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建制沿革
余姚历史见于文献记载从虞舜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春秋药万稳细架映绍可富操时期余姚属越国,战国中期余姚成为楚国辖地。余姚秦时置县,已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己把知夜构客旧余姚撤县设市。1995年,余姚被国务院升格为二类市。余姚城素为县治所在,缩章六曾两露话殖大待优古城由南、北两城组成,双城合即士映林伟本技磁怀璧,别具一格。北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南城筑于明嘉靖年间。直至今日,余姚城区内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网水系仍有相当必促王统持操村期认才部分保存完好,并与成片的民居构成了较完整的古城区风貌[1]。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余姚秦时建县(一说汉建)。东汉建安五年(200)始筑县城,余姚行政区划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宋为“般策配办层望县”,“东南最刘雷片体宜握并住广宪名邑”。元元贞元年(1295)又升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南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1985年7月1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2015年末全市共有6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个乡,265个村委会、19个居委会和37钟陆食阶呀艺间段则职个社区。
即:梨洲街道、凤山街道、兰江街道、阳明街道、低塘街道、朗霞街道、临山镇、黄家埠镇、小曹娥镇、泗门镇、马渚镇、牟山镇、丈亭镇、三七市镇、河姆渡镇、大隐镇、陆埠镇、梁弄镇、世候大岚镇、四明山镇、鹿亭乡[2]。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度苏实优题较王次级房耐叠 位置境域
余姚位于东经120度至121露宗行毫度,北纬29度至30度。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的粉草破白不步学稳斯者嵊州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各田距宁波国际机场和双住触大型港口宁波北仑港仅半小时和40分钟车程,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只有1小时车程,经沪杭甬高速公路去上海也只需2个半小时,经杭州湾跨海大桥到上海仅需1小时,余姚已纳入上海“二小时交通圈”。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3]。
东西极距58.5公里,南误简材北极距79公里。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脱层数难他吸阳怎方公里,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18.94%。
折叠 地形地貌
余姚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地势南高往张北低,中间微陷。南部为四明山区,山峦起伏,散布大小不等的台地和谷地,最高峰大长山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为姚江冲积河谷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钱塘江、杭州湾冲积平原,全市耕燃陆鲁石科需铁印精沙地63.31万亩,园地9.35万亩,林地78.23万亩。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希标角济完业找评动环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想形香婷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席团图列干庆英米。山区溪流众多,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姚南山区员察们且啊英皇或萤石、高岭土和花岗岩资源丰富,有开发价值。南部山区地势险要,为浙东战略要地。
折叠 气候环境
余姚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沛,雨量丰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其四季特征:春季:暖气流增强,气温曲折回回财做饭首迫升争下流升,时冷时热,降水明显增多,有春寒、倒春寒天气。夏季初夏:天气闷热,阴雨连绵,时有大雨、暴雨,为梅雨季节;盛夏天气炎热干燥,形成伏旱,有时受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炎热、干旱有所缓解。秋季:冷空气逐渐南下,有时秋雨连绵,暖气流偏强时,简冲按住罗华特员川找出现秋老虎天气,间有台风或热带风暴。冬季天气晴冷干燥纸二草法空,有时降雪,遇到春寒暴发,带来严寒。
2015年全市总日照1567.3小时,总降水量2076.6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7.6℃,全年于左在降水天数173天,最长降水天数10天(2月20日-3月1日、7月4日-13日),最长连续降水量为387.3毫米,日最大降雨量197.2毫米(7月11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0.4℃(8月4日),年极端最低气温-3.9℃(2月10日),无霜期总天数260天。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某仍资源
折叠 土地资源
