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建制沿革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渝北区位于重庆主城北部,地跨东经106°27'30"-106°57'58"、北纬29°34'45"-30°07'22"之间。东邻长寿区、南与江北区毗邻,同巴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隔江相望,西连北碚、合川区,北接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幅员面积1452.03k㎡。
折叠 地质地貌
渝北区地处华蓥山主峰以南的巴渝平行岭谷地带,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自西向东由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三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条状山脉与宽谷丘陵交互组成的平行岭谷。北部为中山,海拔800-1460米;中部为低山,海拔450-800米;南部多浅丘,海拔155-450米。地质属沉积岩广泛发育区,地质形态为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褶皱带呈北北东向展布,狭长而不对称,褶皱紧密,向斜宽,背斜窄,断裂少。地貌多呈垄岗状,山体雄厚,长岭岗、馒头山、桌状山错落于岭谷间,地势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谷坡河岸多溶洞。
折叠 气候特征
渝北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具有冬暖春早、秋短夏长、初夏多雨、无霜期长、湿度大、风力小、云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7.3℃。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1340小时左右,平均无霜期319天。
折叠 河流水系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矿产资源
渝北区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硫铁矿、砂金、含钾凝灰岩、石灰岩、石英砂、陶瓷土、耐火粘土等19种。
折叠 生物资源
渝北区城区渝北区有野生脊椎动物87种,其中有哺乳动物19种、鳞介类21种、禽类40种、爬行类7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锦鸡、鲟鱼、水獭等。野生植物有97科219属329种,其中野生中(草)药材123种。
折叠 水能资源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人口
折叠 人口
截至2013年底,渝北区常住人口146.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4.37万人;户籍人口113.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29万人,农业人口42.39万人。在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57.23万人,女性人口56.45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1.4(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折叠 民族
截至2012年,渝北区常住人口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9.7%;少数民族有壮、满、白、傣、布衣、朝鲜、侗、瑶、土家、哈尼等28个,人口为1948人,约占渝北区常住总人口的0.03%。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经济
折叠 综述
渝北区城区建设2013年,渝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76亿元,同比增长14.1%。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6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640.42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336.58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占渝北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6%。
折叠 第一产业
2013年,渝北区农业总产值37.84亿元,同比增长6.6%。粮食播种面积61.00万亩,粮食总产量20.04万吨。蔬菜总产量37.42吨,下降3.2%。水果总产量12.92万吨,增长14.3%。生猪出栏29.41万头,增长0.5%。家禽出栏795.29万只,增长4.7%。
折叠 第二产业
重庆市渝北区2013年,渝北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48.92亿元,同比增长23.0%。至2013年底,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17户,总产值达2554.59亿元。其中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3.13亿元,增长4.6%;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01.46亿元,增长41.9%。从行业看,汽车制造业总产值1318.02亿元,增长28.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590.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1%;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业总产值79.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1.49亿元,下降12.6%,占渝北区地区生产总值9.1%。注册地建筑业总产值700.72亿元,在地建筑业总产值353.03亿元。
折叠 第三产业
渝北区景区景点2013年,渝北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69亿元,同比增长13.9%。实现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883.17亿元,增长21.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7.54亿元,增长12.6%。接待国内外游客1294.8万人次,同比增长2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85亿元,增长25.1%。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1.18亿元,增长13.2%。至2013年末,渝北区固定电话用户27.29万户,增长11.8%;移动通讯用户135.78万户,增长14.6%;互联网用户31.25万户,增长27.5%。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7.52亿元,增长19.9%,其中新型金融业增加值28.87亿元,增长27.6%。至2013年末,渝北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83.12亿元,增长了29.7%,其中个人存款余额829.52亿元,增长23.3%。贷款余额2309.18亿元,增长20.3%,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486.72亿元,增长17.2%。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教育事业
渝北区图书馆截至2013年末,渝北区有各级各类学校372所,其中普通中学41所、职业中学10所、小学76所、幼儿园24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龙塔实验学校等4所城区学校、统景中学等3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成投用,永庆完小等14所学校寄宿制改造项目完工。
折叠 文化事业
2013年,渝北区建成镇街文化中心2个、社区文化室35个,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化9.3万户。公共图书馆藏书44.60万册,书刊外借43.8万册次,文物藏品1646件,藏品参观16万人次。渝北区电视综合覆盖率99.7%,其中农村电视覆盖率达99.5%。
折叠 医疗卫生
截至2013年末,渝北区有各级卫生机构125家,其中医院、卫生院5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4663张;执业医师、助理2392人,注册护师、护士2324人。[2]
折叠 基础设施
龙头寺火车站(重庆北站)渝北区境内主要道路(含过境道路)有渝邻高速公路、兰海高速公路渝黔段、渝长高速公路、渝宜高速公路、机场快速路、重庆内环快速公路、重庆外环高速路、210国道、319国道等。
重庆北站位于渝北区龙头寺,也称为龙头寺火车站,为客运、货运特等站。渝怀线、渝遂线、襄渝线途经重庆北站。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位于渝北区两路街道,1990年1月建成使用,是中国西南地区三大航空枢纽之一,也是国家大型枢纽机场。
过境渝北区的轨道交通主要有轨交3号线、轨交4号线、轨交5号线、轨交6号线等。
(以上资料,截至2013年)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名优特产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折叠 编辑本段 著名人物
冯时行(1100-1163)北宋状元。祖籍浙江诸暨,生于渝北区洛碛镇。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死后被追为"古城侯"。渝北区翠云立交桥
蹇义(1364-1435)明代大臣。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历任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辅太子监国。
江朝宗(1425-1506) 明代翰林院侍读学士。曾编纂《重庆府志》,著有《紫轩集》、《蜀中人物集》等。
杨粲三(1887-1962)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家。1915年创办聚兴诚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省政协常委、公私合营银行联会总管理处副查事长。
王朴(1921-1949)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共产党,1949年10月28日在重庆西郊大坪英勇就义,年仅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