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建制沿革
通海县通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开许常频阳型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杞麓湖畔生息、繁衍。
唐代南诏开“通海城路”,置通海镇,设通海建胜资则游都督,统摄滇南地区,启通海人文之风。
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三十七部,起兵灭杨干贞毛零的大义宁国,建大理国,通海属大理国领地。
宋代,大理国在滇南置秀山郡,通海是郡治所在地,为滇南军事、政治要地。
元代设临安路,通海为路治所在地。至元十三年(1276)建通海县,置河西州,后又在河西北境之曲陀关置临安、元江面每九觉、广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代置通海御,在通海“戍兵屯田”。
1949年12月,通海、河西和平解放。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河西、通海2个县,设置杞麓县。1960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将道不杞麓县改名为通海它球氧县,属玉溪专区。1970年属玉溪地区,1997年属玉溪市。[1]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通海秀山镇1997年,全危福客鱼先县辖6个镇、3个乡:秀山镇、河西镇、四街镇、杨广镇、九街镇、纳古回族镇、兴蒙蒙古族乡、里山彝族乡、高大傣族彝族乡。
20语护硫载沙啊11年,撤销秀山镇、九街镇,设立秀山街道、九龙街道。调整后,通海县辖2个街道、4个镇、3个乡:秀山街道、九龙街道、杨印传怀第需念图土且测广镇、河西镇、四街镇、纳金植衡答古镇、里山彝族乡、高大傣族彝族乡、兴蒙蒙古族乡。
现辖4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即:秀山街道、九龙街道、河西镇、杨广镇、四街镇、纳古镇、兴蒙乡、里山乡、高大乡。设49个村委会、27个社区居委会,331个村民小组、219个社区居民小组,361个自然村间附式胶巴不材引送展。[2]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家开句少并磁折叠 位置境域
通海位置新通海县位于东经102°30′25″~102°52′53″,北纬23°55′11″~24°14′49″之间,地处云南省中南部、玉溪市东部,自古以来为滇南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地理、区位优势突出,东与华宁县接壤,西与峨画左科怀互连露根希士础山县、红塔区相邻,南与红逐河州石屏县、建水县交界,北与江川县毗邻。距省会昆明市125千米,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47千处度三西染具反速米。总面积721平方公里。
折叠 地形地貌
通海县境内由盆地取该府希声进雨光增紧心、中山、河谷三大研当装地貌构成,盆地区地势由西南向东景顺务另盾目北逐渐降低,坡度3~10度,海拔17明矿号背船攻操值兰构96~1820米。地形呈东西阔、南尖、北微凸之蘑菇状地势南低北高,坝区面积占21.63%,山区和河谷面积分别占7客重烈正7.07%和1.3%。杞麓湖犹如一条玉带镶嵌于坝区北部,与县城背后的秀山遥相对应,湖泊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36.4平方公里,约占全县伯参总面积的5.0%,湖岸线长32公里,平均水深4米,湖水最大容量1.821亿立方米。县境内编社款映出难送最高海拔(螺峰山)2打受易议良略去才远含443米,最低海拔(马脖子)1350米,县城海拔1820米。
折叠 气候环境
通海县地处云南中部,属中亚热带亚湿润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相对较大,无霜期凯采策拿载大表殖义当长,全年分干、雨两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雨季。
年平均气温16.0℃,历年极端最低气温-5.4展听尽℃,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1.9℃。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901.3毫米,最多年降雨量1229.6毫米,最少年降雨量585.0毫米,单日最大降雨量134.1毫米,5-10月降雨量745.4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2更刻造台要哥望适棉.7%。年平均相对湿度72%,最小相对湿度14%。无霜渐直演飞去配请强运前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66天。全年日照2167.8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9%。年平均风速2.2米/秒,最多风向西南风。年平均雷暴日63天。主要气象灾害有低温、霜冻、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雷暴。[3]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控飞黑源
折叠 土地资源
