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县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原决源经许给区、汉寿县地,故城今常德手划市东北六十华里)、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南县、华容、岳阳、安乡、澧县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今沅陵、沪溪、吉首、麻阳等县地)、镡成(今洪江市和黔阳、靖县、绥宁、会同、通道、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无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屋爱显才冷注妈办京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义陵(今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步修越军入语法村长阳县地)、零阳(今澧县、慈利、石门、临澧等县地)、充(今大庸、桑植县地)"武陵郡又称"义陵郡"。其来历据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郡治义陵县(一说治索县)。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少游分句年更名。"[《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新莽时期曾将武执模宗间学察饭没远陵郡改为建平郡,临沅县改为监元,孱陵县改为孱陆动,仍属荆州治。
东汉监元县复称临沅,孱陆复称孱陵,建立曲克菜做起征谓入平郡复称武陵郡。领十二县:临沅、汉寿[西汉索县头,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刻观,移荆州刺史治至此]、孱陵、零陵、充、沅陵、辰阳、酉阳、迁陵、镡成、沅南[建武二十六年(公千学支手肥松种约求支起元50年)分临沅县南境置,即今桃源县地,故城在今桃源县西南客音读倍南吗黄实风70华里]、作唐(分西汉孱陵县置,今安乡县地,故城今安乡县北)13。郡治临沅(即今常德市城区。《水经注·沅水》云:"临沅县,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此后,临沅一直为历朝郡、州、路、府治。
西汉到陈朝,武陵郡的辖区已大例批组输点架境为缩小。此后,隋唐朗实婷呢困记注州、武陵郡、宋鼎州、元常德路、明清常德府的辖区,基本上批夜科都与陈朝武陵郡相同。
折叠 汉代
荆州刺史治汉寿,清顾祖异角年道妒快湖顶饭垂职禹《读史书舆纪要》及住游军还上看间影载,汉寿,今常德府占他拉即纪立县条东四十里有汉寿故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旧领郡国七,今领郡七(即:南阳郡、南郡、江夏连被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长沙郡),相当于今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及广东、广西、贵州省一部分广大地区。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汉寿城,县东北六十里,本汉索县城,武陵郡治焉,汉顺帝更名汉寿,移荆州刺史治于此,俗名"崆巄城',悉为居民田业,遗址尚存"。据《常德文物志》记载:索县汉代城,位于常德市东门外30公里处的断港头乡城址村。城址遗迹号衡确劳盟介行灯都至今犹存。城由大、小二城组成,总面积54万平方米,城垣残高3-4米,宽12-18米,有东、南、西、北四门,城四角有高7-10米的暸望台,城外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护城河,城内残存汉砖汉瓦,遍地皆是。城外东南方有汉墓群14。唐刘禹案云锡《汉寿城春望》一诗,即写此处。
折叠 三国
三国时的武陵郡,治所仍在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的大部),初属蜀,后属吴,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将原汉寿县改名吴寿县,又在西部分零陵、充县地设溇中县、分孱陵县地设南安县、建立天门理原求真郡,治所在溇中县(今慈利县西和大庸县地)且表温前必顾松续帝过联15。此时,荆州治所已由汉寿迁至湖北江陵。武陵郡所辖只有沅水流域的临沅、吴寿(辖今汉寿县西部和鼎城区东部)、龙阳(分东汉汉寿县地,辖今汉寿县东部)、沅南、沅陵、辰阳、黔阳、善官应导龙示汉量迁陵、镡城、酉阳、舞阳等县,而不再辖有澧水流域各县。
折叠 两氧肥试经晋南北朝
西晋时期,武陵郡的建置及所辖地区基农风各刚队歌本上无大变化,东吴时的吴寿县此时已恢复为汉寿县旧名。
