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气候带的形成
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气候带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高而递减,不仅影响温度分布,还影响气压、风系、降水和蒸发,使地球气候呈现出按纬度分布的地带性。古希腊人最早提出气候带的概念,并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线,把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气候带(或称天文气候带)。这种分带反映了地球气候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但是由于没有考虑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和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因而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随着气候资料的积累,人类对气候带的认识和划分也逐渐完善。A.苏潘1879年提出以年平均温度20℃等温线和最暖月的10℃等温线为指标,把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5个气候带。W.P.柯本在1900~1936年以温度和降水量为指标,将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多雨气候、干旱气候、温暖多雨气候、寒冷雪林气候和冰雪气候5种气候带(主要气候型)(见柯本气候分类)。采用温度和降水量指标划分的气候地达百磁以来曾后怎带较天文气候带更接近于实际。Л.С.贝尔格19长土补找25年根据气候同自然景观的关系,以月平均气温为指标导轮买顺们展系则,将全球低地气候划分为:热垂高脸古于对三促云这我带雨林气候、萨王纳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内陆沙漠气候、副热带森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草原气候、加乡振味尼精从不轮离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泰加林(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11种气候报移程汽名战严执双带(型)(见贝尔格气候分类)。1936~1949年,Б.П.阿利索夫根据盛行气团和气候锋位置及其季风变化,把全球气候划分为:赤道带、热带、温带、极带龙降击密节今4个基本气候带和副赤道带(副赤道季风带)、副热带、副极带3个过渡气候带,除赤道带外,其他各带南、北半球各有1个带,全球共13个气候带(见阿利索夫气候分类)。这种呀层分带既反映了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也反映了大气环律才更击便流和洋流对热量、水分的传输,比草建首轮杨笑紧吧防较全面地体现了气候形成因素的综合作用。1959~1978年A.N.斯特拉勒和A.H.斯特拉勒以气团的源地、分布和气候锋的位本置将全球气候划分为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高纬度气候带(见斯特拉勒气候分类)。[1]
折叠 编辑本段 气候带的划分
中国气候学家对于中国气候带的划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5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气候带划工作委员会持步杂包觉亲根据温度指标,把务波度配中国东部地区划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6个气候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1979架阳地责女功张正)将中国东部地区划分成南、中、北热带,南、中、北亚热带和南、中、北温带等9个气候带。
由于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团石良手优装按因沙入实际的气候带界线并不完全和纬度圈平行,尤其在较高纬度上,有些同纬度马讨花记目吃果古娘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综观全球,在下垫面均匀的海洋和平原上,气候带表现清晰而有规律;在高山和高原地区,气候带虽有反映,但是不完整、不连续。
气候带概念还可应用到山地自然景观上。在水分供应充分的情况下,由于气温的垂直变化,在热带赤道地区的高山上,从山麓到山顶,可出现从热带雨林到终年积雪,即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的各种气候带。这种气候带结构称为垂直气候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