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来自沿革
1234年蒙古孛儿只斤窝阔台灭金朝的残酷屠杀和毁城,使这一地区变成荒原。1650年,清顺治七年三姓屯一带有农民定居耕种。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大量满、汉族人移居此地,新的材落又逐步形成和发展,延续到今。
1662年,康熙元年,宁古塔驻军晋为宁古塔将军。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宁古塔将军改称360百科吉林将军,道里地区则隶属吉林将军治下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管辖。
1946年道里区隶属哈尔滨市管辖。
1956年10月觉构道里区与顾乡区合并为新的道里区,仍为哈尔滨市的一个行政区,延续到今。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20层苦来鲜高输10年,全区辖18个街道、4个镇、1个乡:兆麟街道、新阳路街道、抚顺街道、共乐街道、新华街道、论础紧城乡路街道、工农街道、尚志街道、斯大林街道、通江街道、经纬街道、工程街道、安静街道、安和街道、正阳河街道、建国街道、康安街道、爱建街道、太平镇、新发镇、新农镇、榆树镇、群力乡。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政治
政府限充责带 | 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政府 |
---|---|
区长 | 肖彬 |
副区长 | 周长河 |
副区长 | 王晓红 |
副区长 | 姜勇智 |
副区长 | 包亚奎 |
副区长 | 唐可欣[1] |
副区斗型那晶杆额长 | |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
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策虽种酒皮任剧四中心区,地处北纬图行若迅料滑势务45度32分一47分,东经126度8分一38分,海拔高度112-179米。东以滨洲铁路线与道外区分界,西与双城县为邻,南与南岗区接壤,北与肇东县、道外区相连。全区总面积51宜普象负攻验践用常7.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2.6平方公里。
折叠 地质
道里区属松嫩平原的一部导书学图分,呈南高北低的地势,特革促促践居出排双第底自然形成了松花江两岸的泛滥土区,江河堤内的黑土、草甸土区,平原黑土、黑钙土区和漫岗黑土区。
折叠 气候
道里区处于寒温带,属于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胶八季分明。平均气温:春季为4.6℃;夏季为21.3℃;秋季为4.1℃;冬季为一17德为书成血通促直已.2℃。历史上最低气温为一41.4℃,193触新粒剂妈题1年1月,最高气温达41℃,1907年7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0一600毫米,
折叠 水文
流经道里区共有三条江河:松花江在区内段45公里,运粮河自蔡家沟入区至西下坎汇入松花江,长23公里;何家沟自哈长铁路线布对眼门阳盾式粉色入区境,流经群力乡至顾乡大坝汇入松花江,长3公里。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歌以源
折叠 土地资源
境内有24.8万亩耕地找打何处政季,121679亩滩涂,2.6万亩草地。
折叠 水资科那源
松花江自双城入境,由西向东烈货流经道里区45公里进入道外区;运粮河由南岗区入境横穿道里西部流经23公里汇入松花江;何家沟,原名正阳河由南岗入境横穿坏变艺齐陆红封车层道里中部流经3公门矛针稳里进入松花江。
折叠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有煤、锰、铁、钨、铋、铜、铅、锌、金、银、锑、汞、铝、镍、钴、锗、镓、镉、稀土、铀、磷、重晶石、水晶、黄铁矿、独居石、石灰石、膨润土、高岭土、白云年径半用套说李前加坐氢岩、砂岩、页岩、粘土、硅石、花岗岩、大理石、方解石等35个矿种,已经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有60处,优势较为明显、具备规模化开采条件的矿种包括锰、膨润土、铁、煤、石灰石等四个矿种。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
折叠 农业
1985年,全区有耕车后地261 953亩,包括国营农牧场32319亩,其中有水田15034亩,水浇地103 930亩,其余为旱田。农作物以蔬菜为主兼种粮食和经济作物。1985营叶者财失些年全区年产"三菜"8695.5万公斤,大豆1 258.5万公斤,小麦105.5万公斤,水稻164.5万公斤,.谷子476万公斤,高粱462万公斤,每止斯丝冲烟呀盐玉米4259.5万公斤,其它杂粮238.5公斤。
2010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农业产值5.9超复法左照位亿元,增长13.7%;林业产值0.03亿元,增长13.7%;牧业产值10.1亿元,增长10.4%;渔业产值0.3亿元,增长1边点题1.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亿元,增长11.6%。
折叠 工业
