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建置沿360百科革
绩溪县绩溪未建县前,今县境为歙县地,在夏、商时,属扬州。春秋时期属吴,战国初期属越,后属楚。秦始皇二致慢月乙如很措欢乙十六年(前221),属会稽郡。汉高祖元年(前206),属鄣郡(一说秦末置鄣郡),汉元狩二年(前121),属丹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属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新都郡改称新安郡。
梁大同元年(535),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又作“梁安”),属新安郡,县治在扬之河东岸大屏山麓后岸村(今后外村)。承圣二年(553),分新安郡黟、歙、海宁、黎阳四县置新宁郡,良安县的归属未见记载。一析率帝审送派说,良安置县不久即废。清乾隆《绩溪县志》记载,唐武德七年(624)废良安县,仍归歙县率语规病委析危。
唐永泰二年(766),平息旌德县王万农民须升火起义,刺史长孙全绪奏:析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属宣二映空具践当活啊川女危歙观察使。故《寰宇记》记绩溪为“永泰二年置”。《旧唐书》记载,“永泰二年十一月甲究赶烈行烈升都卫境房子日改为大历元年掌针基说”,故《元和志》记绩溪为“大历元年置。疆里至大历二年乃定”。景福元年(892),绩溪隶歙州;五代十国时,先属吴国(杨行密),后为南唐地。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县境属江南西道歙州;至道到字穿三年(997),属江南路歙技燃检论案二常模导突州;天禧二年(1018),属江南东路歙州;宣和三年(1121),改鲁谁字从死主波参脱械歙州为徽州,以绩溪徽(翚)岭、徽(翚)溪、大徽村而名,绩溪属徽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社陈对住快德故号顾危7),绩溪属江淮行省徽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属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距七年(1357),即宋(韩林儿)龙凤三年,县境属朱元璋江南行省徽司队置药抗存尽春又州路,旋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吴(朱元璋)元年(1367),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绩溪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绩溪县属中书省徽州府;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属六部直隶徽州府;永乐元年(1403),属南京直隶徽州府。
清顺治四年(1647)九月,绩溪县属江南省徽州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徽州府。咸丰四年(1854),随徽州府由浙江巡抚兼管。同治四年(1865),复归安徽省。
民国元年(1912),裁府,绩溪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设道,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17年(1928),废道,复属安徽省。民国20年(1931)年初,设首席县长制,绩溪县归宣城县长节制。是年10月,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所休宁)。民国27年(1938)4月,属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2收免补点爱注9年(1940)3月23日,直属皖南行署。是年8月,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30日绩溪解放。5月13日,绩溪县隶属徽州专区。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8月,改属皖南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绩溪县改隶芜湖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设徽州专区,绩溪县属之。1971年3月,徽州专区改称徽州地区,绩溪县仍属之。1987年南集进然查八什未迫11月27日,经国务院国函〔1套味先987〕185号批准,绩溪县划属宣城地区。2000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辖绩溪县。[1]
折叠 编辑本段 行队政区划
折叠 编辑本段 温常文社随地理环境
折叠 地理位置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黄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结合带,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北纬29°57′~30°20′、东微天营厚急经118°20′~118°55′,县境总面积1126平方公里。东与临安市交界,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连,西与旌德县、黄山区及积行弱刘统限盐松供重歙县接壤,南与歙县相邻。东输担土待西最长直线距离59.5公里,南北最宽直线厚混心跟易慢距离42公里。
折叠 地形曲地貌
绩溪县位于黄山与天目山接合部,县界及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细了某探独突家养成超0余座,重峦叠嶂,溪流纵横,地势高于邻县,史称“宣歙之脊”。山脉、盆谷相间,呈“多”字形延伸。中部是贯通南北的断裂带,县城位于断裂带中南段的华阳断陷盆地。清凉峰踞县境东端,界皖、浙两省三县,顶峰及其北坡坐落境内。中部东西向凸起,溪水南北分流,分别入钱塘江和长江。
