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10-13 03:51:32

火炮 - 身管射击武器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属类别 :
火炮
火炮
编辑分类

是指利用机械能化学能(火药)、电磁能等能源抛射弹丸,射程超过单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口径不小于20毫米(0.78英寸)的身管射击武器。

火炮起源于中国,据史料记载,早在1163年,中国南宋军队就发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雳炮)目前仍有争议。现存最早并有明确纪年的火炮出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达特淖日地区的元大德二年(1298年)火炮。

基本信来自

  • 中文名称

    火炮

  • 外文名称

    artillery

  • 别名

    大炮

  • 发明时间

    1163年(南宋)、1298年(元)

  • 判断标准

    口径等于或大于20毫米

  • 基本组成

    炮身、炮架

  • 发明者

    魏胜

折叠 编辑本段 概述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两大部分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闩等。身管

火炮火炮用来赋360百科予弹丸初速和飞行方向;炮尾用来装填炮弹;炮闩用以关闭炮膛,击发炮弹。炮架由反后坐装置、方向机、高低机、瞄准装置、大架和运动体等组成。反后坐装置用以保证火炮发射炮弹后的复位;方向机和高低机用来操纵炮身变换方向和高低;瞄准装置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以装定火炮射击数据,实施瞄准射击;大架和运动体用于射击时支撑火炮,行军时作为炮车

折叠 编辑本段 种类

折叠 结构分类

火炮按照炮膛结构分为线膛炮滑膛炮

滑膛炮

膛炮,就是炮管内没有膛线,一般这种炮的口径不会很大,但是可以发射炮射式导弹,且造价低。滑膛炮与线膛炮的主要区别在于膛线,而膛线的主要作用在于付予弹头旋转的能力,使得弹头在出把能运特察依看膛之后, 由于向心力的作用,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以提高命中率。

线膛炮

线膛炮是在炮管内刻有不同数目的膛线,能有效保证弹丸的稳定性,提高射程.现代大多数炮都是线膛炮.线膛炮 是炮身管内壁有膛线的火炮。发射时弹丸沿炮膛膛线旋转前进,出炮口后具有一定的转速,可以保持稳定飞行。

折叠 装填方式分类

火炮按照装填方式分为后装炮和前装

折叠 火炮用途分类

近现代火炮按用途分为地面压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

地面压制火炮火炮、坦克炮、航空机关炮、舰炮海岸炮要塞炮

地面压制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利商略块张章看径带巴方迫榴炮、步兵炮、战防炮后坐力炮迫击炮,有些国家还包括火箭炮

反坦克火谓创盟滑占调细久问划

火炮火炮

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战防炮无后坐力炮

高射炮

高射炮分为孔吧缺谁顺斗她线群守善高射机炮和高射加农炮。

则批丝适生编坦克炮

坦克炮分为滑膛式和线膛式,主要在近距离灯示紧具吸早班元帮物顶作战。

航空机炮

现代航炮主要有单管转膛炮、双管转膛炮和无伤把鲜县七负剂助屋叫多管旋转炮。

舰炮

曾是海军舰艇上最重要的主战业提输兵器。经过了滑膛炮发展时代(14~19世纪)、线膛炮时代(19世纪至今)。

海岸炮

海岸炮可以分为固定炮塔,固定阵地与移初通动阵地三大类。

要塞炮

设置在要塞上的重型火炮春尼。口径大,射程远。发射时多用机械装填炮弹。

折叠 弹道分类

火炮火炮

按弹道特性分为加农炮、榴弹炮、迫榴炮和迫击炮。

加农炮

加农炮弹道低液果喜伸,身管长,初速大,射角一般小于45°,用定装式或分装式炮弹,变装药号法棉曾要远看数少,适于对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射击。高射炮、反坦克炮、坦克炮盾装征封我连吗夜正北、航空机关炮、舰炮和海岸炮都具有加农炮的弹道特性。

榴弹炮

榴弹炮弹道较弯曲,炮身较短,初速较小,射规正地七究解更毛垂社货角可达75°,用分装式炮弹,变装药号数较多,弹道机动性大,适于对水平目标射击。

迫击炮

迫击炮曾子机今济饭病信概任弹道弯曲,炮身短,初速小,射面济载刚官需向拉角为45°~85°,变装药号数较多,适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射击。

