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1-08-22 11:25:09

董志原 免费编辑 来自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360百科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其他人物相关
其他人物相关
编辑分类

董志原,地理学上称"董志塬"。属黄土高原陇东高原的一部分。是庆阳市第一大原,也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原面,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原。分布着西峰区宁县合水县庆城县的24个乡镇,人口约50万,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先周时期周祖公刘在此"教民稼穑"。董志原是庆阳市的主要农业区,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类和油料等,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原边"之说。

董志原腹地的西峰区是庆阳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及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董志原

  • 别名

    董志塬

  • 地理位置

    甘肃省庆阳市中南部

  • 地貌类型

    黄土台原

  • 地貌分区

    中国地形第二阶梯黄土高原

  • 面积

    910 km²

  • 南北最长处110公里

  • 东西最宽处50公里

  • 包括政区

    庆城县、西峰区、宁县、 合水县

年权证航价压思讲折叠 编辑本段 名称由来

董志原古称"豳地",《诗经》中的《诗·豳风·七月》就描述了豳地朝首海的越致粉飞永道很周人辛勤劳作的生活。周文王矿配负当之子周公在先人训典的基础上整理成《周礼》,而儒红屋铁销木布通切露息家学派正是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创立的。由此追溯,董志塬应是华突群夏文明的源头。董衣因赵宜志原在商周时期被称为"大原"(见于《诗经》),与此同时,多称彭原(因殷商时传说中的神人彭祖。彭祖,姓彭,名钱铿,曾住彭祖城一一彭原镇彭原村)唐宋明清百姓又触坏固零称论俗称为安化原(因当时其所在地庆阳县称安化县),直至清同治时西北回兰错制民起义,左宗棠奏请清庭析置董志分县,人们才改安化原为董志(原)塬。而其中的各部分有过不同的名称,比如南端宁县境内的大同原、瓦斜原等。统一的"董志原"概念提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折叠 编辑本段 位置境域

董志原是庆阳市(原庆阳地区)第一大原,也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原面,位庆城县南部、西峰区全部、宁县合水县西部。地处泾河之北,马莲河蒲河两大河流之间。原面面积910平方公里,占庆阳市总面积的3.3%,占12条大原总面积的45%。其中原庆阳县银给(含庆城县西峰区)境内686.46平方公里,宁县188平方公里,合水35.也收你放结方黑挥既化54平方公里。原区总耕地面积91.47万亩,其中庆阳县65.4万亩,宁县22.03万亩,合水4.04万亩。原面北起庆阳县驿马镇北原头,南至宁县长庆桥镇(原新华乡)南原嘴,东起合水县何家畔乡东原畔,西至肖金镇西原科思双掌杀交峁,南北最长处110公里,缩距的笔外乎东西最宽处50公里。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质特点

董志原位于陕甘宁盆地(即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乎具湖属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东部的伊陕盾地,是中国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控制的大儿乡常武拿州东笔部受致型内陆盆地之一。盆地的雏形形成于二叠纪中晚期到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到早白垩世为大型内陆坳陷盆地的发展阶段,地壳运动衣沉降为主,形成一个大型萁状坳陷,即铜川-庆抓势身松块把北凯件种等阳坳陷。三叠纪末祖市定急南率送造位套损坳陷急剧上升隆起,三叠纪大型盆地解体,随即产生适德各假刑单怀特宪木角保罗纪大型坳陷盆地,形成先进构造盆地宪采轮廓。燕山运动使侏自少宗待顾架胶盾诉罗纪盆地解体,东部上升形成斜坡;西部于宁夏天扬几绝才印非切池至环县一线形成南北向较大幅度坳陷一天环向斜。形成厚达4000米以上卷地迅太丰历的沉积,其中下白垩铜沉积厚度达1000米。

折叠 地貌特点

董志原处陇东黄土高原中北部,原区周边受冲沟切蚀呈锯齿状或树枝状,形义投路成残原和沟壑地形,地貌单元为陇东黄土原侵蚀地貌。

董志原,从海拔高度来看,呈现中间稍高,南北低的地势格局:腹地西峰区附近海拔1400米,北端驿马镇一带海拔1300米,南部和盛镇一带只有海季加唱拿现方排病拔1200米。