折叠 气候概况
绩溪属北亚热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9℃,年平均降水量1630.3毫米。境内多山,地势较高。受地形影响,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气温较低,降水偏多,日照偏少,风力较弱,且表现垂直分呈。春季气温回升快前旧什岩文来了华望印,雨日多;秋季气温下降快,雨日少。春、秋季短。
2014年全年降水量1625.9毫米,比常年偏多6%。年平均温度16.6℃,比常年偏高0.4℃,全年日极端最高气温38.0℃;年极端最低气温为-7.4℃。全年日照时数为1643.4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7%。[3]
折叠 编辑本鲁击蒸段 自然资源
据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全县国土林斯云拿家杨面积110362.52公顷(1996年因皖浙勘界而有所减少),人均0.62公顷。其中耕地13159.41公顷,园地6873.39公顷,林地80458.15销互即绝整抓路足济减公顷,草地1222.05公顷。
县域地处北纬30度附近的中山区,山多、林多、地表水多。原生态生物资源多样、丰富;矿藏多样、品位悬殊;水资源丰沛,落差大,季节差异大。地表径流总量10.3亿m3,人影北伤干烧走门了守州均年占有量6042m3,耕地亩均可供量8900m3。县境地势高于四邻,地表径流9绍族九班酸写化械沿过信6.6%流出境外。全县森林覆盖率75.5%。境内植物有200余科13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33种。野生动物有兽类50余种、鸟类100余种、爬行类20县影药项余种、两栖类10余种、鱼类30余种、昆虫类230余种,其中不少可用作药物、食品和工业原料。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8种,有色金属占优势。[4]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人口
2017年全县户籍人口17.5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10.5‰,人口死亡率11.8‰,人口自然增长率-1.3‰。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击危广苏各单伯政治
折叠 编辑本段 政治经济
折叠 综合概述
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要占思货知几获农心比增长8.0%。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银剧三投加值8.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6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微然下苗越果差料市百血实现增加值27.4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占比由上年同期的15.1:45.8:39.1调整为13.1:46.5:40.4。
2017年,全县全部财政收入(不含基金)10638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选父小台困照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5887万元,增长3.0%。全县完成财政支出(不含基金)168171万元,增长4.4%。
的折叠 第一产业
2017年,全县完成农业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4.7%。一是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7696公顷,增长0.27%,其中:粮食播种面积8810公顷,与上年持平,蔬菜播种面积2240公顷,增长角今0.49%。二是农作物产量平稳增长。粮食产量61347吨,增长2.量扬载东04%,蔬菜产量45584吨,增长0.54%。三是畜牧业出栏量总体稳步增长。家禽出栏40万只,生猪出栏141580头,增长0.06%,羊出栏1210只,增长5.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1老节高表断交苗3元,增长8.7%。
折叠 第二产业
2017年,全介树图具香概针伯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呈现如下特点:
2017年,全县规模工业共完成总产值同比增长17.7%,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
以安徽富凯特材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机械金属制品业,201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7亿元,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长7.9个百分点,对全县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6.4%;以安徽立兴化工有限公司为主力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01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74亿元,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长2.96个百分点,对全县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7.4%;以黄山恒久链条为龙头的机械链条业,201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4亿元,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长3.33个百分点,对全县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9.6%。
