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词语解释
1、古代地名:
《左传》杜预注一作"在江北淮水南"(昭公十三年),一作"汉东、江北地名"(定公鲜善束著策钱汉木四年)。后人解释不一:或以为古豫章不止一处,又有淮南、汉东二处,淮南、江南二处,让题政法和淮南、汉东、江南三处等说;或以为西起豫鄂间的淮南、汉东,东至皖西的淮南,南包赣北的鄱阳湖一带都在调率叶掌间丝豫章范围之内;或以为专指令安徽寿县、合肥一带,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亦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说。
2、古木:
豫章亦为传说中异木名少世。高千丈,围百尺。斫之可占九州吉凶。
《神异经·东荒经》中说:"东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余利操到由风条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斫之复生,其州有福;创者州伯有病;积岁不复者360百科,其州灭亡。"
3、树木:豫樟,木名。枕木与樟木的既叫族并称,一说指樟木。
《左传.哀公十六年》:"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以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
《战国策.宋卫策》:"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樟,宋无长木,种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张守节正义:"案什掌:《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唐杜甫《赠蜀僧闾邱师兄》诗:"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
唐白居易《寓意》诗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较若黑去明后知。"清钱芳标《长椿寺病马行》:"乃知不材造物怜,豫章见斫樗散全。"
4、区灯安高才划:
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拥有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豫章",后来区划上的"豫章"范围缩小,逐渐成为大致等同于今江西省南昌市的区划范围,再后来"豫章"在正式区划名称上消失而作为南昌的别称。
关于"豫章"一词缘起, 史有三说:一、据应劭《汉官仪》:"豫章城之南门,曰松利总阳门,门有樟树,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树生挺中,故以名郡"。章即樟树,"豫,乐也"《尔雅,释祜》,以将北宣当助轻省妒属数病之名郡,意谓乐有此大樟也。二、据汉志记载,"赣有豫章水",《水经注》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盐十川均流,而北源最远,故独受名焉"。三、豫章府论拿之名,六见于《左傅》,据杜预注:春秋时的豫章,皆在江北淮水南,"汉移氢第和春费品些其名于江南,置郡"。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古城
豫章城,即南昌古城。南昌位于鄱阳湖与赣江交汇处,是整个江西地区的地理要冲和行政重心,为赣江上最重装轻断军养二冷前要的城市,华东大埠,自古富庶。南昌历史上一度称豫章,南昌城也是豫章郡、豫章国的治所所在足水跑价只。古代典籍中将南昌城称为豫章城,如应劭《汉官仪》:"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有樟树,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