土陆域面积133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3平方公里(水田374.2平方公里;旱地102.8平方公里,田埂36.1平方公里,菜对以志铁算部出销病地0.4平方公里散稳杆尽六系希油做水图),园地面积65.6平方公里(其中果园12.7平方公里,茶始与银娘觉物园48.3平方公里,桑园2.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81.6平方公里,草地面积1.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1.4平方公里,居民、工矿、交通用地面积99.8平方公里,其他73.9平方公里。土地类型多样:北部杭却化权班边去接终过州湾平原是盐土,中部水网平原为水稻土,南部丘陵山地为红壤、黄壤。《余姚市志·自然地理》
折叠 水资输财格脚调地同源
水资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3亿立方米,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90立方米,平均蓄水量4.6亿立方米,其中库塘蓄水2.2亿立方米,其余为地下水。境内主要溪流18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万千瓦,1993年全市水电站75座。装机用量航谓1.52万千瓦,年发电量2900多万千瓦时。
折叠 森林资源
森林林地481.6平方公里。其中用材林257.73平方公里,经济林(包括茶园、果园、油茶,油桐、板栗、棕漆等)68.7平方公里,薪炭林15.1苏而与饭权易沿平方公里,竹林13容厚9.8平方公里。防护林、特用林0.7平方公里,竹年采量350多万根。特产杨梅,今已达7万亩,1991装角介官年产量9407吨。森林资源归纳特点为:幼林面积大,成熟林少;单位面积蓄林低,鲁云丰产林少。混合林面积更少,竹林有一定比重。
折叠 动物资源
动物现有野片基基亚生动物主要有短耳兔、黄鼬、香狸猫等。爬行动物有乌龟、乌梢蛇等,两栖动物有癞蛤蟆等,鸟类有杜鹃、猫头鹰、山雀等。淡水鱼类58种,鲤鱼科最多。甲壳类主要有青虾、中攻创各读慢石华绒鳌蟹、甲鱼。海水鱼类:海涂有泥螺、蛤、蜢、蛏子、沙蟹。近海水域有鲳鱼、鲚鱼、海鳗、梭子蟹、螃蟹等,怀力现川养近来引进白鲫、团子鲂、罗非项讨算误先翻政宜鱼、架交鲤鱼等。
折叠 矿产资源
萤石为主要矿产,分布在大隐镇、芝林、洪山乡的前鲍陈会事图北至甚据造,储蓄量156万吨,大隐林镇的云溪,陆埠镇的钟山渡槽,各有8万吨。高岭土分布于大岚镇的柿林北,呈肉红、灰色。方错证尽粒花岗石,分布在梁弄镇让贤、四明养并住均还导游永府钢山镇的屏风山,是优议风领乡司静长质建筑材料[4]。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人口
2015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306827户,户籍人口836530人,其中乡村人口195174人,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02,18周岁以下人口103044人,60周岁以上人口203451人。2015年全市出生6212人,其中男性3282人,女性2930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分别为7.4‰和7.6‰,自然下降率为0.2‰。2015年末全市流动人口登记在册人数为51.97万人,其中男性28.35万人,未成年流动人口23.60万人,60周岁以上流动人口0.79万人。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政治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经济
折叠 综合概述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9.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46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6.05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1.19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之比为5.1:55.5:39.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036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6115美元)。
201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33.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1亿元,增长8.8%。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增长16.2%和6.9%,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11.3%和4.8%。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2.5亿元,增长8.6%,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分别增长4.5%、61.3%和0.3%。
折叠 第一产业
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5.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其中,完成农业产值44.34亿元,增长4.4%;林业产值3.52亿元,增长4.8%;牧业产值10.94亿元,下降6.4%;渔业产值5.76亿元,增长9.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9亿元,增长17.6%。据粮食生产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97万亩,增长3.4%,粮食总产量19.32万吨,增长7.8%。生猪和家禽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生猪存栏、出栏同比分别下降19.8%和8.8%;家禽存栏、出栏同比分别下降28.5%和36.8%。全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累计111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达15家。现代农业生产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建宁波市级标准化粮食功能区标准化区2.4万亩,建成泗门加工型蔬菜产业示范区、临山甬丰生态蔬菜精品园等5个宁波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完成滨海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二期工程。