2017年富凯特材、黄山恒久链、立兴化工、小小科技、向阳纸业等骨干企业支撑了我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税收的平稳增长,5户企业税收累计入库9741.8万元,同比增长53.5%,占全县规上工业入库税收的46.8%;累计实现产值19.2亿元,同比增长53.6%,占到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2.1%。
今年我县战新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3亿元,同比增长39.2%,高于全市平均增幅4.2个百分点,占我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3.9%,处于全市第1位。
税收和用电量是作为评估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关联指标。2017年我县规上工业完成税收20792.4万元,同比增长20.4%。其中税收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有3户企业,收入超过500万元的有11户企业,税收超过100万元的更是达到39户。2017年全社会工业用电量为2675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55%。
2017年,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1956万元,同比增长7.2%。
折叠 第三产业
201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亿元,增长11.7%。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实现零售总额13.5亿元,增长16.1%。
全县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2亿元,增长20%,全县接待游客871.2万人次,增长20%。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科技事业
2017年,全县在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62人,其中在职工程师技术等级职称以上人员达1173人。在职技师中高级技师111人,高级工661人,中级工926人,初级工2586人。
2017年,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进入省培育企业4家,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16家。组织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动植物新品种2项,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支,并成功申报省科创团队政策扶持。引导我县科技企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创新成果更具市场竞争力。2017年,全县申请专利192项,其中发明专利71项;授权发明专利22项。
折叠 教育事业
2017年,全县继续实施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0所(不含幼儿园、教学点),在校学生1543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9%。
校名 | 简述 | 校址 | 校园风光 |
---|---|---|---|
安徽省绩溪中学 | 省示范高中——安徽省绩溪中学位于绩溪城内,创办于1928年,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人,编内教职工13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44人,一级教师32人,省教坛新星2人,市级骨干教师、教坛新星16人,研究生学历8人,专任教师本科合格率100%。 | 绩溪县华阳镇适之街66号 | ![]() |
安徽绩溪睿阳学校 | 学校始创于2015年9月。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一贯制寄宿制民办学校。学校坐落于绩溪县华阳镇城北郊高迁村,与绩溪高速公路出口、高铁北站、汽车站毗邻,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学校占地120亩,一期工程(睿阳智楼)教学综合楼(部分)、(阳光楼)学生生活服务中心、1#、3#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25000㎡。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教职工130人。 | 绩溪县城北郊 | ![]() |
绩溪县适之中学 | 学校成立于2007年8月,以原华阳中学初中部为基础,命名为“绩溪县第三中学”。校舍建设从2007年11月教学楼开工,至2010年12月学生公寓竣工验收,历时三年,耗资4000多万元。2009年秋季投入使用,经县委常委会决定,更名为“绩溪县适之中学”。 | 绩溪县华阳镇洪川路2号 | ![]() |
折叠 文化事业
2017年末,全县拥有文化站(馆)1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25.7万册;拥有广播电视台1座,调频发射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全县年末拥有有线电视用户52440户,其中:数字用户20678户,直播电视用户1500户;广播综合覆盖人口率97.1%,电视综合覆盖人口率99.2%。
折叠 医疗卫生