以董志、彭娘汉原为中心地带,原送复错已许块样去该括面较完整,黄土层厚达150至200米,面积157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9%。由于长期的风雨剥蚀,河流切割,形成原高谷深,沟壑纵横,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原、梁、峁、崾岘与坪、川等多级阶状地貌,原边呈犬牙状河谷。海拔1200至1500米。

三不同以南属于宁县,境内原面习以原区大镇和盛为名,古名大昌原。原面平阔,南北长可达40公里,东西宽5至20公里,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万多亩,主要是黑垆土壤和黄绵土壤,为宁县主要产粮区之吸季送水新一。

最南端,为锥形原头--瓦斜原。瓦斜原,以村为名,位于宁县城西北7公里以远,系董志原伸向东南的小原头,东北为马莲川,西南为珊瑚关毛声川,东南临两川汇流,哪情预收树依热燃么西北高而东南低,呈锥形原面,南北长10公里,中部宽2公里,总面积22平方公里。

董志原区主要土类为黑垆土,有机质平均含量0.99%,全氮平均含量0为留宗身滑端晶.062%,速效磷平均含量为6.54PPM,PH普零血款增夫值8.4。

折叠 气候特点

董志原地区,是大陆办测性半干旱气候,具有季风及黄土高许虽分左何原气候的双重特点。春季没燃杂庆经笔令深灯普多风干旱,多寒潮;夏秋热而短促,降水多,但分布不均匀,时有伏旱、暴雨、冰雹灾害;秋季降温迅速,潮湿多雨;冬季寒冷漫长,降雨稀少。冬季多西北风乙越斤,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8.8年极端最高气温39.6年极端最低气温-22.6年平均无霜期151.4d年降水量555.3米米年蒸发量3477.02米米年日照时数2464.84h年最大冻土深度83c米年辐露反然小孔事两某命知射总量131.11千卡/c米

年降雨量,南北两端稍有差异,北部驿马镇500至550毫米,南部和盛镇550至600毫米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经

折叠 政权沿革

董志原远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在春秋时为义渠国。秦穆公灭十二国称霸西戎,曾会西北的戎族首领于董志原,西峰南郊的秦霸岭由此得名。秦始皇北巡,复修"萧关"古道(又称回中古道),经董志原入环县萧关。

汉时,董志原曾置彭阳县,董志原始称"彭池县"。唐置彭原县(西峰市的彭原乡)。安史之乱,肃宗光院劳几北逃,曾在此地与李光弼、郭子仪共谋讨逆唐大事。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置安化县,董志原一度称安化原。约在清时称董志原。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在志乡政府处置董志分县。

至21世纪基它雨初,原区内有庆城县驿马镇影安烧急受称很向赤城乡、熊家庙街道;及西峰议尔推齐乱践提得零区全部:什社乡显胜董志镇陈户乡肖金从器温泉镇后官寨镇彭原),3个街道(北街街道、西街街道、南街街道;宁县焦村乡(获市单干配并坳马乡)、和盛乡太昌乡新庄镇、新华乡、瓦斜乡;合水县何家畔镇定祥乡共21个乡镇。掉结防孔人口约35万多人,其中城镇5万余人。

位于董志原中心的西峰镇是中共庆阳地委、庆阳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这里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控扼萧关","襟带秦岭"。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基本形成,公路干线直通西安、银JlI、兰州,民航班机与兰州,西安相通。拥有机械、电机、化工、毛纺、医药、食品等工业企业,是庆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设给朝粉板心。

董志原北端的驿马镇,为唐代驿站,驰马传信。为南北交通要冲,地势险要,设驿马关。据史书记载,唐代郭子仪、明代徐达都曾在此屯兵。

董志原中部的西峰区显胜乡,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糜子、油菜、烤烟、瓜类、蔬菜等作物,其中烤烟、蔬菜已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1997被受予"庆阳地区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董志原东南部的西峰区什社乡,农业乡镇,形成了什社小米、果品、西甜瓜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什社苹果、西甜瓜,颇受区内外客商的好评,被称为陇东甜瓜的骄子。地方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建筑材料制造为主,主要产品有砖瓦、水泥制品、铝制品、铸铁件、纸箱、食品加工等。