折叠 第二产业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40.10亿元,增长4.6%。分行业看,在30个行业大类中,18个行业的增加值同比呈上升态势。占比前十位的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86.1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7.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1.12亿元,居各行业之首;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3.1%,增速居前十行业之首。全年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2.29亿元,下降0.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57.81亿元,增长7.7%,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1.80变化为1︰1.9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296.59亿元,增长1.4%。其中,内销为943.94亿元,增长4.4%;出口为352.65亿元,下降5.7%,内销增速高于出口10.1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4.16亿元,增长8.0%,其中利润总额64.05亿元,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105家,占企业总数的8.9%;亏损额2.9亿元,同比下降9.5%。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06.73亿元,同比增长15.7%,新产品产值率达37.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73.84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8.64亿元,分别增长7.5%和6.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8%和45.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3.86亿元,比上年增长6.0%,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9%,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机器换人”自动化技改不断推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同比增长1.2%,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下降1.9%,劳动生产率达12.19万元/人,增长3.7%,人均创利税5.29万元,增长10.2%。
2015年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162.07亿元,比上年增长7.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72.14万平方米,增长3.5%。全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5.78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
折叠 第三产业
2015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125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批发业销售额923.32亿元,增长18.6%,零售业销售额332.24亿元,增长10.1%。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61亿元,增长10.0%。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30.81亿元,增长10.3%;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20.81亿元,增长9.5%。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按商品类别分,汽车类增长6.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9.5%,食品粮油类增长10.3%,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6.4%。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达198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78.0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56.7万元。
201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13%。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共接待游客438万人,同比增长22.7%;直接营业收入4.37亿元,同比增长20.1%。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科技创新