2017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个(不含村卫生室、诊所、医务室等),其中医院、卫生院13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536张,全县医院、卫生院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65人,执业医师、助理医师273人,注册护士286人。城镇职工公费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医疗三险)改革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折叠 人民生活
201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20元,比上年增长8.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13元,比上年增长8.7%。
折叠 社会保障
2017年末,全县共有城乡社会养老服务机构14个,拥有床位1726张。抚恤、补助优抚对象1093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488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637人;其他社会定期救济对象236人,全年对城乡困难群体实行临时救助189人次。
2017年末,全县共有34009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89252人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23521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有9000人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有136453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5]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县名由来
自唐永泰二年(766)置绩溪县后,县名绩溪一直沿用。
绩溪,“绩”有“缉麻线”的形义,“溪”为山间流水。《元和郡县志》记载:“县北有乳溪,与徽溪(今翚溪河)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方舆志》记载:“临溪石,在县北三里(浣纱溪)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女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此义。”
“溪”,亦作“谿”。清嘉庆《绩谿县志》,从县印写作“谿”。民国县政府印亦作“谿”。民国16年(1927),改铸县印,始作“溪”。
折叠 历史人文
绩溪文化积淀厚重,拥有丰饶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耀若群星,遍布徽岭南北。据统计,境内现有文化遗存三百余处,其中祠堂一百三十余幢,徽派古民居、古道、亭庙、古水口、古桥随处可见,共有国保、省保、县保文物53处。有“木雕艺术殿堂”美誉的龙川胡氏宗祠,早在1998年就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内极富盛名的隔扇门裙板木雕荷花图,寓意“和谐”、“和美”、“和顺”、“和鸣”,处处体现出以“和”为贵的传统儒家思想,是徽文化思想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和谐之源。始建于宋代的绩溪文庙是皖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孔庙,占地面积1439平方米;明伦堂考棚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国内目前留存为数不多的考棚之一;周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1156平方米,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宗祠内陈列有大量的徽派石雕、木雕、砖雕文物精品,现已整修为绩溪县三雕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徽文化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出自绩溪,胡开文墨庄所制“地球墨”,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由绩溪民间乡土菜肴演变形成的徽菜,跻身于中华八大菜系;原生态的徽剧徽调和极具乡土文化气息的“赛琼碗”、秋千台阁等徽风民俗,历史悠久,自然淳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正因为徽文化的长期熏陶,绩溪自古就有“邑小士多、代有闻人”的美誉,涌现出一批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颇具影响力的著名人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纵横驰骋,各领风骚,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如明朝抗倭名臣、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一代巨贾、红顶商人胡雪岩,徽墨制作大师胡天注,著名茶商胡炳衡;近代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中国第一位女农学家曹诚英;现代有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两院院士洪德元、章基嘉、鞠躬、方荣祥等。[6]
折叠 民俗文化
绩溪与徽文化