董志原腹地的肖金镇,属三县交界的咽喉要冲,古有鸡叫一声鸣三县之说。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南有周朝的逢火台,唐贞观十六年的老洞仙山真人寺院,元明时期的古堡遗址,中有宋徽宗政和八年的金城寺砖塔。农副产品收购、加工、运销形成基地,烤烟生产闻名全国。肖金塔为北宋间之金城寺塔的俗称,金城寺原踞镇东门外,北距西峰18公里。寺院已毁,宝塔犹存。

董志原南端新庄镇,是泾,蒲、马莲三川和长武原的集贸中心。董志原南麓,泾河北岸的长庆桥镇曾经是长庆油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机关集中地。董志原南部的太昌镇、和盛镇、焦村镇,是董志原南部重要集镇,古称大昌原,为屯兵养马之地。金正大七年正月,金国与蒙古军队在这一带进行过大规模战争。清同治五年前后,清军与陕西回民起义军在这一代陈兵对峙。镇城西边有王孝锡烈士的故居。

折叠 农业生产

董志原是庆阳地区的主要农业区,是"陇东粮仓"的重点区之一,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原边"之说。土壤为黑垆和黄绵土。农产品以小麦为主,其次是玉米、高粱,也种植少量油料和糜谷、豆类等搭配倒茬作物。庆阳驴为区内主要优良畜种。

远在先周时期,农耕文化就在这里诞生。公刘"教民稼穑",留下了"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的诗作。2018年,仅西峰区粮食播种面积48.07万亩,其中小杂粮8.28万亩,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01万亩,推广脱毒马铃薯1.6万亩,脱毒种薯实现全覆盖;以什社乡新庄村为中心,建立谷子生产示范基地10000余亩,什社小米产业提质增效。全年粮食总产完成12万吨,油料总产完成1.5万吨。

什社小米以晶莹黄亮、营养丰富、口感良好、食味醇香而久负盛名,相传什社海子坳曾是清末慈禧太后圈定的宫廷贡品生产基地,地方官吏将该地生产的小米送上京城以表敬意。每年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丰源小米加工厂的"金什社"牌小米已畅销全中国各地。

原庆阳县董志原区面积约157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9%。原地面积大,地势平坦,耕地土壤多为黑垆土,质地好,肥力较高,是全县最优良的耕作土壤。东北部残原河谷区的川台地土壤肥沃,增产潜力大,可发展灌溉。县境内有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流域,但被用作灌溉的水极少,发挥效益的是一些小型灌溉工程。全县有机井633眼,提灌站112处,渠道8条,水库12座。发挥有效灌溉面积8.5万多亩,保灌面积6万亩,绝大部分耕地要靠天然降水。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537.4毫米。全国每亩平均占有水量为1759.89立方米,全省每亩平均占有水量为563.54立方米,而庆阳每亩平均占有水量为130立方米,水资源十分缺乏。

1958年9月,全省第一个解决高原灌溉问题的大型水库工程--董志原巴家嘴水库开工。1960年1月2日,正式截流蓄水。1962年7月水库建成,土坝高58米,总容量3.36亿立方米。1976年4月1日,巴家嘴电力提灌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从巴家嘴水库输水洞一级电站尾水渠引水,总干渠沿南小河沟北岸东行,经天桥跨越南小河沟,从闵家山上原,经西庄、高家堵、南佐至后官寨北庄,全长13公里。全工程设扬水泵站9级,共装机泵68台。总干渠上水至7、8、9级后,又修建了南干渠,以自流形式送水至后官寨、西峰、董志、肖金、显胜5个乡镇,并向西峰方向安装管道1条,以供生活用水。

折叠 石油工业

1970年代,国家开始在陇东高原地区勘探石油。因初期勘探驻地在董志原原嘴地区的宁县长庆桥一带(后来的长庆桥镇),命名为长庆油田,隶属中国石油总公司。董志原辖区内的西峰油田,由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负责。到2005年,西峰油田年产油量逼近100万吨,建成150万吨产能。 到21世纪初,庆阳石化年炼化能力近500万吨,瑞华天然气、永鑫石化等众多下游企业进驻西峰区。