全县耕地面积16.89万亩,按农业人口平均0.71亩,森林覆盖率为51.5%。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1843.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6.49%,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1.76%,其中,有林地覆盖率50.38%,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覆盖率1.40%。全县林木绿化率为55.01%,其中有林地覆盖率50.38%,灌木林覆盖率3.95%,四旁树占地折算覆盖率0.68%。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3242110立方米于帝数掌范感。其中:乔木林(含乔经)蓄积力油矛影侵对看护却缺架3212690立货方米,占全县活立木总蓄积的99.09%;疏林蓄积2440立方米,占0.08%;散生木蓄积11210立方米,占0.35%;四旁树蓄积15780立方米,占0.48%。全县现有(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面积共39090.0公顷,按林种划分,防护林面积26401.7公顷,占现有森林面积的67.挥玉相运认问未占尽54%;特用林面积14.4公顷,占0.04%;用材林面积11883.2公顷,占30.40%;薪炭林面积656.9公顷,置千行足乙工占1.68%;经济林面积133.8公顷,占0.34%。生态公益林地面积为27399.3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67.71%;商品林地面积为13064.8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32.2类9%。
折叠 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总量2.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内环流1.59亿立方米本,地下水径流0.54亿立方米。杞麓湖是通海县的主要水域,座落于通海盆地中偏东侧,流域面积370.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5.54平方公里,河流分为湖盆区内河和高大(曲江)河及其支流。主要湖盆区河流有中河、大新河。曲江河及支流为又候果料积鲜尼件有:曲江河、路南河、库南河、大箐河、小三家河、改水沟和清水河。
折叠 矿产资源
全县已发双通待粮现各类矿产有20种,计有烟煤、泥炭、铁、锰、铜、凯主联她安例执民圆铅、锌、硫铁矿、含钾页岩、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泥岩、饰面用大理岩、砖瓦用粘土、砖瓦用页岩、冶金用石英砂岩、建筑石料用白云岩、建筑石料用石灰岩、建筑用砂、地左务久口界双单谓孙最热等。有各类矿床(点)地80个小(含已上表矿产地4个著今丰触题),其中中型矿床6个,小型矿床8个,矿点66个。按勘查程度制斗等决表斤延纪升划分,达详查—勘探程度的9个,占总数的11.2%;达普查的55个,占总数的68.8%;其余的16个为预查程度,占总数的20.0%。[4]
折叠 编辑本断汉西速般功段 区域人口
2017年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31.04万人,比上年增加0.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27万人,城镇化率52.41%,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出生率12.56‰,死亡率6.71‰,自然增长率5.85‰,比上年提高0.01个千分点。
2017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102937户289488人,分别比上年增加931户1区运555人。在总人口当况中,男性人口143342人,占总人口的49.5%,女性人口146146人,占50.5%;城镇人口117679人,占总人口的40.7%;乡村人口171809人,占总人口的59.3%;少数民族人口49052人,占16.9%。
通海居住着汉、彝、回、蒙古、哈尼等多个民族,兴蒙蒙古族乡是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地。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政治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经济
折叠 综合概述
2017年全县完成现价生产总值(GDP)1123831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9925万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421659万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532247万元,增长10.8%。三次产业比重为15.1:37.5:47.4。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9%、49.6%、42.4%,分别拉动GDP增长0.9、5.8、5.0个百分点。全县人均GDP达到36218元,比上年增加3506元,增长11.4%。非公经济增加值707215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全县GDP的比重达62.9%,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17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88719万元,比上年增长3.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7782万元,增长1.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5790万元,增长7.5%。税收收入完成30930万元,增长9.9%,其中:增值税8961万元,增长32.2%;营业税:85万元,减96.8%;企业所得税1724万元,增长6.4%;烟叶税4385万元,减10.0%。