绩溪古村从地缘政治上讲,绩溪是徽文化的核心地带。从历史源渊上看,绩溪又是徽文化孕育发展的有机整体,徽文化中充满了闪熠的“绩溪元素”。走近绩溪,如入“百里花园”。村落阡巷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恢宏的古祠傍,捏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垂垂的黑墙上,剥一层灰墙垢,能闻透百载史香;寂静的乡野里,踏一块青石板,能溅起亘古的历史记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锤炼造化,曾滋养出一朵璀璨的徽文化奇葩。
绩溪隶属徽州千年,决定了其与徽州文化有着深刻内在的源渊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徽文化是一种商人文化。而绩商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宋代绩商已颇具实力,以经营徽墨、茶叶、菜馆、国药、土杂山货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明清时最是鼎盛。绩溪经济总量不高,但从商人口比例则名列前茅。县内“出贾既多,土地不重”,行贾四方,甚至远涉东南亚欧美。至民国时,全县外出经商之人占总人口的25%,最高年份达到30%以上。在“田畴不逮婺源,贸迁不逮歙休”的偏僻贫弱小县,绩溪人凭着踏踏实实的作风小本经营,最终使江南商埠有了“无绩不成街”之说,足见绩溪徽商之影响力。
绩溪古色古香,是一座诱人的徽州民俗博物馆。明清古遗甚多,胜迹原汁原味,成为研究中国封建后儒社会的宝库。现保存完整的古迹有三百余处。在“国宝”之称的龙川胡氏宗祠傍,矗立着“奕世尚书”石牌坊。它仿佛在告诉人们,这个龙川尚书胡氏大家族过去的荣耀。在周家祠堂里,陈列着精美绝伦的“三雕”杰作,一刀一锤,凝结着民间匠人的点滴心血。在我省最早的桂枝书院遗址傍,回荡着朱熹讲“经”论“理”之声,其精髓已沁入古朴民风。多少骚人墨客,留恋徽山绩水。杨万里、范成大良安(绩溪古称)有遗篇。王安石“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岭月明中”,名句脍炙人口。文化巨子胡适带给故乡的“兰花草”,幽香扑鼻。现代乡人学者郭因《故乡绿色的忆和绿色的梦》,魂牵梦绕。绩溪民风淳朴,民谚俗语中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了独特的处世哲学。讲人情,遵循“七碗来八碗去”。言诚信,切忌“寄信割牛草”。谈节俭,“腌菜滚豆腐,日子长长路”。论经营,“抓一把撒一把”。学生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受朱子理学影响,婚丧嫁娶,尽孝守礼,不敢越雷池一步,充满了儒礼气息。如男女分席,嫡庶有别。分家析产,“长子不离灶,幼子不离窖”。调节邻里,多奉“让人不为损”。书房里的“四宝”,山墙上的戗角,永禁碑上的铭文,族谱上的祖训,无不浸润展示着深刻的理学内涵,厚寄着徽州人对生活的那份奢望。
如今,绩溪虽被开析出“徽州”,但内在文化联系并不能轻易割断。随着文化品味在旅游中比重的攀升,人们坚信“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江泽民语),大可让人在休闲中漫漫回味历史的苍茫,咀嚼山隅那实实的醇美,感受乡风那纯纯的质朴。
徽剧
徽剧徽剧的前身是弋阳腔,大约在明代嘉清靖年间(1522—1566)传入徽州。清道光十年(1830)后,绩溪徽剧班有“庆春和”、“柯长春”、“新彩庆”、“新阳春”等10多剧目,巡演境内,互竞技艺。曲调除徵、昆外,还有皮黄等,尽管清末民初的徽剧中已有京剧的成分,但仍以徽调为主,保留了徽调的、原生态传统徽剧《龙虎斗》、《八阵图》、《二进宫》等剧目,曾获文化部“老树奇花”锦旗。
现在,徽戏在绩溪民间繁衍延续不断,至今仍有一批剧本,曲谱和道具、行头存留。民间尚有许多徽剧老艺人,他们自幼学艺,至今尚能自演导演徽剧百余出,平时娱乐传艺,每逢元霄节则登台公演,至今不辍。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徽剧在绩溪流传至今。[9]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折叠 鄣山大峡谷
鄣山大峡谷是国家AAAA级景区,又称伟人谷,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的南大门。景区内拥有43种国家级珍贵物种和13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五十余个各具特色和神话传奇的景点,其中“伟人石像、百丈岩、葫芦潭、冠顶生花”堪称四绝。
亿万年前天然形成的毛主席石像,后披式的发型,饱满的天庭,睿智的眼神,都酷似伟人晚年的侧面头像。“世界第一巨石”百丈岩,是景区内又一亮点,高460米,宽180米,如巨钟覆地,高耸云天,雨过天情,佛光乍现,实属一绝。
鄣河之水从天池而下,蜿蜒曲折,秀美绝伦;景区现有鄣山怀古、绩溪濯玉、伟人有约、徽乡餐秀、人杰石灵、峡谷龙吟、雪岩飞瀑、天子都山八大分区,神秘的鄣山大峡谷正以它的奇石、秀水、文化、名人为旅游品牌吸引着八方来客。
景区以旅游观光,互动为重点,致力于将景打造成为休闲养生、趣味互动、自然奇观、户外拓展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国家级生态景区。
折叠 劳模徽菜文化园
劳模徽菜文化园位于绩溪县城北郊郎家溪村,距离县城仅有1.5公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园区以徽派建筑为主体,现有面积约22000平方米。
园区内设有“徽菜文化展示区”、“休闲体验区”、“生产加工展示区”、“徽菜和农特产品展示区”、“美食品尝体验区区”等五个功能区,共展出与徽菜文化有关的珍贵图片、资料、史料、实物和文物3000多件。全面地反映绩溪博大精深的徽菜文化。
与园区相配套的“徽商大酒店”、“劳模大酒店”、“劳模旅行社”可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乐等全方位的服务。园区生产的“劳模牌红烧肉”、“绩溪臭鳜鱼”、“胡氏一品锅”等徽菜名品被评为“中国名菜”、“中国名点”,深受客户的青睐;“绩溪挞馃”被评为首批国家金牌小吃。
园区内还为游客提供徽菜制作教学课程,每年接待各类研学团近千人,举办各类独具特色的徽菜制作比赛。
折叠 徽杭古道