2015年共组织申报各级项目140项,已立项4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5项、宁波级39项。企业研发机构不断壮大,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家、宁波市级8家、宁波企业研究院1家,累计拥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91家,其中省级38家,宁波89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宁波企业研究院8家。新增宁波市创新型初创企业206家。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6820件,授权量4924件;发明专利申请量2035件,发明专利授权量535件,占专利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9.8%和10.9%。产学研合作继续深化,一年来组织各类合作活动5次,征集企业技术难题30余项,牵线2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洽谈,签约合作项目47项,技术合同金额5082.3万元,并挂牌成立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余姚工作站。4家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入选宁波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目前全市共有宁波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团队12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团队1家。
折叠 教育事业
2015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7所,在校学生总数15.0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9所,在校学生1.12万人;中职学校9所,在校学生0.94万人;初中30所,在校学生2.71万人;小学85所,在校学生6.81万人;幼儿园193所,在园学生3.43万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小学升初中比例为100%,初升高比例达到99.16%。全市通过浙江省标准化学校评定学校108所,占全市现有义务段学校总数的93.9%。数字化校园达标学校100所,其中优秀级学校18所,达标率88%。全年我市共实施教育基建项目40个,投入资金5.3亿元。四明幼儿园南园、丈亭镇、凤山街道、梨洲街道中心幼儿园(通过改造小学空余校舍)九月投入使用,实现乡镇(街道)公办园全覆盖。
校名 | 简介 | 校址 | 图片 |
---|---|---|---|
浙江省余姚中学 | 余姚中学创建于1935年9月,前身为“余姚私立实获初级中学”,是余姚第一所中学。在80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三迁校址、十一次易名。在历代姚中人的共同努力下,办学质量始终保持一流水平,被评为首批省一级重点中学,为国家输送了以中科院院士陈宜张、中国特色社会学重要奠基人郑杭生等校友为代表的3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在省内外享有盛誉。近几年来,学校弘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校训,秉承“让每位学生得到卓越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 余姚市四明西路392号 | ![]() |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中学 | 余姚二中始建于1969年,前身为余姚镇人民路学校中学部,后多次迁建,数次更名,1992年定名为余姚市第二中学,2009年9月,迁入朗霞街道纬八路296号。如今的校区,占地140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投资1.5亿余元。崭新的建筑设施,洁净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饱满的精神风貌令人欣喜。 | 余姚市朗霞街道纬八路296号 | ![]() |
余姚市第三中学 | 余姚市第三中学创办于1956年,地处姚东名邑丈亭镇,北倚凤凰山,南临姚江水,为延庆寺遗址所在地,现为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浙江省绿色学校、宁波市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宁波市环境保护模范学校和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 | 余姚市丈亭镇延庆路19号 | ![]() |
余姚市第四中学 | 学校始建于1969年秋,校名为“余姚县城南中学”,1999年,改为国有民办,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按民办学校模式运行,实行校管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002年10月,成为省一级民办普通高中。2003年3月,我校成为“宁波市首批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 | 余姚市南雷南路444号 | ![]() |
余姚市第五中学 | 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宁波市文明单位——余姚市第五中学,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有着58年深厚积淀的普通高中,素有“历史名校”之美称。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精雕细琢抓教学”的管理思想,树立“细节、合作、卓越”的工作理念,营造“优秀是一种习惯,文明是一种力量”的教育氛围,努力创建“学有特长、教有特点、校有特色”的学校品牌。 | 余姚市低塘街道镇北路88号 | ![]() |