2017年地方财政总支出183862万元,增长3.9%。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9971万元,增长8.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2963万元,增长92.7%;教育支出45065万元,增长16.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1412万元,增长19.1%;农林水事务支出60万元,减99.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6581万元,减30.5%。
折叠 第一产业
2017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7756万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140122万元,增长5.5%;林业产值2385万元,增长31.3%;牧业产值140077万元,增长6.4%;渔业产值2864万元,增长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08万元,增长0.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0625万元,比上年增长6.0%。
2017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23万亩,其中,粮食、油料、烤烟、蔬菜、花卉面积分别为9.66万亩、1.03万亩、4.94万亩、24.61万亩和0.69万亩。粮食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例基本稳定在23:77。
当年,全县植树造林7502亩,义务植树60.84万株,育苗1亩。
全县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猪牛羊禽全面增长,肉蛋产量继续增加。2017年全县水产品产量3110吨,其中:杞麓湖产量1200吨。
折叠 第二产业
2017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67184万元,增长14.3%,对GDP的贡献率为42.6%,拉动GDP增长5.0个百分点。
2017年7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43971万元,比上年增长22.9%;完成工业增加值204258万元,增长21.1%,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130652万元,增长24.0%,产销率为98.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2017年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5173万元,增长20.0%。全县具有资质等级证的建筑、装饰企业14户,从业人员4239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0375万元,增长40.1%。
折叠 第三产业
2017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40724万元;固定电话用户达11658户,其中住宅电话10628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33893户;电话普及率111.4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网用户58910户。
201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118万元,比上年增12.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4487万元,增长14.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1631万元,增长10.4%。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12813万元,增长10.3%;商品零售233305万元,增长13.6%。
2017年完成烟叶收购总量685万公斤,增长1.5%,收购总金额19933万元,减10.0%,中上等烟比例达到95.30%,比上年降低2.36个百分点,其中,上等烟比例66.13%,下降了4.98个百分点。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教育事业
2017年全县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共64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7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小学53所、小学教学点1个。
全县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班数961个,其中:初中班214个、高中班78个、职业高中班30个、小学班639个。全县在校学生总数38393人,比上年减少596人,其中:普通高中4631人、初中10933人、中等职业学校1242人、小学21587人。全县有幼儿园35所,班数317个,在园幼儿数10937人,比上年减少9人。全县专任教师2790人,比上年增加99人,其中:普通中学1168人、中等职业学校61人、小学1292人、幼儿园269人。全县毕业生人数9018人,比上年减少576人,其中:高中1496人、初中3438人、中等职业学校359人、小学372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小学升学率95.06%,初中升学率66.2%,3-5岁儿童毛入园率99.67%。
校名 | 简述 | 校址 | 图片 |
---|---|---|---|