折叠 交通线路

董志原地区,交通以西峰为中心四通八达。银川至西安公路纵贯南北,兰宜公路从高原北部驿马关横穿而过,并有四条公路分别向西通向镇原,向东通向正宁和合水。彭原有民用飞机场,有通向兰州、北京和西安的航班。

大昌原古道--从政平至贾家一带泾河之滨,北上纵贯董志原,然后分别北去驿马关,东往宁县城,为"x"形古道,即长(武)庆(阳)、青(牛)米(家沟),长(官)宁(县)公路基本路线,总长约70余公里

凤甜公路--民国25年,国民党政府征调沿途地方人民修筑长庆公路,民国27年建成通车。解放以后迄点延至环县的甜水堡,并以其南起于凤翔路口接西兰公路而改名为凤甜公路。凤甜公路南以泾河之滨的西郭村(通称长庆桥)入宁县境,北至三不同村入庆阳县境,纵贯董志原南端,途经宁县地域31公里。其问,泾河川东郭村以上4公里路程,盘回于坡地,其余均在董志原面。解放以后曾经反复整修。1969年改建扩修后,道路平直宽阔,雪雨无阻。不仅是宁县地区的交通运输干线,也是庆阳地区和长庆油田公路交通的动脉。

长宁正公路,西自长官路口与凤甜公路接合处起,经宁县城,东到正宁县城山河镇,全长73公里。为境内最长的公路。全程串连焦村,宁县城、早胜、良平、平子、米桥和正宁之山河7城镇于一线。连结董志,早胜两条原,翻越了马莲河川两面坡,于宁县城郊连跨马莲、城北、九龙3河桥,又悬越南桥、米桥等高险的土桥腰岘,穿关过隘,横贯县域南部。其间,除马莲河川坡9公里回还于山坡,几临于崖谷,曲折陡险,雨雪不畅以外,其余路面均在原面,道路平直。1970年开始改建,1974年完成。全为柏油路面,行车更为安全。据1978年观测,行车密度为每小时14.6辆。这条公路,不仅是宁县境内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正宁县西出之门户,庆阳地区东南之通道。

折叠 历史事件

公元前166年(西汉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单于以十四万步骑占领朝那、萧关,杀死北地都尉孙印,掠人畜甚众。至彭原(即董志原),派骑兵焚烧回中宫。文帝诏发车千乘,步骑10万,令张相如、栾布为将击逐出塞。是年,匈奴再次进兵北地,李广率兵出击,斩其首领。

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突厥族进兵彭州(庆阳彭原附近),唐太宗李世民奉命。出秦州道御之"。从此开始了对突厥族的战争。公元630年,战争结束,把战俘安插在边境定居,扩大了农垦区域。安史之乱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更加激烈,赋税十分繁重,迫使一部分农民成为佃户,一部分逃往山区。唐王朝规定:垦荒农民5年内免税。逃到庆阳的大批农民以垦荒为生,促进了庆阳的农业开发。

公元1868年(同治八年)四月,清军破回民起义军于董志原,随即安置饥民及回军降众17万人就地居住,宁县地区原有回族居人即系此次落居。

公元1868年(同治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宁县新庄城为回民起义军攻克,"四门血水成河矽。民国前期,陕西"红头军",陇东陈硅璋等部,都曾袭据这里。民国26年春天,红二师二团来驻镇内,近村青少年有的毅然参加了红军,省立中山中学曾一度搬迁这里。

1963年秋,中共庆阳地委在焦村地区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揭开董志原"社教运动"的序幕,1975年,庆阳地委又以这里为重点,进行了两年多的"路线教育运动"。

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二月,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驻节西安。派刘倬仁、雷正绾进攻董志原,义军大败。遂并十八大营为四大营,护其辎重老弱北退。清军乘胜追至党家崾岘,义军散走硝河城、预旺等地,大股由环县直奔金积堡。二月二十五日庆阳城复归清军。

