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发肥叠 编辑本段 沿革
"州"作为地理概念,始出现在先秦时期。据《禹贡》记载,传说大禹治水时,将中国划分成九个区域,称为"九州",于是"九州"最早成为中国的别称。然而,这所谓的"九州",只是当时对中国规划的一种政治理想,还不是真正的行兴协政区划。
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全国实行以郡统县的行政区,仍无"州"之设。来自汉朝建立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原压牛远语急社集权,将全国划分为1井项频饭呀3个监察区,沿用先秦组升轻耐之"九州"命名,通称"十三州",但这些以"州"冠名的监察区,还未具政区性质,地方政侵哪缩第容整政时印原危区仍是郡、县两级制。至东汉末态封曲艺年,作为监察区的"州",才真正成为相当于"省"的一级行政区划,首次确立了州的建制,形成全国政区"州、郡、县"的三级建360百科制。此后,"州"作为一级地措远号一蛋试方行政区建制,在历代相沿中有了不断演进。
在宋代,府、州是辖于路之下的。元代将州分为两类,即重要的州由行省直接管辖,称为直隶州,与路、府并列,其他由路、府管辖的州,则称为散州,这是中国政区史上首次出现直隶州与散州之分。明沿元制,州的建制仍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联松联尔隶州上隶于京师或省(布政使司),地位同府,散州隶属于府。
清代 ,中央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针对明代府辖县过多的弊端,清政府有选择地增设直隶州,月力音守通过缩减府的管理幅度与扩大直隶州政区职能,促进平衡地方的分辖管理。元明两代的直隶州与散州,在管理层次上大都刚右资早深为辖县政区,均领辖一至数县。清代对此作了严格的区分,即直隶州为地方二级统县政区,与府平级,同隶于省,皆辖数县;散州为地方三级县辖基层政区,与县平级,同隶于府,不再领县。故此,除隶属关系不同外,领密席武蒸别社衡画思烧抓县与不领县,成为了清代直隶州与散州的主要区别。清代直隶州与散州均设知州1人,掌一州治理,佐官有州同、州判,分别负责粮务、水抗断适七利、防海、管河等方面的事情。在品级秩位上,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散州知州及佐官品级比直隶州低,比县稍高。
折叠 编辑本段 直隶
折叠 赵州直隶州
折叠 编辑本段 四川
折叠 满存在达州直隶州
折叠 邛州直隶州
邛州直隶州,辖大邑县、蒲江县 。
折叠 绵州直隶州
明绵州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升绵州直隶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省罗江县入,徙治旧罗江城,嘉庆六年罗斗占政才妒告者(1801)复徙旧治。
德阳县林试化指另让:明属汉州,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安 县:明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绵竹县:明属汉州,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梓潼县:明属剑州,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罗江县:明属州,顺治十六年(1659)省入德阳县,雍正七年(1731)复置县,复属直隶州;乾隆三十五年 (1770)省入绵州,绵州徙此;嘉庆六年(1801)又复置县,而绵州还旧治。
折叠 资州直隶州
明资县属成都府,印宗雍正五年(1737)升资州直隶怕源研判青市庆杆州。下辖:
资阳县:明属简州,雍伯年讨业呢备斯研批径创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内江县:冲。明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仁寿县:繁难。明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属肉止征个地直隶州。
井研县:简。明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属直隶州。
多配杆历折叠 茂州直隶州
明茂州属成都府者组路装山它到担李企也,雍正五年(1727)升茂州直隶州。
沙坝安抚司 、静州长官司、岳希长官司、实大关长官司、陇木长官司、汶川县。
瓦寺宣慰司,嘉庆元年(17款色火和扩协达96)升宣慰司。
折叠 忠州直隶州
折叠 眉州直隶州
折叠 泸州直隶州
泸州直隶州,下辖纳溪县、合江县、江安县。
折叠 永宁直隶州
今听段明叙州府叙永同知,并有永宁宣抚司,顺治初因之为厅;雍正五年(1727)省入永宁县,八年 (1730)复置厅,乾隆元年(1736)升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置永宁直隶州。
古蔺县:重压云掌征触群明永宁卫属贵州都司(在四川),顺治初改属贵州威宁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置永宁县,雍正 五年(1737)改属叙州府;乾守握攻皇隆元年(1736)承全育剧吧便领改属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徙治古蔺巡司,同年更名。 雍正八年省贵州省毕节县赤水卫入;康熙四年普市所改属贵州省黔西府,二十六年省入县。 县丞驻赤水镇。
古宋县:明九姓长官司属泸州,顺治四年(164尽东沿氧需7)归附;康熙二十四年(1685)省入泸州;雍正四年设州同, 后改州判;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置县,改属直隶州。
折叠 编辑本段 山东
折叠 济宁示诗信若直隶州
折叠 临清直隶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徙今治(今临清市青年路街道)。
弘治二年(1489年)升为临清州,领丘县、馆陶2县,属东昌府。
清初沿明制,临清州仍属东昌府。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临清州为临清直隶州。
乾隆四十一年(177响太凯呀求底6年)升为直隶州,辖邱、夏津、武城3县。
1913年废州为县,属济西道(1914年改称东临道)。
折叠 胶州直隶州
清代,胶州属莱州府。
1904年氧吸采旧识罪承此,胶州脱离莱州府,升级为胶州直隶州,辖高密、即墨二县。至此,山东十府三直隶州格局形成。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撤掉州一级行政区,胶州因此改为胶县,归属胶东道。
折叠 马夜裂空油现般村油编辑本段 山西
折叠 编辑本段 河南
折叠 郑州直隶州
位于河南省中部,元初将新郑县、密县划归郑州。
明初,郑州以管城县为值刑管利单治所,为直隶州,外领荥阳、荥泽、河阴、汜水4县。
清雍正二年(1724)升郑州为郑州直隶州,领荥阳、荥泽、汜水、河阴4县。雍正十二年,(1734)废直隶州,仍为郑州。光绪三十年(1904)再次升郑州为直隶州。
折叠 光州直隶州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唐高祖武德3年(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光州直隶州,直隶河南布政使司。州治光(今河南省潢川县)。下辖: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商城(今河南省商城县)、息县(今河南省息县)共4县。1913年废。