加农榴弹炮

加农榴弹炮,简称"加榴炮"。加榴炮是指兼有加农炮和美纸被较正球依阶榴弹炮弹道特性的火触市危护渐迅云看盐功又炮。

迫榴炮

折叠 运动方式分类

按运动方式分为步兵携行火炮自行火炮牵引火炮骡马挽曳火炮和骡马驮载火半政怕之久虽炮。

牵引火炮

牵引火炮:按照火炮运动方式划分的,与自行火炮对应免湖她著殖顾。是靠机械车辆(或其他牵引工具)牵引而运动的火炮。

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是办随化村住统呀味来句一种安装在各种车辆底盘上,不需外力牵引而能自行运动的火炮。

机炮

口径:20~57毫米

发展:原为满足高射低空防御,目前在防空用火炮领域已取代旧式轻型高射炮

特色:射速极高,每分钟射速可达数百发甚或数千发,为增加射速,常采用多管联装配置

应用:目前广泛装设在轮型炮架、装甲车辆、船舰和飞机上

例:加特林机炮-回旋式多炮管设计

高射炮

高射炮是随着飞机走上同凯容缺宣良苗战场,为对抗飞机对地式半严看律政面战略和战术目标的空中攻击而发展起来的地面防空火炮。它诞生于一次世界大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完善。主要用于城市防空、根升受下鱼院土要塞防空、野战战场防空目机州短断拿内引妈农口、保护交通线等。

高射炮都采用大倍径、高射速的加农炮,炮弹采似大滑用定装式,口径20-100mm。为增大火力密度,中小口径高射炮(20~40mm)都是机关炮。中大口径高射炮也都是速射炮。按照配置方式有单管、双管(双联装)、四管(四联装)和多管等。

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雷达和炮瞄雷达的发展,高射炮与雷达结合,发展成为了由炮瞄雷达瞄准、控制、联动的高射炮系统。近三十年来又与防空导弹结合,形成弹炮一体的弹炮防空武器系统。

三四十年来随着防空导弹的发展,大口径高射炮逐渐退出了战场,为防御低空突防的飞机和导弹攻击,小口径多联装速射高射炮得到找联好班析蛋迅初父科长足发展。

加农炮

倍径:四十以上

特色:炮弹初速高、弹道平直、射程远,属於直射式火炮

分类:高射炮-可有效防御敌机,但目前已被防空导弹和高速机炮期烟括完孩担云于宗所取代

战防炮和战车炮密白米少零须协-有效攻击装甲车辆析最合型知反玉,但旧有牵引或自走式战防句铁并督炮已被防空导弹取代;装甲侦察车

野战加农炮-用於野战环境射击,占有射程优势,但易受地形、地物影响射界

榴弹炮

倍径:二十~三十五火炮火炮

特色:从臼炮直接演变而来,初速慢、弹道弯曲,属於曲射式火炮

分类:轻型榴弹炮-口径在105毫米(不包括105毫米)以下

重型榴弹炮-口径在105毫米及以上

优点:弯曲弹道使榴弹炮可以攻击地形、地物后方的目标,野战环境的运用弹性优於加农炮

缺点:射程不及加农炮,且发射前需详细计算环境的影响

沿一厚建察加榴炮

倍径:30~45

特点:兼具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弹道特性的大口径火炮

迫击炮

倍径:二十以下

口径: 通常60~ 120毫米初轴毛花祖离响照,但近来有大型化的趋势已经有160毫米迫击炮,义服然可妒村刻约时权甚至已经有超过200毫米的自行迫击炮列装。

组成:炮管、座板、支架和调整机构等组成,可快速拆卸便於携带

特色:从臼炮演化而来,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弹道最弯曲,从炮口远务他业装填,一般以四十五度以上高仰角发射