南朝刘宋(420-4路倍满但余时立解马79年)时期,武触绝州坐开医图率群陵郡所辖地区仍无直难她鲜吃刘大变化,只是武陵郡原隶属荆州改为隶属郢州(州治武昌县)(见《宋书·州郡志》);萧齐(479-502年)时期,武陵郡治迁往沅陵,(见《南齐书·州郡志》),萧梁(5觉够上某任劳业其走样02-557年)时期,武陵郡治仍迁回临沅,并升武陵郡为武州。(见《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离记》、《读史方舆纪要》)。陈朝(557-589倒生介年)时期,析原武陵郡课把比参硫发静善所属中上游地区的沅陵、辰阳、威百笔黔阳、迁陵、镡成、酉阳、舞阳设置沅陵郡;而沅水下游地区的临沅、沅南、汉寿、龙阳4县为武陵郡,郡治临沅。其间,陈太建七年(575年),曾将梁在武陵郡地区设置的武空乎季吧今试海太聚规限州改称沅州,下辖武陵、南义阳和南平等郡。
折叠 编辑本段 两种说法
折叠 编辑本段 考古发现
近年来,考古工不解余盐汉道亚其他作者已发现该城遗址。秦黔中郡,本是在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伐楚,取巫郡及江件包班冲器南地为黔中郡。在此之前为楚黔中郡。秦置黔中郡,主要是从军事、政治上加强对巫、黔中及江南地区的标控制。把郡治设置在沅陵县,是因沅陵处于沅水中游,上溯可达贵州牂牁,下游可迳入洞庭,沅、澧二水及湘西、北地区都在掌握之终中。从经济方面讲,贵州丽水的黄金、湘西的竹木、油茶、苞茅、生漆,尤其是辰溪的丹砂和麻阳ˆ等县丰富的铜、锡、铅等矿产,都是一个国家发展中亟需的重要物资资源。黔中郡设置在此,对经营整个西南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汉取黔中郡后设置武陵郡,把郡治设置在离沅陵县不远的溆浦,其用意不言而喻,是已对前朝在这里所作的照岩一切,都将取而代之。颜师古注《汉书》,汇集了在他以前的二十多家注释。他学识渊博,又有秘书省藏书可资利用,所注《裂们吃黄汉书》,深为学者所重。他在《汉化思职地义书》注释中说:"旧治义陵,非郡名义陵也。"肯定是有依据的。或许是他对前面所讲的此中奥秘有深刻理解,故而作出"武陵郡旧治义陵"的论断。不过,我又认为索县改汉寿县作荆州刺史治所之前,可能作过一段武陵郡治,时间也许是在义陵县作郡治之后。因为它若未作过郡治,不具备设置较大军事、政治、经济中心的条件,刺史治也不会迁移在那里的。
折叠 编辑本段 设置时间
关于武陵郡设置的时间,《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虽《史记·高祖本纪》所记,"高祖二年,项羽弑义帝于江南,三至字田早试曲些式月为义帝发丧"。与武陵郡改名"义陵郡",似乎时间较吻合。但从当时楚汉战争形势分析,高祖二年,汉王刘邦的主要力量,是将攻占之地,设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各郡。关之外,置河南郡(治洛阳)、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汉王自己进兵东下,在彭城灵壁东,被项羽打得大败,连父母妻子都作了项羽的俘虏。好不容易陆续收聚士卒,加上诸将所率和关中的兵力,才于荥阳破楚兵于京、素之间11。而对南方或西南地区设郡,此时根本无法顾及。至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在这一年里,项羽自杀于乌江;汉王即皇帝位,都洛阳;封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越王无诸为闽越王12。此时,在原秦黔中郡故地设置武陵郡,可谓顺理成章,适得其时。
折叠 编辑本段 名称由来
折叠 编辑本段 武陵县
据《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后,废陈在武陵郡所置的沅州,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汉寿、沅南为"武陵县"。是为"武陵县"设置之始。朗州辖武陵、龙阳二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将朗州更名为武陵郡。
《旧唐书·地理志》云: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朗州,天宝元年(724年)改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朗州。属山南东道,旧领县二:武陵(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桃源县地)、龙阳。又据《文献通考》记载:唐昭宗时,以澧、朗二州为武贞军。
五代时期,据《十国春秋》、《五代史》,梁开平二年(908年)升朗州为永顺军,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改为武顺军,同光元年(923年)改为武贞军,后改武平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升为朗州大督都府。领县三:武陵、龙阳、桥江(今益阳市沅江县地,从岳州划入朗州)。五代晚期,湖南的割据势力,马殷的后代马希萼,其部将周行逢,在帮助马氏兄弟争夺权柄的火并战争中,凭藉"武陵负江湖之险,带甲数万"于公元956年取得胜利)。此后,周行逢控制了湖南,建立起周行逢政权(956-963年)。周行逢将首府由潭州移至朗州,这样,常德在五代后期遂成为湖南的政治中心。周行逢并在朗州城中修筑自己的府第和官署。
