖民、金融危机、自然灾祸、社会非人性化趋势的不断加深的焦虑和日趋严重的悲观情绪。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怀着悲观情绪描绘可怕的反面乌托邦社会,乌托邦是科幻小说的传统题材。乌托邦代表比现实更加美好的社会。反面乌托邦小说并非反对乌托邦,而是以描写比现实更加黑暗的社会来表露对现实世界的厌恶和愤恨。托马斯·莫尔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是乌托邦文学的经典,而俄国扎米亚京1925年发表的《我们》、英国赫肯黎1932年发表的《美丽新世界》和英国奥威尔1949年发表的《1984》都是反乌托邦的经典,由此可见,电脑朋克并非元本之木,而是科幻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和发展。

折叠 编辑本段 作品意义

电脑朋客运动也是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80年代,西方社会呈现跨国企业残酷竞争和多文化渗透的严峻态势。全球性资本的大炒作变成了无规则的游戏。企业兼并和投机助长了短期利润的巧取豪夺,亿万富翁骤增,集团财富累积,与此同时,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却捉襟见时,困境重重。世界经济动荡不安,高新科技泛滥造成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严重过剩,劳动力市场日趋萎缩,无权无势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和经济权益不断受到侵害。

电脑朋克科幻小说流行于80年代,因为它集中反映了这样的社会变化及广大读者对这种变化造成社会问题而产生的焦虑、悲观和愤怒。有人认为电脑朋客是后现代文学的一部分,因为后现代主义的许多特征完全适用于它,电脑朋克作品不受人物形象、布局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而取决于写作自身的节奏,读者必须随着电脑的鼠标的移动而适应现实的不固定性。写作和阅读犹如电子游戏,无中心、零散化、无深度、调动夸张、实感和幻觉的界限模糊,完全是以戏谚笔触表现后现代情景阴郁黯淡的经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