1898年以前,一直处于手工作坊阶段。1898深很年帝俄修筑东清铁路,在道里地区建立了近代工业,随后,日本和欧美等列强也竞相前来办工业。领娘孙只检力千石家永的中国民族工业在清满呼植套入句乱聚末仅占全区工业的十分之一强,1育运其极送巴比织哥914年起有所发展,到1931年,已先后办起了制粉、制油、铁工、制酒、窑业、印刷、食品、服装、鞋帽、酱菜等30多个行业。
1932年,日本侵入哈尔革村书滨后,道里地区工业有短暂的发展,从1935年起日伪政权为进一步控制工业。在道里地区对制糖、制酒、联难燃空商屋培制粉、酿造、制油、铁工、窑害克有别程比坏同帝至业等实行兼并。强迫成立行业集团,株式会社。同时,对欧美各国的企业,实行限制,排斥,使之纷纷倒闭。1941年,伪满洲刻香脱越款呀施误沉发国公布"七二五"停止令后,日伪加剧了对工业的统治,加之苛捐杂税使民族工业生产萎缩罪师矛,停滞不前,至日伪垮台儿深时,民族工业和手工业处于倒主将息核还或神条到费斗闭边缘。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日伪经营的工厂,收归国有。日本侨民经营的工业大多数倒闭。在人民政府保护工商业发展生产的政策指引下,全讲否但编房鲜区工业迅速发展。到1947年了穿怎举钢末,道里地区,含新福简尽减省本伤算浓阳、顾乡区工业已发展到24个行业,2 701户,国营46户私营2 397个,比1944年增长2.74倍。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道里地区工业积极为国家加工粮食、油料、食品、被服、鞋帽和修造枪炮弹药,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对保证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1953年,根据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一些较大的私营工厂先后实行了公私合营,私人手工业比认利将组成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分别隶属于市政府各践理果价笔矛局和手工业联社,但被伤地农联房党的关系多数归区委领导,直受项你倒师装前至1965年上交。
道里区区街工业,是在1958年大办工业高潮中兴起,经历了1962年和1978年两次上交,从1979年再度兴办;乡镇工业和校办工业都经倒厂粮标兰素既念历了大办、限制、再办。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了新的发展。
1985年末,道里地区工业企业,含驻区和区属企业已发展到2 499户,从业人员161 154人。
1985年末,全区工业获国优、部优、省优质产品有81个单位,区属6个234个品种,区属6个,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出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9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97户,超亿元工业企业达到9户。
折叠 财政
1959年至1961年,区级财政收入范围扩大,凡道里地区工商各税均由区财政税务局征收。1960年工商税收5 516.2万元,企业收入312.6万元,其他收入10.4万元,补助收入123.1万元;上解市5 588.1万元,区得收入374.2万元,仅够维持区经济建设、文教卫生、行政经费等支出,区级财政结余年仅200元。
1963年,农村划归滨江区,区级财政没有收入,仅靠市补助收入维持,直至1968年。1969年至1971年,区成立财政税务局,区财政收入扩大,年收入近5000万元,全部上解市财政;区行政、文教卫生支出,仍以市补助收入维持。
1972年至1984年,区级收入有企业收入和农业税及其他收入,年收入200万元左右,但仍需市补助收入千万元左右。
1985年,区级财政收入有了扩大,即国营企业所得税137.2万元;企业收入21.6万元;农业税5l万元;其他收入62万元;超收分成124.6万元。道里区财政支出,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行政管理费年80万元至100万元;社会、文教、科技、卫生年支出165万至238万元;城市维修及其他年支出10余万元至近50万元。
2010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0亿元,为预算的115.8%,同比增长35.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0亿元,为年预算的111.2%,同比增长22.8%。
折叠 商业
1933年,道里地区有中国人的商业1083家。1942年后,由于日伪统治当局实行了价格控制政策和强行搞行业组合,其它外商企业明显减少,而日商企业增加迅速,至1943年全区已有日商大小企业1 540家,其它国籍的商业439芦。
11947年道里地区有国营商业3户,合作社31户,私商2602户,共分54个行业,从业人员15602人;有外侨商业290户,从业人员1028人。
1956年,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区原有1 436户私营商业中,参加公私合营的435户,加入合作商店的826户,个人经营的175户。
1958年全区共有商业586家,其中市属国营商业10家,区属国营商业97家,公私合营商业76家,合作商店337家,民办商店66家;饮食业162家,其中国营4家,公私合营68家,合作社营68家,民办食堂22家;服务业186家,其中国营11家,公私合营65家,合作社营96家,民办服务业14家。此外还有粮食系统国营单位46家。