优点:射速快、重量轻、弹道高,可以跨越地障轰罗经甚船定刑家车击目标,适合於山区丛林等地形复杂地区使用,为步兵单位重要的支援火力

应用:重型迫击炮装有轮架以便运输,或装设在车辆、炮塔内作为自行式迫击炮来使用

【注】倍径:指炮管长度除以炮管口径的值,倍径愈大,炮管愈细长

迫榴炮

现代战场上,榴弹炮无疑是支援火力的主研运半取受育成力。而迫击炮以弹道弯曲、重量轻的优点,在山地作预必值细解染战等场合发挥着重要作包底束用房甲买强认犯用,可以为步兵提供最及时的火力支援。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迫榴炮。迫榴炮是一种介于轻重武器之间的火力支援武器,被称为"轻武器火力的延伸、重武器火力的补充",近些年来名噪一时,受到各国军队的高度赞许。

作为一种双用途火炮,迫榴炮既能进行间接瞄准射击,又可以进行直接瞄准射击,而具有直接瞄准射击能力是迫榴炮的一个重大变革。

特点:身管短,初速小、弹道较弯曲、具有较大射程

无后体细解坐力炮

用于前线步兵打孙占风类期自灯抗击坦克、装甲车、汽车等技术兵器和坚固的地保、坑道、钢筋混凝土工事等目标发展起来的一依输布总门转印查我种中口径直瞄火炮。

无后坐原理:发射时通过非闭锁炮膛向后排出发射药燃气气体的反向作用,抵消火炮射击时的后坐力。

口径通常在75~125mm之间。

特点:重量轻,携行方便。是典型的直瞄滑膛炮,膛压低,初速低,尾翼稳定。发射时炮尾喷火冒烟,要求炮尾后近距离内不能有障碍物,否则尾气有可能烧伤炮手。无后坐力跑采用定装炮弹,其外观很特殊:药筒上开有很多小孔。

应用:主要用于步兵反坦克等装甲车辆、汽车等技术兵器或攻击地堡等坚固工事掩体,也可用于对敌有生力量的杀伤和火力突击。所用弹种主要有:破甲弹、穿甲爆破弹、穿甲燃烧弹、榴弹、高爆榴弹、杀伤榴弹等。

弱点:初速低、射程近、射击时炮尾喷火冒烟、不能在密闭空间使用。

随着反坦克导弹、枪榴弹、大口径狙击步枪(反器材武器系统)等兵器的发展,无后坐力炮的作用将逐渐被这些兵器所取代而退出战场。

折叠 中国数字化火炮能精确攻击坦克

中国军队的火炮拥有量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排在俄罗斯和朝鲜之后,但中国在火炮方面的投入明显超过前两国。解放军的技术革.新使其炮兵部队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进而增强了综合作战能力。[1]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折叠 宋朝

据史料记载,宋朝隆兴元年发明的火石炮(霹雳炮)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据《宋史·列传·一百二十七》记载:胜尝自创如意战车数百两,炮车数十两,车上为兽面木牌,大枪数十,垂毡幕软牌,每车用二人推毂,可蔽五十人。行则载辎重器甲,止则为营,挂搭如城垒,人马不能近;遇敌又可以御箭簇。列阵则如意车在外,以旗蔽障,弩车当阵门,其上置床子弩,矢大如凿,一矢能射数人,发三矢可数百步。炮车在阵中,施火石炮,亦二百步。据此我们可得知,魏胜发明的火石炮威力巨大,已经在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在元朝之前,"炮"一字并非单单指代火炮,其也是投石机之别称。故学者目前对魏胜发明的火石炮有多重解释,包括最早火炮说、最早火箭炮说、新式投石机说、炸弹说四类。

折叠 元朝

据史料记载,元朝在灭亡金朝后,吸收了大批中国北方汉族工匠;陕西华县有个能工巧匠,名唤郭侃。据载其祖上为大唐名将郭子仪,祖父郭宝玉,父亲郭德海。投降蒙古后,郭侃将自家研发的新式火炮献给蒙哥汗。蒙哥汗非常高兴,封郭侃为官并让其组建了元朝第一支专业的炮兵部队,开始了世界上第一次炮兵远征,在蒙古人西征中大放异彩。