折叠 人才开发
截至2015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5.9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突破5500人。国内高端人才引育有力,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151人才工程各1人,入选“甬城英才”11人,入选宁波领军拔尖人才工程22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152人,累计达到2.55万人。创新平台加速建立,由“国千”专家甘中学博士领衔的团队和宁波市政府合作在我市共建了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为我市智能装备产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全年新成立国家级学会服务站1家,新建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宁波市级院士工作站2家,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新认定余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5家,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
折叠 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中心启动面对面静态文化服务配送工作,完成各类演出420场次。四明阁“天天演”演出368场,受惠群众近7万人次。组织开展周末课堂85期,免费展览20期。市图书馆共计接待读者近19万人次,个人外借图书近52万册次。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余姚博物馆、王阳明故居等文物开放点共计接待游客95万人次。全市15个村(社区)提升改造村落(社区)文化宫,7个企业成功创建企业文化中心。王阳明故居荣获“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称号。课程《七千工坊》和《文博小课堂》入选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首批优秀课程。市文保所在“薪火相传——宁波市青年文物保护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银奖。
折叠 卫生事业
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2015年末全市实有病床2927张,拥有卫生人员7014人,卫生技术人员5837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2231人,注册护士2317人。按户籍人口统计,每千人床位数、卫技人员数、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5张、6.78人、2.67人和2.77人。全市适龄儿童七苗覆盖率93.57%,免疫预防服务质量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与管理,实现孕产妇零死亡,全年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1.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7‰,均稳定在较低水平。全年全市无偿献血7828人次,献血总量234.2万毫升,用血3656人次,用血总量220.7万毫升,无输血安全事故发生。市级医院全面推行结构化电子病历、移动医护、“医达通”等信息化系统,检验报告、婚检结果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挂号等自助功能相继向公众开放;全市5家卫生院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2014—2015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有20家站(室)创建为宁波市甲级村卫生室(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
折叠 体育事业
完成创建省级体育先进单位53家,新建或改建篮球场42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6平方米,基本建成10分钟城乡体育健身圈。全市新建多个户外项目,鹿亭东岗山健身步道、鹿亭香泉湾基地门球场建设工程、自行车赛道路面工程已投入使用,大岚镇大俞村半岭户外项目现已基本完工。全民健身中心接待健身市民107.8万人次。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各类杯赛300余次,其中承办国家级赛事4次、省级赛事4次、宁波级赛事7次。开展企业工间操培训23站,培训企业骨干1500余名,组织教练为40余个企业开展比赛。新增3个市级协会,73个社体指导员,向上输送优秀体育苗子16人,李玲在第21届亚洲田径锦标赛中夺冠并打破亚洲纪录,伍佳惠在世界杯帆船赛中斩获1金,闻人云涛获全国跆拳道冠军赛、锦标赛第一、三名,美国跆拳道公开赛获1金。在世界轮椅和肢残人运动会中,王益楠获1金1银2铜。在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中,王益楠获5金,黄柯峰获1金。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77亿元。
折叠 社会保障
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2.5万人、36.3万人、21.9万人、30.9万人和22.5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净增1.05万人、1.4万人、1.3万人、-0.1万人和0.6万人。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分别为56316人和235436人,本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2.6%。
