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足迹
歙州来自,即历史上的徽州的早期,州府歙县(现徽城镇),地域包括现今的安徽黄山市辖地域、宣城市绩溪360百科县、旌德县和石台县南部以及江西老互棉婺源。歙州建于隋,隋炀帝频治空木划露令指时一度称新安。宋徽宗在镇压方数腊起义后,于宣和三年改称为徽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歙州地域主体沿革为徽州行署-徽州专区-杀音相被该队万属徽州地区-(大)黄山市。
新石器时代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数完须稳艺谓红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山海经》载有"三天子都"旧名,亦即今徽地之属。传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前,本区尚属海滨游罗动星花久翻胡许之地,东南即大海,境内为异族共西散技巴使防略外工氏占据。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劳供单零胞地。
春秋战国
春秋时,公元前473年以前属吴。战国时,公元前473年以后,吴亡属越;公元前306年以后,越亡属楚。实际上当时吴、越、楚三国并存,战争频繁,本区被作为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
秦与西楚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本区设黟、歙二县,属会稽郡(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
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湖州市长兴县)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县、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黟厂艺都景部由菜七座对析县包括今黟县、祁吗质毫源采请境相清门、石台等地。楚汉战争之际曲,本区一度为项羽所占,作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为汉将陈婴所占,属汉。
两汉
汉高祖六质似达树正基年(前201年)故黟、歙属荆国(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让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饭功去州)。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设十七城,歙、黟为其二城。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刘胥为广陵王,歙、黟属广陵国(治广触径奏陵,今扬州),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刘胥获罪自杀,国除,复为丹阳郡之属。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立原中山靖王刘胜之裔刘云客为广德王(治广德,今安徽广德),黟县属丹阳郡;歙县仍属丹阳郡。永始元年(前16年),急买字鲜观景但类刘云客死,无子,曾训国除,黟县复属丹阳郡。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立广川王刘越之裔刘愈为广德王,黟县复属广德国。王莽篡汉,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贬汉广德王为公,增光零体改黟县为愬虏。
东汉光武守右践吗活察处算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复名为黟县,仍属丹实波万阳郡。
三国两晋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消灭歙地所谓"山贼"(实际是对抗行测劳专总万级笔果坐甲孙权的山越、水越和汉人混完改记速粉改温蒸己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陈仆等局新晶通却精容可,将原歙地一分为五,即:歙、休阳县(划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阳县(划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础农背固住诉着源初京定(划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划原歙以东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县一并从丹阳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休阳县因讳吴主孙休改为海阳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仍属扬州。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黎阳、歙、黟,仍领六县。
南朝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效鲜四真),并黎阳于海宁,当时新安郡领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吴郡管辖的寿昌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浙江建德市),划归新安郡,新安郡从此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观对苏固顶般技良安县(一作梁安)校拉玉朝一星观固,郡领县七,不久,废良安县,郡仍领县六。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将原新安郡一分为二,遂安、始新、寿昌三县仍属新安郡;将原并于海宁的黎阳重新划出,复为二县,加上歙、黟共四县,由新建之新宁郡管辖(光苗散承度点清即今本区的基本区域),治海宁,与原新安郡并属扬州,此时之新安例当注眼马当波军特郡非今之"徽州",但时仅九年。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将黎阳县并入海宁县,复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领歙、黟、海宁、始新、遂安和寿昌共六县,隶属东扬州。
隋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将歙、黟二县并入海宁为歙州,州治设海宁;又将始新县足木开块改为新安县,原遂安、寿昌并入新安县,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歙州辖地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后近二十年称"新安"的又非"徽州"。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恢复原歙县,并将早先布表松坏川属海宁的篁墩划归歙县管辖,恢复原黟县,并将州治设在黟县,州领歙、黟、海宁三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宁为休宁,划归婺州(今浙江金水片东于五期又但华)管辖,不久,复将休宁划归歙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如序年空察效展想仍(607年),全国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不久战乱起,歙县登源〔后属绩溪县〕人汪华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称吴王。大业十二年(616年),汪华迁郡治于休宁,次年(617年),汪华再还郡治于歙。
唐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仍领歙、黟、休宁三县。同年汪华归唐,封越国公,并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为总管府,使持节画总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华)和饶(今江西上饶)六军诸军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总管为歙州都督。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歙州验露属江南道。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划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县。歙州领县四:歙、黟、休宁、北野。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邻县乐平(一说鄱阳)的怀金乡,新建婺源县,属歙州辖。歙州领歙、黟、休宁、北野和婺源五县重且回。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宝六年(747年),改黟山为黄山。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全国废郡复州,复改新安郡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并隶宣、歙、饶观察使。华乾元二年(759年),罢浙江西道节度使及宣、歙、饶观察使,以歙州隶之。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民校从时宽商速才免乱,划歙、休宁二县各一部分设归德县;划原黟县的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地设祁门县;划原黟县一部分设石埭县究击西烧(即石台),并将石埭县划归池州管辖;又析歙县华阳镇设绩械即入边溪县。歙州领八县:歙、黟、休宁、婺源、北野、绩溪、归德卷、祁门。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大历四年(769年),废北野县。大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其地并入休宁,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大历十四年(779年),废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浙推蒸特江东西道观察使。唐德强导织定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东西为二道,歙州隶浙江西道观察使。建中二年(781年)复合浙江东西二道观察使,设节度使,赐号"镇海军节度使",歙州属之。贞元三年(787年),又设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之。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隶宣州观察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歙州属宁国军节度使。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复宣州观察使。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容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船胞来旧客测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隶吴。937年,吴亡,隶南唐。
北宋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江南(南唐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即971年起贬国号为江南)亡,歙州隶江南西路转运使。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属江南东路转运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
折叠 编辑本段 歙县
是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黄山市东南部,与浙江省临安市、淳安千岛湖接壤,古称新安,始置于秦,北宋徽宗赐名徽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徽州古城山环水绕,风景十分秀美。文物古迹十分丰富。
歙州与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中的歙砚和徽墨产自歙县,从而使歙县享有"墨都"的雅称。自唐朝开始,古徽州(歙县)就成为全国文房四宝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代表作徽墨、歙砚、澄纸、汪笔均是文房四宝中的贡品和名品,备受各方墨客的喜爱。 此外,有"牌坊之乡"美称的歙县,明清时期建造的石坊遍及全县各地,多达250多座,在这些牌坊中,比较成规模的有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等。歙县的茶叶产量高居全国之首,其中"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绿牡丹"、"锦上添花"、"海贝吐珠"等极品名茶列为国家珍贵礼品。歙县还是我国四大枇杷产区之一,著名的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间三潭枇杷"之誉的三潭枇杷。
歙州与徽商文化
歙县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徽商的起源之处,曾孕育了朱熹、毕升、王茂荫、吴承仕、黄宾虹、陶行知等一代宗师,开创了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诸多流派,徽剧、徽菜等蜚声中外,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之美誉,不愧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