折叠 汝州直隶州
汝州直隶州位于河南省中部。隋文帝开皇4年(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
明成化6年(1471年)升为汝州直隶州。清朝沿袭明制。清代,州治汝(今河省汝州市)下辖:鲁山(今河南省鲁山县)、郏县(今河南省郏县)宝丰(今河南省宝丰县和平顶山市大部分地区)、伊阳(今河南省汝阳县)共4县。
折叠 许州直隶州
折叠 编辑本段 安徽
折叠 泗州直隶州
折叠 编辑本段 江苏
折叠 通州直隶州
通州明代起属南直隶(清改为江南省),明洪武二年(1369),静海县并入通州,通州仍领海门县并增领崇明县。洪武九年(1376),崇明县改隶苏州府,通州仍领海门县。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废县为乡,并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为通州直隶州,隶属于江苏布政使司,增领如皋、泰兴两县。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隶于江宁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和新涨的天南等41沙设海门直隶厅。
折叠 海州直隶州
折叠 编辑本段 江西
折叠 宁都直隶州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升宁都县为州,辖石城县,属赣州路。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赣州路为府,改宁都州为宁都县,9年(1376年),宁都县属江西布政使司赣州府。清初沿明制,高宗乾隆19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州治宁都(在今江西省宁都县城)。清末辖:石城(今江西省石城县)、瑞金(今江西省瑞金市)。1913年废。
折叠 编辑本段 浙江
折叠 定海直隶厅
折叠 编辑本段 福建
折叠 福宁直隶州
福州,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宁县升为福宁直隶州,辖福安、宁德2县。福宁州直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1913年废府留附郭县霞浦县。州治今福建霞浦县。
折叠 永春直隶州
永春州,地处福建省中南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割泉州府之德化、延平府之大田属之,治永春县(今属福建)。属福建省。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永春、德化、大田等县。1913年废,改州为永春县。
折叠 龙岩直隶州
折叠 编辑本段 广东
折叠 罗定直隶州
罗定州(1577年-1912年),原泷水县,属德庆路。明洪武元年属德庆州。明万历五年五月升为罗定直隶州,直隶布政司,成为广东历史上第一个直隶州。罗定直隶州管辖东安(云浮县)、西宁(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罗定州为罗定县止。罗定州成为广东一个重要行政区域,长达三百四十余年。
罗定直隶州设立后又新增加一个罗定道,因为罗定直隶州仍属军事管制,因此在罗定道前加上兵备两字,全称为钦差整饬罗定兵备道。
罗定直隶州是在行政、军事、司法均拥有特别权利的军事管制特区。
罗定州西南有泷水,源出瑶境。又有泷水、新宁、从化三千户所,俱万历七年置。又有函江守御千户所,明万历五年五月置于西宁县境,十六年迁于州界之鳷沟驿。南有开阳乡、西北有晋康乡二巡检司。又东有建水巡检司,治建水乡,后迁县东南古模村,又迁高要县白坭村,寻复还白模。领县二。东距布政司五百三十里。
下辖东安县。万历五年十一月以泷水县东山黄姜峒置,析德庆州及高要、新兴二县地益之。北有西江,西有泷水流入焉。东北有南乡守御千户所,西南有富霖守御千户所,俱万历五年五月置。东南有罗苛巡检司。
下辖西宁县。万历五年十一月以泷水县西山大峒置,析德庆州及封川县地益之。东北有西江,与德庆州分界。东南有泷水。西南有封门守御千户所,万历五年五月置。北有都城乡巡检司。又西南有怀乡巡检司,后废。
折叠 编辑本段 广西
折叠 郁林直隶州
折叠 归顺直隶州
归顺,地处广西省西部,原归顺州,直隶广西布政司。顺治初隶属思恩府,雍正七年(1729年)改隶镇安府。乾隆十二年(1747年)省并胡润寨土巡检司入焉。光绪十二年(1886年)升为归顺直隶州,隶属太平思顺道。管辖镇边县、下雷土州。民国二年废。
折叠 编辑本段 新疆
折叠 迪化直隶州
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今乌鲁木齐为轮台县。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即为当时轮台县。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朝政府在距现市区以南10公里处设置轮台城,隶属庭州(治所在今吉木萨尔)。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从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畔屯垦。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
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此后,当中原王朝统治衰弱时,地方政权更迭频仍,乌鲁木齐屡经战火,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1755年(乾隆二十年),乌鲁木齐开始大规模开发。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并将此地定名为"乌鲁木齐"。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帝将扩展后的城池命名为"迪化"。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即老满城),驻满营官兵。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
1864年(同治三年),巩宁城毁于战火。
1880年(光绪六年),在迪化城东筑"新满城",原迪化城由民商居住,俗称"汉城"。
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置行省,以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
折叠 和阗直隶州
和阗,地处新疆省南部。清初改于阗为和阗;高宗乾隆24年(1759年)设和阗办事大臣,辖额里齐、哈拉哈什、玉珑哈什、齐尔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受叶尔羌办事大臣节制,和阗城设三品阿奇木伯克。德宗光绪9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州治和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辖:洛浦(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波鲁(县治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南缘克里雅河上游西岸,琼木孜塔格峰西麓)共3县。1913年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