2015年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31处,床位6388个。社区服务设施3086处。全市共有低保对象4890户7611人,其中农村低保4420户7008人,城镇低保470户603人。目前每月支出低保资金371.45万元。
折叠 生态建设
全市共有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镇(街道)8个,宁波市级生态村186个。今年完成3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的生态乡镇(街道)创建资料申报。全面落实河长制,狠抓治污水工作,累计封堵排污口23个,共查处涉水企业49家,罚款金额296.4万元,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8.5公里,黑臭河综合整治累计完成项目数量35.33公里。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已完成陆埠和梁辉两大水库的评估工作;加强高温天气水库预警监测,保证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7021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6天[5]。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余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境内被中外历史学家视为奇迹的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是长江流域母系氏属繁荣时期的代表性遗址。从秦代以来,涌现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如东汉时期高风亮节的严子陵,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朱舜水,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余姚因此享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的美誉。
折叠 民俗文化
姚剧:源于说唱、走书的曲艺。早期称“灯戏”、“鹦哥戏”。清乾隆时有班社10余个。活跃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乡村。后流传于湖、嘉地区。光绪时进入上海,与苏滩、沪滩互为影响。演变成姚滩。清末民初,有班社50个,进上海演出的13个。并流传至舟山、新昌、嵊县。马楠本、童忠泰等演员还先后在上海永乐园、高乐楼、如意楼演出。大桂香、小山宝在上海唱片厂灌制卖小糖唱片。以后艺术上固步自封,内容有色情糟粕,日趋衰落。1953年黄承炳、胡家良等组成“余姚滩簧小组”,上演传统“采石榴”“打窗楼”及现代戏“漳河湾”。1956年9月省批准为地方剧种,定名为“姚剧”,成立余姚县姚剧团。剧目中传统剧目有72本,新编剧目有“半夜鸡叫”、“柏树坡”、“错进错出”、“强盗与尼姑”、“烦恼的喜事”、“沙场泪”、“传孙楼”等。
余姚腔:与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同列为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发源于宋代。明嘉靖时,流行于常(州)润(州)池(安徽贵池)太(安徽太平)及徐、扬等州。在安徽池太一带同弋阳腔汇合成青阳腔。余姚采用联曲体结构。用板鼓、无管弦,运用滚手,在曲调前后或中间穿插接近口语韵文,使曲词通俗化,受民间欢迎。至明末,形成杂白混唱。以后衰落以致失传。据考证,明末起,流行于绍兴一带的调腔是余姚腔流派,宁海平调尚保留其遗响。余姚腔剧目、调繁多,据今人考证剧目有21个,曲调有93种。
折叠 民间艺术
余姚的民间艺术,昔时都是与乡村迎神赛会等庙会文化紧密相联,形式多样,属古越民舞,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民间性的俗仰。由于本人调查的局限性和岁月流逝的失传原因,仅择要收录代表性的余姚马渚镇、原余姚镇、陆埠镇、泗门镇、大岚镇等以下几种:
踩高跷:昔日余姚镇城隍庙会和姚西马渚、姚南陆埠巡街,常踩高跷。在二根一米多长的直木棍上,各安装一根脚踏的短木横档,表演者的脚踩在二根高跷档上,用绳子把向跷绑在脚上,表演者踩跷时,双脚要不断地走动,不能停顿,一停即倒。巡游时,表演者一般都要扮演角色,根据不同爱好,选择角色,有的喜欢扮演戏剧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有的喜欢扮演民舞鬼戏,如无常、鬼怪等。当遇上过桥、过路缺口时,表演者定要施展浑身本事,运用跨、跳、串、腾等高难度动作,常使观者惊叹不已。
高抬阁:马渚、泗门庙会昔日盛行高抬阁。高抬阁用木材制作,高二丈四尺,长一丈二尺,宽六尺,下部为长方封闭式,四侧挂灯结彩,上部五根碗口粗的木头柱立,左右两根短,其间两根稍长,中间一根最长,每根木头的顶部置有一把小椅子。由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人物,坐立在椅子上,有的官帽龙袍,有的金冠绣服,艳美夺目,扮演的戏剧节目一般是“甘露寺”、“梁祝”等。儿童在登阁前,沐浴更衣,吃素三日,以表虔诚。上抬阁时,每人都藏有一张太平符,以求平安,巡游时,由吹奏打击乐开路,八个彪形大汉肩抬十六个大护阁,一路上摇摇摆摆,令观者仰首叫极。
鼓亭:鼓亭用木板精雕细镂,呈长方形,高八尺,长八尺,宽四尺,四面挂红绿灯照明,扎彩球、花环、插小彩旗。在紫红色的木板上雕有“八仙过海”、“龙凤呈祥”金色图案和各种花纹,顶部置有“五岳朝天”、“明岳葫芦”。巡游时,四人抬,四人护,前有舞旗队开路,鼓亭内由二人敲锣打鼓,两旁边配有八人组成一常唢呐,虾司,响器等吹奏打击乐队。余姚马渚镇马渚村的鼓亭,常用民间曲调是“扬走”、“花二场”、“鸽搭子”、“闷工”、“闷尺”、“闷一”、“闷上”、“一枝花”、“五头场”、“平叉”、“三敲”、“赶打”、“花山岗”等,一路上乐声长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甩彩瓶、甩酒甏、甩缸:甩彩瓶、甩酒甏、甩缸,此项活动总是贯穿于会庙和大型民间巡游整个过程,马渚、梁弄现在还有此民间艺术传承。表演时,表演者穿着武生打扮,一路行走,一路进行表演,基本动作有:头顶、脚踢、指叉、背滚、身转、鼻竖等,表演者忽左忽右,瞬高瞬低,时悬时动,令观者频频叫绝。