折叠 编辑本段 资源状况

折叠 水资源

董志原所在区域的河流主要为马莲河和蒲河及其支流。马莲河水质差,利用很少。

马莲河:马莲河以曲子镇为界,北部为环江,南段为马莲河,统称为马莲河。发源于宁夏麻黄山,于环县北甜水井处流入庆阳市,径流洪德、环县、庆阳、西峰、长庆桥等城镇,于东家沟处流出区外,全长366公里。江水面积19080k米344k米,面积16900k米,经洪德水文站实测资料,年均径流量838510径流量在年内分配不均衡,4-6月占总量的15%,七、八、九三个月占57.5%,次年日占27.5%,含沙量平均249公斤/立方米。

蒲河:蒲河发源于环县苗儿掌,经于堡子流入镇原县,在王寨以南流入巴家嘴水库,流程175k米,流域面积(区内)4641千米,支沟发育,较大支沟有黑河、交口河、茹河、康家河等。据姚新庄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流量862010,洪峰流量2460立方米/秒,1974年(枯水年)/秒,两者相差22倍,河水中年平均含沙量216公斤/立方米,月含沙量最发可达1070公斤/立方米。

烂泥沟,在县城西南15公里一带,为焦村,和盛地区分界,源自长官村东,至渭一口入马莲河,长约20公里。1970年代中期,焦村地区的农民群众彻底治理其上游坡谷,使沟坡梁峁如碧螺,成为宁县新景之一。

折叠 矿产资源

1990年代探明,庆阳市区内除华池县和合水县东部有一无煤区域外,庆阳、正宁、宁县、环县地下普遍有煤,地质储量19945.6万吨。 1980年代探明:庆阳市的石油主要矿点有:庆阳开发试验区;地处庆阳县城周围,为岩性油藏,油层单井厚度129.9米至49.9米,平均73.2米。打探井16口,出油11口,开井产油7口,平均单并日产原油2吨,井组日产14吨,年产3950吨,累计产原油2.0678万吨。西峰出油点:地处西峰镇西、北。打探井16口,其中3口获工业油流。 上述油田,统称为西峰油田。2008年探明:西峰油田,北起庆阳,南到宁县,西自驿马,东至合水固城川,分布在白马、板桥、董志、什社、固城川5个油区,总资源量5亿吨,探明储量4955*10000吨。其中4个油区在董志原范围内。 含油面积8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243.6亿立方米,煤炭三级储量达86亿吨。

折叠 旅游资源

北石窟寺,位于董志原西侧蒲、茹两河交汇处东岸的覆钟山下(距西峰镇25公里处)。相传周穆王西游,曾登临此山望回中,山上有憩息石。均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和三年(公元509年-510年),系当时的泾川刺史奚康生主持兴建。北石窟寺自北魏开创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等代1400余年的相继开窟增修,窟龛密集,形如蜂房。在高20米,长120米范围内雕有各代窟龛295处,大小雕像2125躯,有宋、明、清碑7尊,隋、唐,宋、辽,金、元、明、清题记150多例。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传人中国后的产物。

小崆峒山,是佛教、道教合一的圣地之一,与闻名遐迩的北石窟寺相距17公里。据考证,明崇祯年间,就有人在此刻像立碑,焚香许愿。1933年,善男信女化缘布施,募集资金,相继建成北台无量大殿、中台玉皇楼、南台观音楼等庙宇,并在两侧崖畔开凿窟洞数十孔,建龛塑像,绘制壁画,供奉神灵。每年农历三月三,在小崆峒山都会举办庙会。香客游人纷至沓来,敬神观景,游山朝拜,休闲娱乐,小崆峒已成为陇东人民旅游的一处胜境。

公刘庙,位于西峰区温泉乡。史载,不窟之后,儿子鞠陶继承父业,继续发展农耕,"陶复陶穴"即按烧陶器时挖陶窑的办法,挖窑居住。鞠陶之后,其子公刘继任部落首领,建立周族武装,亦兵亦农。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公刘庙为华夏公刘第一庙。

肖金宋塔,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南街,为原金城寺院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塔为青砖砌筑筒体结构,存六层,残高21米。为仿木楼阁式,空心八面体;叠涩出檐,斗拱承枋;构栏环廊,门窗或真或假,逐层而交替古塔营造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肖金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