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生物学史
贫齿目常常上升为贫齿总目。由于从真兽诞生的初期就已经分化了出去,其成员之间差异较大,成员包括行动最慢的树懒,少数有鳞甲的犰狳,舌头最长的食蚁兽。三者常常上升为目。原来还包括土豚和穿山甲。后来证实土豚和穿山甲与贫齿目没有太大关系。
贫齿目的复杂的进化发展过程,主要发生在南美大陆。最早的贫齿目化石,发现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晚古新世(Riochican 期)地层中。从那时开始到现代,它的地理分布始终十分局限。但在中国广东南雄晚古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具十分完整的、具有初发异关节的贫齿目骨架-东方蕾贫齿兽(Erna-nodonantelios),在欧洲中始新世地层中,也发现了一具完整的欧食蚁兽骨架(Eurotamandua joresi)。这两处的贫齿目化石,是这一目在美洲之外的仅有记录。
折叠 编辑本段 外形特征
折叠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
贫齿目是美洲的特产,原本仅分布于南美洲,但在南北美洲再次相连后,部分贫齿目成员进入了北美洲。但在始新世,于现在德国一带出现了欧洲食蚁兽 eurotamandua(已灭绝)。
折叠 编辑本段 下级分类
贫齿目传统上曾包括过几乎所有牙齿稀少或没有牙齿的现生及化石类贫齿目 型的哺乳动物,如非洲的土豚(后归入管齿目),东南亚和非洲的穿山甲(后归入鳞甲目)、绝灭的化石类群纽齿类,以及南美现生的树懒、食蚁兽及犰狳。
实际上,这些由于适应相似食性,而牙齿大为退化的动物,系统上是完全不同的。建立在系统发育基础上而不是表面形态相似性基础上的现代分类学,则把贫齿目看作是有胎盘哺乳动物中一类非常原始的类群,它仅包括现今生存于南美的树懒、食蚁兽、犰狳(少数分布到北美南部一些地区),以及它们的化石类型。
贫齿目通常可分为两个或 3 个亚目:有甲亚目(Lori-cata 或 Cingulata)包括犰狳科 (Dasypodidae)和雕齿兽科(Glyptodontoidea);披毛亚目(Pilosa)包括大地懒科(Megalonychidae)、大懒兽科(Megatheriidae)、磨齿兽科(Mylodontidae)和树懒科(Bradypodidae);蠕舌亚目(Vermilingua)只有食蚁兽科(Myrmecophagidae)。
折叠 犰狳科
犰狳科现生类型有九属近 20 个种。分布于墨西哥、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及北美中南、东南部。它们通常居犰狳科住在开阔的草原区,但也有的居住在森林中。这类动物皮肤高度特化而形成作为防御用的骨板覆盖于身体的背面及侧面,有些还盖住腹部及四肢。犰狳是强有力的挖掘者。它们粗壮的爪也可用于防御,但通常躲避危险的方法是逃跑,或很快在地上挖洞,然后躲在洞中。如果来不及逃跑或挖洞时,有些种类则会象龟那样将身体藏在骨板下面,有少数种类还可将身体卷缩成球,以使对方无从下口。犰狳通常以虫、蚂蚁、无脊椎动物、小脊椎动物、植物以及腐肉为食。它们的地质历史,在南美可追溯到距今约 6000 万年前的晚古新世,而北美则从 200 万年前的第四纪开始。有甲贫齿类化石身披骨质甲,见于北美第三纪地层。
折叠 食蚁兽科
食蚁兽科,现生类型有 3 属 3 种。分布于从南墨西哥经中美至南美的巴拉圭一带。食蚁兽主要以蚂蚁为食,由食蚁兽科于食性原因,它们牙齿完全消失,这是这一目中的唯一没有牙齿的一类。但它有一伸长的吻区及管状的嘴,还有很长的舌,当摄食时,舌上敷满从唾液腺分泌出的非常粘的分泌物。食蚁兽通常是热带森林的栖居者,但有时也生活在热带大草原区。它们还有用前掌的指关节及前掌外侧行走的习惯。食蚁兽的爪长而尖,可用来撕捣蚂蚁或白蚁窝。食蚁兽的尾巴也很有特点。它把长有浓密的毛的尾巴当成毛毯,身子蜷缩在尾巴里休息,尾巴也可以作为伪装。 这一科的地质历史,在南美可以追溯到距今 500 万年前的早上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