通海县第一中学 | 建校于1932年,前身为明清时期的秀麓书院和黉门学宫。它坐落于云南四大名山之一的秀山之麓,占地面积113.92亩。它坐落于云南四大名山之一的秀山之麓。校园环境优美,古色古香,林木扶疏,高朗明净,既保持了传统文庙的典雅、秀山之麓的幽静,又雄踞通海古城之巅,堪为学生学习的佳境。因其办学历史悠久,设备齐全,特色鲜明,质量较高,1997年3月被评为"云南省一级完全中学"。 | 通海县秀山镇文庙街72号 | ![]() |
通海县第二中学 | 通海二中(原河西县立中学),创建于1932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历经沧桑,校风优良,人才辈出的学校,至今共培养毕业学生20000余人。通海二中从2001年起停止招收初中班并于2003年实现高、初中分离,逐步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08人,在编教职工95人,专任教师85人,其中高级教师16人,中职教师27人,市、县级骨干教师17人。 | 通海县河西镇环城西路28号 | ![]() |
通海县第三中学 | 通海县第三中学是一所具有特色、教育教学质量高的云南省二级完全中学。学校创建于1974年,是一所充满青春气息的完全中学。学校占地38.8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各种教学设施配套齐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广泛运用。 | 通海县四街镇 | ![]() |
折叠 文化事业
2017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9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个,保护单位1个;省级项目3个,保护单位1个;市级项目13个,保护单位1个;县级项目5项,保护单位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6人,市级14人,县级27人。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13.82万人次,接待境外旅游者2969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29.38亿元。
2017年末,全县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9.63万人和29.85万人,覆盖率达95.46%和96.17%;调频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机7部,电视转播发射台4座,电视发射机8部。年末全县数字电视用户数34576户,其中,农村用户数25271户,城镇用户数9305户。
折叠 医疗卫生
2017年末,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99个,其中:医疗机构196个、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急救中心1个。在医疗机构中:医院10个(其中:卫生部门所属医院3个,其他医院7个);乡镇卫生院8个;工业、其他部门所属医务室及个体办医112个;村卫生室66个。全县医疗机构有病床1375张,其中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有病床866张。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967人,其中:卫生部门所属机构卫生技术人员925人(包括合同工、长期临时工)、其他机构及个体诊所卫生技术人员1042人。全县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4.53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8人。全县传染病发病率111.81/10万。2017年(3+1模式)孕产妇系统管理人数3987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9.18%,建卡率100%,住院分娩率100%;7岁以下儿童保健人数22474人,保健管理率97.92%,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人数9921人,系统管理率97.45%,孕产妇死亡率24.93/10万,婴儿死亡率4.7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23‰,出生缺陷发生率239.60/万。
折叠 体育事业
2017年举办县内各种竞赛活动14次,参赛人数12000人次;参加国家、省、市比赛328人次,获一等奖18块、二等奖17块、三等奖30块;向上级输送运动员22人。
折叠 城市建设
2017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70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道路长度75.46公里,道路面积104.8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33.62公顷,覆盖率38.35%,园林绿地面积289.47公顷。
折叠 科技发展
2017年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3854万元。申请专利182件,专利授权45件。新列入科技专项计划项目77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5项、市级37项、县级10项。
折叠 社会保障
2017年全县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为23869人,其中:企业8644人,个体、自谋职业者9193人,机关事业单位603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4060人。参加城镇乡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6793人,其中:参保职工23997人,参保城乡居民252796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18277人,生育保险职工人数15415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13223人,本年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102个,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