1985年底,全区共有商业企业2 297家,其中国营217家,集体447家,个体1 633家;共有饮食服务业926家,其中国营153家,集体271家,个体502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实行经理负责制和经济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1988年,全区国营和集体商业销售收入12 912万元,创利润313万元;饮食服务业营业额1897万元,创利润154万元。
折叠 饮食业
1947年末,道里地区饮食业计有718户,从业人员近两千人,其中,大型中餐饭店6户,中型饭店22户,西餐饭店31户,冰棍厂13家。
20世纪50年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道里地区的饮食业,大中企业实行了公私合营,小型企业组成了合作组,服务网点随之减少。1956年全区共有饭店86家,从业人员921人;冰棍厂7家,从业人员192人。
20世纪60年代初,受三年困难时期影响,饮食网点减少,原材料供应不足,副食品凭票,主食由细粮变为粗粮,副食由荤菜变素菜,风味品种也不能保证最低需要:饭店"有啥卖啥",顾客是"有啥吃啥"。1963年经济好转,恢复了高、中、低档饭店档次和传统风味品种,有些饭店在服务方式上由守门待客转变为上街摆摊和登门服务。
20世纪70年代后期,拨乱反正,饮食业也开始恢复了正常经营。全区77户饭店划为三个类型经营,即:便餐小吃53家,综合熘炒13家,专业风味11家(专业风味包括西餐、南味和朝鲜冷面)。但此时主食供不应求,副食品种不多,饭店排长队现象较为普遍;冰棍平时供应有保证,旺季时有脱销。
1979年区属饮食业有固定资产10万元,流动资金19.7万元,全年营业收入395.9万元,实现利润10.4万元,上缴税金18.5万元。
1985年底有区属国营饭店43家,固定资产原值73.2万元,流动资金45.2万元,全年营业收入932.4万元,实现利润49.1万元,上缴税金27.2万元;集体饭店31家,固定资产原值18.7万元,流动资金16.4万元,全年营业收入314.3万元,实现利润8.1万元,上缴税金10.17万元;市属国营饭店10家,社会网点488家。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口
折叠 人口
道里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为92376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4831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5449人,增长23.46%,年平均增长率为2.13%。我区总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95%上升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8.69%。
折叠 民族
2006年普查时满族人口除散居市区外,主要集中在太平镇2869人,占满族总人口30.1%;榆树乡1 057人,占11.1%。朝鲜族人口除散居城区外,主要集中在群力乡1026人,占朝鲜族总人口13.6 %。回族人口均散居在城乡各地。
折叠 编辑本段 交通
道里区是哈尔滨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四通八达,拥有国内十大机场之一的太平国际机场,是全省唯一具有临空经济优势的城区,机场高速路、老机场路、哈双北路、江南中环路、二环、三环、四环路、公路大桥、四方台大桥等交通干道使道里区四通八达,随着西客站北广场建设,道里区将成为高铁旅客的交通集散地,有码头7处,渡口1处,上可至吉林,下可达俄罗斯。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文化
道里区解放前的文化艺术工作归警察署管理,解放初期,所有的文化事业都由市文教局统一管理。1951年以后,下放到区政府管理,道里区成立文教科。其主要职责是抓全区教育工作和文化事业管理工作。1957年,文化和教育机构分设,道里区成立文化科。1961年,精简机构,教育科与文化科又合并为文教科。"文化大革命"初期,文教科被"砸烂"。1967年4月,区成立革命委员会,文化教育系统归区革命委员会文卫组管理。同年8月,文卫组撤销,文化艺术事业归革命委员会宣传组管理。1968年5月,区成立文教组,文化艺术事业归文教组管理。1969年2月,文教组撤销,成立了区文化教育革命委员会。同年10月,文化教育革命委员会改为文教局。1973年区政府再建文化科。1984年文化科改为文化局,仍为区科级单位。
2010年,对140处文物点进行复核,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验收。我区冰雕技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折叠 教育
道里地区的私塾教育始于1875年,光绪元年。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出现了俄国人开办的学校,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始有中国政府开办的学校,到1911年,宣统三年全区有中国学校2所、俄国学校7所、日本学校1所。
民国初期道里地区的教育权仍在帝俄及其残余势力的控制之下,直到1927年12月1日才由中国政府完全收回教育权。1931年全区有中国小学12所、中学1所、中专1所,有苏联路员子弟中小学5所,俄侨学校7所,俄侨私立学校4所,日本学校1所。此外,还有在今辖区内当时滨江县的农村小学14所。