中国第一古道--徽杭古道,景区位于绩溪县伏岭镇江南村、永来村,占地30公顷,景区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于2013年被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2013-2017连续5年),安徽省体育产业基地、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基地、安徽省森林旅游示范景区、全国驴友休闲基地、中国十大徒步古道、中国八大骑行天堂、华东第一精品徒步线路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安徽省登山攀岩户外运动基地、华东人气景区(2017年)。
徽杭古道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我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同时,也是一条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走廊。徽杭古道自红顶商人胡雪岩故里仁里徽商文化广场起,经延伸段,登江南第一关,过黄茅培、马头岭、下雪堂、蓝天凹,达永来村,全长75公里,是一条文化内涵深厚的徽商古道,现存众多的古村落、古关口、古石板路、古桥、古茶亭、古树等。今日古道新风荡漾,成为户外旅行的经典路线,徒步、骑行、拓展、溯溪、攀岩、露营等低碳、健康、时尚,锻炼参与者意志、体力、自信心,锻炼团队的合作能力及领导能力。
景区以体验徽商精神、感受行走力量为形象定位,致力于将景区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古道。围绕定位及目标,近年来景区一是巩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二是推进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三是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四是培育体育品牌赛事活动,近年来连续开展跑山赛、驴友节、长三角休闲体验季活动等;五、各类研学活动开展火热,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来古道开展研学活动。
折叠 太极湖村
太极湖村距绩溪县城15公里,国家AAAA级景区,阴阳两极,相拥相抱,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缘溪河呈“S”形绕村南流,与西部村落、东部田野组成天然的“太极”地貌奇观,还有三道徽州绝佳水口“狮象把门、日月当关、龟蛇栏水”,令风水学家惊叹!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为巧合又现神奇“帝王坟”。
湖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丰富,村中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千年古村、宋代古墓、古桥、古民居、古砖雕门楼巷、古祠堂,还有一条明代的水街,有“徽州古文化活化石”之美誉。2009年11月,湖村荣膺国家4A级景区,民间文娱活动十分丰富,更有堪称江南绝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秋千抬阁。2013年11月,太极湖村被列入县级首批百家摄影点。
湖村,集徽州古村落之大全,因此专家称湖村为“徽州古文化遗产博物馆”。
折叠 龙川景区
龙川景区,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城东11公里处的瀛洲镇龙川村,占地3.6平方公里,景区于2012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于2017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的祖居地。龙川村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落地形如靠岸之船,东耸龙须山,紧依登源河,南有龙川东流,西偎凤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独具特色。
景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和徽商胡炳衡宅,更是徽派三雕精品中的精品。胡氏宗祠享誉“木雕艺术殿堂”、“江南第一古祠”;奕世尚书坊是盛明时期的石牌坊,成为徽派石雕的典型代表;徽商胡炳衡宅(未开放)则原汁原味地保存了徽州古民居旧貌,忠实记录了一代茶商的历史。抗倭纪念馆(即少保府)真实记载了明代抗倭统帅胡宗宪最早把钓鱼岛标注在中国海防图上的抗倭功勋。
景区主营产品为旅游光观,举办过一些小型民俗活动,包括薰衣草节、与黄山风景区合作举办的摄影节,景区着重突出徽州文化,徽州古村落、徽派建筑,风水文化等特点,吸引各地游客游览光观。
折叠 千年仁里景区
仁里古村千年古村仁里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距绩溪县城3公里,位于登源河西畔,该村依山傍水,文化积淀深厚,是古徽州名副其实的“程朱阙里”。历史上仁里是徽商会集的水陆码头,聚财蓄气,千灶万丁,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之说,为徽杭古道上的重镇。
仁里古村按龟形设计,目前仍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全村有四门三街十八巷,有古城门、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书院、古码头、桃花古坝、古井……依然可见历史商业重镇的繁华。
仁里桃花坝下还有座古徽州绝无仅有的仿西洋海轮形状构建的中西合璧式徽派古民居;“万事忍为先”的忍先堂充分体现徽商“里仁为美”经商理念;最有特色的要数位居村中央的仁里首富浩有派的家族古建筑群,由八大户组成,其中房屋院落鳞次栉比、交错相通,置身其中,犹如迷宫。[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