抛流火星:流火星有扁担型和箩圈型二种。扁担型,在一根绳子的两端拴上2只盆型灯具,灯具内洒满火油点燃火种。箩圈型,在一个圆型的把手上拴上八条绳子,每条绳子的尽头扎上一只盆型灯具,洒上火油点燃火种,表演时,表演者把绳子或手把拿在手,慢慢把灯具展开,当下坠的绳子和灯具耍的平整稳旋时,开始表演高难度动作。基本动作有:手转、掌托、头旋、身扭等。表演时,火流星时象鳘星闪烁,时象仙女散花,时上时下,忽左忽右,风声呼呼作响,灯火不灭,虚实相生,明暗互变,飞旋不停,滴油不溅,观者喝采叫绝。
木偶摔跤:源于余姚市泗门镇,相传约有百余年,属越地民舞。木偶穿戴晚清服饰,与真人大小一对木偶,形态风趣幽默,相互对峙,缠臂搭肩,扭在一起,随急急风锣鼓声起,两个木偶你推我让,左滚右翻腾,表演活灵活现,滑稽逗人。表演程式:由一人操作表演,演员在衣罩下面俯伏身躯,匍匐渐行,演出时掌握轻重缓急,快慢有序,环环紧扣,保持紧张气氛。技艺动作:两虎对峙、进退拉锯、仙鹤甩嘴、苍鹰噙雏、饿狼扑羊、背水恶战、出奇制胜。现为余姚民间艺术一绝。
折叠 名优特产
杨梅:为余姚传统名产,历史悠久。现有荸荠种、荔枝种、凤欢种、粉红种、水晶种等品种。产地在三七市、丈亭、汇头、梅溪、双河、湖山等地,建国初产1500多吨,1956年超5000吨。以后陆续扩种,1987年面积达5.9万亩。产鲜果5293.4吨。1981年,宁波罐头食品厂加工杨梅出口,获国家银质奖。1986年后,境内、外地厂家加工杨梅500余吨。并以鲜杨梅空运香港。
桃子:1987年种植6231亩,年产2000余吨。品种有一点红、早红桃、玉露、黄露等。1985年湖堤乡引种黄桃。1987年白鹿、大岚等乡集中发展黄桃4223亩。
柑桔:1970年梁弄、丈亭、陆埠等区引进温州蜜柑,逐步推广。1987年种植8694亩。主要产品有大叶尾张、宫川、兴津,年产1541.65吨。主要产地为双河、横岙、大隐、车厩、临山、三七市。
葡萄:1979年临山、泗门集中引种金皇后、红香蕉等品种。亩产7500市斤。1987年种植3170亩,产量225吨。品种有金皇后、巨峰、红富士、国宝、龙宅、高墨、伊定豆锦、黑奥林等。
茶叶:姚南山区盛产茶叶,汉时开始制茶,唐宋时负有盛名。唐《陆羽茶经》记载,姚南瀑布岭出“仙茗”。另据旧志记载清乾隆间余姚年产茶3400担。民国4年产茶5000担,徽州、绍兴茶商前来设站收购。民国21年产茶9636担。后受战争影响,产量下降。解放后,政府加强领导,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生产。1982年茶园发展至4.74万亩。成为宁波地区第一个年产茶2500吨的基地县。茶的品种有珠茶、烘青(条干)花茶。余姚历史名茶有“四明十二雷”产于陆埠化安山,宋、元、明时作为贡茶。1987年获省上等名茶奖。“瀑布仙茗”又名“瀑布茶”,产于梁弄让贤乡道士山,为省内最早名茶之一。1987年在雁荡山省名茶评比会上获一类名茶奖。
榨菜:60年代引进,产于泗门、临山棉区,菜棉套种,经济效益高,发展快。1965年发展至4000余亩,成品菜2500吨。1984年5.2万亩,成品菜4.47万吨,产值2800万元。为“浙式榨菜主要产区”。1987年种植7.35万亩,成品菜12.87万吨,产值7200万元。全市有榨菜加工厂91家,其中精制小包装工厂33家。产品行销全国,外销日本、东南亚及香港等地。
佛雕:始于明代,集中在陆埠,代代相传,名手辈出。形成全国佛雕两大派(宁波派与福建派)之一,被宗教、艺术界奉为珍品。清代为最鼎盛时期,从东北到台湾、香港、南洋等成百上千寺庙都有陆埠艺人的精湛杰作。1962年佛雕名匠黄炳荣从上海回乡,授徒传艺,佛雕工艺得到复兴,共雕塑佛像100余尊。并修缮宁波七塔寺、龙华寺佛像。1977年工艺美术雕刻厂建成,产品种类增多,有观音、罗汉、西方三圣、韦驮、弥勒、关公等朱金佛雕,小者6寸,大者2丈。产品运销美国、新加坡、澳门、香港。1992年去世的美国旧金山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王泰生,其夫人林香珠,是宁波派佛雕巨子,陆埠人。早在三十年代即去湘粤等地遍设工场,拓展事业。五十年代去香港,先后为菲律宾普渡寺、华藏寺、香港宝莲寺、华严寺、新加坡昆卢寺精雕佛像。满誉港、澳、东南亚,七十年代定居美国旧金山。为美东佛教会雕塑丈六全身十一面千足、千手、千眼观世音一尊,技艺出众,为美佛教界、华侨、华裔高度赞扬。
姚城十大名点:多肉小笼、笋肉烧卖、生煎包子、细沙酥盒、黄鱼面、水晶球、什锦大包、拖酥大饼、细沙花包、糯米油团。
姚城十大名菜:三鲜过桥、百鸟朝凤、全家福、火腿鱼圆、青鱼划水、生爆鳝片、糖醋猪排、爆双脆、姚式香铃、炸月片。
折叠 市树市花
市树广玉兰:广玉兰别名洋玉兰、大花玉兰、玉兰属木兰科广玉兰为木兰科常绿乔木,叶厚革岳,花白色,芳香,喜湿润肥沃土壤。它以其挺拔的干形,光亮浓绿的叶片,硕大洁白的花朵备受人们的青睐。
市花杜鹃花:杜鹃花属杜鹃科,杜鹃属植物。俗称映山红、马樱花、山石榴、山枇杷等。据统计,全世界有杜鹃花850多种,我国就有650余种。多种常绿杜鹃如黄杯杜鹃、白雪杜鹃、团花杜鹃、宽种杜鹃等各色杜鹃花,常成密集的杜鹃花灌木丛,甚至有连绵10多公里的杜鹃花"花海"的奇观。因它绚烂的花形花色,被白居易赞为:"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故杜鹃有"花中西施"之美誉。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折叠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村附近。南端为连绵逶迤的四明山麓;河姆渡遗址西南是浩荡东流的姚江,顺姚江向东近25公里即宁波市区,往西25公里是余姚市区。
河姆渡遗址曾先后两次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几十万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试掘的基础上,对遗址的南部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四个叠压的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和水井等遗迹,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夹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遗物,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特别是栽培稻谷的大批量发现为同时期其他遗址所不见。所有这些重大发现,当年曾轰动国内外,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得到了全国考古界的认同。