据新华网哈尔滨2006年8月5日电讯(记者呼涛),经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认定,内蒙古新发现的元代火铳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中国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铜火铳,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这件火铳发现于1987年7月,1998年10月入藏蒙元文化博物馆,并于2004年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在蒙古发现的大德二年炮在蒙古发现的大德二年炮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历代战争和战略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有关学者共同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为铜质铸造,铳形为碗口铳,全长34.7厘米。铳身竖刻两行八思巴字铭文表明其制造于"大德二年",即1298年。在以往发现的元代铜铳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实物是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1332年)碗口铳。(《文物》杂志1962年第3期)此次新发现的内蒙古铜口铳,比至顺三年铳早了34年,成为一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文物。

折叠 发展

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武器--炮。至迟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炮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为了提高炮兵火力的适应性,现代火炮除配有普通榴弹、破甲弹穿甲弹照明弹和烟幕弹外,还配有各种远程榴弹、反坦克布雷弹、反坦克子母弹、末段制导炮弹以及化学炮弹核弹(见核武器)等,使火炮能压制和摧毁从几百米到几万米距离内的多种目标。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奴忿甚,于秋杪载火炮,分兵二道以图报复。"

在火药武器真正派上用场之前,曾经过数个世纪的实验。发展火药的最大难题,就是燃点快、质量均匀和威力强大,此外,设计出合适的火炮也非易事,倘若设计不当即无法开火。由于受到早期的制造技术所困,施放火炮者所面临的危险程度,其实与炮击目标物所差无几。例如在1460年时,苏格兰国王约翰二世就是在燃点火炮时,因为火炮发生爆炸死于非命。

到了十五世纪中期,火炮与火药的技术已经达到高峰,跃升为重要的武器。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453年时,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攻城巨炮所发射的大石炮弹所轰毁。虽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为小城门被轰开所致,但其实可归因于炮轰让突击成为可能的因素。

中古时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时炮轰城墙以及在战场上向大批的敌军开火之用。它们可以精准地轰毁在城堡里面建筑物的垂直外墙,因此人们便发展出倾斜低矮的外墙取替高耸垂直的火炮火炮外墙。在这段时期里,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有限,因为当时的火炮仍非常笨重,在作战时,很难移到新的位置上开火。

火炮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炮兵在历史上有"战争之神"的称号。

火炮自问世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用途的火炮体系,成为战争中火力作战的重要手段,大量地装备了世界各国陆、海、空三军。

在现代立体化战争中,火力仍然是战斗力的核心。火炮--战场上的火力骨干,以其火力强、灵活可靠、经济性和通用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火炮既可摧毁地面各种目标,也可以击毁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舰艇。因此,作为提供进攻和防御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规兵器中占有巩固的地位。

火炮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的支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光电子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是火炮在设计、制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变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换代的步伐。现代火炮早已不是单纯的机械装置,而是与先进的侦察、指挥、通信、运载手段以及高性能弹药结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武器系统。因此,从不断发展的战略、威力、反应速度和机动能力在内的综合性能,是火炮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高新科学技术在兵器领域的应用,引起火炮技术的总大变革。液体发射药火炮、机器人火炮、电磁炮电热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论火炮的出现,将揭开火炮发展世上的新篇章。

折叠 炮兵

炮兵按隶属关系,分为队属炮兵和预备炮兵;火炮炮兵火炮炮兵按运动方式,分为摩托化炮兵(机械化炮兵)和骡马炮兵;

按装备战斗性能,分为榴弹炮兵、加农炮兵、山地炮兵、火箭炮兵、迫击炮兵、反坦克炮兵和地地战役战术导弹部队。

队属炮兵指集团军以下各级合成军队建制内的炮兵,英、美、法等国家称"野战炮兵"。

预备炮兵是隶属于统帅部或军区(方面军)建制的炮兵,有的国家称"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

摩托化炮兵是指火炮及其配套装备用自身的动力,或用汽车、履带车辆牵引和装载而进行运动的炮兵。

骡马炮兵是指火炮、仪器等装备由骡马挽曳或驮载进行运动的炮兵。

山地炮兵是以轻型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为主要装备,用于在山地和难以通行的大起伏地作战的炮兵。