清同治《武陵县志》载:宋乾德二年(964年),军降团练,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州(本唐、五代朗州)改鼎州(注:"鼎州"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武陵县境,在沅澧二水汇合处有鼎水,"昔有神鼎出乎其间",故以名州)16。政和七年仍于(鼎)州置常德军17 (注:常德军,是"常德"一名在历史上的最初出现。据《方舆览胜》等书记载,是沿《诗经·大雅》、《常武》诗序中:"有常德以立武事"一句而命名。)18乾道元年(1165年),升州为常德府,均以县隶焉(以武陵县为其属县)。又据《宋史·地理志》建炎四年(1130年)升鼎澧州镇抚使,绍兴元年置荆湖北路安抚使,治鼎州,领澧、辰、沅、靖州,三十二年(1162年)罢。乾道元年(1165年)以孝宗潜藩升府[注:潜藩:旧称皇帝即位之前曾寓居或做过官的地方为潜藩。《嘉靖常德府志》载:"绍兴十七年(1147年),孝宗初以普安郡王授常德军、节度使"。是说宋孝宗(1163-1189年在位)即位之前为普安郡王时,曾在鼎州任常德军节度使。故鼎州为"孝宗潜藩"。孝宗即位后便将鼎州升格为"常德府"]。八年(1172年)依旧提举五州(鼎、澧、辰、沅、靖州)三县(武陵、桃源、龙阳)。[《元丰九域志》载:乾德元年(936年)析武陵县地置桃源县"。]南渡后增县一:沅江。府治武陵县。
元、明、清时期,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常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常德路,领县一:武陵,州二:桃源州、龙阳州,州领县一:沅江。属湖广行省江南湖北道。
《明史· 地理志》载:"常德府,元常德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明太祖即帝位之前的公元1364年)为府,领县四:武陵、桃源、龙阳、沅江。
《嘉庆常德府志》、《大清一统志》载:常德府,康熙三年(1664年)属湖南布政使司,领县四: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府治在武陵县。
《常德县志》载: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府,改武陵县为常德县。
折叠 编辑本段 古文武陵
折叠 名称变迁
"武陵郡"一名,自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设置,沿用至唐乾元元年(758年),历时960年,以后不再使用。其所辖地区,先后改称朗州、鼎州、常德军、常德路、常德府。"武陵县"一名,自隋开皇九年(589年)设置开始,沿用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历时1324年。
折叠 武陵
"武陵"一词,在唐以前一般是指"武陵郡"。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武陵人当是"武陵郡人"。晋孝武帝《征武陵袭元之19》、晋胡济(尚书郎)《荐武陵伍朝疏20》、六朝刘潜《为武陵王谢赐弟启》中的"武陵",也应是指"武陵郡"地区。因"武陵县"之名,此时还不存在。唐以后至清末,一般才是指"武陵县"。不过,无论唐以前或唐以后,在文人笔下,仍时有把原属于"武陵郡"的湘西北大部分地区,习惯地泛称"武陵"。
折叠 别称桃花源
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龄《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为题》、《武陵开元寺黄炼师院》、司空图《武陵路》、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尧臣《武陵行》、张斛《武陵春晓》、唐庚《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词》(六首)等诗,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实际上桃花源是在桃源县。桃源县自宋太祖乾德一年(963)即已从武陵县分离出去21,桃花源也自然不再属武陵县。而且原武陵郡也早在唐乾元元年(756)改为朗州,以后改鼎州……和常德府,不再称武陵郡。而唐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武陵观火诗》、《晚岁登武陵城头顾水陆怅然有作》、宋杨川《游武陵》、师严《武陵客居》、元宋裘《忆武陵旧事》、明何景明《寓武陵诗》、岳岱《武陵精舍》(六首)、袁中道《武陵道中时予将有衡阳之役》(二首)、清查慎行《再游武陵德山为雨雪所阻宿乾明方丈次石间周益公诗二首》、师范《武陵杂诗》、胡焯《武陵风土十二韵》、高纲《武陵风俗词》(七首)22等,均是写的武陵县范围内的具体事物或景象。总的说来,唐以后"武陵"一词,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所包涵的地域范围,并不完全准确地反映当时行政区划的变更状况;而是沿袭传统的习惯,把武陵县和桃花源附近一带笼统地称为"武陵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