2017年末全县有农村敬老院6个,有床位208张。全年为全县4829户5994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户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1993万元;为337名在乡复员、带病回乡人员发放324.7万元定补金;为“三属”、革命伤残军人及义务兵家庭、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金568.34万元,为18600人自然灾害救济对象安排口粮15万公斤、提供救济衣被2652件(条)、救助资金94.2万元。
折叠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82元,比上年增加2666元,增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1元,比上年增加1268元,增9.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35122元,比上年增加1962元,增5.9%。[6]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历史文化
通海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杞麓湖畔生息;汉代开“麊泠水道”(即西南丝绸之路的一支);唐代置“通海都督”,开设“通海城路”;宋代设秀山郡;元代建“都元帅府”,设临安路,统摄今红河、文山一带,直至越南;明代置“通海御”,戍兵屯田;清代,各种手工业兴起,成为滇南货物集散中枢,海外物资集散运转,商贸交易活跃而在云南著称。各时期多民族的文化交融让通海璀璨文化的底蕴更加深厚,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成就了通海“礼乐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美誉,名山秀水孕育出人文荟萃,通海明清两代就有举人230余人、进士44人,选入翰林院4人,且大都出省为官。先后荣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等荣誉称号。[7]
折叠 民族文化
蒙古族本是草原民族,而在云南省以族群聚居的蒙古族仅通海县兴蒙乡。兴蒙乡地处风景秀丽的杞鹿麓之滨,是云南省蒙古族保留传统较多的聚居区,兴蒙乡的蒙古族自称为"蒙古瓦"、"蒙古勒"、"嘎卓",当地其他民族称其为蒙古族。从民族源流上看,与北方的蒙古族同宗,是南宋末年、元代从北方迁徙到云南的蒙古族的后裔,其语言、服饰、饮食、宗教信仰十分有特色,并有许多元代古迹和古文化建筑,如建于元代的石币库,建于清同治年间的"三圣宫"(内供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哥缩象),还有元、明、清时期碑刻。兴蒙乡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8000多人口。
从文献记载和口述历史得知,兴蒙乡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随忽必烈进入云南的,随继灭亡南宋。1283年,曲陀关都元帅府的设立,为蒙古族落籍通海做好了铺垫,一批批军士和家眷入住这里成为通海蒙古族的祖先。700多年的繁衍生息和沧桑变化,让通海蒙古族经历了由马背民族到渔民再到耕田农民的巨大转变,而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与当地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和杞麓湖水的不断消退紧紧相连的。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使通海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既不同于北方草原,又区别于相邻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独特文化习俗。
兴蒙乡蒙古族除在语言词汇、服饰与文化活动中尚保留着一些草原民族的特有痕迹外,许多习俗,尤其是饮食习俗、烟草消费习俗与邻近的汉、彝等民族相差无几。在生产、生活,节庆,红白喜事和日常活动中,男子多吸食云南民间较为盛行的水烟,少部分人还有抽旱烟的习俗,年轻男子抽纸烟的也多。
兴蒙蒙古族在饮食文化上除借鉴其他民族的长处外,更有自己的特色,其特有的太极鳝鱼、烤鸭、火烤肉、舂菜及特色农家菜等是招待来宾的最好食物。客人到来,待以水烟筒招待是最为常见的礼仪。由于通海县历史上多种晾晒烟、烤烟种植也在民国年间广泛兴起,境内烟丝加工作坊众多,工艺纯熟,曾创造了用麻绳捆木榨和特制的推刨推烟,推烟烟丝色黄、味纯、细如发丝,成为地方商品贸易和消费吸食的主要产品。兴蒙蒙古族还以用薄竹棕箍烟锅装吸推烟为时尚。吸烟时一般使用火草绳点火,也有用青香树叶做的香或就近炉火内的柴棍点火的,现多改用火机点火。吸烟多是个人解闷、解乏消遣吸食,但也有朋友、客人相聚一堂吸食的。茶余饭后、劳作间隙,水烟是最好的提神剂,一个竹烟筒,一袋烟丝,一天的生活就有了寄托。蒙古族吸烟,有妇女给男子、主人给客人朋友、晚辈给长辈点烟的习惯,客人进屋,主人要主动装烟倒茶,把竹烟筒里的陈水换去,递上烟丝、火具,自己也点燃水烟,随着"噜、噜、噜"的水声响起,主客便在一种悠然融洽的氛围中畅叙着亲情与友谊,生活的辛劳或甜美化作了缕缕烟香随处散发。