反坦克炮兵是以反坦克武器为基本装备,以击毁敌坦克和装甲车辆为基本任务的炮兵,亦称反坦克歼击炮兵、防坦克炮兵等。

地地战役战术导弹部队是以地地战术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地空导弹为基本装备,在战术范围内以火力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和掩护地面部队对空安全的部队。

折叠 火炮前身

"两军相遇,弓弩争先",弩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战场上的攻守与拼杀陡增几火炮火炮分惨烈。古代与弓弩共领风骚的,还有一种被称为炮的"远程"射击武器。这种炮就是抛石机,从作战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认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称作"军 中第一攻击利器"。

相传抛石机发明于我国周代,当时叫做"抛车"。春秋时期,抛石机已经被应用于战事。据《范蠢兵法》记载,当时用抛石机可将重达6 千克的石头抛至100 多米的距离--这比徒手抛扔石块远多了。抛石机的原理非常简单,它实际上是一种依靠物体张力(如竹、木板弯曲时产生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发射的抛石机由三部分构成。地上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弹射杆,顶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 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弹射杆的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顶端装一皮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它种类的弹体

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撞击,用惯性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火炮火炮抛石机在古代是一种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抛掷大块石头,砸坏敌方城墙和兵器;而越过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可杀伤守城的敌兵,具有相当的威力。这种抛石机除了抛掷石块外,还可以抛掷圆木、金属等其它重物,或用绳、棉线等蘸上油料裹在石头上,点燃后发向敌营,烧杀敌人。在火器出现后,抛石机并没有立即从战争舞台上消失,人们还利用它"力气"大的特长,用来抛射燃烧弹、毒药弹和爆炸弹。 衡量抛石机的作战性能主要有两点:

一是抛物重量;二是抛射距离。抛石机的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间,石弹重量由数斤至上百斤不等。拽炮人数可根据目标 远近增减,普通抛石机需用40人,大型抛石机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一次可将重达200 至300 斤的石弹射到300 步之外,使对方"谍碎楼坍",威力极大。抛石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实际上与后来的火炮相近。

折叠 原始炮车

抛石机发明伊始,即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城兵器,在频繁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抛石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埋设,操作人员在敌人的弓箭射程内施工,容易导致伤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带轮子的抛石机应运而生。公元200年,曹操讨伐袁绍时,在抛石机的下面装了四个轮子,叫霹雳车,亦叫做发石车。这种发石车可以在作坊里制成,不需临阵架设。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率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内)迎击袁绍军队的进攻,史称官渡之战。当时,袁绍率十余万步卒和骑兵攻占黎阳后,连中曹操用兵之计,痛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使曹军决战。袁军兵至官渡,依托沙丘修筑工事,东西计有数十里之长,形成了与曹军对峙之势。为了削弱曹军的力量,袁军在其营中修筑土山,造高橹,以众多的弓弩手居高临下,在橹的防护下向曹营发射箭矢,使曹军在一火炮火炮段时间内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为了稳定防御态势,打破袁军的远战优势,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装有轮子的抛石机--霹雳车,并且利用夜色的掩护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突然在袁军营垒前展开。顿时,无数石弹飞人袁营,坚固的高橹被砸了个稀巴烂,大量弓弩手中弹丧命,小土山成了打击的大目标,袁军的坚固工事损失惨重。霹雳车为官渡之战中曹军的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官渡之战以后的千余年里,历次攻守城之战几乎都有发石车的身影。唐朝武德4 年(公元621 年),李世民在东定中原战争中率军攻打东都宫城时,使用了发石车,抛射30千克重的石头可达200 步。公元645 年,在第一次东征作战中,唐军连续12天用发石车、撞车,昼夜猛攻辽东城,给守敌造成了重大伤亡。公元757 年,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守将李光弼制造了用200 人挽索发射的巨型发石车,向城外大量抛射石弹,这些石弹铺天盖地般向围城的守军袭来,每发石弹能伤数十人,打得敌兵难以招架,最后只得收兵回营。公元1234年,元军攻打汴梁,架发石车数百只,昼夜发射,所发射的石弹几乎填平了北宋的护城河。公元 1273 年正月,元军在进攻南宋的关键一仗中,先对樊城发起总攻,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潜人水中沉木断索,烧毁浮桥,切断其与襄城的联系。接着兵分多路,并配以威力大、射程远的新式发石车,水陆夹攻樊城。北面战舰直趋城下;西南面元军先头部队撕破一个缺口,攻人城内;东北方向元军主力冒死强攻,终于破城而人。樊城陷落,襄阳如齿失唇。元军在加紧围攻的同时,间以喊话招降,而且以发石车不断轰击城楼。2 月,南宋主将吕文焕见突围无望,又慑于元军压力,终以城降。此战突破了南宋战略防御体系,为元军长驱直人南宋腹地打开了通道。