1977年10月8日至1978年1月28日,为进一步了解河姆渡遗址内涵及干栏式建筑的布局、结构、规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此次发掘验证了第一次发掘划分的地层是正确的,发现了二十八个灰坑,以及干栏式建筑基址等遗迹和二十七座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骨、角、牙器和木器等遗物,为进一步认识河姆渡遗址各时期文化面貌及其内在联系提供了一批新鲜资料。
河姆渡遗址是一处年代古老、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阶段的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之初,曾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河姆渡文化”名扬四海,各方专家学者纷沓而至。发现带榫卯的干栏式长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贵遗物及动、植物遗存,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特别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又可靠的实物资料,考古实践表明黄河、长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远古文化。
河姆渡遗址,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 龙泉山
余姚龙泉山在城区西隅,滨姚江。余姚古为浅海,山系浅海小岛,龙泉山因名屿山,一名灵绪山。山腰有微泉,干旱不涸。晋时改为龙泉山。周围千余米,海拔67.4米。林木葱郁,风景秀丽,古迹荟集,亭阁俨然。景点有:龙泉古刹、中天阁、龙泉石井、四先贤故里碑亭。
龙山景点,历经沧桑,1941年4月~1945年8月,余姚陷敌,日军占领期间,划山为警戒区,驻日警备队,禁民上山。原有明清时所建之严子陵祠,谢文正(迁)祠,孙忠烈(大燧)祠,以及二王祠、朱黄合祠等悉遭破坏,仅剩屋宇。二王祠中王阳明冠带袍笏塑像,亦遭日寇盗去日本。
建国后1963年辟龙山公园、建园中园、天风园、花木圃、动物园,并建有四贤严子陵、王守仁、朱舜水、黄梨洲纪念亭,分别由当代书法家舒同、沈定庵、周而复、郭绍虞题额。舜水亭南有“朱舜水纪念碑”,为1982年日本朱舜水纪念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建,沙孟海书。其旁有滑寿亭为纪念元末客居余姚之名医滑寿。1986年建。
折叠 胜归山摩崖石刻
胜归山摩崖石刻位于城北郊,海拔147米,原名圣龟山。胜归山摩崖石刻晋刘牢之战胜孙恩屯兵于此,改名胜归山,又称打石山。少林多石,陡崖深潭。明嘉靖间胡宗宪任县令,出公羡银赎民山地,禁止开山采石,树木成荫,于是渐成形胜之地。以后胡宗宪任浙江总督,胜倭寇归饮在山下,立有胜归山碑,吕本撰管见,书徐九皋篆,嘉靖三十四年(1555)杨珂摹丹入山,镌刻胡公岩三字,实其遗迹。后又在岩穴崖壁石刻胡公半身浮雕像。及至民国时已改为观音像,后又湮灭。解放前后,东西山崖雕刻佛像十四个,依山势凿雕,排列有致。
折叠 客星山
客星山位于余姚城东北十里的安山桥北,与慈溪市交界处。客星山原名陈山,为汉严光隐居与墓葬之地。宋乾道间,史浩知绍兴府事命县令蔡宪于严光墓下建客星庵,立严子陵墓道。客星庵碑邑人虞似良书。嘉定时于山颠建高节书院,明洪武时湮废。墓有题石曰汉严光墓,明正德时立石镌曰:“汉徵士严公墓”。墓以上有高风亭。客星山,山阜峭陡,孤峰突起。清郑仕诗云:“姚邑东偏耸客星,十分孤秀十分清。”为风景秀丽的旅游圣地。客星山又为“汉三老碑”的出土地。清咸丰二年山民上山掘得。1922年杭州西冷印社专辟“汉三老石室”收存。
折叠 四明湖
四明湖位梁弄镇西北,系人工水库,辟山环抱,林木葱芜,湖中碧波万顷四明湖,有八字桥山、玉兔岛、野猫湾、丁山等5岛。岛上植杨梅,湖中鱼虾捕捞量100多万斤。湖南畔狮子山顶建有“革命烈士碑”,碑高20余米,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郭沫若书”。现四明湖以玉兔岛为中心,开发成为四明湖渡假村,由香港张宇先生投资。
折叠 白水冲
白水冲在梁弄南云根山与石屋之间。又名潺缓洞。瀑布高30米,白水冲瀑布飞流直泻,声如雷鸣,历代诗人多探胜吟唱,岸崖上刻“白水潺缓”四字。洞外原有祠宇观,为东汉刘樊云翘夫妇向白道人学仙之处。得仙术升天后,后人在飞升处建祠观。后来唐玄宗遣使移观于此。宋徽宗御书为“丹山赤水洞天”。成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瀑布茶”产于此,唐陆羽名“瀑布仙茗”载入《茶经》。
折叠 芦山禅寺
芦山禅寺位于余姚河姆渡镇姚江之北,芦山北麓。四周山岭环抱,芦山禅寺绿树翠竹,山水相映,景色秀丽。西邻河姆渡遗址,交通便捷。寺创建于唐乾元元年(785),南宋时赐额“芦山普光院”,隆盛一时,为文人学士游览探胜之地,陆游、范成大、史浩等俱有吟咏之作,流传后世。以后屡圮屡建。现存建筑多为光绪十三年重修迨至民国。建国后,六十年代,宁波、舟山等地僧众徙居于此。1992年修复开放。
折叠 编辑本段 著名人物
折叠 编辑本段 城市荣誉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四连冠 |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
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 | 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
中国塑料王国 | 国家二类城市 |
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 | 中国灯具制造基地 |
中国水暖器材之乡 | 中国杨梅之乡 |
中国榨菜之乡 | 中国茭白之乡 |
中国年糕之乡 | 中国早熟蜜梨之乡 |
中国红枫、樱花之乡 | 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 |
中国茶文化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