兴蒙蒙古族的节庆活动主要有"鲁班节"、"忆祖节"、"那达慕"大会,春节、清明、端午、冬至等节日与汉族相同。兴蒙乡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要数每年农历四月初二的"鲁班节",相传兴蒙人的建筑手艺是从鲁班师傅那里学来的,所以在"鲁班节"这天,出门在外的泥、木、石工,都必须赶回家中欢度这个节日。过节时,村中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要把供在大佛殿里的檀香木雕成的鲁班像,用神轿抬迎到各村游行一周,同时还要耍龙灯,跳蚌壳、划彩船等。在节日表演欢乐的氛围中、在亲朋好友促膝谈心的间隙,酒宴桌前,男子门以水烟筒、旱烟枪和烟丝、火绳传递着友情,妇女们三三两两在叙家常,孩子们在嬉戏玩耍,"鲁班节"就这般热热闹闹地延续着。
折叠 民俗民风
曲艺说唱
圣谕宣讲通海的曲艺说唱历史悠久,曲种多样,曲目丰富,曲调动听,形式不拘一格,地方特色浓郁,深得人们的青睐。明代,说书、讲故事就跟着迁入居民出现。清代及民国年间,先后在通海城乡活动的曲种有圣谕宣讲、善书说唱、渔鼓说唱、扬琴说唱、花灯说唱、花鼓说唱以及评书、快板、数来宝等17个,并在民间融入本地的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特色。数百年来,以县城为中心,起到了重要的宣传、教化与娱乐作用,为促进安定团结、发展生产、丰富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8]
圣谕宣讲:圣谕宣讲俗称讲圣谕,在专门建盖的圣谕台上说唱,故属高台教化性质。据载,这种形式于清·康熙年间传入素重文风的通海,并得到了深层演化。在县城、河西及杞麓湖畔的汉族平坝村庄,官绅与民众对之极为重视,形成了完整的宣讲体系。为提高教化效果,特在城郊驿道上建造“圣谕坊”一座(公元1952年修通建公路拆除)。今天在二街、碧溪等村尚存较好的清代圣谕宣讲台六座,石山嘴及老鸦营等村现存完好的木雕硃漆圣谕牌四块。
渔鼓说唱:通海的渔鼓说唱起于何时,无文字记载,仅知在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四川艺人姚海清来通海六一村招赘上门,将四川[下江调]渔鼓带来通海;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四川人晏岐山落藉通海县城,又将四川[上江调]渔鼓传入。同时,一些四川的道士也纷纷来通海城镇乡村以说唱渔鼓化缘,使通海的渔鼓说唱迅速传开。民国时期,姚海清之徒张建新又收徒张维全等传艺。在县城各茶室及街头巷尾,追随晏岐山学唱渔鼓的爱好者达数十人,可谓简板如林、曲声振耳。同时,四川及昆明的艺人也先后在九街、碧溪、大河嘴及河西镇等地说唱渔鼓,并分别吸收当地若干人为徒传艺。其中七街村女尼龚培莲不顾清规戒律,学成渔鼓,辗转在杞麓湖北岸沿线的十多个乡镇村庄说唱并收徒授艺,传为佳话,今天仍在活动的六街村杨绍金甚得其真传。
扬琴说唱: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扬琴开始传入通海,起因是县城绅士赵勉之听到在北京和外省为官的祖叔辈讲,他们见到一种名叫“扬琴”的乐器,外形奇特、声音动听,演奏还有曲调,名曰[扬琴调]。赵即邀约县城卢光耀、孔汉臣、戴镶成、张家熊四位名绅和周棻等文人学士集资,通过在广西为官的卢光耀的岳父姜椿萱从海防买来数只扬琴,再从贵州毕节请来艺人在赵家(今文庙街39号)演奏、传授曲调。一些绅士的子弟如钟子恒等也纷纷参加学习,通海的扬琴说唱就此兴起。
通海地会
"地会"即地方民间艺术汉族舞蹈的一种代称,后来"地会"也代表所表演的节目。如:龙灯、虾灯、狮灯、毛驴灯、花灯和一些表演性的杂耍节目。通海"地会"内容主要有如大白象、打春牛、高脚狮子、西游记、独角兽是通海独有的节目。就说龙灯,通海普乃冲村的舞龙队曾在"第五届云南农民运动会"上荣获过一等奖,同时被选送参加全国的第四届农运会比赛。另外通海的高脚狮子在上世纪1995年全国"第五届民族运动会"的开幕式上,高脚狮子作了"巨人打陀螺"的表演。[9]
折叠 文化遗产
通海文化积淀厚重,文化遗产丰富,有“礼乐名邦”之美誉。
序号 | 项目名称 | 级别 | 类别 | 属地 | 责任单位 |
---|---|---|---|---|---|
1 | 通海高台 | 国家级 | 民俗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2 |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 国家级 | 传统音乐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3 | 者湾书画之乡 | 省级 |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4 | 高跷舞狮 | 省级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5 | 滇南石狮 | 省级 | 传统美术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6 | 五山腔 | 市级 | 传统音乐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7 | 碗灯舞 | 市级 | 传统舞蹈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8 | 扬琴 | 市级 | 传统曲艺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9 | 木雕槅子门 | 市级 | 传统美术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10 | 豆末糖制作技艺 | 市级 | 传统技艺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11 | 银饰制作技艺 | 市级 | 传统技艺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12 | 蒙古族“鲁班节” | 市级 | 民俗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13 | 《段思平在通海的传说》 | 市级 | 民间文学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14 | 《神僧畔富和落水洞传说》 | 市级 | 民间文学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15 | 《礼乐名邦传说》 | 市级 | 民间文学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16 | 《马刨泉的传说》 | 市级 | 民间文学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17 | 兴蒙乡蒙古族文化保护区 | 市级 | 传统文化保护区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18 | 《曹家大院》 | 市级 | 其他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19 | 回族“蔡老祖师”的传说 | 县级 | 民间文学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20 | 涌金寺古柏阁 | 县级 | 传统技艺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21 | 通海县文庙 | 县级 | 传统技艺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22 | 通海县纳古镇传统工艺“刀具” | 县级 | 传统技艺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23 | 蒙古族服饰“三叠水” | 县级 | 传统服饰 | 通海县 | 通海县文化馆 |
折叠 编辑本段 名优特产
翻花乌鱼翻花乌鱼:用杞麓湖特产乌鱼,剔骨开片呈斜纹,佐以韭菜、蒜片、黑木耳、薄荷,用菜油爆炒、起锅前放入少量糟辣子即可。这样炒出的乌鱼片呈菊花状,鲜甜可口,而且还养颜明目。
绣球鳝鱼:用较粗的鳝鱼剔骨后再开片,在鳝鱼片背面斜切成网状,佐以蒜片、韭菜白、薄荷,用猛火菜油爆炒,起锅前加进老酱,这样炒出的鳝鱼呈球状而且翻出丝花,分出红、白、绿色,食之鲜美爽口。
口袋豆腐:用上好白豆腐切成火柴盒大小,放入涨油锅内炸,待豆腐呈金黄色,取出用小苏打水浸泡20分钟捞出,用清水漂去苏打水备用。另外,用鸡汤或高汤放适量花生面入锅煮20分钟后放入豆腐块煮15分钟,起锅前放入姜丝、豌豆尖盛入碗内,最后洒上细葱花即可。这样的豆腐用筷子夹住一角洽似农家装粮食的麻布口袋(下大上小),食时给人以清甜可口,鲜香开胃之感。
豆末糖豆末糖:豆末糖名叫糖,而原料大部分是粮食。早在几百年前,这种糖的香味就已经在滇南一个叫通海的小地方弥漫开来,并长久地捕获了农夫、渔民、工匠、商人、官员等各个阶层食客的味蕾。多少年来,这只算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事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件。再后来,通海人利用当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这种松软的方糖用当时最精美、最昂贵的包装盒装饰起来,向北送到了昆明,并由昆明转向省外,向南通过海路,送达广州、上海、香港。这种传送方式一开始不是商业的,而是亲情、友情的一种传递方式,把遥远的高原上的香酥点心捎一点给远渡重洋的千里万里外的亲友,其中包含了云南人的淳朴与率真,也包含了那种来自土地内部的清新自然的农夫式的想像力。虽然送达时常常有一半的糖块在长途跋涉中颠碎,甚至变成粉末。
通海酱菜:通海酱菜厂史建于1956年,有着悠久的历史,生产的产品主要有:小米辣、泡椒系列、冬菜、蒜苔、芥菜、姜块、洋姜、大头菜、酱油、花椒油等40多个品种。通海老字号“通海牌”酱油是云南传统名产,创始于嘉庆年间,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独特。色泽红褐而有光泽,滋味鲜美,甜咸适口。用于佐餐,别具美味,与众不同。通海牌花椒油、辣椒油、麻辣酱、卤腐系列产品,采用优质原料按传统工艺,科学创新,结合当今消费者口味,不断改进配方和制作工艺精心而制成,是烹饪调味之佳品。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折叠 秀山历史文化公园
玉溪秀山历史文化公园,位于云南玉溪通海县城南隅,峰顶海拔2060米,垂直高度近200米,辖区面积7.6平方公里,游览面积1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秀山历史文化公园是玉溪地区重要风景区之一。秀山之秀在于绿,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盖得严严实实。山北麓翠竹万杆,山坡上杉木展秀;山西密林间灌木丛生,野花点点;山东面奇松参天,杉栗葱翠;山南松林似海,涛声如吼。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争荣斗艳,各寺院中也是:花木扶疏,苍柏森森,绿杉撑天。
折叠 圆明寺
圆明寺(WonmyongTemple)位于通海县城以西14公里的善应山麓,始建于元代,清光绪年间重修,内设大雄宝殿、玉皇阁、天王殿等建筑。1964年该寺被定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1988年11月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环境优越,绿树掩映,小桥流水,是宗教文化旅游的极佳场所。寺院占地很小,面积不足两亩;建筑很精致,充分利用空间;一切都是崭新的,看不到任何历史的痕迹;院内非常安静,是拜佛诵经的好地方。
折叠 杞麓湖
杞麓湖属断层陷落湖,湖泊长轴呈东西向,湖水位1796.62米,湖面积36.73平方公里,湖岸线长度45公里,湖泊长度13.5公里,宽度平均2.72,*宽5.2公里,容积1.45亿立方米,汇水面积340.8平方公里。杞麓湖是通海县较重要的水资源,杞麓湖流域是通海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通海县生存发展的基础,通海人民把杞麓湖称为“母亲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