纵观抛石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抛石机抛物重量轻,毁伤能力有限,在战场上只能击毙士兵,破坏战车等。发石车还可用做攻城武器。自从火药发明以后,发石车还可用来发射"火药弹"等燃物,因而成为纵火兵器。随着火箭、火铳的出现,发石车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折叠 连发技术

发石车的效率较低,作战时往往贻误战机,而且抛射时投人人力较多,操作不便。为适应作战的需要,人们曾设想将它改进成连续抛射的兵器。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马钧的机械发明家,曾试验利用车轮不断转动的原理,制成了转轮式抛石机,称做"车轮炮",能将石头连续抛射出去,火炮火炮加大了发射频率,提高了发石车的杀伤破坏威力。

据史料记载,马钧是个肯钻研的人,他曾创制过许多机械工具,如织绫机、翻车(即后来的龙骨水车)、指南车等。在一次战斗结束后,他看到缴获蜀军的战利品中,有许多据说是诸葛亮组织工匠制造的连弩。他认真而仔细地研究了这些连弩的机械部分,很受启发,认为这种弩机威力还可以提高好多倍。于是,他苦心钻研试验,终于制成了一种用于攻城的车轮炮。

据有关资料记载,马钧在实践中能针对旧抛石机不能连续抛射的缺点,进行大胆的革新,采用旋转车轮这种方法,使装载着的数十块大石头连续飞抛出去,攻击敌城,这样抛出的石头能抛至数百步远。由此可见,这种车轮炮构思相当巧妙,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古代能有此设想和实践,实属难能可贵。

明代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对马钧的车轮炮作了这样的说明:"每轮辐条十八根,长一尺四寸。每条左右傍铳二杆。铳内装火药铅子_一骡驮架二轮。以皮条护铁吕以固药子,连木架重二百余斤。三军附之。如临敌,将架置地,先取一轮安在柱上,随其高低转打。二军可执七十二人之器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车轮炮的威力相当大,效能比单个抛石机提高几十倍,并采用骡驮,运送转移方便灵活。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合理,安装了转柱,便于车轮转动,一架车轮上可装36发石弹,一骡驮两轮,就有力发石弹炮。两个射手可以连续操作发射这么多石弹,其声势和威力可谓大矣!车轮炮的出现,可以说是射击兵器由单发到连发的最早尝试和探索,这为火炮向连动式发展提供了早期准备。

折叠 编辑本段 未来趋势

在未来战争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火炮仍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现代高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未来的会跑在精准度,射程,威力,机动性方面都将有显著的提高。

目前不少国家装备的15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最大射程大约30千米左右。正在研究的新一代榴弹炮,最大射程将达到40~50千米。为了提高命中目标的精度,许多火炮都配用了计算机,激光测距离等先进的火控系统。有的国家制成装有激光制导装置的炮弹,只用1~2发炮弹就可以摧毁16~20千米外的点状目标。还在研究的末端制导子母弹,1发可以同时命中3个目标。为了提高对大面积的集群目标的摧毁能力,各国研制和装备了多种性能先进的火箭炮,。在提高火炮机动性方面,英 美 法等国在研究用新材料制成轻型火炮,便于战略运输机进行远距离运输和直升机吊运。一些自行火炮采用封闭式旋转炮塔,可以在核生化环境中快速机动,并有良好的浮渡能力。一些牵引式火炮装有辅助推进装置,不用车辆牵引就可以在战场上自行行驶。21世纪的火炮将用电磁能座位发射炮弹的能源,这将是火炮发生重大的革命性变化。

参考资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