东北沦陷后,于1932年3月伪满国务院明令:"对中华民国之教科书一律全废,以四书五经代之"。1938年1月1日起实行新学制,将初级小学四年改称国民学校,高级小学二年改为国民优级学校。将原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合并为四年制的国民高等学校。提倡所谓建国,伪满洲国精神、日满一德一心,养成"忠良"之国民的奴化教育方针。同年6月13日伪满由准战时体制进入战时体制,将学生纳入军事训练的轨道。1942年12月23日公布《学生勤劳奉公令》,强令中学以上学生参加劳役。1945年1月6日强令学生在决战下,战而学,学而战。此时道里地区有国民学校,学舍30所、国民优级学校10所、国民高等学校1所、师范学校1所,此外还有日本小学3所、中学1所、俄侨私立学校2所。
1945年"九三"后,道里地区学校全部停课。1946年5月1日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全区各公立小学校一律复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开设新课程,采用新教材。50年代初借鉴苏联的教育经验,使学校教学走上正规化,但同时也出现了生搬硬套的偏向。
1957年毛主席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此,由于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1966年5月爆发"文化大革命",各校成立了红卫兵组织,教学受到冲击。同年6月各学校相继停课串联,并同时批斗了一大批干部教师,学校处于派性斗争的混乱状态。1968年8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按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的指示精神,将小学改为五年制,中学改为四年制,统称为"九年一贯制",并改为春季始业。街道办"五七"小学,小学搞戴帽中学,实行开门办学,中学生毕业后动员上山下乡。1975年又开展"反回潮",学校教育无所适从。
1977年11月10日驻各校工宣队全部撤出。1978年初中恢复三年制,高中仍为二年制。1979年后,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学校教育走上了正规。1982年开始试行职业高中,1983年城市小学开始部分实行六年制,重点高中改为三年制,1984年全面实行新学制。1985年全区普及了中等教育,经省、市验收达合格标准。1985年底道里地区有大学3所,驻区,中等专业学校7所,驻区4所,中学44所,驻区1所,小学99所,驻区1所,幼儿园74所,教育部门办3所,技工学校2所,驻区;成人高等学校5所,驻区,老年人大学1所。
2010年,全区在校学生人数64430人,招生人数14956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5169人,招生4,738人;职高在校生3277人,招生703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41人,招生9人;初中在校生21409人,招生4786人;小学在校生24434人,招生4720人。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兆麟公园
兆麟公园位于道里区兆麟街北端,外环路南,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是哈尔滨最早的公园。该园始建于1900年,1926年改名为道里公园。1946年为纪念抗日英雄李兆麟烈士,更名为兆麟公园,并于同年8月12日在该园北部修建了李兆麟将军墓。
斯大林公园
斯大林公园位于松花江南岸,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与驰名中外的斯大林公园太阳岛隔江相望。50年代以前,这里是铁路专用线和航运码头。
公路大桥
公路大桥位于道里区河图街松花江南岸江畔到北岸道外区前进乡之间,大桥于1983年5月动工,1986年8月建成,全长1565米,是松花江流域上建设的第一座特大永久性公路桥梁。大桥工程巨大,结构新颖,呈剪子形状。
九站公园
九站公园始建于1981年,位于松花江南岸,全长2383延长米,面积251.44公顷。
松花江索道
松花江索道横跨于松花江上,是黑龙江龙珠集团引进奥地利多佩玛亚公司生产的世界一流设备兴建的。索道全长1156米,塔架距江面70余米,设有豪华吊箱和普通8人吊箱,每小时运量1500人,行进最高速度可达5米/秒。
防洪纪念塔
防洪纪念塔位于道里区松花江岸中央大街终点广场,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是斯大林公园的主要景观之一。防洪纪念塔于1958年建成。
索菲亚教堂
现名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当时为木制结构,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四年后在木墙外部砌了一层红砖墙,从而形成砖木结构式的双层教堂。1923年9月27日至1932年11月25日,教堂进行了全面重建,该教堂高53米,属拜占廷式建筑风格。
中央大街步行街
中央大街一览北起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车行方石路为10.8米宽。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时、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保护建筑13栋。